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父母,都会把自己无私的爱给予孩子。他们爱孩子是因为血浓于水的亲情,而不求任何回报。但也有少部分父母,他们希望从孩子身上获取一定利益。遇到一味索取的父母怎么办?怎样拒绝父母索取?
遇到一味索取的父母怎么办?怎样拒绝父母索取
当我们看到父母总是向我们索取时,我们的情绪必然是很复杂的。我们既苦恼父母的不断索求给我们造成的压力,又对父母不断索求的行为感到寒心。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该如何与索取型父母相处?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并不亏欠父母。许多人认为,父母生我养我,我自然就欠了父母的,所以父母的要求再不合理,我也需要答应。这种想法其实是存在问题的。父母把我们抚养长大的确是花费了极大的精力,我们需要去回报父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亏欠父母,因此我们无须牺牲自己去成全父母。
其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个概念——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解决一切人际关系烦恼的关键。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即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担负起责任的事。
当我们混淆了自己和他人的课题时,我们就会遭遇人际关系的烦恼。这时我们就需要做到课题分离,既不妄加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人际关系的烦恼当中走出。
明白了课题分离的概念之后,我们该如何把它运用在与索取型父母的相处中呢?我们可以仔细分辨,哪些是父母的课题,哪些是我们的课题。当我们分辨出来以后,我们就要严守自己的课题不让父母干涉,同时也不要干涉父母的课题。下面,我们便用一个例子来向大家展示具体如何操作。
小A如今25岁,正处在事业的起步期,天天为自己的前途而发愁。这时本该受到父母支持的他,却被自己的索取型父母弄得焦头烂额。父母总是向他要这要那,对他提出各种无理的要求。小A虽然觉得父母的要求无理,但想到自己的父母把自己养大成人不容易,便选择了答应父母的要求。但小A一次次地妥协,并没让父母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向小A索求更多。
就在小A苦恼不已的时候,小A接触到了阿德勒心理学,了解到了课题分离这个概念。于是他开始将其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帮自己解决和父母的相处问题。他意识到,父母如何过自己的生活,是父母的课题。自己总是过度帮助父母,给予他们许多事物,就是对父母课题的干涉。而自己如何过生活是自己的课题,父母总是向自己索求,破坏了自己的生活,便是父母对自己课题的干涉。
所以他决定,不再过度帮助父母。对于父母的要求,除了那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一概拒绝。这就做到了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虽然这样的做法一开始让他觉得自己十分不孝,但他逐渐发现,即便自己没有帮助父母,父母的生活也没有变差。与此同时,自己的生活还在不断好转。现在的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对父母给予帮助,既保障了自己的生活,也尽了自己的孝心,同时双方的关系也没有那么紧张了。
遇到一味索取的父母怎么办?怎样拒绝父母索取?当我们遇到索取型父母时,我们就要做好课题分离。不为父母而牺牲自己,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父母,是我们面对索取型父母的正确态度。
儿女面对父母提出的无理要求该不该一味地妥协?不顺从跟父母闹矛盾,会背上不孝骂名,如果妥协就会苦了自己,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面对父母的无理要求,我们肯定是不能跟父母吵闹,这样会伤及亲情,而且也是一种不孝顺的表现。
就像我那个同学,他上了大学父亲也不让谈恋爱,只要他父亲文化水平高一点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这种情况我们只要跟父母耐心沟通,让他们了解儿女的处境,让父母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相信父母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被父母无限压榨,最后不幸死亡的小美,其实她完全被父母当成了获利的工具,所以父母对她已经不是所谓的亲情了。
以前我也认识一个女孩,她在县城有正式工作,但是父亲经常跟她要钱打牌,而且会把钱输个精光,如果她不给钱,父亲就会闹腾起来,说她不够孝顺,白养她这么大了等等。
所以她也就顺着父亲,但是自己三十好几的人,没有一点积蓄,不能结婚生子,她父亲丝毫不管这些,只要自己过得快活就行。
之后这个女孩也学聪明了,不会一直惯着她的父亲,只要是打牌她一毛钱也不给父亲,过了几年她攒了些钱,买房子结了婚。
没过多多久,她父亲被嫂子和哥哥赶出家,她二话没说把父亲接到家里一起生活,她父亲从此也不怎么打牌了,而且非常感激自己的女儿。
所以我们遇到父母的无理要求,只要孝心不变,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就可以,我相信很多人也会理解的,一味地妥协父母的无理要求,不能做到真正的孝顺,因为等到你再也忍不住的时候,总会爆发一些不愉快。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跟父母多沟通,让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处境,不要把父母子女的关系变成上下级关系,只有发号施令和顺从,父母有错可以委婉地提出一些建议或者忠告,这样能保全自己,也可以最终不会伤及亲情。
跟题主有共同的遭遇,非常无奈,但现在能泰然处之了。
我非常讨厌那些把父母生了你,把你养到成年(无论这过程是怎么养的)就是莫大恩情今生今世无以为报挂在嘴边,认为父母提出什么要求都是正常合理的圣母婊。人与人之间首先建立起的是一种联系,因为某种联系才建立起了关系,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双方之间的互动,即他者是如何对你的,你又如何反馈他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形成良性互动也可能造成恶性循环。特殊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是自然生成的,并且是一种血肉联系,但最终建立起怎样的关系,靠的还是双方之间的互动。当然,法律规定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就像法律没有规定父母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也显然地不会要求子女满足父母的所有要求,如果多看一些判决案例可以发现,这种关于赡养的判决,判子女每个月要付给父母的赡养费,也就几百块钱。
在子女成年后,不考虑子女能力,无限索取,不满足就大骂子女不孝的父母,往往是自己没有能力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在子女小时候不能给予子女良好照顾和条件的,又给子女很大压力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的父母,这时,作为子女就更容易反感。
我自己父母在90年代就都下岗了,没有知识技能,父母下岗后找了清闲稳定的临时工工作。从小学开始,我妈最常跟别人说的一句话说,“我们家条件不好”,最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咱跟人家不一样,XXX家有钱,咱家穷”,那时候无论喜欢什么,我都不敢开口,上学强制穿校服,简直是我的救命恩人。还有一句就是,“爸妈这辈子是完了,咱家以后就靠你翻身了”。我妈还特别敏感,亲戚邻居说话聊天哪怕就一个眼神,我妈就得说半个月,“就是咱家穷呗,XXX瞧不起咱”。小时候是真的抱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遵从我妈教诲,“不比吃,不比穿,就比学习”。考上了“985”,现在的“双一流”。高考完的暑假,其他同学去学车,学一些技能,我去给人家当家教补课赚生活费。从我那时候开始赚第一笔钱开始,我妈就启动了她的索取模式,但大一时候学费我妈还是给了的。
大二时候已经完全经济独立,直到今天没跟家里要过钱,那时候我才知道,我妈天天念叨的家里穷,也不是揭不开锅,家里老房子出租,存款也有10多万,但无论走到哪儿,还是天天喊穷,那是我第一次心态崩塌。后来,我妈隔三差五给我打电话,淘宝上看好个包,你帮我买一下,咱家电风扇坏了,你看给买一下,还有毛衣,家里的锅、刀,甚至还有洗衣液,我爸的剃须刀.................我第一次反抗是去北京实习交房租押一付三,付完房租还有不到500块钱,我说我自己吃饭都不够,我妈就开始启动了碎碎念模式,XX家孩子在上海教英语一个月赚几万,给家里买了XX,叫你给我买个XX你都不买,真是白培养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听完我挂了电话,2周没跟家里联系,再联系的时候,我妈就没提这个事儿了。
后来我除了过年不得不回以外,真的很少回家,暑假回家都是待3-5天就走,每周跟爸妈视频一次,当然,基本每次视频,我妈都会提出新的买东西的要求。大四保了研,也没有跟父母商量,幸亏那时候研究生不需要自己先交学费,过两个月再以奖学金形式回返。
有时候真想 跟我妈讲道理,为什么那么双标,我小时候告诉我不比吃穿,现在轮到她了,就开始比别人孩子给妈妈买了巴宝莉包,我就给买个coach;我小时候哪怕看到喜欢的东西流露出想要的表情,我妈都会说咱家穷,买不起,现在她要我买东西的时候怎么就那么理直气壮,何况,她开始对我提这种要求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后来 想一想,正是因为这样,我才那么早经济独立,不在金钱上依附任何人,为了赚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别人逛街看剧的时候,想办法兼职实习 ,有了更多 职业选择 的 自由 ,也就很淡然了。
我现在 依然 是每次回家待不超过一周,每周跟父母通一下视频,我妈提出的要求,我觉得确实必要,我也有能力,就满足,不想买就不买也 不 再 提,不断强调,我们都是独立个体,每次她说养我这么大巴拉巴拉的时候,我就该干什么干什么,全当没听见,基本就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