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指的是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时,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的心态。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来聊聊彼得潘综合症。
原本彼得潘是童话故事当中的人物,他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面,永远也不想长大。后来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将那些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意成为父母的人群称为彼得潘群体。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现实当中的彼得▪潘,他们情绪化,希望所有的事情能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那样发展。同时他们缺乏责任感,害怕自己成为父亲或者母亲的角色以后会承担很多责任,因此他们尽可能地躲避结婚这件事情或者选择不生小孩。在现代社会中,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很难适应社会,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
说到彼得潘综合症患者,他们患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墨西哥医生萨林·帕斯夸尔曾经说过,“家长们总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让他们肩负起责任。家长的这种想法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乐场组成的。”
而事实并非如此,生活不仅是童年的玩具、零食和游乐场,更是长大以后的工作学习家庭以及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那些“公主病”“妈宝男”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彼得潘综合症的症状。更通俗易懂的来说,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长不大也不想长大的小孩。
以上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几点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彼得·潘综合症是指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时,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的心态,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
彼得潘综合症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拒绝接受现实。他们的症状不但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为在失落中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
青年人患“彼得·潘综合征”的几率比较大,当然也有40岁以上的患者。一般来说,患者的配偶和周围朋友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症状,但他们往往不愿承认。
来自墨西哥的萨林·帕斯夸尔医生表示,“彼得·潘综合征”是由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他说:“家长们总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让他们肩负起责任。家长的这种想法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乐场组成的。”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他们的症状不但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为在失落中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
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则告诫说,“彼得·潘综合征”会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他说:“因为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加上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他们不太会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
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用药物治愈,唯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理疗。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患者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不是单靠家人说教就能改变的,只有交由精神病专家来引导。
说起“彼得·潘综合征”就不得不提到长不大的彼得·潘。1904年,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
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一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这些彼得·潘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
因此他们的行为同年龄很不相称,大多数情况下这无伤大雅,但总有一天,等他们突然明白生活原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称心如意时,已经太晚了。
彼得?潘综合症故事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样一个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这些彼得潘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同年龄很不相称,大多数情况下这无伤大雅,但总有一天,等他们突然明白生活原来并不如想像中那么称心如意时,已经太晚了。这些人就是"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也就是一些不愿长大,拒绝成熟的人们。,1904年,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成年人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不愿成熟起来。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被称为"彼得?潘综合症",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帮助患者摆脱"彼得?潘综合症"的最好办法是迫使他面对现实,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告诉他:"没人有义务承担你所应担负的责任;你要是不去银行交费,没人会帮你交;你睡着了,没人会把你叫醒……"彼得
《彼得·潘》是苏格兰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e,1860年——193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一个会飞的淘气小男孩彼得·潘和他在永无岛的冒险故事,“彼得·潘”这个不肯长大的男孩象征着永恒的童年和永无止境的探险精神。
人物介绍:
彼得·潘首先是活在儿童们的心里,也部分地残留在成人们的童年记忆里。作者在故事开始后不久就告诉读者:达林夫人在整理孩子们心事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心里到处都涂满“彼得”这个奇怪的名字,从字迹上不难感觉到这个彼得很有点儿淘气劲。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彼得·潘”—这个不肯长大的男孩,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无人不知的人物,象征着永恒的童年和永无止境的探险精神。在英语大字典中,“彼得·潘”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收录。
《彼得·潘》被多次改编成舞台剧,动画,电影等作品,较有名的有1991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铁钩船长》,2002年迪士尼推出的自编续集电影《重返梦幻岛》,2003年环球影业的电影版《小飞侠彼得.潘》。
2006年,英国政府为了纪念《彼得·潘》的出版,斥资三千万英镑,请三千名作家竞相续写,英国儿童文学女作家麦考琳被选中写出了官方续集《重返梦幻岛》。
《彼得·潘》还衍生了彼得潘综合症(Peter Pan syndrome),这是个流行的心理学名词,用来叙述一个在社会未成熟的成人。这个词汇通常用于外行人,但也用于一些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在普及心理学上的描述。
这个词汇是来自丹·凯利(Dan Kiley)于1983年出版的书《彼得潘综合症:不曾长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丹·凯利也写了一本伙伴书《温蒂穷境》(The Wendy Dilemma),于1984年出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并没有列入“彼得潘综合症”这个疾病,而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并没有承认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参考资料:-彼得·潘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