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小时候缺爱有多可怕缺少母爱孩子5种心理

时间: 2023-08-03 21:20:52
文始派法脉传承之万法之王无为法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从出生开始,母亲是最重要的依恋对象,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将会影响孩子终生。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小时候缺爱有多可怕?缺少母爱孩子的5种心理。

小时候缺爱有多可怕?

在一个咨询案例中,一位女性来访者说她非常怕黑,晚上一定要开着灯睡觉,绝对不能有一点光亮的地方,否则她真的感觉自己要死掉。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问她怕黑,究竟怕的是什么?她说她怕鬼。咨询师用想象与放松技术慢慢的引导她不去对抗这种恐惧,在把灯关掉的过程中让她仔细想想看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让她愣住了,她从来没有真的去看过这个鬼,因为太害怕不敢去看。当她终于鼓起勇气,直视她心中的鬼时,她惊到了,因为这个鬼,就是她的妈妈。

后来了解到她是留守儿童,她从小就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晚上她一个人躺在小床上的时候,她就很害怕,潜意识里也逐渐充满对妈妈深深的恨意,在别人家妈妈上下学都来接送亲密陪伴的欢笑里,她感到愤怒为什么妈妈不待在自己的身边。因此,她妈妈就变成了她心中的恐惧,让她很害怕。

这只是缺少母爱的一个案例,你是什么感受呢?缺少母爱会有很多种表现,可以总结为下面5种心理。

缺少母爱孩子的5种心理

1、情绪不太稳定

当我们不开心时,我们希望妈妈能关心我们,安慰我们,鼓励我们,让我们的内心放松下来,赶走我们的恐惧,能够站在我们这一边无条件的支持我们,但如果你得到的恰恰相反,你感受不到妈妈温暖的怀抱与话语,你也得不到她积极正面的反应,你会因为太渴望她的爱而心烦意乱,情绪失衡。

2、容易没有安全感

在2岁左右,孩子处于分离阶段,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妈妈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是孩子在为尝试与妈妈分离做准备。他开始有很强的独立性,要做很多独立的探索,但他又不确定自己是否安全,所以总是希望妈妈时刻在身边给自己安全的确认。妈妈及时的回应与积极的鼓励才会让孩子更有信心与勇气去面对未知。如果这一阶段缺少对应的积极回应与鼓励,在长大后也会很容易变得缺少安全感,患得患失。

3、不愿意信任他人

由于从母亲那没有感受到充足的爱与信任,没有学会良好适应的有效社交技能,在与他人沟通问题上会产生很大障碍。因为会感到未来所有的问题都只能靠自己解决,如果有人跟他结交,很有可能是带有某种特定的目的或要求,母爱的匮乏会让他产生对整个世界的不信任。

4、不够坦然接受他人的爱

因为没有被母亲持续的温暖对待过,对于他人不带目的的爱会坦然无措。从心底里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自己是不够好的人,对于信心重建以及维持长期而稳定发展的关系会需要克服很大的内心困难。

5、容易缺少信心

由于童年时期没有得到母亲很好的看护,缺乏内在的评价系统,会始终用外在的评价系统来衡量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会容易在乎其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对于当众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敢主动,因为怕说错了让别人看低自己。在团队中,也更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因为态度强硬会破坏掉别人与自己的关系。甚至在恋爱家庭中容易委曲求全,害怕对方的离开。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母亲代表大自然、大地与海洋,是我们的故乡。如果母亲一直用身体与爱源源不断的滋养孩子,孩子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关爱,终生拥有前行的动力。如果缺少母爱,就会产生以上的5种心理,影响孩子一生。

缺少母爱的孩子

缺失母爱就是孩子童年就失去母亲,缺少母亲对自己的关爱。造成缺失母爱的原因很多,如父母离婚、天灾人祸造成的伤亡或其他原因致使母亲的离去等等。由于缺失母爱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没有母亲的感受及造成的影响也就有所不同。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发现这类孩子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问题一:少言寡语,不愿敞开心扉与别人交往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着名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中就谈到,儿童在出生至十八个月时就要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他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抚,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安全,从而对周围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但是如果母亲的关爱不够,甚至没有,孩子就会对人、对世界产生恐惧,充满不信任,可见母爱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这类型的学生女孩子居多。她们童年失母,父亲的心态、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无法得到细致的关爱。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初中阶段的她们正是身体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比如她们第一次来了月经,没有母亲的关心,又不敢和同学交流,她们常常会感到害怕;学习上更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是成绩渐渐下滑,可内心深处她们又渴望进步,却自感力不从心。这在无形中会增强她们的自卑感,削弱她们的自信心。她们不愿意同学老师问家事,不愿意学校开家长会,但内心却无比渴望亲情、温情。
问题二:邋遢成性,让人对他避而远之
有些孩子从小就没有母亲,父亲又忙,生活上没有时间照顾他,一切都要他自己做,洗衣做饭,整理物品,而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常常因为贪玩而忘了换下的衣服还没洗,自己的东西还没去整理,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衣服脏了干脆不换,自己的物品乱放,甚至脸上脏兮兮的也不会觉得难受。
问题三:唯我独尊,受不得半点委屈和挫折
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最为中肯:“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芜。”这句话表明,幼年的经历影响一生,其中母爱对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无可替代。
很多家长因其子女失了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认为自己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便想从金钱和其他物质方面给孩子补偿,对子女过份地宠爱娇惯,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不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行为是否正确,一概予以满足。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这类家长不知道初中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在迅速成长中,因为父亲的宠爱,让他们(她们)觉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理所当然的。这类型的学生总是惟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偏激,没有集体观念,很难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同时受不得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问题四:品德不良,听不进师长的规劝
初中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易受外界影响。有些家长在孩子母亲突然离去后因工作繁重,常常无法在家陪伴照料空闲下来的孩子。这样,学生在冷清的家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无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亲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关照自己。故此,放学后就直奔“更精彩的世界”,与“朋友们”浪迹在网吧、游戏机室,深夜都不愿归家。这种类型的学生在“精彩的世界”里逐渐产生对道德规范错误的认识,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正确,容易接受“朋友”或社会消极评价的影响,不易接受学校、家长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这对周围的学生影响极坏,是典型的双差生。

为什么说从小缺失父母爱的孩子很可怕?!

因为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从小缺失父母的爱代表着从小便是自我成长,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并且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例如从小缺爱,缺乏安全感,不易信任别人,孤僻,自私冷漠。随着年龄的增长,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样重要,如果环境不好,亲情爱情友情都受过伤害,这样的环境会进一步加深心理问题,长大后可能会成为具有反社会人格倾向的人,可能心理变态,所以从小缺失母爱的孩子可长大后能会变得可怕,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譬如有些孤儿虽然从小缺失母爱,但他们同样长大后还是善良充满正能量,所以后天环境尤为重要。不一定都会变得可怕。我们需要做的是应该尽可能给予应有的关爱。

从小缺爱的人长期形成什么心理

成长环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成长过程中的条件给予、在心理上是否健康发展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个人今天的性格特点、情绪变化特点无不与过去的成长经历有关。比如以下四点就与小时候的“缺爱”息息相关。

缺少安全感

由于在小时候缺少关爱,比如从床上掉下来摔过,没有得到抚养者及时的关照,饥饿哭闹的时候得不到满足,婴幼儿正是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像我们伸手在黑夜里摸着找东西,一不小心被脚下的东西绊倒了,第二次换了个角度,还是被绊倒,第三次你肯定不敢动了,你觉得周围都不安全,不安全的记忆流进了你的潜意识,在成年后开始作用。

不自信

自信来自哪里,来自于鼓励、来自于认可、来自于合理积极地评价,自信的根源来自于从小建立的积极评价机制,可是对于从小缺少关爱的人,特别是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积极评价的人,比如有的家长教育理念就是批评、打击,从不鼓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会变得自卑,很难自信的评价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容易紧张

容易紧张也与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成长过程比如遇到别人吓唬的经历,上学过程中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老师当众批评过,当众说话的时候被人家嘲笑过,小时候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造就了紧张的性格特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紧张并非是自我能控制的,更多是受潜意识的影响,其实就是这样的记忆融入了潜意识之后的结果。

容易发怒、生气

一个人小时候缺少关爱,会认为这个世界相对不是那么友好,当然这部分判断发生在个体的潜意识中,主观上受教育、道德的影响你肯定不会这样认为。但是潜意识的负面情绪会在成年之后的相似场景中表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会莫名其妙的突然就生气了,同样的场景别人却好好的,所以容易激怒,容易生气的人有自身的特质,这部分特质来自于小时候。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小时候,无法选择自己的过去,也许那些曾经的成长环境造就了时至今日我们的性格,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偶然的集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地修炼而已。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