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便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奉行着贬低式教育。父母们很少夸赞孩子,反而不时地打压、贬损孩子,期待用这样的方式达到让孩子成才的目的。即便如今思想已经进步,但仍旧有不少家庭在践行这种教育方式。贬低式教育会得抑郁症吗?贬低式教育的危害有多大?
贬低式教育会得抑郁症吗?贬低式教育的危害有多大?
即便如今的人们对于贬低式教育如此抨击,但仍旧有不少家庭在奉行贬低式教育,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他们意识不到贬低式教育的危害吗?可悲的是,或许并不是这些家庭意识不到贬低式教育的危害,而是相比于危害,他们觉得贬低式教育带来的益处更大。
在某种程度上,贬低式教育的确能产生一定的正面效果。如果父母们总是在用打击、辱骂等方式来逼迫孩子前行,那么孩子的确有可能在学业或是其他方面得到一定的成就,甚至于这种成就还不低。但这种积极表象的后面,却是孩子们早已零落不堪的心灵。
说回本文开头的问题,贬低式教育会得抑郁症吗?我们并不能说贬低式教育一定就会使得孩子患上抑郁症,但贬低式教育无疑增大了孩子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当孩子总是处在被打压、被压抑的状态之下,其心境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被改变,因而更容易受到抑郁症地侵袭。
除开抑郁症以外,贬低式教育还有那些危害呢?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使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当父母总是用贬低、打压的方式来和孩子相处时,孩子为了获得一点父母的温情,就不得不需要察言观色并讨好父母。他们需要去不停地思考父母会不会责骂自己,父母要如何才能温和一点,进而孩子就会变得曲意逢迎,用讨好的方式来换得父母的开心。
即便是孩子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其本质也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讨父母的欢心。这样不当的思维、行为习惯如果长期不能发生改变,那么它们就会固着在孩子的内心,使得孩子逐渐变成一个“讨好型人格”。
2、使孩子的性格变得退缩、怯懦
当孩子总是处在被贬低的状态下,孩子就会逐渐丧失自我价值感。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无价值的、无用的人,进而他们就会感到自卑,并因此变得退缩、怯懦。在未来和人相处时,这样的孩子就会屡屡在竞争中退却,使自己丧失机会。
3、使孩子的恋爱、婚姻变得不幸
贬低式教育会破坏亲子间的依恋关系,使得孩子形成不当的依恋类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应得到的温情及安全感无法得到,那么孩子的这种需求未被满足的状态就会烙印在孩子的身上。从而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这类个体就会回避亲密关系或是极度渴望亲密关系,这两种极端表现,都会使得他们的恋爱、婚姻变得不幸。
4、使得亲子双方愈行愈远
当然,贬低式教育还有一种最直观的危害,那就是使得亲子双方关系变得疏远。如果孩子能够在父母的身上感觉到爱意,那么自然就会贴近父母。而一旦孩子在父母身上感受到的只有畏惧,那么孩子就会下意识地避开父母。
这种避开不仅是现实中的,更是心灵上的。当父母总是用贬低式教育来管教孩子的话,终有一天父母会发现孩子和自己的关系已经变得很淡了。
贬低式教育会得抑郁症吗?抑郁症的出现和贬低式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们无可否认贬低式教育有促使抑郁症出现的功能。至于贬低式教育的危害有多大,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贬低式教育影响了孩子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形间左右了孩子的一生。
打压式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甚至会一辈子都记得,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那么,有哪些危害呢?
一、孩子的性格会变得自卑又敏感
对于孩子做的任何事情,父母只是一味的否定孩子,那么,势必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在孩子的潜意识,会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喜欢自己,不然为什么自己做什么事情,父母都否定自己呢?
父母的否定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不仅是言语上的伤害,也伤害到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渐渐的孩子会变得越来也不自信。
二、孩子会讨厌自己的父母
父母用打压式的教育来教育孩子,虽说父母觉得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却并不领情。
孩子会记得自己的父母是如何打压自己的,说的话又是如何的伤人,也许父母用打压的方式将自己培养成才来,但她们并不会感激自己的父母,反而会讨厌父母。
因为他们讨厌父母的教育方式,说的话伤自己很深,到现在都记得自己父母当初对自己说的那些话。
三、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变得叛逆
有时候孩子们受够了逆来顺受的生活,会尝试着反抗,这时候,孩子们就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由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渐渐的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叛逆,最后父母也管不住自己的孩子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走上一条不归路。
综上所述,打压式的教育真的不可取,孩子有时候也是需要鼓励的,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是多么神圣的存在,父母的认可会成为孩子的动力。
不会的,这样只会让孩子低估自己。因为他的自我评估就是低的,本来一件他绰绰有余可以承担的事情,他却畏手畏脚、害怕搞砸,这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有自信的人,即便自己不擅长也会因为自信带来意外好运。
父母嘲讽式的教育会对孩子造成多方面的的伤害。特别是心灵上的创伤,更难以弥补 ,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失去勇气和信心。因此,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 ,千万不要用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 ,让孩子好好地健康成长。
如果平时让他多锻炼与人交流 ,多一点鼓励 ,多说他一些优点 ,让他感到自己也是优秀的。通过鼓励和赞赏,会使他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出色,情商也会变得更加充盈和丰满。总而言之,父母嘲讽式的教育,和棍棒式的教育如出一辙,是不可取的 ,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引起重视 ,并加以改进。
如果父母都不信任、鼓励、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孩子还能奢求谁来爱护他们呢?所以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就试着鼓励他们,而不是一味地嘲讽。
起不了好的作用,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不自信的性格,甚至以后跟别人说话,语气都会变得阴阳怪气的。家长应该多赞美孩子,当然,不要直接夸奖孩子聪明,而是要多夸孩子为某件事付出的努力,这样才能起到良性的循环,朝着家长希望出现的方向生长。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总是嘲讽孩子,因为那样会让孩子失去信心,找不到自我价值,当然家长也不能总是夸奖孩子,因为家长总是夸奖会让孩子找不到方向,误以为自己真的很优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问学问,家长要根据孩子具体的情况来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肯定会。
我有个同学,爸爸妈妈重男轻女,偏心弟弟,对她总是各种贬低。
比如她不会扎头发,就说她笨得要命;她考试没考好,就说她不是学习的料,上学就是浪费钱;她放学要回家做饭,做不好,妈妈就会说她只知道吃,啥都不会。
我们偶尔去她家玩,她妈妈就会当着我们的面说:“你看人家谁谁谁,这好那好啥啥都好,你看你咋这样呢?”我同学便低下头,愤怒的捏紧拳头。
甚至有时候她妈妈还会说女儿是赔钱货,养大了嫁人,就去给别人家做贡献了。
她考上大学,父母也没有夸一句,只是说这运气希望弟弟以后也能有。
虽然爸爸妈妈一直供养她上大学,但是大学她报考了离家很远的学校,四年期间除了过年回家待几天,其他时间都在学校边学习边打工,为的就是逃避父母。
她说努力兼职赚钱,就是不想亏欠父母太多,让他们以此为由继续贬低她。后来毕业择业,她依然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城市。
如今她36岁,依然单身。她说不想结婚,不想有家庭,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经营好家庭,更不想生下小孩。
虽然她在事业上,拼命努力小有成绩,但她说这些都是为了填补自己内心极度缺失的安全感,她骨子里的自卑让她体会不到成就和成功的喜悦。
自卑让她工作更努力,却让她对爱情和家庭极度不自信。
她的母亲如今也老了,但偶尔碰到我,依然还会唠叨,说我同学没良心,供养一场都不知道回来看看她。
可是,同学心里的伤,父母又可曾体会?
生而不能好好教养,常常贬低辱骂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父母如果想在晚年收获一枚与自己亲密无间的孩子,恐怕难上加难啊。
去年上半年我儿子在一个幼儿园经常被贬低,攀比。那个幼儿园的孩子和家长特别爱慕虚荣,每个星期我都要买水果送幼儿园让孩子分享,因为每个小朋友都会轮着买,园长总说我溺爱孩子,我不明白我怎么溺爱了,我天天打就不溺爱了,他家那崽子她惯的没样,我这天天让她给我巴巴的,我一寻思我花钱凭啥受你气,我又给宝换个幼儿园,现在的幼儿园环境好,干净,老师也好,我儿子天天回来不用像以前那样天天写天天不会,晚上都不写作业,也就是看看手机上的阅读,我不喜欢孩子幼儿园太累,小学以后会很累,老师说每天幼儿园他教的足够用了。我儿子也的确会很多东西。
期遭受贬低会导致心理疾病吗?这个不是完全一定的,但是内心一定会变得不 健康 。
当年有一些心理学家,对一群女大学生做了一个调查, 然后其中有60%以上的女性讨厌自己的性别,认为当一个男生会更好。这就是因为在儿童与童年时期, 社会 上以及家庭中所导致的男性倾慕!
这个家庭内部父亲一般是提供生活资料来源,也就是提供钱,母亲是提供家里的孩子的照顾以及家里的各种卫生等事宜。
这样的一个情况下,不知不觉的 社会 中,很多人就会提高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层次,但实际上按照阿拉拉德个人心理学之父阿勒德的说法来说,这是一个家庭组成的一个模式。父亲是主动担负起,作为金钱资料提供来源,母亲则是担不起家庭,任务,也就是家庭的卫生管理等各方面的任务,是一个分工合作。在分工合作之中,双方应该互相尊重各自的分工, 但是呢,目前的 社会 情况是大多数人会因为男性是提供钱的,所以就抬高他们的地位,这是不对的。
父母亲最开始与孩子为伴,最开始母亲的任务是什么呢?是要让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与人对人和事感兴趣。
因为我们人是无法脱离 社会 而独立共存的,所以说未来的人的一个生存基础是合作,是合作。
如果说最开始母亲或者说在家庭环境中,同年被长期贬低,那么这个孩子在未来将无法产生与周围朋友的良好的合作心态?,这个是最基本的。
有很多很极端的例子,就像曾经有一个女孩,她有一些心理疾病,她心里面一直认为他的母亲把他当一条狗,然后她也就把自己当一条狗,但是最终让他碰到了一个很好的一个心理医师,在他三年时间的三年时间的一个长期的抚慰之下,最终才改善的心理状态引导过来。
长期的一个贬低,会不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就不一定,但是一定会导致心理不 健康 ,最后与 社会 难以合作,这个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孩子的自卑心理,以及胆小怯弱等等的一个行事作风,都与家庭早期的一个引导方向,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我国的这样一个家庭氛围中,因为我国的鼓励方式都是以反面鼓励来激励孩子成长,但是小孩子他是听不懂的,小孩子他是听不懂的,所以我们应该用积极与正面的鼓励,而不要用反向的一个激励。
中国人有一个常说的话叫做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但是大部分的一些家长以及很家长朋友们都无法做到这一条,所以说我们也不要将这一条太要求孩子,好就是这样子。
先看一下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同样的道理,特别是一个人的童年时期。长期遭受贬低指责,自己就会形成没有价值感,在我做咨询中遇到很多心理疾病患者,特别是很多28岁到30岁左右的女生。他们多数都在童年和小学时期,就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自己是笨的人。很多孩子长期被父母指责,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学习什么都不行,这个学习这么半天怎么还不会呢?父母失望嫌弃的眼神,贬低的口气,会让本来就做事恐惧的孩子越来越不敢做事儿了。因为做事就会出错,出错就会被批判,慢慢这样的孩子长大,不敢尝试新的事物,没有了闯劲。因为尝试就代表着出错,所以为了不出错,我宁可不尝试。
最近做一个咨询,女孩在上海一个大学毕业,上欧洲留学了几年?回来之后工作阶段就上不了班,与人交往能力差,自己这么多年所学的用不到工作上。所以工作几次就回家和妈妈开了一个咖啡厅,当然主要是妈妈打理,因为她每天睡的很晚,起得很晚。妈妈通过关系给介绍几个男朋友,她见一两次面就不继续交往。最近自己交往一个,领到家里一看给妈妈吓一跳。这个男的长得丑不说,学历没女生高,家庭和女生也差一大截,也不会说话。可是自己女儿非常喜欢,所以女儿的妈妈很痛苦,就来找我咨询。
在妈妈的心里是这样想的,在外面,所有人都不批评孩子,我们在外人面前都不互相批评,外人谁说你的缺点。我是妈妈如果我不指出孩子的错误,我就不是一个好妈妈,因为我指出她的问题是让她更好。可是妈妈没有看到长期对一个人的指责和挑剔,会让一个人失去自信,会让一个人变得脆弱,会让一个人变得不敢做事。所以一个挑剔的妈妈,才会有一个问题孩子。当时我和妈妈,说这样一个事情。让她拿自己的丈夫做实验,让她的丈夫连续一个星期批评指责她,看看她能忍几天,看看她的情绪反应和抗压能力。我一说完她就明白了,即使一个大人如果总是受到亲密人的指责和批判,你也会出现两种反应。第1种认为男人不爱自己了,故意找碴挑剔,第2种就会出现我是不是真的不行了,我现在是不是很差劲,我是不是真的无用了。
所以做完咨询妈妈说做父母是难,很容易陷到极端。有的父母完全肯定赞美,有的父母完全批判否定,很少有父母能够做到该赞美的时候赞美,该否定的时候否定,因为这个度是特难把握的。
一个没有信心的女孩子,找到优秀的男孩子,她觉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没有信心嫁一个优秀的男人,所以才没有安全感。她主动找一个和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她自己才有信心,才有安全感。所以一个人从小信心被摧毁了,不论今天她是研究生还是博士,她都会觉得比别人低的,因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那么怎么样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承认自己是无能为力的,承认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承认自己是不敢犯错的,自己知道自己才会改变,否则一个不知道自己的人很难改变。
你好,我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国际心理咨询师联合会催眠临床导师,有着近30年的心理治疗临床经验,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心理学上,把一个人经历的心灵伤害分为两种,大到天灾人祸等“急性创伤”,小到一句恶言恶语留下的“隐形创伤”。但是心理创伤,往往是“隐形”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心理有伤。
“小时候常常听到父母的责备,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爱 一直被老师否定,仿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值得被尊重,被同伴排挤、瞧不起,他们眼神、笑容都那么讽刺,家长打压式的“教导”,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这样的时刻,往往显得难受又漫长,但我们以为时间一长,再难受也会过去了。
然而,被我们忽视的心理创伤,只是被我们“假装忘记”,其实它们早就刻在我们的情绪、自我价值感中,变成你性格的一部分,实实在在影响着今天的生活。
小时候的这种影响,长大后就会容易形成以下这几种表现!
1、强烈的自我攻击
常常否定自己,觉得什么事都做不好,出了问题非常容易自责,觉得是自己的原因。与人交往,总不敢自信地说话,遇到喜欢的人,更是不敢靠近。
2、被糟糕的情绪笼罩
更多感受到不安、焦虑、无助,人际关系中容易被激怒,却又压抑自己的坏情绪,充满憋屈,心里始终开心不起来。
3、过于敏感脆弱
害怕出错,害怕被否定,社交中不自信,战战兢兢,很难真正信任和依赖他人,哪怕再亲密。
4、莫名的躯体反应
一些创伤会藏在我们身体里面,莫名其妙的头疼、腹泻、身体不适,或者做噩梦,很可能是早年创伤记忆的结果,外在不如意的表现,究其根源往往来自内在。
一个心里有伤的人,往往陷在人生的创伤模式中,因此小时候来自家庭,学校等等身边的不好的因素,是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切勿恶语伤人。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祝好!
是的,童年长期被人贬低,会导致自卑,无价值感,有安全感,胆小,恐惧等,然后这些会隐藏在这个人的潜意识中。对这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为他有深深的自卑,即便这个人我们看起来很成功,但是这个人还是有深深的自卑。内在经常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我是难道我是不好的,即便别人肯定他,他也不相信。
因为有深深的无价值感,在人际交往中他会把自己放的很低,去讨好对方,委屈自己,没有原则和底线。
他长大后一定还有很多的愤怒。有可能因为小的时候,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不敢反抗一直贬低他的人。他长大之后有了力量,这个人有的时候就会非常多的愤怒情绪,脾气暴躁。人际关系有障碍。
当然,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没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这件事情给这个人带来的影响。上述这些影响,通过心理咨询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
是我个人的观点,大家可以和我有不同的观点。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观点不同的人。
童年时期被嘲笑,贬低,有可能导致自卑,看轻自己,认知心理失调,不被满足的自尊心和需求,一直压抑在心底。成年后,通过学习和阅历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比如长大后经历感情,经营关系的时候,会自卑,看轻自己,人际关系不协调,对别人的眼光很敏感,在意他人的评价,时常需要鼓励和温暖。
一方面来源于父母原生家庭的不自信,怕输,爱攀比的心理,原生家庭培养的品质伴随人的一生,体现在生活工作方方面面,排斥他人,社交行为影响等等。
我们首先来看看被心理学界普遍认可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从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出,我们人类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最下面的两阶是生理和安全需求,这是生物的本能或冲动,说白了就是跟动物一样的“生存需求”;只要温饱解决,越往上走,都是特属于人类的高级需求,要求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贬低,他内心肯定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尊重,缺乏内心的自尊自信,自然也谈不上自我实现,这样的孩子,我们只解决了他们低级的生理需求,而没有给予高层次的内心需求的满足,那我们养孩子跟养宠物有什么区别?
生而为人,我们最开始对自己的认识,都来自于他人眼中的自己,孩子会从父母眼中看到自己,学生会从老师和同学眼中看到自己。
长期被贬低的孩子,在父母和他人眼中看到听到的自己,是不好的、很差的、没有能力的、不被接受的…….一开始,他会依据这些人的看法,建立对自我的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没有价值、没有能力、什么也做不好的人,长此以往,他内心就会根深蒂固的形成对自我的确定认知:我是一个没有存在意义、没用的人,我是一个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最后这句话就是我们说的“没有存在感”了,而这是很么多人抑郁、自杀、寻求解脱的根本原因之一。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
我有一个来访者,在咨询室里哭诉自己没有活着的感觉,整天像行尸走肉一样;还有一个来访者,觉得自己生下来就让父母失望,她努力地想成为让父母满意的英雄,可总是做不到,她逃离父母,走进婚姻,却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
她只有酗酒,喝到让自己头脑发昏时,就不会想那么多,就可以睡得着。这两个来访者,从小的相同经历,就是几乎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他们在父母的眼神里言语间,感受到的都是满意,虽然还没有长期被恶意贬低,但已经如此难受……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童年期的创伤、冲动、幻想,会深深留在他的潜意识里,童年的人格是一个人一生的人格基础,这也是我们说的“三岁看老”。
既然童年期对关键人格的形成那么重要,那在童年期被贬低的人,长大后当然会不自信、没有价值感、没有 健康 的自尊,如果发自内心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的”,如果人间都已经不值得,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就可能是一个长期被贬低的孩子,成年后最大的心理问题。
一个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多半来自于他对自己的生活会过成什么样的认知,认知决定命运。
长期被贬低的孩子,很多会成为抑郁型的人格,通过内摄的方式,吸收他人对自己的贬低。而抑郁症的一条标准就是自我评价很低。
同时,一个长期被贬低的人,早已习惯了贬低自己,成年后他在寻找新的客体发展新的亲密关系时,常常会自动去找那种贬低自己的人,有点“受虐”的样子,他们在一切的人际中复制自己被贬低的模式,因为这是他们熟悉的“味道”,他们会不断重复的模式。
童年期的贬低,会像是在孩子头上套了一个紧箍咒,一直不停地念叨说你是不好的,这样的人长大后,就像是被施了魔法,天天自己念叨自己是不好的。
所以,现代的教育都强调要“鼓励”孩子,多表扬多称赞,孩子感觉好才会做得越来越好。内心觉得自己好的孩子,就是一种自信,他真的就会把人生过得很精彩。
最后,还有一点要补充的:童年是人格形成重要的关键期,但不是决定因素。
其实,我们在童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批评和贬低,中国文化奉行的就是“批评使人进步”,环境如此,谁能不受影响地长大?
但是当我们长大,随着我们内心的力量成长,是完全可以把那个魔咒撕去的。只要我们随时保持一种觉醒:我真的那么差吗?
然后综合现实情况检查一下,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否有偏见,在这样的反思状态里,我们可以慢慢放下内心里对自己的固定认知。
所以,如果你已长大,相信自己可以把自己的童年伤害修复,把自己内心那个小孩养好。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那么请记得:多多鼓励自己的孩子,让我们把伤害终止在我们这一代。
当然会。自卑就是一种心理疾病。引起自卑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儿童时期的经历。
首先就是大脑发育。
幼儿时期是我们大脑发育出现差异化的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的经历为我们今后生活中自我价值的正常建立奠定了基础。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研究我们知道,大脑中有一个奖励和惩罚中枢,可以接受不同的信息刺激。
经常接受父母压力和惩罚的孩子,其大脑中的惩罚系统就比奖励系统对其影响更大。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当这些人成年以后,他们会更敏锐的地感受到别人的拒绝或者惩罚。因而形成自卑。
其次,不安全的亲子关系也是引起自卑的原因。
父母不健全的人格、变化无常的情绪、过度的焦虑都会传染给孩子,让孩子无所适从。在幼年年幼时期,父母是孩子唯一的依靠,他们孩子为了讨好父母,会迎合父母压抑自己,使自己形成自卑的性格。
父母除了这种无意识的影响,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教育””。父母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某类人,会为他们制定了许多规则,并要求他们达到规则的要求。这种教养方式不是使孩子失去自我自己,就是让他们陷入失败的漩涡而备受打击。表面上父母是为了孩子好,而实际上却是把孩子引向了的自卑的沼泽之中。
这个是会的,因为在成长环境中这个人的心理是逐渐成熟的,如果小时候他是处在一个长期被贬低的状态的情况下,这样他的心理环境就会变得比较的压抑和负面,那么他对自己的态度是一个否定的态度,那么这样长期以来一定会对心理的 健康 造成影响,想要改变这个状态,只有在后面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多做能够让自己感到有成就感的事情,慢慢的培养自己的自信,这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而且在改变的过程中一定会反反复复的对自己进行否定,那么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下去,长期的行程才能慢慢去巩固,巩固一个新的心理环境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