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延迟满足的情况,比如等待一个重要文件的传输、等待假期的到来等等。而在教育、训练等方面,延迟满足也被广泛应用,被称为“延迟满足训练法”。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种训练法的作用及其实践方法。
延迟满足训练法
一、什么是延迟满足训练法?
延迟满足训练法是指在训练过程中,让受训者在完成某项任务后,不立即得到奖励,而是在一定时间后才得到奖励。这种训练方法可以让受训者逐渐培养自控能力,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毅力和耐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延迟满足训练法的作用
1. 培养自控能力
延迟满足训练法可以让受训者逐渐掌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加自如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
2. 提高耐心和毅力
在延迟满足训练法中,受训者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获得奖励。这种等待可以让受训者逐渐习惯等待,增强耐心和毅力,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3. 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律性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而延迟满足训练法可以让孩子逐渐掌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让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加自如地处理各种困难。
三、延迟满足训练法的实践方法
1. 设置目标
在实践延迟满足训练法之前,需要先设置明确的目标,让受训者清楚自己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以及需要等待多长时间才能获得奖励。
2. 逐步增加等待时间
在实践延迟满足训练法时,需要逐渐增加等待时间,让受训者逐渐适应等待的过程,从而培养耐心和毅力。
3. 给予奖励
在受训者完成任务后,需要给予适当的奖励,让受训者明确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从而激励其继续努力。
四、
看到延迟满足这个词,很容易会从字面上去理解,认为是要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
有的人甚至把它当成是一种教育的方法,通过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来培养他的自控力。然后在使用这个方法的过程中也往往会产生一些困惑,就是我本来可以满足孩子的,但是用了延迟满足的方法总是不满足她,结果导致孩子觉得我在故意刁难他,越来越不信任我了怎么办?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孩子有要求的时候我会跟他说,再等几分钟或者再等几天。有时候会要求他做了某件事以后才可以得到某样东西,孩子总是很不情愿的做了或者等着,那么渐渐的会发现孩子在做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也学会讲条件了。
所以对延迟满足的误解以及操作不当,导致了很多不太理想的效果,令我们有很多的困扰和纠结,不知道到底应不应该延迟满足?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说一下延迟满足究竟是什么?它在孩子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延迟满足和自控力又有什么关系,然后我们再来考虑在生活中怎么样去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其实延迟满足并不仅仅是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应该是“推迟的满足感”。比如我想要一样东西,不过我等了很久才得到,我得到东西的时候并不是抱怨怎么现在才得到,而是依然有满足感。
这个概念在发展心理学中指的是人的一种能力,或者人的一种属性,是指人能够等待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再做想做的事,反映了自我控制的能力。
它的反面概念是 即可满足 ,拥有这种属性的人欲望控制力不够,比较冲动。
所以说延迟满足即推迟的满足感是一种个人能力,并不仅是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的意思,也不应该简单地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来看,而必须要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过程来看。
而自控力是什么呢?
自控力不仅仅包括推迟的满足感,它的原本含义是要培养让孩子能够等到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的能力。
了解了这个基本含义之后,再看我们在开头的时候提到的一些困扰,答案就很明显了。
比如孩子精神上有需求,我要即刻满足吗还是要延迟满足?那只需要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孩子有精神需要,父母不及时满足,能否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显然是不能的,对孩子的情感不作及时和适当的回应,反而会伤害亲子关系。
一,自控力的培养不要违背儿童的发展特点。
成人收到不喜欢的礼物可以微笑着说感谢,但是如果孩子收到不喜欢的玩具,往往会直接说出来。这是因为自控力和大脑的发育相关,他们还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欲望和感受。所以我们不能拿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从另一个方面讲,我们也要尊重儿童自己的天性,有的天生比较容易适应新事物,有的反应比较快,而有的适应起来要困难一些,有些儿童比另一些儿童更需要帮助,发展的时间也更长一些,这些都是正常的,不能不考虑孩子的发育现状,提过高的要求。
二,自控力培养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不必对孩子进行诱惑训练,比如故意带孩子到商店,当他看到喜欢的玩具想买时,故意不买回来,反而去讲道理,让他们等。其实很多道理孩子不能很好的理解,反而可能会任务爸爸妈妈不值得信任,不爱他,总是不满足他们的愿望。
我们只要在很多生活情境中去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就可以了。比如,一个孩子正在玩一个玩具,另一个孩子也想玩,怎么办?最初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会去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建议:比如,能不能找一个玩具来交换?或者轮流玩。多在这样的情境里讲明原则,规范孩子的行为,就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三,合情合理的满足孩子的需要,形成良性循环
很多时候也可以让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自己做主,在选择中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比如我们带孩子出去玩儿,可以提前说好只能买一个纪念品,不能多买。
对孩子的物质需要要合情合理的满足,既不必百依百顺,也不必故意不满足。现代生活的快捷和便利,让即可满足愿望的机会增多,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一些智慧帮助孩子学会等待和取舍。通过和孩子的良好沟通权衡利弊,给予他们信任和一定的自主权,他们就能逐步实现自我管理。,很多父母担心,如果总是满足孩子的要求,也可能会让他们要求无度,其实对孩子的要求合情合理的满足,关注他们的感受和选择的权利,他们是不会提出无限制要求的。
另外从亲子关系的角度上说,要理解他们,有时候我们退一步满足孩子的一些小愿望,让他们感觉到他们是经常被满足的,那么在大原则上不被满足的时候就更容易接受,不然大事小事都不被满足,孩子可能会觉得爸爸妈妈总是不满足我,这样就不容易合作。
所以说良好的亲子关系,平时生活中养成的自制力,儿童自己的思考和选择,决定了孩子提出什么要求,也决定了我们怎么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且这几个因素是互为影响的。
推荐语:
如果我们能摆脱,要不要马上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样的困扰,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让他们逐渐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那么在父母和孩子有了良好的沟通和爱的基础上,孩子就不会无节制的提出要求,而父母即使满足他们的需要,也不会宠坏他们,有时候让他们等待也不会产生怨恨,所以培养他们的自控力,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实现做管理才是根本。
一句话:延迟满足并不仅仅是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应该是“推迟的满足感”。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延迟满足感来源于对儿童做的一个实验,简单来说是有两颗糖,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颗,约定15分钟不能吃的话可以有第二课糖吃,如果吃了就没有第二颗了,结果很多小朋友忍不住15分钟,吃了糖,而忍住的小朋友们最后获得了两颗糖,并且在他们成年后进行回访,发现得到两颗糖的小朋友都比只得到一颗糖的小朋友成就大。
这里的延迟满足感其实说的是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今天刚好看到一篇创业公司CEO的故事,他的人生关键词就是“延迟满足感”,在此之前我其实并不知道这个词,看完文章顿时觉得这个词挺新鲜的。
如果把延迟满足感当做一个教育方式,我认为还是有他的两面性的。
所谓延迟满足感,按照自己的理解,换个说法其实就是我们的老古话“先苦后甜”,我们只有忍住了短期的苦,才能享受长期的甜。从这个词来源的幼儿实验就可以看出来,那些在15分钟内不吃糖的幼儿才能得到2颗糖,那些15分钟内吃了糖的小朋友,就只能由那一颗糖,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苦就是忍住不吃糖,要学会自控,他们的甜就是忍住了15分钟可以多得一颗糖。
先苦后甜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理念,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反人性的,对于幼儿来说,难道不应该是让他们的童年快快乐乐的成长更重要吗?如果每一件事都让他们延迟满足,都让他们接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奖励,久而久之是不是让他们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呢。
另外一个方面,所谓延迟满足,能够有效达成目的,还在于目标的准确性,如果连目标都是不正确不合理的,那么根本谈不上满足,作为家长教育孩子来说,要设置好目标,要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制定那些可以稍微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这才是延迟满足的根本。
最后,延迟满足并不适合每一个小朋友,有些人天性就是及时享受,如果一味的延迟满足可能泯灭了他们的天性,还是要针对幼儿个性和性格来考虑。
延迟满足是个很好的教育方式,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强调这一种方式,还是应该辨证的看待。
经常有人把成功人士的部分经历编成故事,并以此作为教条,作为自己产品的卖点,获取利益。这种行为最常见的便是成功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延迟满足似乎成为了精英们普遍具备的一种高层品质。经常有人告诉你要学会延迟满足,经常有人拿延迟满足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似乎只有学会延迟满足,你才能摆脱平庸,取得更高的成就。
他们会把延迟满足包装成 育儿 圣经,同时告诉你,想要成功,就必须学会延迟满足,即时满足,会让你陷入即时 娱乐 的陷阱,从而成为废人。
但是,延时满足真的好吗?
关于延时满足,这一切都要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说起,在20世纪60年代,沃尔特·米歇尔教授进行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实验,也就是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
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第一批有32个孩子参加,最大的5岁8个月,最小的只有3岁半。
孩子们可以选择一样食物(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然后被要求在这个充满诱惑的 美食 面前做出选择:
1. 如果能坚持15分钟不去吃掉面前的棉花糖,那么15分钟之后会被额外奖励一块棉花糖。
2. 如果没坚持住吃掉了,那就没有额外的奖励了。
然后米歇尔教授离开,房间内的摄像机记录下了孩子们面对诱惑的各种真实表现。
时间到了,结果差不多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真的坚持了15分钟,并且得到了额外的奖励。三分之二的孩子吃了棉花糖。
经过多次回访,长达几十年的调查后发现,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的孩子平均高出210分,并且无论是同学关系还是犯罪率都比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要好很多。
研究者发现:延迟时间较长的人前额叶皮层比较活跃,而延迟时间较短的人腹侧纹状体相对更活跃一些。
于是,沃尔特·米歇尔教授对此次实验做出了结论,他认为那些抵制眼前诱惑,选择等待的孩子有一种能力叫做“延时满足”,而具有延时满足能力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能够抵制住诱惑,能够专心的去做一件事,从而取得成功的概率更高。
那么这个结论真的准确么?
1)
我之前有发表过一篇文章,文中提到过,人的大脑前额叶皮层是负责控制人体欲望的区域,也就是说大脑前额叶皮层是否发育良好,才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强大自控力的主要因素。
而当时沃尔特·米歇尔教授他们找来的孩子,最大的也才5岁8个月,0-6岁的孩子,身心尚在发育,4岁之前的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还没有发育完善,来自身边的安全感也尚未建立完善,这个时候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反而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的丧失。
2)
心理学上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影响他们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稳定和安全环境中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和自控力,而经常不被满足被欺骗的孩子,则很难有自控力,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冲动和本能,也更愿意去享受当下,这也就是人们所谓的“贫穷之人的 社会 贪婪心理”。
3、)
我们都知道,科学实验讲究严谨,但是人文实验如何严谨?其中存在很多的因素,比如说家庭条件、生存环境、教育环境等等,这都是不相同的,如果要以此作为判断依据,未免过于草率。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 阿德勒 曾说过——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孩子的童年真的很重要。
成长环境与认知能力才是孩子能否走上正途的关键性因素。
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和孩子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许多家长强迫孩子学会延时满足,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一施压,会影响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会让孩子产生焦虑的情绪,没法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行为。甚至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对世界的信任。
但是又要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制力?
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树立自己的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给予适当的奖励,让孩子养成追寻目标的快乐,才是高层次的培养方式。
有一个从事幼儿工作的同学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他带了两个班级,每个孩子的行为多多少少能从他父母身上看到点影子,要么父母品行不端算,要么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不会教育孩子,这是很多问题孩童成长环境的主要特点。
回到正题
并不是说全盘否定延时满足,而是说要合理利用延时满足,寻找更合适的激励自己的方式,就好比存钱买房一样,同样的薪水收入,有的人能首付买房,全款买车,有的人却只能够过一天算一天,除了自身的自控力差以外,可能也与他本身没有目标感有关。这和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是有关系的。
但是成年人是可以自己学会控制情绪与行为的,降低及时行乐的快感,增加目标感,以及增加目标完成时的奖励,或许能够让我们学会享受延时满足的快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