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和自驱力是两个概念,但很多人会将它们混淆。内驱力是指个体内在的动力和能量,驱使个体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自驱力则是指个体自主地产生激励和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虽然内驱力和自驱力都与个体的动力和目标有关,但它们不是同一个概念,下面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两种力量的区别。
内驱力和自驱力一样吗
一、内驱力和自驱力的概念区别
内驱力是指个体内在的动力和能量,驱使个体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种动力不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个体内部的需求、兴趣和动机所产生的。例如,一个人想要学习一门外语,这个需求就是内驱力的表现。
自驱力则是指个体自主地产生激励和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动力是由个体内部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所产生的。例如,一个人想要减肥,他可以自己制定饮食计划和锻炼计划,并且自己严格执行。
二、内驱力和自驱力的产生方式不同
内驱力的产生是由个体内部的需求和动机所驱动的。这种需求和动机可能是由个体内部的基本需求如食物、水、休息等所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个体内部的心理需求如成就感、认同感等所引起的。这些需求和动机会激发个体的内驱力,使其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自驱力的产生则是由个体内部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所驱动的。这种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是由个体内部的信念、价值观和意志力所构成的。个体可以通过自我激励来增强自己的内在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内驱力和自驱力的影响不同
内驱力和自驱力对个体的影响不同。内驱力可以促使个体更加有动力和热情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但是这种动力是由内部因素所驱动的,所以有时候会比较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自驱力则可以让个体更加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干扰,但是这种自我控制能力需要个体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实现。
四、内驱力和自驱力可以互相促进
内驱力和自驱力虽然有不同的概念和产生方式,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联系。内驱力可以促进自驱力的产生,因为一个人有强烈的内驱力,就意味着他有强烈的动力和兴趣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更容易产生自驱力。自驱力则可以增强内驱力的表现,因为一个人有强烈的自驱力,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增强内驱力的表现。
综上所述,内驱力和自驱力虽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它们对个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然而,内驱力和自驱力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可以共同作用,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目标。
励志电影《风雨哈佛路》讲述了一个穷困女孩从13岁开始,靠着自己打工,考上了哈佛。8岁的她就开始找工作养活吸毒的父母。在她母亲去世以后,她决心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哈佛。
电影的女主之所以选择努力的原因在她面试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这就是女主的动力,也是她的自驱力,有了自驱力以后她怎么做的呢?她必修5门课,周六继续上课,还上了夜校,总共10门课。因为年龄的原因,她想要两年内修完4年的课程。这就是一个人有了目标,在有内驱力的情况下所做能迸发出来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内驱力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没有理想,没有将理想的实现当成是自己生活的必需品。这就好像是你现在问许多人,你觉得英语重要吗?许多人都会和你说很重要,也是个人发展的必需品。那些认为英语重要的许多人中也没有学好英语。而语言的学习,并不需要过分的天赋。
在大学里面,一旦到了四、六级考试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平常都不看英语的同学拿出了往年的真题,或者是开始早起去晨读英语了。得到一个好的四、六级成绩是他们的目标,这也就成为了他们内驱力的源泉了。
一个有自驱力的人和没有自驱力的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困难的应对之上。
没有自驱力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脱要做的事情,可能是自身状态不好,或者是环境不好,总之就是这件事,就是一种煎熬。
而有足够自驱力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困难不会成为拦路虎,更不会给自己假想困难,遇到实际的困难,第一反应就是解决困难,继续沿着自己定好的方向前进。
自驱力的底层,就是自身对于生活的不满,并且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生活的状态。没有自驱力的人,底层还是对于生活没有足够的向往和理想,缺少那种对某件事的实现做梦都会想的执念。
每个人都可以成长为自己做梦都想象不到的人,只要去做。
昨天的讨论在继续,我提建议的目的是为了让社群运行得更好,群主的反馈是自驱力是靠自己,如果单纯依靠别人的提醒才能读书打卡输出,没有经过自己的痛苦的思索和努力,就没有办法成长和提高,不能把成功和生命的钥匙交到别人手里。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外在的动力过大,就会减少内在的动力,如果每件事都需要别人反复提醒的话,那么反而会降低内在动力。这个理论的应用场景在于比如用金钱、奖励等方法鼓励孩子、学习鼓励别人做某些事情的话,就会降低他人内在的做事的动力,这是没问题的,心理学家曾经用很多实验证明过这一点。
但是我的建议不是外在的过度奖励,而仅仅是反馈,反馈和奖励是不一样的。奖励是说你写一次作业,我给你一个小红花,那就成了为完成小红花而完成任务,不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完成任务。反馈的意思是教练在我做发球的动作做出来以后给予的反馈,是做对了吗?有没有进步?自己应该从哪些角度再思考一下?这样可以让学习发球的人知道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反馈和奖励是不一样的。
而老师的反馈是说,他的教练方式是过去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徒弟有什么问题问,师傅才解答,师傅就是冷眼看着,只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导,这样就会让徒弟有更多的空间去自己琢磨,形成自己的一套。同时确实也提醒那些没有动力交作业的同学要抓紧了。
老师坚持他的指导方式是他的自由,我有提建议的权力,他有采纳或不采纳的权力,我认为这个讨论的过程是有价值的,老师的反馈文章看得出来是用心思考用心写的,对于自驱力的培养也有很多方法。
但是,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要靠意志力去逼着自己做的话,这个事情迟早要崩。意志力是非常消耗能量的,如果没有找到自己行动的意义,单靠意志力坚持去做事情的话,按照樊登老师今天讲的《考试脑科学》里面关于大脑的内容,压力过大也会损伤海马体,导致记忆力和学习效果变差;而好奇心、兴趣和乐趣地做事,会刺激海马体产生更多的LTP(长时程增强作用),我认为对于我们行动的反馈就是增强兴趣和乐趣的动作。
如果我们都有了那么强的自驱力的话,就没必要到社群里来受虐了,每天自己虐自己就好了。
最后做个总结:
1.反馈不是奖励是责任。我会尽量自己给自己反馈,也会尽量给其他人反馈,一个人走得远,一群人走得久。
2.找到感兴趣、热情、激发好奇心的目标,才会更有动力,而不是天天让自己痛苦,痛苦的东西不能长久。
3.希望大家多提问题,多参与讨论,社群才有活力。
光有控制感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内在动机,它也是帮助孩子建立控制感的关键因素所在。也就是,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就是要培养好孩子的自我控制感,而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所谓的内驱力,实质上就是指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孩子的学习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孩子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意思就是,内在动力提供了一个促进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行为,所以,内在动机就是一种内在的自发的能动性,它是相对于外部动机而言的。
一般来说,我们要求一个人顺利地完成一项工作,我们一般用得最多的可能外部动机,比如工作做得好,我们给予一定的奖励;工作做得不好,我们也会相应地进行惩罚,但是,这种胡萝卜和大棒的奖惩措施,在短时间里确实很管用奏效,也是治标不治本的。
这就好像有的孩子对游戏上瘾,就是因为游戏有及时的反馈,玩得好可以得到奖励,会让人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种就是因为这样短效的激励,只要是奖励不再吸引人了,或者任务太困难无法完成了,这样的激励也就不存在了。甚至还会让孩子对外在奖励形成依赖,没有奖励就不努力学习。
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讨论这种即时性的短暂的外部力量,而是要创造一种持续的,长久的内在动力,孩子一旦拥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坚持不懈,不断努力,让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实现自我驱动。作为家长,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需要培养孩子“成长心态”
有这样一对工程师夫妇,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从小接受的也是当地最好的教育,他们也一直给孩子强调,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重点高中,这样就有很大的几率考进名校。可初二的时候,有一次这个孩子没有发挥好,成绩掉出了前100名,结果他的心态就完全崩了,觉得和重点高中无缘了,就开始沉迷网游,最后发展到不得不进行心理干预。
同样,还有另外一位心理咨询师,他年纪轻轻就在当是很有名气,他老家在农村的小山沟里,那里可以说考上高中都是千里挑一,更别说是上大学,再加上他说他资质一般,求学之路自然十分艰难。但他一直没有放弃,每天四点就自觉起床早读,一直坚持了数十年,正是靠着这种苦“熬”的精神,抱着这种不断学习的心态,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现在在当地已远近闻名,年收入也近百万。
对比上面两个例子,我们能看出什么区别吗?有的孩子学习很好,但一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了;而有的孩子即使学习没那么好,但他却一直很努力,感觉他们身上好像在背负着使命,让他们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一个“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的概念,他认为凡是具有“固定心态”的孩子,他们都觉得自己犯错误或者完不成任务是因为自己能力差,所以只能认命。而“成长心态”的孩子,则会把责任归咎自己的努力程度上,他们始终抱着学习的心态,认为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有收获,所以更愿意接受挑战,对学习和生活始终充满热情。
当孩子拥有“成长心态”时,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努力上,并以此作为获得更大成功的手段。同时,“成长心态”能让他们获得控制感,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其实有能力在某些事情上变得越来越好。
德韦克还发现,具有“成长心态”的孩子更重视学习本身的意义,而非仅仅是关注成绩。换句话说,他们的动机是由内而生的,并不依赖别人对他们的称赞和褒奖,所以,为了激发这种“成长心态”,德韦克建立,作为家长要赞扬孩子身上用于解决问题的切实努力,而不要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可以说“你有这样的理解和领悟,妈妈觉得很棒”,而非“你好聪明啊”;或者“你这么努力地筹备考试,我都看在眼里”,而非“这次考得真不赖”。用德韦克的话说就是让我们把关注点关注在孩子是否“专注于自身内在的努力上”,这样更有助于孩子自发自觉的努力,实现自我驱动。
第二,需要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有两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莱恩认为,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关键在于是否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而这个自主能力包括: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
所谓自主需求,其实就是指孩子面对挑战时,为他提供更多的空间,让他可以自己选择,那真正“让孩子能够自己做主”其实就是让孩子有掌控感。这样就可以让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都是自己选择的,他所付出的努力也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驱使,而不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和夸奖。
而胜任需求就是帮孩子建立挑战的信心,这种信心其实不是真的把事情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认为自己把事处理好的感觉,俗话说“感觉对了,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半”。
至于归属需求,则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关心和爱护的,当你的孩子可以感受到你对他传递出无条件的爱时,他就会告诉自己,“我的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了多少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