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别自私,不考虑别人感受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表现出一些自私的行为。这是因为孩子缺乏社会经验,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所以容易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下面从多个角度分析孩子为什么会特别自私,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孩子特别自私,不考虑别人感受
1.认知能力不足
孩子的认知能力正在不断地发展和成长中。在认知发展的早期,孩子的思维方式是非常自我中心的。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是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理解别人的立场和角度。这时候,家长应该耐心引导孩子,让他们慢慢地学会关注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2.缺乏社会经验
孩子缺乏社会经验,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理解他人,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缺乏爱的教育
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爱的教育,让孩子感到孤独和孤立,那么孩子就会表现出特别自私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关注,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和温暖。
4.环境影响
孩子的行为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存在一些自私的行为,那么孩子也容易表现出自私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尽量避免孩子接触到不良的环境,让孩子成长在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中。
综上所述,孩子表现出特别自私的行为,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是因为认知能力不足、缺乏社会经验、缺乏爱的教育和环境影响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理解他人,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1)切莫把孩子置于只享受,满足欲望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要让他们懂得欲望的满足和履行义务是间等重要。如有好吃的,不是自己独自享用,而足主动与他人分享:在家务上,则常常想到自己应该帮助父母干点什么,这样孩子才会养成尊重长者,关心别人的习惯,而不会事事只想到自己。
(2)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甚至是合理的要求也不可以百依百顺。
(3)家长也可以用一些优秀的寓言故事来教育孩子,受幼儿年龄,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经验的影响,孩子对直接的言传身教或许理会不了,但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可以根据寓言故事中的榜样在调节自己的行为,家长可以给孩子讲-孑L融让梨“的故事,让孩子懂得谦让的美德。
总之,孩子的心灵是—块土地,父母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到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能得到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能得到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
在孩子品德和心理的培养过程中,父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是离杖子最近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破子的榜样。家长的责任应该是训练儿童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束缚。人类社会要求人们相互协调、合作,关心和帮助。如果一个人只想到自己,就容易发展成为一个自私,吝啬、不受欢迎的人。
一、自私和自我中心的区别
自私是指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将自己的利益和意愿放到第一位,很少考虑和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以侵占或伤害他人的方式来实现。自私通常能察觉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及别人的利益,但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择手段。
心理学认为儿童存在幼时自我中心阶段,儿童无法以他人的观点来考虑现实的状况。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增强,两三岁的孩子逐渐懂得区分出”我的“和”你的“,开始出现了占有欲,产生了”自私“心理。这一时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典型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处于自我中心思维中的孩子只会从自身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在他们看来一切东西都是”我的“,不允许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所以,案例一中的孩子丫丫有”不舍得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别人的东西却要据为己有“等表现,是幼儿自我中心的表现,并非自私自利,这种自我中心虽随时间和经历的推移去逐渐去除,减少自私行为,学会谦让、克制。
二、自私的原因
许多父母都感叹现在的孩子自私、冷漠,不关心人。自私是当前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模式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4-2-1的家庭模式中处于”中心“地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呵护强化了他们的自我意识观念,物质和情感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也没有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谦让、奉献良好品质,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自然就缺乏与他人相处的经验,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和别人的关系,所以就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
2、家长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父母总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对孩子过分的需求总是有求必应,例如,当幼儿看到别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时,成人会说:”别哭,咱们也买!“从而,滋长了幼儿对物质的索取。容忍、迁就孩子的错误,家长一见家中的`”小皇帝“发脾气了,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一切从孩子,这就是滋长儿童自私观念的温床。这样使孩子很自大,不关心他人利益,偏视公正权益,一切为己。这就是父母的过分宠爱培养了孩子的自私。此外,父母家庭角色、地位的偏错,家庭氛围差等,都会促使孩子形成自私的思想和行为。
3、不良环境影响
孩子的天性是好模仿的,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与其周围不良影响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自私自利,爱贪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公交车上鼓励孩子抢占座位等,都可能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逐渐产生自私的心理。
我支招:
现实生活中,自私的孩子并不少见。如果是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缺少同伴交往的孩子心理脆弱,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破坏行为、攻击行为等心理问题。因此,家长在孩子在生理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防止的自私自利现象,为此,家长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1、帮助孩子理解他人
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不要随便扣上自私自利的”帽子“,可以适当对孩子加以引导,简单的说教可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个时候的孩子可能不一定能理解这些道理的。可以通过讲故事或做游戏等孩子喜欢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他人,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的感受,比如可以来个角色扮演,妈妈扮演孩子,扮演时可夸大自私的恶劣后果,完全模仿孩子刚才的表现,引起孩子足够的重视和看法,让孩子来体验一下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角色游戏使孩子能经历、体会别人的情感,知道自私给别人的害处,从而促使他改变这样的行为。
2、让孩子意识到自私的后果
及时的提醒和讨论。当孩子刚表现出自私行为时,立即的强烈责备反而不好,应给予提醒和讨论。讨论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讨论内容是使孩子了解自私的后果——自私的孩子不受欢迎。孩子为了不落到没有朋友玩,没有好声誉的结果,会意识到以后自私行为的注意和改正。
3、让孩子明白分享的价值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父母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如果孩子表现出分享,就设法肯定孩子这么做的价值,让孩子感觉良好,感觉自我价值得到认可。当孩子得到别的孩子或大人的分享时候,就告之这是他人对孩子分享行为的回报,别人也同样感到温暖和快乐。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这样多次,孩子的利他接受能力增强了,他自然地去关心别人。
4、以身作则,训练利他行为
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样。有时候我们家长对待那些问路人都没有一点耐心,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更会觉得事不关己,何必操心。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难的帮助,对社会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会感染孩子,使他也关心别人。
反复训练孩子的利他行为,经常让孩子与小朋友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孩子与小朋友们共同活动,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另外,应经常创造孩子为父母服务的机会,如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时表扬强化。当孩子表现出礼让、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给小朋友玩、主动让座等好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继续这样做的愿望。
5、不给孩子搞特殊化
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环境,这无疑对防止孩子滋长”独享“意识有积极的意义。对儿童,家长切莫把他置于只享受,满足欲望,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家长就要让孩子分担合适的家务劳动,要让他们懂得欲望的满足和履行义务是同等重要。父母还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的需求,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自己有愿望,别人也一样有愿望,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好东西大家都有一份,不允许一个人独霸。这样,孩子才会养成尊重长者,关心别人的习惯,而不会事事只想到自己。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