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但他们对死亡却有着特别的恐惧。这种恐惧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家庭环境、社会影响、个人经历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同时探讨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种恐惧。
孩子对死亡特别恐惧
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它对孩子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缺乏关爱、充满暴力和恐惧的环境中,他们会对生命和死亡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这时,家长应该尽量提供稳定、安全、温馨的生活环境,加强家庭亲子关系,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使他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生命和死亡。
社会影响也是孩子对死亡恐惧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社会中,死亡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中也时常出现。这种话题和媒体的影响,容易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因此,家长应该适当地控制孩子接触这些内容,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死亡,教育他们珍惜生命,明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个人经历也是孩子对死亡恐惧的一个因素。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经历亲人离世、自身患病等经历,这些经历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适时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孩子缓解负面情绪,增强心理韧性,逐渐克服死亡的恐惧。
针对孩子的死亡恐惧,家长应该采取有效的帮助措施。首先,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展示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孩子从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价值。其次,家长应该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感,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要,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最后,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正视死亡,让他们明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从而克服死亡的恐惧。
总之,孩子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家长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克服这种恐惧。只有在家长的关爱和引导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这种思想能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控制?李子勋:实际上4-6岁的孩子对死亡的思考是人生里面第一个阶段,人生对死亡的思考有三个阶段,5岁开始孩子特别恐惧,孩子会说出很多傻话,爸爸妈妈千万不要死,你们死了我怎么办。 一般那个时候无法解决死亡这个概念,他根本不理解。或者为什么会想到死亡这个概念?是从小动物的死亡观察到的,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要担心,孩子在这个阶段觉察到死亡,父母做一些儿童式的解释,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去解释。可能孩子到了六七岁,由于有了学习任务,对死亡的担忧,对黑暗的恐惧,对孤独的害怕会被潜移下去,他没有精力去思考。 李子勋: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死亡会第二次干扰人的发展,那时候的死亡比深层次,害怕得病,会不会得艾滋病,看到战争场面死了,能不能去打仗。一个孩子十五六岁的时候面临沉重的学习,包括社会交往,但是死亡这个概念会第二次出来。直到他55岁的时候,所有的时间都压制了对死亡的思考,到了55岁、60岁面临退休,那时候重新思考死亡,一旦死亡概念被他认为是人生当中自然现象的时候,他突然对生活的理想不一样了,他会很珍惜生命。 李子勋:为什么很多人不去珍惜健康?因为他小时候无法面对。如果孩子恐惧死亡,可以跟他解释,不一定谈得这么深,是一个自然现象。任何事情都有更新,美丽的小狗去世了,会有新的狗狗出来,把生和死平衡起来,让孩子感到在死的恐惧的同时还有生的快乐,但是不要做解释,死是一个什么东西。国外西方社会说有一个天堂,不是死了,而是到了天堂。但我们现在很多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引导孩子,姥姥的死不再受苦了,宗教概念是这样的。都可以去引导,这个时候不要处理复杂的关于死亡的思考,没有用,只会给孩子带来很多搞不清楚的概念,就是游戏式化解过去就可以了。 杨凤池:还有一种态度可以提到,几乎所有的人对死亡都有恐惧,对死亡存在恐惧是一种正常现象。一个小孩子害怕死亡,一个大人也害怕死亡。李老师和我也怕死亡,大家都怕的话,那孩子说怕,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其合理性。采取接受的态度,我们接受孩子害怕死亡,孩子就接受自己害怕死亡。孩子接受自己的这种情绪,对他的影响就小。另外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出发,通常对死亡特别恐惧的人类个体很有可能受过不恰当的分离创伤性体验,比如突然之间一觉醒来爸爸妈妈全不在,喊了半天没回来。比如爸爸妈妈因为爷爷奶奶有病突然跑去了,把他关在一个屋子里面,或者带他去商场或者公共场所,一不小心或者丢了,等孩子发现父母不在的时候,周围全是陌生人,孩子又很小,觉得离开父母无法生活。这种强制性被迫和突然间出现的分离反应会让他觉得自己和其他人隔绝的恐惧感。害怕死亡是病理性或者不是常态的害怕死亡往往跟自己过去的创伤体验有关系。 杨凤池:每个家长应该注意让自己孩子小的时候受到悉心的照顾,不要忽略,或者无意当中被抛弃,有这样感觉的孩子对死亡的恐惧比其它孩子要强烈得多。 李子勋:作为人类的基本情绪,恐惧是基本情绪。恐惧很多是指向死亡,或者被伤害的,恐惧是一个原始情绪,包括孤独,孤独的来源主要是我是谁,我应该算是谁的,他没有归属感。当没有归属感的时候,孤独会笼罩他,人为什么要在社会上争取到社会身份,孤独逼迫人不停在社会里面寻找意义。恐惧来自于不安全、死亡、受伤害,恐惧和死亡是不可回避的,不管心理学家怎么帮助它,它不会消失,会伴随你的生到死。 李子勋:你觉察到你是孤独的,所有文化建设都是为了逃避孤独,拼命做事我就忘掉了我是孤独的。人类很多发展都是来源于对孤独的害怕,因为逃避孤独,不让自己觉得孤独就去做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当然有好的事。从小让孩子意识到你是逃避不了的,你只有接受它觉察它并且把它处理好。
可以这样告诉他:孩子,每个人最后都会死,但是活着的时候,有的人努力奋斗,带给社会和亲人更多的贡献,而有的人却不思进取,成为社会的累赘,你想做哪一种人呢。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思考死去后的事情上,而是应该用在怎么好好活着的事情上
孩子心理发展还没有完全,到这个年龄有好奇心理很正常。但是作为家长,在死亡这个问题上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既不能让孩子害怕死亡,因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如果害怕死亡那么人生将处处充满了恐惧,同时要提醒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接受的这方面知识大多数是第一次,如果家长没有做好正确地引导的话,以后可能很难纠正过来,而且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将受到影响,其结果不一定表现在对死亡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可能还会引起其他方面的心理正常发展,因此正确引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在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教育孩子如何才叫做珍惜生命,如何才能珍惜生命等等和生命有关的问题,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如此惧怕死亡了,同时也学会了珍惜生命,珍爱健康。如果可能的话,给孩子提供一些珍爱生命、珍爱健康类的书籍,内容适合他的年龄而且有励志、启迪的作用最佳。这样可以多方面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认识生命,认识生活。
在此,提醒您请您注意一下,您的儿子是单单惧怕死亡还是因为死亡就要离开自己的父亲母亲或者爷爷奶奶才惧怕死亡的。而且,他是否真正的理解死亡的含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7岁的儿童应该有正确认识死亡的初步含义的能力,但是因为我不是很了解您可爱的儿子,如果是单单惧怕死亡,那么按照以上的建议应该会有些效果。但是如果是因为死亡就要离开自己的父亲母亲或者爷爷奶奶才惧怕死亡的,那么请您注意您可爱的儿子是否有恋母、或者恋父之类的心理倾向,如果有请及时纠正。
祝您的儿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祝您合家欢乐!
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