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盲目追星反映出了心理学中的什么效应

时间: 2023-08-03 20:32:20

许多人可能都有过追星的经历,当你喜欢上一个明星以后,就会不顾一切地去追崇他,即使知道自己的努力不可能被爱豆看到,但是仍然想无私地付出。而这种无条件付出的追星行为,在许多人看来就是盲目追星,那么,盲目追星反映出了心理学中的什么效应呢?

盲目追星反映出了心理学中的什么效应?

盲目追星反映出了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是指一个人身上的某种特别突出的品质,会掩盖他身上其他的缺点。用在追星上特别合适,可能你追某个明星只是因为他长得好看,或者是演技特别好,于是就会自然而然的认为他是个完美的人,什么都好。实际上,不少明星都有黑料,当他们的黑料被曝光出来的时候,一些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他们就是陷入了这种光环效应。

大家都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即使是表面再光鲜亮丽的明星,背后也可能不是那么地完美。只不过,追星族们想当然的认为对方是一个完美的人,于是他们便会痴迷于追求爱豆,甚至可能有些疯狂。还记得当年那个为追刘德华逼父卖肾跳海的杨丽娟吗?她就是一个典型的盲目追星的例子。

实际上,她痴迷于刘德华,可能只是因为觉得刘德华长得帅,或者是他歌唱得好。实际上,他并不了解刘德华这个人,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就是自己的白马王子。对于处于青春期时期的懵懂女生来说,盲目追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过大多数人都能将这种想法控制在可控制的范围,不会因此而付出太多,真正像杨丽娟这样极端追星的人还是少数的。

总的来说,追星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追星,特别是一些为了追星不顾一切的人,他们应该好好看看这篇文章,反思一下自己这样付出是否值得?

针对青少年中“追星”行为十分普遍的现象,如何改善青少年过度追星行为?

1.改善学校教育

针对青少年中“追星”行为十分普遍的现象,学校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简单地阻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讨论,引导学生的“追星”行为。具体的讨论内容可以包括下列方面:

(1)“追星”行为的价值

“追星"行为的价值在哪里?到底有多大价值?通过这些讨论,帮助学生对“追星"行为的价值有一个恰当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在比较理性的认识基础上,对自己的“追星”行为采取适当的态度。

(2)“追星”行为的内容

如果在讨论中认为“追星"行为有一定的价值,则应当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追星”行为到底应该“追什么”?启发学生认识明星们的哪些方面是值得“追求”、值得模仿、值得学习的?明星们外在的东西值不值得“追”?明星们内在的品质如何,值不值得“追”?这样,就可以把青少年的“追星”行为引向适当的方向。

(3)“追星”行为的限度

如果认为“追星”行为有合理之处,也认识到有一些明星们的某些方面是值得“追”的,那么,就应该进一步探讨:到底应该花多大的精力、金钱去“追星”?是不是可以耽误功课去“追星”?是不是可以不顾家庭的经济条件去“追星”?是不是可以为了“追星”面违法犯罪?

通过这样的讨论,就可以将青少年过度的“追星”行为转化为般的明星崇拜行为,使“追星”行为既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满足青少年的愿望,又可以避免过度“追星"带来的危害。

2.发挥大众媒介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各种宣传媒介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对明星的宣传要全面,对明星们的宣传要适度。应当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科技界、教育界、产业界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模范人物,使他们也能成为青少年学习模仿的榜样,这种榜样可能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也更有利于国家的兴盛。

3.加强文化演出市场的管理

4.引导青少年在心理上成熟起来

从心理学上来看,尽管在青少年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崇拜行为是正常的,但是,任何过度的崇拜都是心理不成熟的标志。青少年应该增强自我意识,提高鉴别能力,知道什么是值得自己去做的,什么是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使自己在心理上变.得更加成熟起来,避免人云亦云,盲目随大流,去做一些并不值得去做的事情。

试对青少年追星现象作以说明.

近期,不理智的追星现象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日,香港城市大学做了关于偶像的一个调查,而结果显示:香港青少年对偶像的追求过十分肤浅,所选人士集中在娱乐圈,最看重的是偶像的外表;而咫尺之距的深圳学生则认为:偶像的才华最重要,选择时亦多元化,包括运动
员、艺术家、商界精英等。虽然各自心中都有自己偶像,香港学生的父母在排名中,但深圳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自己的父母却不在其中。

因为追星导致的问题比比皆是。例如:2002年由于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的热播,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令青少年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从而造成了很多狂热的追星去寻找心中的理想境界,更有甚者直接自杀;因为一部电影《寻找周杰伦》,一名疯狂的追星者离家出走,还说她要去寻找周杰伦,只有他能拯救我;而今年3月,疯狂追星女杨丽娟事件又闹得沸沸扬扬,自从94年迷上刘德华后,父母为达成女儿心愿倾家荡产,可杨丽娟如愿当面见到刘德华后,仍不满足只与偶像留影纪念,其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的遗愿是希望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这种非理性的追星所导致的悲剧,从根本上反映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名人和明星的崇拜心理,这是非正常的,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深刻的。

明星也是人,和我们一样,不是神。他们在某一领域获得的成功,可以鼓励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向其学习。你们看到了他们现在的光环,可知道他们在成名前所付出的点点滴滴吗?如周笔畅的艰苦学习,坚持不懈,成龙的善解人意,助人为乐,还有周杰伦的脚踏实地,永不服输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每个学生学习。

追星是一件好事,如果在某种程度上能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动力,把偶像的成功当成学习的目标,朝着自己的远大理想去奋斗;追星同时也是一件坏事,毫无理性的追星是一种危险行为,更是一种过激行为,这种行为容易导致青少年沉湎于空想和痴迷中,从而造成各种预想不到的后果。

谁都会经历一个追星的过程。我曾经读中学时也崇拜过周杰伦、张学友、郑秀文等明星,他们能成功和他们的每一滴汗水分不开,和他们的努力付出分不开,从而激发我的斗志以及勇敢追求自己梦想。虽然现在我没有任何偶像,但是在各行各业敬业的人仍然值得我敬佩。追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我们必须在接纳的前提下去理性对待。

近几年,愈演愈烈的选秀活动充斥荧屏,对青少年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很多人青少年成天做着明星梦。明星多么光荣,有那么的簇拥者;明星多么风光,经常上荧屏。平民选秀粉丝的疯狂刷票行为和非法集资,也给社会带了许多坏处。作为一个理性追星的过来人,我想警告现代的年轻人:追星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适度追星可以缓解他们紧张的生活和学习压力,也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发展兴趣爱好。也可以把自己的偶像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从而转化为对成功的自我激烈,对成功的向往。还有就是要建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人生观,凡事一定要和父母商量,绝不能擅自行事,以免防止因为追星再次发生悲剧。
学习成绩会下降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大众媒介上群星闪耀,“追星”热一浪高过一浪,致使某些偏激化事件及其更直观的消极后果常常出现,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人们的极大忧虑。例如媒体上常常见到这样的报道,某些青少年因迷恋某明星而痴狂,以致于耽误了学业、花费了家中的钱财、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有极端者上演轻生的悲剧……
要求对“追星”现象给予重视并提供正确引导是社会的一致呼声。然而,首先对“追星”现象作出科学的认识,却是进行一切建设性导向工作的前提。
引发“追星”象的复合性动因
“追星”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作为青年中的一种流行时尚,它的出现与蔓延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动因。
开放社会里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开放,文化氛围逐渐宽松,人们精神需求日趋多样。尤其是由于社会行业类型和职业种类的扩充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的增多,为各个领域中新星辈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而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则为明星们的星光闪烁,制造了独特的“天空”。特别是在影视、音乐、体育等颇具大众文化性质的领域,祖国内地的明星频频诞生,港台的明星争相“登陆”,他们“一朝成名”,家喻户晓,由此形成了比其他领域的明星强大得多的轰动效应和名气资本。总之,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群星闪亮登场的基础条件。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效应。世界发展的经验表明,世俗化代表了现代化起飞阶段一个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特征。世俗化的核心内涵可以理解为一种强烈的现世取向,社会心态上表现为充分地肯定当下生活、肯定感官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世俗化的影响力促使社会中整个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小康社会的来临,随着消费文化正在以多少有些急促的步伐匆匆登上日常生活的前台,世俗化正全面地展开着自身的内涵与形式,于是,就社会文化的整个格局而言,呈现出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理性文化的领域在逐渐缩小,而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感性文化的地盘在日益扩大的态势。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变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这种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动取向。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这样的深刻变化:从注重集体向关注个体转变,由崇尚理想向重视利益转变,从强调节俭向尊重享受转变。这种价值观念变化使人们精神世界的偶像类型表现为:从崇拜政治型偶像、道德型偶像、神圣型偶像向崇拜成就型偶像、生活型偶像、个性化偶像的方向转变。这正是那些气质迷人、有所成就、富于情趣的明星受到当今青年青睐的重要原因。
传媒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扩张。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营造了一种媒体社会,带来了一个传媒时代。大众文化就是借助于大众传媒进行扩张的。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愉悦性、感受性、消费性。而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其运行机制必然遵循市场规律,商品化则成为大众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当它与高科技媒体相结合的时候,便会更充分地展现出这些特征。大众文化的大行其道往往得益于消费主义的推动,科技创新所带动的传媒发展、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所带来的广告攻势,对消费主义的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消费主义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天然燃料”。

青春期的偶像崇拜心理与自居作用。在青少年时期,伴随生理发育的日渐成熟,个体的心理和社会性开始趋于成熟,但又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强烈的偶像崇拜心理是这一时期人们的突出特征。偶像崇拜是通过心理上的自居作用来达成的,那些被崇拜的明星,往往被青少年当作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的一种寄托。当代流行文化明星们所表现的特征——靓丽的外表、潇洒的风度、事业的成功、社会知名度、丰厚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等等,都会强烈地吸引着青春期青少年,明星的作品如歌曲等,能够不同程度地对青少年起到特有的共鸣、宽慰、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作用,从而形成“爱屋及乌”的效应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