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哀伤辅导这个词汇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不够熟悉。那么,哀伤辅导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否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个话题。
哀伤辅导是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哀伤辅导的定义。哀伤辅导是指通过专业咨询师、心理学家或其他相关人士,帮助那些经历丧失、失去、分离或其他悲伤经历的个体恢复心理健康。这种辅导旨在提供情感支持、创造安全的环境,鼓励个体表达情感、处理痛苦、寻找新的生活意义。在哀伤辅导中,专业人士通常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面谈、艺术表达、认知疗法等,帮助个体逐步走出阴影,重建生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哀伤辅导可以被视为一种治疗方法。悲伤是人们常常会经历的情绪,但是如果处理不当,悲伤可能演变为抑郁、焦虑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而哀伤辅导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处理悲伤情绪,降低负面情绪的影响,恢复心理平衡。心理咨询师通过与悲伤者建立亲密的关系,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
同时,哀伤辅导也可以从社会角度来理解。社会支持在悲伤和哀伤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亲友的陪伴和理解下,能够更好地面对悲伤,减轻痛苦的感受。而哀伤辅导正是提供这样的支持和理解的途径。通过与专业人士交流,悲伤者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获得理解和安慰,从而减轻内心的负担,感到更加被关爱和支持。
另一方面,哀伤辅导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成长和内省的过程。悲伤和丧失是人生中必然会经历的阶段,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困难,不仅需要外界的帮助,还需要个体自身的努力。哀伤辅导旨在帮助个体反思自己的悲伤,挖掘内心的力量,重新建立对世界和生活的信心。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虽然哀伤辅导在帮助人们处理悲伤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益处,但是它也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个体的接受度和心理准备是决定哀伤辅导效果的重要因素。有些人可能抗拒面对自己的痛苦,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依赖自己的意志力和外部因素来克服困难。此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复杂的悲伤或严重的心理问题,哀伤辅导可能不足以解决问题,个体可能需要寻求更专业的帮助。
上海社工证报名哪些工作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年限范畴?
1、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相关单位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
2、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
3、律师
4、企业人事、工会、党建工作人员;
5、工青妇。
注意:不是社会上的任意工作都属于社会工作,采购、会计、销售等等这些工作经历都不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年限。
各等级报考条件如下:
(一)申请参加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的人员,除具备基本条件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2、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
3、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包括已经取得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的人员);
4、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5、取得其他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
(二)申请参加社会工作师考试的人员,除具备基本条件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高中或者中专学历,并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后,从事社会工作满6年;
2、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学位,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3、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3年;
4、取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从事社会工作满1年;
5、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博士学位;
6、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学位,其从事社会工作年限相应增加2年。
(三)申请参加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的人员,除具备基本条件外,还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热爱社会工作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
3、在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取得社会工作师(中级)资格后,从事社会工作满5年。专业工作年限计算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
近日,一则女子患癌去世前给女儿买整柜衣服的消息让人泪目。与此同时,一位母亲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出的一则求助信息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她在提问中写道,“我是一个34岁的患癌妈妈,在生命终末期我能为5岁的女儿留下些什么?”
我们有什么好的想法能能帮助这位妈妈?截至发稿前,该问题收到了近千万人的浏览阅读,并有三千余人给出回答。
有人建议写许多信,通过邮局每年在孩子生日时寄给她;有人认为应该珍惜剩余的时间,给孩子更多的陪伴;有人觉得要给孩子留下一些关于自己的人生感悟、教会其生存技能……
其实像这位患癌妈妈一样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据2022年世界癌症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有440万女性死于癌症,预计新增约104万丧母儿童(编者注:定义为母亲逝世时≤ 18 岁的儿童)。
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对于一位母亲来说,死亡突然降临,除了焦虑、恐惧,还有无尽的担忧: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在必要之时应该和她/他告别吗?应该如何与孩子解释死亡?作为与患者疾病治疗密切相关的医生,此时对患者又有怎样的建议?
最后的礼物:为孩子留下爱
云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已经与癌症对抗了13年,至今回忆起确诊时的场景,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担忧还是:“孩子怎么办?”
在44岁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前,她的家庭美满:大儿子刚上大一,二儿子马上高中,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癌症下一步是不是就意味着将面临死亡?我两个孩子的未来还没来得及参与、还没看到他们结婚生子……”一想到这,云女士第一次体会到了五雷轰顶后的绝望与无助。
另一位抗癌12年的刘女士深有同感,在接到诊断书的起初几月,“癌症”两个字像千斤重的石头一样压在她的心头。
“生病后害怕失去,也无法想象死亡的来临,因此常在深夜辗转反侧无法睡去,总会望着熟睡的女儿那可爱的面庞发呆,她才9岁,如果失去母亲,谁来疼她、爱她呢?”每当想到这里,刘女士都会泪流满面。
“与这两位患癌妈妈一样,大多数年轻女性患者在生命的尽头,最担心、难以割舍的就是孩子。”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核心成员、国际医疗部内科主治医师戴晓艳表示,除了不舍,这些年轻的妈妈在患癌后可能还会有非常复杂的情绪,可能会为自己没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而自责,甚至会有病耻感,担心自己的疾病会影响子女未来的身体状况、婚姻状况。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是中国大陆首家设立安宁疗护中心的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主任王晓东的一位患者李女士(化名)曾因不孕不育多方求医问药。不知道打了多少针、吃了多少颗药后,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新生命。
当一家人还沉浸在喜悦中时,李女士的身体却出现了异样。
“在李女士怀孕的第5个月,她的下腹出现了坠涨感,但以为是孕期正常反应,因此并没有进行任何检查,更不会往癌症上想了。”王晓东回忆,孩子出生后半年,李女士就因消瘦过快、无法自主排便前往医院检查。
得到的结果却让她陷入了绝望:肠癌晚期多发转移。入住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时,李女士的生命已进入了终末期。王晓东清晰地记得,李女士躺在病床上抱着女儿整天以泪洗面,甚至交代丈夫要在她走后,替她再给女儿找个妈妈。
“曾经有一名38岁的晚期癌症妈妈,儿子只有10岁,她一直很不甘心。在生命最后的阶段,通过缓和医疗团队的照顾,她会和我探讨该给孩子留下什么,最终她决定给孩子送一个剃须刀作为成人礼,并让我帮忙给孩子写今后的婚礼致辞。还有一些患癌妈妈会通过录视频,给孩子留下生活感悟。”戴晓艳说,每个妈妈都有属于自己的方式,但无论什么形式,她们都希望让孩子知道,妈妈会一直爱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闫春梅认为,在物质资源丰富的当下,在陪伴孩子在成长中过程中,更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精神层面的理解与支持。给予孩子更多美好的回忆,减轻孩子的悲伤情绪。需要家人帮助孩子有能力面对人生困境,包括: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我坚持不懈的内在动力。父母培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情绪管理,时间管理,课程管理和伙伴管理能力。让父母看到孩子逐渐成熟,能独立成长。最终能让父母放心、放手。因此,该留下什么、什么时候适合交给孩子,谁负责接手继续完成培育孩子的责任,也都是需要全家人反复斟酌,协同一致的目标和方向。
生死教育:离世前与孩子谈分别
“现在回忆起母亲,她仍是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是我精神的支柱。”廖泽(化名)的母亲因为卵巢癌在他15岁时那年就永远的离开了他,虽然母亲现已无法陪伴他走完人生接下来的路程,但母亲带给他的乐观将影响他的一生。
“她选择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将病情告诉了我,那年我10岁,虽然对卵巢癌没有太多概念,但总归或多或少听闻过‘癌症’的可怕。”廖泽说,母亲可能是看出了他的担忧,于是告诉他:“这个疾病有可能没办法治愈,但是妈妈一定会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后来,廖泽的母亲辞去工作在家安心养病,并留出所有时间陪伴他。那段时间,廖泽听了母亲最喜欢的音乐,了解到母亲最喜欢的乐队背后的励志故事;他们一家人一起旅游,做了许多生活中的小事;他们还一起养了一条小狗。“在妈妈有限的时间里,她让我感受到了最高质量的爱与陪伴,我们创建了许多爱的回忆。”廖泽说。
“我十分感谢我的妈妈,因为我有机会和她做最后的告别,我没有遗憾了。”廖泽说。
“很多妈妈会纠结,到底要不要告诉孩子自己已经病得很重了。但如果刻意隐瞒,反而会孩子留下更多的悲伤和遗憾。”戴晓艳认为,要尽可能给孩子留下陪伴和表达自己心意的机会。很多父母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实际上,再小的孩子,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哀伤,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以用画画表达对妈妈的爱。有的孩子喜欢玩橡皮泥,可以引导孩子用捏橡皮泥表达自己的心意,也可以将孩子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妈妈。再大一点,比如10岁左右的孩子希望能有机会照顾妈妈,帮妈妈多做一些事情,可以允许他们为照顾妈妈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过,国内很少有家庭能够实施直接和孩子谈论亲人的离去。闫春梅表示,通常家庭会选择保护孩子,而采用回避谈论生死的方式,或者用些更委婉的说法,比如,“妈妈要去天堂”或者“妈妈要去很远的地方工作”。现实是孩子们早晚会了解真相,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提早了解生命的始终,例如每年清明节的烈士或家人的扫墓活动,可以让孩子潜移默化的了解生命的意义,读一些死亡教育的绘本,观察动物的出生和死亡等等,让孩子理解自然生死的客观规律,怀着珍惜和感恩的心态享受目前的每一段时光,设定现实目标,面对未来的理想和生活。
面对生死,很多人都会不知所措。王晓东介绍,此时,就需要有专业的安宁疗护医生,指导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让患者和家属进行“四道”,即道谢、道爱、道歉、道别,让他们更加从容面对死亡,没有遗憾地与这个世界以及与自己的妈妈告别。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要尽可能避免孩子出现应激反应,同时也可以借助孩子周围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平稳过渡。例如,如果孩子是在上幼儿园和小学,妈妈在离世前可以和老师或者孩子好朋友的家长沟通,如何帮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如果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他们所需要的伙伴关系远大于家庭关系,这时妈妈可以提前与孩子的朋友、老师沟通,给孩子更多的关怀和陪伴。
哀伤疗愈:引导孩子自我调整
如果母亲不幸因病去世了,孩子与成人一样,恢复情感平衡需要一段时间。但由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与成人不同,他们失去亲人后的情感表现也有较大的差异。
根据戴晓艳的经验,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孩子悲伤的表现可能不一样。有的孩子可能不太爱说话,甚至会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看起来一点都不悲伤。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年龄小的孩子认知和语言功能并未发育成熟,很难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孩子受家庭的影响,会认为哭或者表现出难过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曾有一位丧母的5岁孩子,常常夜间哭闹,睡觉浅,白天不爱说话,或是躲在一边远离小伙伴。这与他这个年龄的行为特征是不相符的,可以说是一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闫春梅表示,部分儿童会出现PTSD,通常的表现包括头晕、头痛、腹痛等躯体化症状,经常从噩梦中惊醒,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思考能力出现明显的下降,或是反复陷入痛苦的回忆中,甚至有的儿童会表现出攻击他人或自我伤害的行为,人际交往出现困难和问题,甚至出现宅家不出门,拒绝伙伴交往,甚至网络成瘾行为。孩子一旦出现这些表现,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除了PTSD外,有的孩子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会出现延长哀伤障碍(PGD)。延长哀伤障碍是一种由亲近的人去世引发的病理性哀伤反应,即死亡发生6个月后,在哀伤没有及时疗愈的情况下,个体对死者的想念影响到了生活各方面,造成社会功能受损,持续伴随强烈的情感痛苦,甚至在工作、结婚后,依然会在应激状态下出现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
母爱是最无私的,母爱逝去后,没有哪种爱能够代替。王晓东表示,母亲去世,对于10~18岁青少年儿童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此时青少年人格还未完全形成,最需要引导。
一方面我们强调母亲去世前要给孩子足够的母爱和最后的生命教育,让他今后珍惜生命;另一方面,亲属中的女性如果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对孩子也是一种抚慰。
为此,戴晓艳建议,家人需要引导孩子及时表达出自己内在的悲伤情绪,例如画画、橡皮泥、演奏乐器,或是给亲人写信等。成年的家长能够主动谈论离世的亲人,表达自己的哀伤和思念,对孩子也会是非常好的示范和引导。
除此之外,闫春梅认为,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悲伤,或者寻求家人或伙伴等社会支持系统给予积极的支持,或是通过放松冥想训练、锻炼等方式,帮助孩子在情绪自我调整过程中恢复正常状态。
社会支持:点燃孩子美好生活的希望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首先会引导患者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当判断患者正处于“接近死亡”的生命末期(患者生命很可能在6个月内结束)时,会采用安宁疗护策略,缓解其身心上的痛苦,倾听并满足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安详地离去,这也是给家人和子女的安慰。
“在我们安宁缓和医疗团队里,不仅有医护人员,还有社工,以及很多志愿者,如果有他们加入一起陪伴、支持失去亲人的孩子们一定会更好。”戴晓艳说,尽管年幼丧母是人世间的不幸,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和社会爱心人士正在参与到这类儿童的关爱中,在关爱丧亲儿童的同时,有类似个人经历的人们有时从中获得了自我疗愈。
与此同时,在家人和学校老师的暖心关爱下,不少丧母儿童会逐渐从阴霾中走出,慢慢恢复正常。闫春梅表示,学校老师和同学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关心、陪伴孩子成长,给予共情,避免孩子长时间沉寂在哀伤的情绪中,在儿童哀伤辅导中也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为他们点燃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这不是一个小数目。”王晓东说,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因癌症丧母的孩子,随着癌症患病人数的增加,这一数字还会增长。北京市西城区已经出现了失去母亲孩子的社团,社团里孩子们可以抱团取暖,互相支撑。
在此,我们建议全社会像关爱留守儿童一样关爱这些孩子,呼吁全社会多关心这些失去母亲的孩子们,学校少一些歧视,尤其是对这些10岁~18岁青少年,应该安排定期心理指导。
民政部门、社会福利部门也要对这样的孩子以及他们所形成的社团给予经济和心理的支持。
只有这样,因癌丧母的孩子才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什么是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什么是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概述一、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
1、定义:医务社会工作是在健康照顾体系内实施的社会工作,目的是协助那些受到实际的和潜在的疾病、失能或伤害影响的服务对象、家庭和群体,增强、促进、维持和恢复其社会功能。广义:P233狭义:P233
2、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诊断与评估;咨询与辅导;寻求与整合资源;倡导工作;咨询与协调。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1、生活适应模式:这是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基础。
2、危机调适模式: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服务期限短;二是主动与直接;三是目标有限。3、家庭模式:家庭在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起关键性的作用。
三、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1、在病人服务中的角色:诊断者;咨询者;教育者;倡导者;协调者。
2、在病人家庭服务中的角色:诊断者;咨询者;教育者;倡导者;协调者;联系者;协助者。
3、在政策服务中的角色:倡导者;咨询者;行动者;推动者;研究者。
4、在医疗照顾网络中的角色:教育者;协调者;联系者;转介者;咨询者;创新者;组织者。四、医务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条件除一般社会工作者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以及一般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保健等知识。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一、医院社会工作服务
1、心理社会评估和干预:这是医务社会工作最基本内容。
2、危机干预。
3、临终关怀与哀伤辅导。
4、出院计划。
5、外展服务。
6、团队合作。
7、慢性病及严重疾病照顾。
二、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工作
三、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精神失调的诊断和统计手册》
1、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
2、职业相关服务。
3、个案管理。其功能:预估服务需求;安排服务;协调服务;倡导;辅导与治疗;监控服务;评估服务成效。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一、个案分法个案是最早也是最基本的医务社会工作方法。
1、医务个案改造的过程。
2、医务个案工作需要处理的问题。
3、医务个案记录。
4、医务个案工作的注意事项。
二、小组分法小组分法是医务社会工作中常用方法。
1、医务小组工作的分类。
2、医务小组分法常订的目标。
3、自助小组与组织。
4、医务小组分法的注意事项。
三、社区工作方法
1、实质:是资源整合的过程。
2、主要任务:把医院的资源和社区的资源联系起来。
3、核心: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协调和整合。
4、方式:志愿者服务。
;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