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家长来说,看到自己孩子的缺点可能会感到心疼和无助。但是,正确引导孩子看待自己的缺点,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家长引导儿童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
如何引导儿童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
1. 建立自信心
儿童自信心的建立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孩子有了自信心,他们更容易接受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去改进自己。因此,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自信心发展的环境,如鼓励孩子参加有趣的活动、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等。
2. 接受自己的缺点
许多儿童会因为自己的缺点而感到沮丧和不安。然而,如果家长能够帮助他们接受自己的缺点,那么他们便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这些缺点。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而这些缺点并不会影响他们的价值和重要性。此外,家长也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并鼓励他们在这些优点上继续努力。
3. 鼓励孩子制定目标
制定目标是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进的一种有效方式。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些可行的目标,并鼓励他们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例如,如果孩子的缺点是缺乏自信心,那么家长可以帮助他们制定一个目标,如在学校中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鼓励他们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信心。
4. 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是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的关键。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缺点,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改进自己。此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学习自我反思技巧,如记录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
总之,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家长需要耐心地与孩子交流,并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发展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鼓励孩子接受自己的缺点,并帮助他们制定可行的目标,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缺点。最终,这些努力将会帮助孩子发展成为一个更加自信和成功的人。
1、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闲暇时间多陪陪自己的小孩。通过与小孩的长期共同相处,才能够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缺点,才能够对孩子的优点加以表扬,对孩子的缺点进行更正,这样你才能使小孩有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元素。
2、作为家长对待孩子身上的缺点,我们不可以包庇纵容,要及时的指正出来,这样对孩子的未来是有好处的,同时我们在对待孩子的缺点这个问题上,我们要保持着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才能够及时的改正过来。希望我们每一个家长都能够好好的培养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未来创造一个好的前提。
3、家长对孩子身上的优点应该加以表扬,对孩子的缺点应该加以循循善诱的引导。通过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孩子的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的家长也会为此而感到高兴,感到无比的荣耀。
01 父母要理性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
在情感上,我们经常无法接受和理解孩子所犯的错误,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明显的错误。
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过于追求孩子的完美,总希望孩子没有任何的缺点,不会犯任何的错误,一旦看到孩子犯了错或做错了事,我们常常想当然得把问题归结为是孩子“故意的”,这对深爱着孩子的我们来说,就好像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冲击,裹挟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在情感上比较难以接受和理解。
由于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导致我们会下意识地收起和风细雨的一面,采用比较强硬的方式,大声斥责和批评孩子,有时还吹毛求疵,把孩子行为上的某些小错误不断地放大,甚至到了上纲上线的地步。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当孩子犯错或做错事的时候,家长在孩子面前大声地斥责和批评,孩子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会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被家长的愤怒吓到了,内心只有恐惧感,完全没有心思去反省自己的错误;一种是把孩子的情绪也给点燃了,孩子完全不顾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不管不顾地回击家长的批评,造成亲子之间的矛盾。
我们应该要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难免会犯错误或做错事,父母首先要理性看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才有可能控制和缓和自己的情绪。
02 父母要懂得接纳孩子的情绪
通常来说,孩子犯了错或做错事的时候,心理其实处于最脆弱、压力也是最大的时候,他们急需父母的接纳,如果没有接纳孩子的情绪,即使我们对孩子提出了一大堆听起来很正确的建议,孩子也不一定能够接受。
此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教育方式,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等到孩子的情绪完全平复和稳定之后,再去引导孩子直视自己的错误,那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通常都能收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03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同步帮他建立起规则意识
有的孩子会故意去犯一些原则性的错误,对于这样的错误,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要比对孩子简单粗暴的批评和贴上负面标签等做法,显然更为重要的多。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至少能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04 给孩子留有一定的反省空间
有的孩子可能只是在无意识下犯了错或做错了事,他在主观上并没有要犯错误的想法,面对这种类型错误的孩子,父母不光要给孩子讲清楚道理,也要在引导的基础上,给孩子留有一定的反省空间。
这是因为,这种无意识下的犯的错误,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犯错,只是在行为上因为某种客观原因产生了偏差而已,既然只是行为上出现了偏差,就和那种故意犯原则性的错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给孩子留有一定的反省空间,能够帮孩子更好地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客观思考和分析。
05 父母的关注点要放在具体的行为上
当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给孩子指出问题,还要给孩子具体的行为指导。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给孩子指明问题所在,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二是要向孩子表达父母此时的真实感受,触发孩子愧疚的心理;
三是以同理心来对待孩子,引发孩子情感上的共鸣;
四是了解孩子的真实目的或需求等;
五是和孩子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有了参与感,可以淡化和消除抵触感;
六是建立好规则意识,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06 教育孩子犯错误绝对不能触碰人身伤害这道底线
有一种错误是不能轻易触犯的,那就是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比如,近日发生的禹州某小学女生被男同学往眼里强塞纸片的人身伤害事件等等。
父母要旗帜鲜明地对孩子表明这样的观点:犯错误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不能对他人尤其是比自己更小的人造成人身伤害,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我们大人尚且都是从错误中成长的,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孩子在成长中的偶尔的一点小错误呢?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孩子所犯的每一个错误,父母若能引导得好,对他而言不一定是坏事,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成长,孩子将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之中不断成熟,不断成长!
人无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都有他的不足,那孩子身上有缺点不是很正常吗?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在态度上,一定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而且如果有一个完美的期待就容易产生焦虑。
一、接纳孩子的缺点。
缺点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有缺点,才会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这过程中成长进步。
当发现孩子的缺点时,你会怎么做?
使用惯用的说教、训斥、和不断的说服,你觉得效果如何?
结果是不是造成孩子的反感抗拒,甚至报复。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不想听。
惩罚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孩子会生气、报复、反抗、退缩,:自信心不足,隐瞒事实。
孩子的感受到,不被爱和不被喜欢,那他的内在还会有正向力量吗?另外孩子有从这惩罚中学习到如何纠正错误吗?
只有孩子感觉好的时候才会做得更好 用鼓励的语言去正向的引导孩子,为孩子贴个一个好孩子的标签。
二、不要给孩子贴坏标签
你的孩子就是你口中描述的模样,对孩子负面语言的塑造,孩子会感受到这负能量,就会变成负面形象。
有个妈妈总喜欢在外人面前说,自己的孩子不优秀不爱说话,但当我和他孩子聊天时,发现他的孩子是个研究生,而且讲话条理清楚。这孩子说,我妈妈总对别人说我不爱说话,于是我就不在她面前说话。
孩子会发脾气耍性子,是因为被关注的不够。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有独特的个性,不要拿孩子的缺点去跟别人的优点比较,越比较就会越焦虑。
改变孩子的最好方式,有4个步骤
觉知自己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不完美,采取有效行动,积极爱的反馈。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个叫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在学校里面看到两个学生打架,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学生揪着另外一个小朋友打。陶行知过去制止了他们,了解了一下情况,然后对高年级的那个学生说,你到办公室里面去等我。然后就离开了。
到了办公室,看见那个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在那里了,陶行知马上拿出一颗糖对他说:“来,拿着。”
学生十分诧异:“怎么了,老师?”
陶行知说:“我让你来,你就来了,还跑得很快,马上就到了办公室,比我还先到,说明你心目中有我这样一个校长,说明你很尊敬师长,我得奖励你。”
学生说:“谢谢校长。”
陶行知又拿出一颗糖给学生说:“来,拿着。”
学生又诧异了:“怎么了,校长?”心里面纳闷万分,难道我今天还打对了?
陶行知接着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打了那个小朋友,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见义勇为,十分的勇敢、正义,非常不错,值得表扬!”
学生说:“谢谢校长。”
陶行知接着问:“那你觉得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解决这个事情呢?”
学生连忙说:“校长,我错了,我可以只是把他们拉开就行了,不需要打他的。这是我做的不对。我下次不会这样鲁莽,这样暴力了。”
陶行知马上拿出第三颗糖,对他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马上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想到后面不再犯了,真是好孩子。我应该奖励你。”
当你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三、孩子的缺点中找到优点
在孩子犯错中发现他的一个优点,然后采用启发式的提问,让孩子在犯错中当中学习,而不是通过惩罚简单粗暴的斥责当下不良的行为。
教育的目的是要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这问题付出代价。把犯错当成孩子学习的机会。
当我们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心情就会愉悦,相同的孩子也想得到我们的赞美表扬,赞美要落实在孩子的品格上。
用自己的权威去赢了孩子的服从而输了亲密的亲子关系,只有当孩子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去改变,我们认为的不足只会造成他的反抗。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说有效果的话,而不要讲大道理。强调他身上的优点,而忽略了他的缺点。
有人会问忽略孩子的缺点,缺点就会消失吗?
孩子的内在优势被认同,他就会有力量,会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我们老是提醒他的缺点,就会强化这个缺点。我想当我们说到不要想那只大象,千万不要想那只大象。这时你脑中浮现的是那只大象。
四、孩子犯错背后都有他的故事。
孩子犯错的背后都有它的故事,昨天我家小宝写英语卷,边写边发脾气,向我请教口气也很不好。以往的我可能会立刻发脾气,修理他一顿,告诉他不要写了,然后两个都生气不说话。
但昨天我选择深呼吸、冷静三秒后才教她,并在写完作业后,才问她为什么发脾气?她告诉我,因为都不会写,所以她很生气。
我问她生气能解决问题吗?如果不能,那为什么要生气?写作业的目的是要知道自己哪里知识点不懂,然后再把它学会就好。
一瞬间的转念改变了我与孩子的关系。
找出孩子缺点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用惩罚,惩罚只是自己当时的行为,但是长期来看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会让亲子关心的那扇门慢慢的关闭。
另外我们不要被他人的评价所迷惑,也不要因为他人的否定而盲目的去训斥我们的孩子,我们要给予孩子尊重,信任和鼓励。
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一切的教育,都需要建立在不破坏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教育才会有效。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高明的惩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将帮助爸爸妈妈让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礼仪和是非观念。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当孩子犯错误时,运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惩罚是完全必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年幼的孩子难免会因为淘气、懒惰等缘故而有意、无意犯各种错误,这是一个让爸爸妈妈十分头疼的问题。1岁前,孩子还太小,身体协调能力比较差、思维方式也比较单一,犯错误往往不是故意的,这时,爸爸妈妈完全可以无条件地原谅宝宝。但当孩子1岁以后,有些时候,爸爸妈妈就不能太纵容宝宝了,因为这时的小家伙已逐渐具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在爸爸妈妈说教无效的情况下,适当的惩罚就要显神威了。
但惩罚也不是没有原则的。不恰当的惩罚往往会伤害年幼孩子稚嫩的感情,影响家长和孩子之间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着负面的作用。下面,我们将阐释几条惩罚的原则,希望能给爸爸妈妈有所帮助和启示:
1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告诉孩子,只要他犯了错误,无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在生气时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不是故意的,爸爸妈妈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负责赔偿。
但同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爸爸妈妈将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和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而且惩罚必须坚决,要进行到底,要让他们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了。
2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爸爸妈妈平时就应早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孩子自己会知道在犯错后将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几率。当孩子犯错误后,家长应平息自己的情绪,不要一时冲动而妄自随性惩罚孩子,而应该按照已定好规则行事。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爸爸妈妈才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
3 惩罚的原因要讲清楚
4 惩罚的方式灵活多变
有些爸爸妈妈在孩子犯错后,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通训斥和抽打,其实打骂是最不可取的惩罚手段,它常常会伤害到孩子的情感:或者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是压抑孩子的好动、好奇、天真的个性。
其实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取行之有效的惩罚方式。如果孩子很内向、很敏感,那么建议爸爸妈妈不要采用罚站等硬性惩罚方式,而是采用一些含蓄的惩罚方式,比如借助寓言、故事、童话,适当加以引申发挥,旁敲侧击,委婉地给予批评教育,或是惩罚他陪着爸爸妈妈一起干家务等等;如果孩子很好胜、很倔强,那不妨采取故意冷淡的方式进行冷处理,使之感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5 惩罚要适度
孩子犯错性质是不同的,爸爸妈妈应分清缘由来进行处理。对于那些故意的、严重的错误,要严惩;对于那些无意的、轻度的则应从轻惩罚。不要让孩子因犯了一个小小错误而受到过度严厉的惩罚,这样会让孩子因恐惧而拒绝承认错误。
6 就事论事在惩罚孩子时,家长经常犯的毛病就是将孩子以前犯的错误都翻出来,前后联系,越想越气,结果往往一个小错误引发了一场大惩罚,使孩子从中受到伤害。爸爸妈妈惩罚孩子时,应对事不对人,不要总是去翻旧账,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7 要及时惩罚
不要对孩子说“等你爸爸回来再收拾你”之类的话语,这并不适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因为小孩子没有什么时间观念,等到他被惩罚时,早已忘了惩罚的原因了。所以惩罚应及时,即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惩罚,指出其错误所在和应该承担的后果。比如发现孩子将家中的玻璃器具打破了,要及时指出其错误,并要求他立即将破碎的玻璃打扫干净,而不能等时过境迁,再来惩罚他。
8 家长态度要保持一致
在对孩子实施惩罚时,家长的态度一定要保持一致,如果父亲不让孩子出去玩,而母亲却将孩子放了出去,就会导致孩子对惩罚不以为然,觉得父母中有一方袒护自己,也就更不听话,从而收不到惩罚的效果。
9 注意惩罚的场所
对孩子进行惩罚应避免在公共场所和外人面前,幼儿固然小,但也是有自尊的,当众不留情面的惩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10 惩罚后的安抚
孩子受到惩罚改正错误以后,爸爸妈妈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言语和行动上的肯定,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了、被冷落了。爸爸妈妈要让孩子明白,他之所以受到惩罚,并不是他因为他是个坏孩子,并不是爸爸妈妈不喜欢他,而是他这件事情做的不对。
有些年幼的孩子在受罚后,会自卑地认为自己不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了,从而情绪低落。这时,爸爸妈妈一定给予安慰,告诉他爸爸妈妈还是喜欢他的,只是不希望他做错事而已,父母真心爱他,希望他能学好。这将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心理安慰,并为了获得爸爸妈妈的继续疼爱而避免犯错。
孩子在深索中学习与成长,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因此要慎用惩罚,只有真正爱护并充分理解孩子,才能正确运用惩罚,才能让惩罚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