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什么叫共情共情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时间: 2023-08-03 18:31:06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离不开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想要与这个社会各种各样的人愉快地相处,离不开自己最大限度地理解他人并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

我们会经常听到“共情”这个词汇,这个词汇在心理学上比较常见。那么,什么是共情?共情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下面一起来学习了解下!

什么叫共情?共情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在心理学领域,人本主义理论学派是著名的三大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就是共情概念的提出者。

共情也叫做神入、同理心、同感,通俗点来解释就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通过共情,可以让咨询师更好地来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内心,在心理学领域具有以下意义:

1、咨询师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从而更为准备地获取对治疗有效的信息;

2、求助者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感到愉快、满足,更加配合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3、共情有助于求助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更加有助于咨询双方的交流;

4、共情对于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求助者,有更为明显的咨询效果。

当然共情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还挺多的,在这里例举个比较生活化的案例。

雅雅在6岁的时候,有一阵子特别喜欢在雅雅妈妈面前哼哼唧唧,并且经常会给出一些无法让大家拒绝的理由。

比如说有一次睡觉前她在妈妈面前哼哼唧唧,各种不高兴,妈妈问她怎么啦?她回答说:“我睡不着!”然后妈妈问她:“你为什么睡不着呀?那你听故事就能睡着了。”她又说:“我不想听,我就是睡不着!”

雅雅妈妈感到很恼火,已经晚上十一点了,娃还不睡觉,但是又不能在孩子面前训斥她。

于是雅雅妈妈边给雅雅摸背边对雅雅说:“睡不着觉的确是很难受,妈妈摸摸你的小背,你也许会更加容易入睡。”于是摸背不到一分钟孩子就睡着了。

雅雅妈妈面对雅雅的哼哼唧唧,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用同理心去解决孩子入睡难的问题,有效解决了所遇到的育儿难题,这就是在生活中做到了真正的共情。

共情是什么意思

共情能力强的人为什么活的不快乐
共情能力也可以叫做同理心,我们身边会有这么一些人,特别善于察觉别人情绪的变化,不管是与家人、朋友、老师还是领导相处,只要别人情绪有一点点反常,这些人很快就能捕捉到,即使周围其他人都没有察觉出异样。而且,这些人还会深受这些情绪的影响。

这些人他们是属于共情能力很强的人,但共情能力很强的人生活中多数会不快乐。他们在生活中不仅需要承担自己的情绪,还需要额外肩负一份别人的情绪,虽然很多时候要视而不见,但总是做不到。

伊莱恩·阿伦博士一直高敏感人群进行研究她的研究指出,人群中约 20% 的人有着异常敏感的...... 这些人在面对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更强的生理反应。研究表明,除情绪以外,高敏感人群对包括声音、气味等任何细微的外部刺激都有着超高的意识,他们在处理外部信息时会更加彻底,面对正面或负面的刺激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反应。

此外,心理学家 Melchers 及其同事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一个人共情能力高低的变量中有 52%—57% 都可以被遗传基因解释。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那些共情能力格外强的人大脑的脑岛附近相较常人有更多的灰质。也就是说,异常敏感和过度共情可能是天生的。但是,除此之外,这种对他人情绪过于敏感的特质,更多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培育出来的。

共情能力强的人没有一个活得快乐是事实,就好比很多演员如果他们没有很好的共情能力就很难走进一个角色中去,也很难彻底理解这个角色。所以一直都有一句"不疯不成魔"的谬论,一个演员为角色付出的同时,这个角色也会一直羁绊着他们,他们要会很久很久的时间去消化。

共情能力强的人为什么活的不快乐 共情能力强的利与弊

共情是什么意思(7招教你学会表达共情)

不会共情,你可能连女朋友都找不到;

不会共情,沟通最后变成了争吵;

不会共情,你总是那个出力不讨好的人;

不会共情,你总是成了话题终结者

......

生活中,无论是对待初次相遇的陌生人,还是最亲密的爱人,处处都需要共情。

如果拿捏的好,会让别人感觉到舒服,愿意与你亲近,也愿意打开心扉与你畅聊。

共情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助推器。共情是解决一切矛盾、冲突与危机的核心。无论是国际谈判专家,还是危机处理专家,在沟通中都运用到了共情的技术。

那么,什么是共情呢?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且相应做出回应的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很少有觉察,所以共情显得尤为困难。我们通常会用那些自动化的反应去应对别人对我们的回应,并把它解读为批评、指责或贬低,然后用攻击性的语言进行回击,这往往就引发了人际关系中的很多问题。

如何去学习表达共情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在他的《共情的力量》这本书中总结了7个关键步骤。通过每一个步骤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表达共情的方法。

1 使用开放式的提问当我们提出一些限定性的问题,对方只需要回答是或者否,或者这个提问本身已经隐含了答案时,这个对话就很难进行下去。

共情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想想对方愿意表达什么,会提出什么样的需要,并且对对方充满了好奇,这样才可能打开话题。

比如说在咨询中,有一位来访者说他很容易愤怒,咨询师就可以引导他说,对你的愤怒,能具体说说看吗?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你比较容易愤怒?是什么触动了你,让你如此的愤怒?

这样就可以帮助来访者理解他的愤怒,究竟是什么引发了愤怒?他是如何做出自动化反应的?这些愤怒的体验是否跟早年成长经历中某些场景相关联?这就会促成来访者的思考与反思。

开放式的提问,是把控制权交给对方,让对方讲他愿意讲的内容。

2 放缓节奏你是否注意到,当特别激动时,我们的语速会加快,我们的声调会提高。这时,我们会处在一个完全自我的状态,会无意识地屏蔽外面的信息,那么沟通就很难进行下去了。

把节奏放缓,能让我们的想法跟得上情绪,就像往产生情绪的情境中加入一些镇静剂。情绪被触发时,我们的意识就会变窄,这会让我们失去思考的能力。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语速通常比较缓慢,这本身就会带领来访者把节奏放慢。当来访者激动地讲出一连串最近发生的故事时,咨询师需要敏锐地抓住其中的某个点,展开讨论。也许,在某一个瞬间,来访者就会获得领悟与修通。

在争吵时,如何才能让节奏慢下来呢?当感觉到自己的愤怒指数开始飙升时,我们可以马上按下暂停键,让自己离开争吵的现场,等降温以后,再回来继续讨论。或者进行深呼吸,让紧绷的肌肉放松,然后告诉对方,我收回我刚才说的话,尝试换一种更温和或者更具建建设性的表达方式。

通常来说,愤怒的背后是因为我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当我们能够把谈话的速度慢下来时,理性就战胜了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用结构性的表达方式,准确地说出自己的需要。

3 不要匆忙作出评判当咨询师在跟来访者作出分析和反馈时,假如咨访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来访者还没有对咨询师产生信任,过早的进行分析会让来访者产生阻抗,甚至会引发愤怒。

回到前面开放式的提问,有经验的咨询师用这样的提问方式,会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分析,展开自我探索,尝试去了解自己。其实这个过程,就是让来访者自己说出咨询师想要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

咨询师作为一个“活人”,当然会在咨询过程中带入某些他个人的部分,甚至会被来访者带入到他惯常的人际关系中,“活现”他与别人的沟通互动模式。此时,如果咨询师用评判性的语言对来访者作出反馈,这就重复了来访者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之间的互动方式。

有时,来访者内心有一些东西,无法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好并且表达出来,咨询师会尝试帮助他去表达,澄清他那些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这时,尽量不要用特别确定的语言去表述。我们其实无法完全了解一个人,而只能尝试去共情他的感受。比如,用“也许”、“似乎”、“可能”、“或许”等等这些具有一点猜测的词语,来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感受,或者说“你让我感觉……”等等。

当然,假如我们说了一些带有评判性的语言,也不用太过紧张,我们可以这样来跟来访者进行工作:“我刚才说的这段话,是否让你感觉到自己被批评,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你不舒服的地方在哪里?”这些问话就会带领来访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4 关注你的身体感受共情是痛着你的痛,悲伤着你的悲伤。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天然地具备共情的能力呢?神经生理学认为,我们的大脑当中有一处神经组织叫镜像神经元,它会让我们对别人的情绪情感产生共鸣。

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头脑也被训练得非常强大,让我们更喜欢用头脑去思考,而往往忽略了身体的感受。这让我们的身体感知外部的刺激时变得越来越迟钝,越来越麻木,共情也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婴儿早期就是通过身体去感知外部的环境,他因此对身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都非常敏感。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一个婴儿,感受不到自己的饥饿,他就无法用啼哭的方式去寻求满足,婴儿可能就无法存活下去。而我们成年人经常会工作到废寝忘食,久而久之,我们对身体的饥饿感,也就越来越不敏感,可能就会患上胃病。

所以,除了头脑,身体是接收外部讯息的重要途径。在咨询中起最关键因素的是咨询师这个人,专业的咨询师就是一面镜子,他会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身体感知到的,用语言反馈给来访者。此时,来访者就会感觉到她被理解、被看见、被共鸣到了,这样共情也就发生了。

5 向过去学习共情,可以扩展我们的视角,帮助我们暂时脱离当下的情景,去探索与当下情境类似的场景:这样的情境是否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发生过?当下的情景是否只是过去的重复?

当我们用一个鸟瞰的视角去看待过去的经历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有些行为在不断地重复,我们可能就找到了一种固有的思维或者行为模式。

那么,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就是去打破这个固有的模式,而其中关键的部分就是区分过去与现在。比如我们见到自己的领导,总是感觉到非常紧张、害怕,同样的场景,是否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出现过?原来,父亲非常严厉,在他的面前,我不能说错话、做错事,我不敢靠近他,害怕受到他的批评和指责。

当我们把这两个场景同时呈现出来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害怕权威,是因为受到了跟父亲之间的关系模式的影响,我们把跟父亲早期的互动模式移植到了当下。当我们能够区分过去和现在时,我们就可以把心灵中背负的那个严厉的父亲放下了。

过去那些创伤经历,也许是我们不愿意提及、不愿意面对的,但它却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它就像一个沉重的包袱,拖得我们精疲力竭。摆脱过去的限定,才能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

6 让故事充分展开共情会让我们与他人开启一段不一样的旅程,在旅途中我们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在咨询中,咨询师也会进行自我暴露来表达共情。比如来访者对于自己某一个行为表现出过度的自责和内疚,而大多数人也都会有这样的行为,也就是说这个行为具有普遍性,而不是来访者所独有的,咨询师可以说出自己在同样情境下的反应。

咨询师需要参与到来访者的故事中,体会那个被父母抛弃的小孩的绝望,感受在墙角哭泣的女孩的无助,感觉到自己被误解后的愤怒,同时,咨询师更需要一个抽离的能力,能够让自己在这样的故事中自由穿梭。

在意象对话中就经常会采用这种叙事的方法。比如父母没有留下一句话就突然地离去,自己有许多想要跟父母表达的东西来不及说,这时,咨询师会允许来访者把那些没有说的话讲出来,去表达哀伤,就像当着父亲的面一样。这样,那些未完成的愿望,就在这里得到了满足,也就此可以画上一个句号。

7 设定边界前面提到了自我暴露,当然这个自我暴露是有目的性的,是以不伤害来访者、对来访者的领悟有帮助为目标的。

假如咨询师在咨询关系中进行自我暴露,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过多地带入到咨询中,这可能会对来访者造成困扰甚至伤害。咨询师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脆弱,让来访者看见,作为一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但另一方面,假如咨询师呈现了这个脆弱,也可能让来访者感觉到更加无力:你如此脆弱,你怎么能够帮助我?

这也是咨询师需要去做体验的原因。清楚地了解自己,也就能够在咨询过程中保持清晰的边界。在咨询中有更多的觉察,他就能更清楚哪些东西是来访者带来的,哪些是自己身上固有的。咨询师利用这些反移情去工作,而这个反移情就是区分来访者与咨询师自己的工具。

共情让我们成为了对方故事中的某一个人,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到他的故事中,让他有机会提升生命能量,改写故事,改变人生。会共情的人,自带阳光。

共情的文化内涵有那些

共情的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共情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2. 共情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第二,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第三,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3. 共情是心理咨询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可以起到“感同身受”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求助者的问题,帮助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共情的概念最初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他认为共情是指能够抓住来访者的立场和感受,并表达出对来访者的理解之情。后来,心理学家们对共情的定义进行了多次的完善和补充,但都认为共情是一种关键的心理咨询技巧,可以帮助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