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为什么人们喜欢听坏消息心理学告诉你答案!

时间: 2023-08-03 21:13:17

有一句话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如今的社会中,许多人都喜欢听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的新闻报道,比如战争、灾难、病毒以及一些犯罪事件。相反,一些正面的新闻报道点击率反而没有那么高。那么,为什么人们喜欢听坏消息呢?心理学告诉你答案!

为什么人们喜欢听坏消息?

首先,人们对于坏消息的偏好,与人们的焦虑、不安全感以及情绪宣泄有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生活方面的压力,有些压力甚至会让我们感到抑郁和痛苦。而当我们听到一些坏消息的时候,自己的一些情绪反而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这是因为,我们听到的坏消息往往是别人身上出现的一些负面新闻,它会暗示我们:大家生活得都不如意,别人还没有我们过得好,所以,我们能维持现在这个状况就已经很不错了。这就像一个一穷二白的人在路边看到一个断手断脚的乞丐,便会心生安慰:“还好我不是那个乞丐,否则我连饭都吃不饱。”

实际上,所谓的幸福感就是一种参照物的对比,当我们与那些富人、成功人士对比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自己是失败的,从而开始焦虑和难受。当我们和一些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又会觉得自己过得很幸福,于是更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巴凯特效应,它是指人们希望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更差。这种效应更容易出现在同阶层的人群中,因为同阶层的人社交距离更近。所以,当我们听到身边某些人出现状况的时候,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对自己产生安慰。

同样,这种效应指代的也可以是那些位高权重、富甲一方的人,当那些社会的精英“落难”时,我们在潜意识中会得到心理安慰,认为:“他们变得那么优秀是要付出代价的。”

其次,坏消息的传播,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比较地“坏”,而是因为它具有戏剧性和颠覆性。从新闻的角度来看,越是具有戏剧性、反差性、新奇性的消息,越容易让人们产生兴趣。因为一般而又普通的好消息会被人们当作理所当然,自然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一些负面消息,本来就是违背常规的,它和我们现实的生活往往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对于新奇事物的探索欲望,会让人们更愿意去倾听那些坏消息。比如新闻八卦、明星出轨等,它已经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交手段,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话题。

最后,坏消息也是“亲疏有别”的。比如,谁都不希望坏消息发生在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身上。如果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肯定是会着急和难过的。而传来坏消息的对象如果是一些和自己不相干,或者是自己讨厌的人的话,我们反而还会有一种解压或大快人心的心理想法。

所以,当我们很讨厌的一位老师退休,很厌烦的一位上级离职,或者某位讨厌的明星被封杀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所以,坏消息的传播是呈现一定的“差序格局”的。

好消息和坏消息,你先听哪一个?

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现实生活,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个句式: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要先听坏消息再听好消息。因为“苦尽甘来”、“先苦后甜”,才让人觉得更容易接受。

损失给我带来的痛苦比收益带给我们的快乐要更深刻。比如赌抛硬币,正面朝上的话你赢100元,反面朝上的话你输50元,大多数人是不会愿意玩的。

为啥?因为平白无故输掉50元更让人痛苦,要比得到100元还痛苦几倍。

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于最后听到的消息,会比对先前听到的消息印象更深刻。比如说叫了滴滴快车,师傅迟到了我特别想给他投诉,但是快下车的时候他表现的特别热情,并且态度很好的请求给好评,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就算不给好评也不会给差评和投诉了。(一直觉得滴滴的师傅们都深谙此道)

这就是典型的先说好消息,再说坏消息。坏消息变成了2倍暴击的坏消息。

1.多个好消息分开发布

下面是小明和小明妈妈的一段对话:

看完这段对话,应该就明白为什么好消息要分开发布了。本来是考了全年级第一名的好消息,被拆分成了4个好消息,听消息的人(小明妈)获得的快乐也被扩大了好几倍。

实际应用:

1、年终福利分开发,大家更开心。

2、和领导汇报工作成果,记得要拆开说,领导会觉得你更有能力。

2.多个坏消息合并发布

坏消息分开发布,就相当于为听消息的人营造一种“祸不单行”、“雪上加霜”的感觉。用句俗话说就是钝刀子割肉,让人一下一下的疼。

面对坏事,人们更愿意长痛不如短痛,直接知道最坏的结果。

看到这可能你会说,这理论也太简单了,谁会傻到把坏消息分开说呢?还真的不是,很多聪明人如果不注意,也会犯这样的错误。

和某著名媒体合作了一个持续15天的真人直播活动,我找了个做餐饮的朋友赞助活动中选手的用餐。这件事是双赢,既解决了选手的用餐问题,又可以有餐厅品牌的植入。

活动开始之前,已经谈好了15天当中为选手提供菜品的种类、搭配,统计好了选手们的地址。

结果活动开始当天餐厅这边就出问题了,第一天说是因为距离选手的位置比较远所以会晚送到一个小时,很多选手就没有按时吃上饭;第二天说因为距离太远了只能为部分选手配送,因为到了吃饭的时间才说,很多选手直接就没吃上饭;第三天说成本太高了,就不送了,当时很多人都怒了。

其实从开始的时候就说没有办法配送,大家都不会说什么,毕竟是赞助也不会强求。但是一次一次的拆分这个“坏消息”给大家,明明是餐厅也是付出了2天的成本,但是却让所有选手和参与者都很气愤。

这个餐厅的老板有能力,情商高,但是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却是没有想明白“多个消息合并发布”的原则。

实际应用:

和人约会有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迟到,如果是要晚15分钟到,千万别跟人家说马上就到了,还有5分钟就到,而是直接就说还要30分钟,这样你提前到了朋友会觉得你还不错,如果一次一次的延迟只会让人觉得你不靠谱。

3.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分别发布

虽然小明的班主任听到没有评上职称感觉愤愤不平,但是当知道半年之后还有一个全区优秀教师评比的时候,也就是在听到一个坏消息又听到一个好消息的时候,既接受了坏消息,也会为小的好消息而高兴。

实际应用:

在和其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无法按时完成的事。先往糟糕了说,之后再提解决方案。

例如:本来答应客户1号准时发货,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做完需要推迟发货。这个时候可以和客户这么说:

4.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同时发布

这一天,小明又和妈妈玩套路了。

把坏消息融入好消息一起说,是让人的注意力更关注好消息,从而忽略坏消息。

实际应用:

给领导汇报工作时,这是特别常用的一个技巧。

例如:虽然我们延迟了3天才发货,但是这一单我们创造了1亿元的营业额。(这个时候很少有领导会在意延迟3天发货这个事了。)

小结:

这种生活中特别常用的沟通技巧,需要反复记忆与应用。我们再复习一下:

1、多个好消息分开发布

2、多个坏消息合并发布

3、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分开发布

4、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合并发布

好消息和坏消息相比,为什么有时候听到好消息反而心慌?

一个喜讯和一个噩耗,你先听哪一个?

有关这道经典的选择,自身情况了是啥?

虽然喜讯多代表着高兴,但令人费解的是,大家大概率会对噩耗更加关心。肺炎疫情期的谣传、家中不幸……大家有时候如同得了“噩耗综合征”,在一望无际信息流广告里好像只看得清噩耗,对好事置若罔闻。


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又该怎么避开噩耗对人们导致的干扰呢?

消极性误差

大家憧憬幸福,但更注重噩耗产生的危害。假如忽略这种噩耗,很有可能会使我们遭遇很大的风险性。例如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观察,在人们的祖先中,擅于发觉威胁的人更很有可能生存出来。

噩耗迅速散播身后的5种心理状态

猎奇心理

噩耗通常涉及到无法告人、不可以公布的的内容,这对我们拥有强有力的诱惑力。如同身后听见“八卦”一样,会造成远见卓识的自豪感。“调压阀”心理状态不如意时见到噩耗,会认为自已早已很走运了。尤其是当关心的错事拥有转好时,大家就可以得到 继续前行的驱动力。

“受害人”心理状态

大家在下意识里会把自己作为受害人

见到噩耗时,会感觉社会发展中到处是困境。假如过得不太好,并不是自身能力较差,只是大环境不太好。

“心态共体”心理状态

噩耗会让有类似历经的人造成相似的心态,具有助力的功效。

人本来就会有一些被抑制的不良情绪和念头,而有一些噩耗,例如肺炎疫情下热传的一些谣传,自身便是顺从人的这种猜疑、进攻、防备等消极态度虚构的,给这种昏暗心理状态给予了得到“见光”的媒介。

这几个常用招式避开心态环境污染

太多关心噩耗,会令人造成恼怒、憎恶、厌烦、躲避等坏心态,满足感减少。假如察觉自己深陷噩耗的险境,应该怎么办?

1、逼迫自已离去电脑上、手机上

加入太多的噩耗早已造成心理状态不适感,要逼迫自身临时离去这种信息源。

空闲时间多在家里运动,与亲戚家人比较多开展网上沟通交流,但别讨论使你觉得消沉的信息。

2、为自己一个释放压力的机遇

快乐的人不容易一直盯住日常生活的黑暗面,假如察觉自己一直关心噩耗,并且喜爱发布负面信息评价,何不反问到自身:是噩耗太诱惑,或是自身的心理状态“崩”了?

专心致志进行一道特色美食、做三十分钟家务活、听舒缓的音乐……不必等待负面情绪消退,开心要自已找。深陷过多反复的噩耗中,要学好乱倒心里的心态垃圾箱,全球没你想象得那样糟

3、勇于分辨、做谣言终结者

别一味轻信某一网址、某一上传者的信息。应对大量的信息内容,我们要理性思考、综合分析。

例如造成你焦虑的新闻报道是案例或是广泛状况、是不是有事后跟踪报道,空穴来风的谣传究竟 是不是确凿,不要着急着自己吓自己。

八条心理学效应,真绝了


八条心理学效应,真绝了 ? ?

令人叫绝的八条心理学效应

一、巴纳姆效应

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模糊的性格预测,而不管这个预测是不是真的准确。

比如,闺蜜被渣了,你安慰她:

感性的女孩就是非常善良,容易被骗。

她绝对相信,心情也会好一些。

再如:你表面上看着文静,

其实内心也有狂野的一面。

又或者:你跟不熟悉的人聊天会觉得没有话题,

但跟熟悉的朋友就侃侃而谈。

某些特别灵验的算命大师也是此中高手。

懂些心理学,说话这门艺术你也懂了。

二、三明治效应

把批评的内容夹在表扬之中,更能让人接受而且对批评的印象更深刻。

先来看两段对话:

你:你今天化的妆太浓了,有点吓人。

女朋友: (40米大刀已祭出)

换一种说法:

你: 你今天和以前不一样了,更性感了。

女朋友:是嘛

你:就是粉涂得有点厚

女朋友: (大招酝酿中.....)

你:我觉得淡妆或素颜更好看,

别的女生没法跟你比

女朋友: (阴雨转睛)

这就是三明治效应,把批评的话放在中间,

不容易激逆反心理,更能让人接受。

三、恋爱补偿效应

当一个人发现对方喜欢自己时,

也会下意识地对这个人产生一些好感;

而在这种互有好感的前提下,

两个人在一起的可能性会更高。

因为别人对你的喜欢,是一种认可,

这种认同带来的满足感会让你沉醉其中。

在电影《怦然心动》里就有这么一幕。

朱莉看到布莱斯蓝眼睛的一瞬间,

就开始喜欢他了。然而,

布莱斯一开始对她并没有感觉,还觉她神经兮兮。

后来,布莱斯开始关注她,常常想要见到她。

甚至还想亲吻她,

我猜,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

脑海里不知不觉便浮现了某个人的面容了…

四、前景理论效应

谈判时要注意分散收益,集中损失。

即多次向对方抛出不同的利益点,

一次性摊开损失点,哪怕其中有多处损失,人们也乐意接受。

这可以类比到我们听好消息和坏消息时的心情。

如果Ta告诉你:你生日我给你买了蛋糕来庆祝。

接着告诉你:可是今天要加班。

接着又告诉你:因为急着回家,忘了把蛋糕带回来是不是整个人都不好了!这真是接二连三的打击啊但如果Ta告诉你: 今天要加班,不能陪你过生日了再告诉你:但没关系,我还是给你买了蛋糕明天给你补过生日。

是不是心情完全不一样了,虽然有坏消息却一直有好消息来弥补当下的坏心情。当多个好消息汇聚起来后,所产生的核爆效应会让人们有一种“收益>损失”的心理。

五、杜宁克鲁格效应

能力不强的人,更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9一句话总结就是,就像学渣评论那些自己在学习上怎么也打不过的学霸:有什么了不起,除了会学习还会啥?可事实是在其他方面,学霸很可能也是完胜学渣~

六、留面子效应

先向对方提出一个较大的请求,在遭到拒绝之后退而求其次,提出一个小的请求,这样这个小请求被答应的概率也会增大鲁迅先生曾经打过一个比喻:如果一个屋子太暗,要开一扇窗户大部分人都不同意,但如果你先主张拆掉屋顶这时候人们就会来调和,也就更愿意开窗户。

七、道德许可效应

当你做了某件事,产生了强烈的满足感,

这时候再去做与目标相反的事,也不会有愧疚感。

我想你肯定也会有这样的情况:

学习了两小时,这时候玩几小时王者或者抖音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结果不断沉迷其中

耽误了学习。

在健身房锻炼了几天,这时再去吃烧烤,

竟然一点负罪感都没有,理由是“我已经锻炼了”。

这就是:道德许可效应。

在《自控力》一书中有个实验,

心理学家调查了那些纵容自己颓废的人,

他们认为自己一直很自控,没有罪恶感认为自己理应得到奖励。

要避免道德许可效应最好的办法,

就是不要去做与目标相反的事,

否则你的目标永远达不到。

八、圆满效应

我们画一个圆画到3/4的时候,

突然一个电话打来,虽然我们此时在接电话,

但是心里仍然会记着自己还没有画完的圆,

而且会还会告诫自己一定要把圆画完。

很多果粉觉得买齐苹果三件套,iPhone、iPad和Macbook,这样才会完美。还有支付宝的集五福活动,

参加的朋友总希望自己可以集齐五福,

钱多钱少是其次,集齐才功德圆满。

生活中还有更多圆满效应的现象~例如:你已读到这里了,

给博主来个三连,就圆满了。

祝大家2022年都有个好的开始,完美的生活!

沉默效应适当沉默可以让你得到想要答案

沉默效应

什么是沉默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西德尼·罗森和亚伯拉罕·特塞尔在1968通过实验定义了沉默效应。他们的发现表明,当得知可能会让某人感到不舒服的消息时,人们往往会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即什么都不说。

沉默效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英文名:Mum Effect,很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传递坏消息的时候的犹豫不决,甚至睁着眼说瞎话。也许,生活中我们还会有很多的场景,裤链没有拉上、裙角没有放下,衣服穿反了、男友明明是个渣男但却没人告诉你他过去劣迹斑斑、非常明显的失误却没有任何人提醒。

为什么人们很少听到关于自己的真相?心理学家会告诉你,这就是“沉默效应

生活中的沉默效应

想象一下,当你从厕所出来,脚底粘了一张纸巾走来走去,同事开始偷笑,交头接耳相互询问有没有看到,但却什么也不告诉你,你觉得莫名其妙,但却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这种事情如果没人提醒你,恐怕想破脑袋也不会有结果。

很多人都有这种“黏在脚底纸巾”,比如,脚踩几条船的男友,奇葩的穿搭,糟糕的人际关。系,低下的能力等等,关键是,我们往往是最后一个发现的人。

为什么人们都会倾向于在当事人面前不说话?这种倾向可以追溯到人类本能,在人类的早期,生存必须依赖团体,如果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就很容易遭到排斥,最终难逃一死。所以,我们本能地就会避免那些危及自身社会地位的事情。谎言其实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