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家长,我们都希望和孩子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和孩子之间似乎并不亲近,甚至感觉陌生。这种感觉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
感觉孩子和自己不亲近
原因分析:
1. 没有足够的交流
如果一个家庭缺乏良好的交流,那么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就很难建立起来。孩子们需要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经历,而父母也需要倾听并给予关注和支持。如果父母只是关注孩子的成绩和表现,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感受,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被忽视和不被理解。
2. 过于严厉
有些家长过于严厉,对孩子的要求很高,甚至有时候过于苛刻。这种做法容易让孩子感到被压抑和束缚,从而对父母产生反感和抵触。如果父母能够更加宽容和体谅,给孩子一些自由和空间,那么孩子就会更愿意与父母交流并建立感情。
3. 工作繁忙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家长都需要忙于工作和事业,时间比较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许只有很少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而孩子则需要家长的关注和陪伴。如果父母能够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做些有趣的事情,那么孩子就会更加愿意与父母亲近。
改善措施:
1. 多多交流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是建立感情的重要途径,因此家长需要尽可能地和孩子多聊天,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父母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感到被关注和重视。
2. 以身作则
父母的行为和言语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因此家长需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果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展示出乐观、开放和积极的态度,那么孩子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愿意和父母亲近。
3. 给予孩子自由和支持
孩子需要自由和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支持。当孩子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时,父母需要尊重并给予肯定,让孩子感到被重视和认可。
1,共同调节
共同调节,即从学前父母对幼儿行为的单方面控制和调节为主,逐渐转变为由父母和儿童一起作决定。这其实是父母监督教育的过度形式,其意在于家长允许孩子做出行为的决定,但同时监督并指导孩子的行为。
2,不要总拿“最好”要求孩子
有最好的成绩、做最好的自己、在同学们中表现的最好最优,总之,什么都要求孩子做到最好,有时孩子的心灵往往承受不了你的“最好”标准。其实,孩子任何时候需要的是来自我们的支持,有了支持,孩子才会有灵感,才能做到自己想要的“最好”。
3,倾听与接纳
记得有一次我带儿子去上武术课,那天有霾,也比较冷。趁孩子上课的时候,我就去公园散步了,下课前我回到了武术教室,孩子看见了我,就很着急的说:“妈妈,你去哪儿了,你知道课间休息的时候,看不见你,我有多着急吗?……”
其实,有时候,我们该听听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接纳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父母有时候也需要俯下身子向孩子学习,这比直接教育孩子更有效。
4,切勿喋喋不休
有一次,因为一件事,我提醒了儿子几次,直到那次儿子对我说:“妈妈,你真的好啰嗦……”,我顿时无语,当时我觉得我好像不是一个母亲,而是一个道德的评判者,喋喋不休地说教。
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最需要改进的是自己,其实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理性,有些道理跟他讲明白了,他会去照着做,如果做不到,适度让孩子尝试失败的后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以上提出的教养方式也向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家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育能力,既要给孩子以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又不能放任自流;既要使教育有效,又要营造温暖的亲子关系。
说到孩子和自己亲不亲,作为爸爸来说我也是深有体会的,别的不说,就说今天晚上发生了一件特别小的一个事情。
晚上吃饭,女儿夹了一块鹅肝给庭妈,庭妈不舍得吃,又退给了女儿,我说我要,但是女儿不给我。看到这一幕我就有些吃醋了,然后说了两句,说为什么只给妈妈呢?不给我呢?你不喜欢爸爸吗?
女儿发现我说的似乎不是像平常那样开玩笑,而是一脸不爽的样子,她也非常紧张,一直在观察我的表情,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我也在查看自己的这个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冒出来。
好在,我很快调整过来,这件小事就过去了。
但,这是一个信号,这代表了什么呢?
说到底,这是因为一直以来我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我对于女儿来说,一般是从来不会苛求这些事情的,换句话来说呢,我是非常容易的一个人。而庭妈则是属于那种比较在意比较敏感的人。
所以很多时候,大多数情况之下,都是我和女儿照顾庭妈的感受。但是这次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呢?
实际上,背后是因为希望不要受到女儿的忽略,也要关照我作为爸爸的感受,所以有这样的一个表现。
像我这样专职做育儿的,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呢,还是不可避免的有这样的一些情绪。所以我非常理解这位妈妈,看到孩子跟婆婆更亲时候的那种感觉,所以会问这样的一个问题。
但是,我们要思考一下,凡事是有因必有果,孩子跟奶奶亲很明显,这是因为奶奶照顾她的时间长,而妈妈照顾的时间比较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奶奶对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0~3岁的这个阶段特别重要,在这个阶段有一个叫重要他人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阶段,那个对孩子照顾最多的人,会被孩子从内心认为是对他最重要的一个人。很明显,奶奶现在就是处于一种这样的一种地位。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跟我们更亲,最简单的做法是什么?
那就是我们照顾孩子的时间超过奶奶。你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孩子也愿意和你更亲,这是第1种方法。
第2种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耐下心来等待孩子的成长,同时千万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
二三岁以前孩子会注意这个重要他人,而三岁以后一直到7岁以前,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妈妈的依赖性是在增加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静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长。
当然了,换句话说,孩子跟奶奶亲,这反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奶奶照顾孩子非常的用心,也能够让你没有后顾之忧,这反而是一种好事。如果家里有更多的人对孩子更加细心更加照顾,这就是孩子的福气,我们应该感到开心。
至于婆媳关系之间的事情。不要因为婆媳关系之间的事,掺和到奶奶和孩子之间,这样的话就有一点赌气的成分在那里面,实际上这样做是不必要的。
对此,你怎么看?
庭爸,8岁女儿的奶爸,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70后大叔,有爱有思考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1、双方的期待不同,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
可以说天下每个父母都无法避开对孩子的期望。
从知道孩子性别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想象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上学长大以后,期望更多了。
只有为人父母了才能理解那种期待。
但是不少父母往往期望过高,特别是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等封建残余思想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成龙成凤,出将入相,光宗耀祖。
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地成长上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努力造就成功完美的孩子。
但是到最后,出类拔萃的孩子毕竟是极个别的,绝大多数孩子仍然要回归到正常轨道,去过常人的生活。
父母的期望与现实永远成不了正比。
而孩子对父母的期待是,父母应该体谅我,让我自由选择。
一直渴望得到父母认同的成年子女,却经常得到父母的否定。
所以,双方期待不同,相撞时产生的反应也会不同。
又因为是亲人,双方都认为对方改变是理所当然的,在彼此都遭到拒绝的情况下,沟通就困难,冲突就发生了。
孩子的命运有千万种,条条大路通罗马。
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作为父母要以平常心去对待。
只要他们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快快乐乐的生活就够了。
而作为孩子,应该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
你会发现,当你有一点点成就,父母就会很高兴很满足。
2、父母和子女有代沟
知乎上有个女生分享自己的故事说,以前流行“求包养”的时候,我在QQ空间里发说说,里面最后写了“求包养”。
过了很久家庭聚会的时候被爸爸妈妈七大姑八大姨围起来教育说我败坏整个家族的名声,我家世世代代没出过我这样不知羞耻的人......一次问爸爸:
老爸,你有微信吗?
爸爸说:有屁的威信,都是你妈说了算。
晚上在朋友圈发美食,配文字“深夜报复社会”老爸留言:别发反动言论,快删掉!……你看这都是典型的代沟问题。
人们常常说三岁一代沟五岁一鸿沟,很多父母苦恼自己与孩子之间有代沟,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父母和孩子有代沟怎么办?
其实只要父母与子女之间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彼此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和想法,父母经常与孩子保持思想交流,就非常容易消除代沟。
最容易造成矛盾的是父母和孩子都永远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而不会换位思考和沟通。就像我们宝萍老师说的:懂比爱更重要。
3、错误沟通的模式一直没改变
很多成年的子女经常跟父母发生冲突。
表面上看是意见不合,实际上也有跟幼年时不愉快的沟通经验有关,比如,小张在小时候,一没做好,父母就严厉地批评她,指责她。
这导致在成年后,遇到了某些类似的情境,幼年时的痛苦和不愉快的情绪就被唤起了,于是争吵必不可免。
说教式沟通和审问式沟通是中国父母和孩子经常用的沟通方式,而这两种沟通方式也往往是孩子讨厌的沟通方式,特别是在青春期。
如果父母不改变,孩子逆来顺受,也不愿意去改变,那么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就会和冲突一起时不时发生。
最后再说个故事,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她说在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父母经常吵架,自己和他们沟通也经常是吵架。
于是考大学毫不犹豫地考了很远的大学,毕业以后也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这几年,突然发现曾经吵架的父母,居然也变得很恩爱。
而自己和他们的关系,在时间里也变得柔和。随着她自己恋爱、结婚、生孩子,好像也能理解当年父母遇到的问题。
这个朋友的经历给我们一个提醒,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今天看来让人很痛苦的事情、烦恼,过后也会变得和谐。
所以,做父母,做子女,都不容易。但不论怎么样,我们和父母是一种缘分,一方面我们要珍惜,另一方面要放下,不要死磕。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