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有些孩子却会因为害怕困难而不敢尝试,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孩子怕困难怎么办
一、了解孩子心理
孩子害怕困难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缺乏自信、担心失败、对未知事物的恐惧等。家长要先了解孩子的心理,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找到孩子害怕困难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
二、培养适当的心态
家长可以通过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帮助孩子克服害怕困难的心理。比如,告诉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勇于尝试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等正面的心理暗示,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
三、提供支持和鼓励
孩子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鼓励,这样才能更加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家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提供帮助,比如帮助孩子制定目标和计划、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工具、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等。同时,家长也要不断地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四、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
适宜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困难。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比如提供足够的学习材料、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等。同时,也要让孩子适应不同的学习模式和方法,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五、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家长要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让孩子在学习中逐渐建立起自信心。比如,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让孩子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慢慢地克服害怕困难的心理。
在帮助孩子克服害怕困难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还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提供支持和鼓励,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共情: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更加的阳光积极、面对事情有挑战困难的勇气,所以我非常理解您的感受。
二、具体化:您可以和我说下孩子胆小、不自信,具体是怎么表现的吗?
三、探讨问题的成因,并具体分析:
a 先天性格成因:有些孩子对于情感的捕捉能力很强,天生性格比较敏感,对他人的评价比较在意,容易入心;而有些孩子天性乐观,外界声音很难对其产生影响,这些是正常的。
解决:对于在乎外界评价的孩子,要注意评论时的用语,尤其是批评,多鼓励,多表扬,帮助建立自信。
b 没有自我认同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批评指责,在各种负向语言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对周围人的评价敏感度就更高。
解决:采用赏识教育法,鼓励与认同任何孩子做得好的部分,鼓励要真诚、要具体,切忌说话“假大空”,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1、引导孩子变挫折为动力。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应引导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时,成人应鼓励、肯定。这样,孩子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孩子独自克服不了困难,成人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造成孩子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2、不包办代替。有许多成人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不要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而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3、不嘲笑孩子。孩子缺乏社交经验,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成人不应嘲笑孩子笨,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成人平时应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作为父母,相信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担当,有作为。那么如果孩子从小就害怕困难,这要怎么办呢?一起来看看吧。
问:我女儿在学习中总是有畏难的情绪,她只愿意做简单的题目,稍稍难一点的题目就不肯做了。哪怕我告诉她会帮助她,她也不同意。我非常不明白:为什么她这么怕困难呢?我们作为父母一直鼓励她,经常夸她很聪明,也经常在她做对的时候给她鼓掌啊,为什么她好像很不自信呢?
严格来说,在没有更多了解背景信息的情况下,我无法知道这个孩子在每次拒绝挑选更难题目时内心的想法。她的这种拒绝是因为真的不想失败、不自信?还是因为本来题目的设置有问题?或者是她觉得这样可以让父母着急?这个家庭的亲子链接如何?……
但是从这位妈妈提问内容本身可以看到的是,父母的鼓励方式似乎不太合适。
“经常夸她很聪明,也经常在她做对的时候给她鼓掌”,是我们传统意义的鼓励和表扬。但如果这些是父母唯一的鼓励方式,就有可能会出现下面这些问题:
1. 父母表扬孩子希望孩子这样想:“我下次要更棒,因为我很聪明!” 但是,在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这种鼓励或者表扬就很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孩子的思维方向可能和我们预期的背道而驰:“我做对了就很聪明,就给我鼓掌。那如果我做错了或者不会做,是不是就表示我不聪明、我很笨呢?” 很显然,这时对于孩子来说,最保险的做法就是:不去做那些可能会失败、可能会错的事情。
2. 除了不愿意尝试和碰触新的难题,很多孩子也不愿意求助,因为求助就意味着他们不会、他们不好。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成年人:一羣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他没搞明白,但是既不敢当众问,也不敢私下问,总是觉得问了就是向别人表示“我很笨”,然后就一个人抓耳挠腮纠结,然后拿出来的结果和预期相差甚远。
这也是我几年前到美国课堂后学到的第一课。我发现经常有同学举手,直接和那些老师教授说:“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刚才说的那句话吗?我不太明白。” 我当时很惊讶,但是看教授停下来更具体延伸去解释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棒。
那作为父母具体可以怎么做、怎么说呢?
我们曾经在饭团里聊过成长性思维和固化型的思维,成长型的思维认为:一切事情(包括自己的能力)都是可以去改变的,更多是去看待事情的过程。而固化型的思维认为:很多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是命中注定的。
如果一个孩子认为,我的能力可以提高,遇到难题可以让我学到新的内容,而在攻克难题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经历的失败,都会为我们积累更多的经验,他就不会过分看重结果,也就不会害怕难题,甚至会喜欢选择难题。
而如果一个孩子认为,我做得好是因为聪明或者运气好,做得不好就是因为笨或者运气不好,他就觉得自己对结果好坏无能为力。这种思维模式下,他们就会害怕遇到难题,他们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已经和他们是不是聪明、是不是好孩子相挂钩了。
这个理论在育儿中的可以怎样应用呢?
1. 注重观察孩子怎么做的过程,也让孩子把注意力侧重到过程中。给孩子的反馈也注重这些过程,比如:妈妈看到你刚才一直在尝试各种办法;你观察得特别仔细;你在小组中和其他组员配合得很默契;你认真听课做练习,遇到难题就想办法解决,所以你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
2. 把失败看成是学习的机会。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做得不好,成绩不好,我也没有批评惩罚他们啊,他们为什么那么害怕失败呢?”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可以做出批评惩罚的动作,我们巨大的情绪表情已经让孩子非常明白:父母看到我失败了会不高兴。
有多少父母看到孩子成绩好的时候,高兴地夸奖孩子很聪明,给孩子各种奖励?然后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大发雷霆,或者只是勉强冷静地说:“没关系,你下次一定可以考得更好”?
有多少人能对孩子说:“咦,这下我们可以知道那些躲藏的拦路虎在哪里了,我们找一找,消灭他们!” 消灭了孩子薄弱的知识点,然后再去一起庆祝一下,就更棒了。
同样,每个人都喜欢成功,不喜欢失败,但是如果我们萎靡不振或者推诿责怪他人,孩子会看在眼里。所以他们遭遇挫折也可能会发脾气,大叫:“都是你不好!”
如果我们失败的时候,这样说:“呀,做错了,好吧,我来看看怎么改进一下。”或者“嗯,下次我可以试试另外一个办法”,那么我们的言传身教会被孩子看到,从而学会。
最后,我们是不是就需要非常刻板,一点都不能夸孩子“真棒真聪明”呢?
也不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为了孩子的作品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的时候,对吧?我们是真实的人,有真实的情感,在孩子让我们非常惊喜的时候,热烈夸奖非常自然。
我们只需要记住:我们和孩子说的话不仅仅只有一句,孩子也不会因为这句话就“毁了”。即使我们脱口而出夸了孩子“聪明厉害真棒”,我们也同样可以在后面补充你所看到的过程,肯定孩子在过程中一步一步学习和提高的努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