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童年要靠一生来治愈,原生家庭带给人的伤害是深远的,为什么原生家庭给人带来伤害的影响这么大,这种伤害有可能愈合吗?走不出对父母的怨恨怎么办?如何消除对父母的怨恨?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一、为什么原生家庭给人带来伤害的影响这么大
1.暴力滋生暴力
或许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传统认知导致大部分父母在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情况会采取暴力行为进行管教。但当孩子心智水平还没有发展完全时,他并不能理解父母突然的愤怒以及暴力行为,在孩子的心中,行为的改变仅仅是因为对于暴力的恐惧。
并且常采取暴力行为的父母自身也存在着情绪不稳定和有缺陷的情况,在这种氛围下被抚养长大的小孩会感觉自己是父母情绪的宣泄口,且难以习得正常的情绪表达。
暴力氛围下成长的小孩,会在和人冲突的过程中获得力量感,因为面对暴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击,这种恶性循环会让人产生巨大的羞耻感。
2.挫折教育的危害
有的家长害怕夸赞会让小孩变得骄傲自满不思进取,便极端采用挫折教育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对于孩子获得的好成绩不进行表扬,在稍微退步的时候就会进行责骂。甚至会在他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时进行打压,说孩子是夸不得的。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挫折,并不需要人为制造挫折来锻炼人的抗压能力。人在生命最初若没有得到过滋养,那么他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抵御挫折的侵害。
二、走不出对父母的怨恨怎么办?如何消除对父母的怨恨
父母带来的创伤可能并不会集中表现出来,这是个漫长累积的过程,每一次暴力行为和言语打击的背后就积攒了一片受伤的灵魂,或许有时创伤者自己都没有觉察到这种伤害。
创伤一旦形成想要根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人的每一次行为都是过往经历的反映,但是再黑暗的事物也会有光明的一面。
人在面对缺乏安全感、没有自信、难以相信别人、亲密关系建立障碍这些黑暗面,也被迫形成了一些坚毅的品质,例如敏锐的觉察力、独立生活的能力、极高的自我保护意识。曾经的不幸以另一种形式反馈给了自己。
消除对父母的怨恨与父母和解并不是同父母进行几次深度交流,彼此抱头痛哭就能完成的。或许在意识到父母带给自己的伤害后并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带给你创伤的父母依旧是那样,年纪的增大可能会使他们更加固执和难以改变,并且很可能在鼓起勇气和父母坦白自己受到的伤害时反而会换来指责。
想要走出对父母的怨恨最能把控的方式是改变自己,改变对父母的看法,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摆脱父母负面的评价体系,建立属于自我的评价体系,建立自己的独立心理空间。相信自己能保护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重建荒芜的童年。
改变别人是最困难的事,将主导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改变曾经的自己,或许能获得新的生命感受。通过阅读上文,你对走不出对父母的怨恨怎么办?如何消除对父母的怨恨等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吗?
五月份遇见一位很实在的书友,我们在分享读书的时候,Ta发了这样的困惑:我一直不能理解和接纳父母,直到现在,我对他们都有怨恨。
书友总结了自己的怨恨,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父母没让我读书;父母重男轻女;父母冤枉我。因为有怨,所以远离。
说实话,我很欣赏这位书友的坦诚,这些怨恨如果不讲出来,憋在心底,伤害会从心里走到身体里。
那么,可以看看热心的其他书友如何帮助Ta。
书友A: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很多事情都是他们没做的,但是他们也做了很多事情,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没有感觉到的,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可以换位思考吧,如果自己作为父母在那样的条件下,那样的思想环境下,自己能做多少呢?
很有道理的一段话,非常冷静和理性的分析,这段话是站在了父母的角度,当然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观点。只是这些分析都是站在伦理的和道德的角度,更多是书友A的假设,这些假设包括: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好,思想环境就是重男轻女的环境(当然这也是那个年代的普遍现象)。
只是我们更需要关心这位有困惑的书友,他们的家庭环境和所在的文化特点究竟是怎么样的?
之后书友A,提问:你有孩子吗?
得知对方有孩子,就开始反问:那你能满足孩子对你的所有期待吗?
这个问题在这个情境下并非关键问题,提这个问题,书友A依旧是想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换位思考,从而理解父母。
回到有困惑的书友的文字,Ta对父母的期待只是,“让我读书,对我公平”,这两点要求,不是指所有期待。
继续看书友A的话,Ta有非常好的自我认知,因为Ta发现,是用自己的思路来理解的。
书友B冒出来,发了一段很有哲理的话:扩大自己的包容心,怨是火海,恨是刀山,苦痛的根源是觉得世界欠我的太多,心存善念……
困惑的书友,很真实地回了一句:能理解,还放不下……
具体可以看下面的对话截图:
之后有更多的书友进行这个话题的讨论。
有人表达了对这位困惑书友的理解和认同。
当然,更多的内容依旧是,书友们想要把自己懂得的道理传达给对方,也会把他们看到的其他方面的假设也一并给到对方。
终于有人跳出来,你们不要再讲理了,并且鼓励道:你很棒,有没有想过自己真的了不起。
这些讲理的书友中,也有对自己的父母有不满情绪的。
我记得我写过一篇文章,叫:谁的原生家庭,不是伤痕累累
也把这个题目送给看到今天题目的伙伴们。
原生家庭的故事很多,因为人不同,故事阐释的也就不同,只是大比例中遇到更多的是:不断用成年的成长去疗愈过去的伤痛。
不管是怨恨,还是不满,或者内疚,也有悔恨,这些都是不良情绪,要缓解这些不良情绪,真的不是单纯靠讲理就可以走出来的,解决不良情绪,很好的方法更多来自于认知行为派。
具体操作如下:
1,找到自己的认知模式,并且重新思考后去做生活实验。
具体如下:对父母的怨恨,来自于不公平的对待和父母当时环境下的思想限制。需要你拿出很大的勇气,主动发起一场跨时代的对话,如果你自己说不出来,把想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当场交给父母,再听父母的描述。
范例话语:拿上文中有困惑的那位书友举例。
有了两个孩子以后,才发现父母的爱确实会不一样,孩子乖巧,聪明会说话的,会比较喜欢,但是,作为父母,对他们都是很爱的。不知道我们小的时候,老爸老妈是怎么评价我们姐弟的呢?
我总是觉得你们更爱弟弟(固有认知一)。还有家里不让我读书(固有认知二:是因为女孩子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投入产出比上不值得)我到现在都不是很理解,也想听听你们的真实想法。
因为我重新思考了后发现:有些认知是我没有找你们沟通过的,所以并不清楚你们真实的想法,也许你们有别的原因才不让我读书,才冤枉我。
这件事,我自己做过,效果很好,因为完全打破了我以前的假设,我以前也认为母亲重男轻女,其实是她喜欢灵活,聪明的孩子,尤其这个孩子还特别会说话,而不是所谓的重男轻女。
如果你的固有认知符合父母的认知,你的方法又不同。
举例:我现在长大了,不需要依靠你们,可是因为你们的观念,让我从小痛苦至今,我很难受,一直痛苦,甚至怨恨,我很想要放下,对大家都好,我想要你们帮助我,你们愿意吗?
之后,把你需要帮助的方法跟对方商量,如果父母为此愿意道歉就让他们道歉,彼此哭一顿也是很好的情绪和怨恨的释放。
你会发现这里面其实最重要的方法含有:《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沟通技巧。
一般这种做法,需要你足够强大或者急切希望走出这段痛苦从而带来的力量。
如果你两者都不兼有,那么第二种方法,是循序渐进的。
2,以终为始。
我怨恨父母,因为他们过去对我的方式,我怨恨他们是想要获得什么呢?我怨恨他们,对于未来的我可以有哪些好处呢?
举例:有人想要获得一种自我接纳,自我认可。
我可以得到内心的舒坦,如果他们让我读书,我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学,我现在可以更优秀,就是因为父母过去对待我的方式,让我活得不好,让我不够优秀。
那么你的人生目标其实是:想要让自己的生活获得更轻松和自在。
这个是你的目标,那么如何一步步达成呢?
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让自己不断变得美好,变得自我接纳和自信。
当然这个带有假设,目标是自定义的,达成目标的方法也是自定义的,所以按照这个模式可以服务于自己。
如有不清晰,想要做更多交流,可以留言,我会及时回复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