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窝里横外面怂”,体现了心理学中的什么效应

时间: 2023-08-03 19:06:03

大家都知道,人都是有两面性的。不少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在自己的地盘上大呼小叫,对人指手画脚的,一旦到了外面,就变成一头小病猫了,连句话都不敢多说。这种“窝里横外面怂”的情况,出现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的身上,那么,它对应的心理学效应又是什么呢?

“窝里横外面怂”,体现了心理学中的什么效应?

踢猫效应,踢猫效应是指,人们会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从而产生连锁反应。在“踢猫”这一类人群中,他们在家里把自己的地位看作是老大,对任何人都可以指手画脚。一旦到了外面,就成了小弟,一切都要唯主人马首是瞻。所以,当他们在外面受了气后,不会当场和施压者释放,而是会将这股怨气回家释放给自己的亲人,这便是踢猫效应。

实际上,踢猫效应并不一定是指受气方的社会地位低于施加方,还有一种情况则是受气方因为情感的原因,能够忍受施加方的怨气。比如父母深爱着孩子,即使他们的各方面都比孩子强,也愿意受孩子的气。而孩子在外面受气后,回家找父母发泄,其实也是一种“踢猫效应”。

由此看来,踢猫效应便是人们“窝里横外面怂”的一种体现。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况,也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造成的。比如,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他们一味的顺从孩子,孩子在家里就被当祖宗一样的供奉。但是到了外面,没人迁就他们,孩子就会被人欺负。而被欺负后,孩子又只能将这种情绪传递给自己的父母,以求自己内心的平衡,如此恶性循环下来,父母就成了孩子的受气筒。

总的来看,“窝里横外面怂”这种心理并不健康,它从一定程度上会让人变得好坏不分,也容易伤害到那些爱他们的人。所以,这类心理应该要尽快地改善为好!

“爸怂怂一窝”为啥有道理?心理学专家这么解释,这才是拼爹真谛

父亲在孩子生命当中是有着重要的地位的, 父亲的每一个举动都能够深深地影响孩子。 所以身为父亲的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千万不要把坏的一面带到孩子的身上。如果说父亲的教育方式不对的话,那么孩子很容易成为一个窝里横外面怂的人。

之前刘女士就因为这个问题感觉到非常烦恼,她发现孩子每一天都变得特别暴躁。只要回到家里的时候, 就会跟自己的父母大呼小叫,从来都不懂得尊重父母。 可是这个孩子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在外面的时候却总是特别低调内敛。跟陌生人在一起相处的时候从来都不敢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甚至特别怂。

刘女士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直到有一天刘女士跟身边的朋友讲解了一下这方面的事情时,然后朋友说道: “你家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孩子的爸爸有问题。” 刘女士思来想去之后发现了这样的一个真理,那就是孩子的爸爸教育孩子的时候一直都是很溺爱的,从来都没有用严厉的方式教育过孩子。

而且每一次爸爸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嬉皮笑脸,所以孩子根本就不怕爸爸。这也就导致了孩子在家里的时候暴躁如雷,甚至从来都不听话。 而等到孩子到了外界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人惯着他,所以他只能表现出一副谦逊的样子。 现在刘女士终于明白了,原来孩子的爸爸对孩子的影响是这么大的。

其实通过这个角度就可以看得出来,爸爸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之所以说爸怂怂一窝,其实也是有着其中的道理存在的, 而心理专家早就已经解释过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了。

为什么爸怂怂一窝有道理呢?

有很多父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从来都不会用严厉的方式来教育他们,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方式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所以他们会选择各种溺爱孩子。如果真的采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话, 那么这些孩子在父母的面前就会变得蛮横无理。 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在父亲的面前看到威严的一面,所以他们也不会对父亲产生敬畏之心。

而当这些孩子到了幼儿园或者是面临着陌生的环境时,他们就会显得特别怂。因为在外面的世界当中是没有人会顺从我们的孩子的, 也没有人会惯着他们,所以他们只能够改变自己的态度。 而且它们也绝对不敢在外人面前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从来也不敢无理取闹。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爸爸的行为是很有可能被孩子模仿的,如果说孩子长时间处于一种这样的环境下,那么他们的性格肯定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 如果爸爸回到家里经常处于暴躁的状况,那么孩子肯定也会跟着去模仿。

而有一些爸爸的确是这个样子的,在家里的时候就会各种烦躁,然后不停地发脾气。等到到了外界的时候, 又会卑躬屈膝地应对他人, 而这样的行为是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毕竟什么样的爸爸就能够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

还有一种爸爸在平时生活当中根本就不愿意去教育孩子,所以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一直采用着放宽政策。 而这样的教育方式最容易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左耳朵出右耳朵冒, 毕竟父亲从来都没有把威严的一面带到孩子的面前,所以孩子就会觉得爸爸是好欺负的。

而外界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如果说陌生人对孩子比较凶狠的话,那么孩子肯定会出现恐惧的心理。 所以这个时候孩子的处境往往是比较被动的,而且这些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处理好每一个问题, 所以他们就只能变成一个怂包。

所以说身为父亲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展现出严厉的一面,至少要让他们拥有着敬畏感,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他们用正确的方式正视自己的父母。

而且我们也需要让孩子善于言辞,善于用正确的方式来面对陌生的 社会 ,而且面对任何问题都要据理力争,千万不要害怕陌生人。 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有办法做到的话,那么孩子在外面肯定会变得特别怂。 只要父亲能够把这些事情全部都做好的话,那么孩子必然不会成为一个怂包。

心理学:将外人当成宝,把家人当成草的人,多半有这几种扭曲心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对外人特别好,可就是对家人态度特别差。

这些人,我们称之为“窝里横,外面怂”的人。

说到这里,就想起小时候家中的老人常跟我们说的一番话:“人呐,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对家人好一点。外人再好也都是口头上的好,可只有你的家人,才是真正爱你的。”

其实,这番话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立身于世,就应该懂得谁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应该对谁好;而谁只是外人,我们应该别把目光放在他们身上。

可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都能看到一些人,当他们在单位,或者在外面时,总是恭敬讨好地对待他人,让自己活得卑微。而回到家里,却像老虎一般,见人就咬。

这种人,实在是太多了。而我们,却一直在思考,为何那么多人都把外人当成宝,而把自己的家人当成草呢?

就像之前的一个朋友,她怀孕之后,丈夫总是嫌弃她,便把她当成出气筒。可在外面,她发现丈夫对别人都是低声下气的,就像软柿子一般。所以,她也有这样的疑惑。

可以这么说,这种人,就是出现了这几种“扭曲”的心理,把主次给颠倒了,将本末给倒置了。如此,才出现这样的行径。

总认为“邻家”的一切都是香的

从小到大,我们经常会听到“邻家”这个词。

比如说,当你考完试之后 ,你的父母会赞扬邻家的小孩,从而来贬低你。

比如说,当你工作之后 ,你的身边人都会拿邻家的某人来和你对比,从而看扁你。

比如说,当你结婚之后 ,你的伴侣有可能会拿别人家的老公或者妻子来和你对比,从而凸显出你的劣势。

这种事儿,其实时有发生,更是人间的常态。别看它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口头之事儿,但它正好可以突出一个特点,那就是大多人都有一种直接或者潜在的想法,那就是认为“邻家”的人最好。

而这个“邻家”的人,就是外人。当这种只认为外人好,而自己人不好的想法出现之后,你将会发现,那个只会欺负家人的人,他们通常都会拿家人和外人对比,从而将心思偏向外人一边。

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丈夫之间的对比。很多做妻子的都认为,还是别人家的老公好。就是这种潜在的对比,会让妻子对丈夫产生厌恶感,从而影响了双方的婚姻。

所以说,如果你身边有这种凡事都认为“邻家”,也就是外人好的人,那你就要警惕了,因为这些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面,就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

总利用“爱”的让步,欺软怕硬

曾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人们总是欺负家人,却对外人恭敬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人的心理开始说起。

站在家人的角度,我们会发现,家人无论受到多大的憋屈,其实都会原谅那个不尊重自己的亲人。为何?就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亲情和爱的羁绊,所以他们能够咽下这口气。

而回到当事人那个角度,这些人正是利用了家人不会和他们计较的心理矛盾,才敢如此对待家人,把家人当成草,而把外人当成宝。

那么,他们看待外人的角度也就是这样的。因为他们不知道外人的底细,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如此,讨好对方,奉承对方,与对方和谐相待,将成为这些人的常态行为。

说实话,我们特别看不起的,就是这种利用“爱”的让步的人。他们的重心都转变了,转到了外人的身上,而将自己的冷漠和暴躁给了亲人。如此,真的做得对吗?值得思考。

越是“自卑”,越容易把气发泄到家人身上

一个人,越是自卑,那么他越是要用其他事儿来掩饰他自卑的一面。

就像这个人不懂得与人打交道,那么他在外人面前,为了一丁点的面子,就会装作很享受社交的模样。为何?就是因为他们自卑,他们不能没了面子,不能得罪外人。

说到“得罪”这一词,其实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让人感到恶心的。要知道,这种“窝里横,外面怂”的人,他们就怕得罪外人,而不怕得罪家人。

就像一个同事,他在单位里面是公认的脾气好又老实的人。可他在家中,却是另一番模样。什么模样呢?喜欢对家人撒谎,喜欢对家人发脾气。

这样的转变,其实是让人惊讶的。但是,我们却不需要感到惊奇,因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现象。

站在这些人角度,我们就会明白,他们在外面受了太多气,甚至已经自卑了。没办法,回到家,他们只能把气泄出来,以此来缓解内心的苦恼和本身的自卑。

所以说,这种连主次都分不清的人,他们为人就是不懂得权衡利弊,不分轻重,因而才把家人当成“草”。

做人“讨好”,本末倒置

有一个名词,叫做“讨好型人格”。

可这种讨好,却是要分人的。那么,讨好谁,而又不讨好谁呢?从人性的角度去想,肯定是讨好能满足自己需求,且不完全掌握的人,而不讨好那些熟悉的人。

如此,他们的“ 窝里横,外面怂 ”的行为就出现了。

这样的人,这样的心理,本就是将所有的一切都“本末倒置”了。对我们来说,理应对家人好,而对外人冷漠一些。可到了他们身上,一切却相反了。

就像之前看到的一个案例。那个男人是某公司的销售。在客户和外人面前,他简直把对方当成上帝,真心实意对待他们,甚至让自己鞍前马后,只为了讨好对方。

而这个男人回到家中,却总是对妻子拳打脚踢。甚至很多时候,不管妻子做什么,他都感到不满意,甚至感到厌恶恶心。所以,这个男人最后被妻子的娘家人告上了法院,还离婚了。

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只要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最终都是要出大祸的。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能用对待外人那般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家人,相信他们会过得比现在要好。”

这番话,其实很讽刺。可却说出了这个社会下大多人的行为,那就是把外人当成宝,而把家人当成草。

这些人,这些心理,这些行径,值得我们不断去反思。

文/舒山有鹿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