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犯罪心理学:犯罪者的心理变化

时间: 2023-08-04 08:40:06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者心理变化的学科。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犯罪行为。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犯罪者的心理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者的心理变化

1. 社会因素

犯罪行为往往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在社会上,有些人可能因为贫困、失业、家庭暴力、疾病等原因而失去信心和希望,从而选择犯罪来解决问题。这些人往往会感到孤独、无助、愤怒和恼怒,他们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2. 人格因素

犯罪者的人格特征是其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狡猾和自大的特点,这些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个性而犯罪。此外,一些人可能因为缺乏道德观念、责任感、同情心、自我控制能力等因素而更容易犯罪。

3. 心理因素

犯罪者的心理因素也是其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犯罪者可能因为经历了暴力、性虐待、心理创伤等事件而受到心理创伤,从而导致其犯罪行为的发生。此外,一些犯罪者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心理疾病而犯罪。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因为妄想、幻觉等症状而犯罪。

4. 行为因素

犯罪者的行为因素也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犯罪者可能因为追求刺激、权力、金钱等因素而犯罪。此外,一些犯罪者也可能因为他们的行为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例如,一些犯罪组织会通过威胁、贿赂等手段来诱使人犯罪。

总之,犯罪心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犯罪行为。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犯罪者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解决犯罪问题。

读书笔记43《犯罪心理学》05

08犯罪心理的形成与表现

081犯罪心理的形成

? ? ? ? ? ? ? 犯罪诱因

? ? ? ? ? ? ? ? ? ||

? ? ? ? ? ? ? ? ? ||

犯罪心理————犯罪冲动————犯罪行为

082犯罪冲动

? ? ?a 定义:又称为反社会冲动,是指能够引起犯罪行为的短暂而强烈的行为倾向。

? ? ? ? b原理与表现:犯罪冲动的作用在于调动个人的生理与心理能量,使个人具备一种高度的兴奋、紧张和准备状态,促使犯罪行为的产生。犯罪冲动伴随有一系列的身体和表情变化,例如肌肉紧张,眼睛有神和发亮,凝视目标物、握拳、躁动不安。大量的犯罪冲动都被人们压抑下去,或者加以升华,以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加以发泄,使这些犯罪冲动都表现为某种一闪而过的念头,不会引起实际的犯罪行为。

083犯罪置换

? ? ? ? a定义:犯罪置换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而改变犯罪的一些方面的现象。在犯罪行为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犯罪心理的变化,特别是由于犯罪情景中某些因素的变化影响,犯罪人有可能改变原来预想的犯罪时间、地点、手段和对象等方面,在新的时间、地点用新的手段,针对新的对象实施犯罪行为。在利用新的犯罪时间、地点、对象和手段替代原来的犯罪时间、地点、手段和对象的现象,就是犯罪置换。

? ? ?b罗伯特巴尔等人提出犯罪置换的六种类型

? ? ? ? ? 时间置换:这是指犯罪人暂时停止犯罪行为,在经过一定时间之后继续进行犯罪行为的现象。

? ? ? ? ? 空间置换: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改变犯罪地点的现象。

? ? ? ?目标置换: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选择更加适宜的犯罪目标,继续进行犯罪行为的现象。

? ? ? ?手法置换:这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改变犯罪手段的现象。

? ? ? ?犯罪类型置换:指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改变犯罪行为种类的现象这些情况下,犯罪人为了避免被抓获,甚至有可能将盗窃犯罪转化为杀人犯罪。

? ? ? ? ? 犯罪人置换:只存在极具吸引力的犯罪机会是不同的犯罪人都想实施某种犯罪的情况。例如,贩毒犯罪就是这样的例子,由于这类犯罪能够带来巨大的利益,打击了一个犯罪,然后又有新的犯罪人接着进行此类犯罪,从而出现一个犯人接替另一个犯人,反复实施这类犯罪的现象。

083犯罪过剩

? ? ? ?a定义:犯罪过剩又称为过剩犯罪、过度犯罪。是指犯罪行为造成的后果与犯罪原因不相称,并且明显超过实施犯罪目的所需限度的情况。犯罪过剩是一个与衡量犯罪行为及其后果的严重性有关的概念。例如,一般的犯罪人在实施杀人犯罪时,只要把被害人杀死,就会停止犯罪行为。但是在犯罪过剩的情况下,进行杀人犯罪的犯罪人不仅会将被害人杀死,而且还会将被害人自己分尸,甚至会用刀将被害人砍成肉酱。

084外部强化

? ? ? ? a定义:外部强化是指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而从外部获得的有利后果。外部强化意味着通过犯罪行为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益处,犯罪行为带来的益处超出了犯罪人所遭受的损失。

? ? ? ? b外部强化物内容:那些具有强化作用的外部因素就是外部强化物。外部强化物主要有:

? ? ?@物质利益:这是指犯罪人通过犯罪行为获得的物质方面的好处,这种情况在财产犯罪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如果小偷抢劫犯、诈骗犯等犯罪人通过犯罪行为得到了经济方面的好处,尝到了财产方面的甜头,他们就会继续进行这类行为。

? ? ?@社会赞许:这是指犯罪通过犯罪行为在社会或者周围人中获得的赞扬,这种赞扬不仅会使犯人产生愉快的精神体验,也会给他们带来更高的社会地位,从而会鼓励他的再次犯罪。

? ? ? ? @摆脱困境:这是指通过犯罪行为摆脱了他人造成的不快感受等不利处境。如果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而摆脱了所遇到的困难、障碍以及伴随着不愉快体验。例如通过犯罪行为摆脱了他人造成的困境,那么犯罪行为也会受到强化,以后遇到类似的困境时,个人仍然会使用犯罪行为来解除这种痛苦与烦恼,从而产生重性犯罪。

? ? ?@心理满足:在犯罪过程中看到的被害人的痛苦表现,能够满足某些犯罪的心理需要。从而也会成为犯罪行为的强化物。许多犯罪人的犯罪的目的之一就是对被害人进行报复,在被害人的痛苦表现中获得快感和满足。因此,当被害人的痛苦表现与犯罪人的性欲、冲动之类的快感多次联结时,它就会成为犯罪行为的一种强化物,促进犯人进继续进行类似的犯罪。

085替代强化

? ? ? ? a定义:替代强化是指处置他人犯罪行为的情况,对旁观者产生的强化作用。

086自我强化

? ? ?a定义: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过程。

? ? ?b犯罪人将犯罪行为合理化并由此消除自我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 ? ?@通过与更加严重或更加危险的犯罪行为的比较来减轻自己的攻击行为的严重性。? ? ? ?@用一些高尚的动机为自己的犯罪行为辩护。

? ? ?@将行为的责任转移到一些合法的权威身上。例如,犯罪人会认为我的上司也是这么干的,他可以这么干,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 ? ? @责怪攻击行为的被害人,将攻击行为的发生归罪于被害人。这就像狼与小羊的寓言故事。狼在溪水的上游喝水,却责怪在下游的小羊搞脏了溪水,以此为由攻击小杨。

? ? ? @分散或开脱对犯罪行为的责任。

? ? ? @通过抹杀被害人具有人的特性,而将其非人性化。例如性犯罪人不把被害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中的人,而看成是一种泄欲的工具;暴力犯罪人将被害人看成一种攻击行为的目标,以减轻罪责感,减轻对犯罪行为的残酷性的敏感程度,麻醉自己的感受性。

? ? ? @低估犯罪行为造成的伤害程度,从而掩盖犯罪的后果

087习得性无助

? ?a定义: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概念,这种现象代表了一种复杂的感情体验,其中包含着承认自己无能的消极信念和淡漠、沮丧、痛苦、绝望等消极情绪。

? ? ?b习得性无助感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 ? ?@动机损害:个人的动机水平下降,不再追求上进,表现出被动消极,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的淡漠的心理倾向。

? ? ?@认知损害:产生自己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的心理定势,遇到问题时不进行积极的思考,对自己学习新东西、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产生怀疑,在生活中看不到对自己有利的机会和条件,把社会看得一团糟,把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失去自信心,因而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消磨时间。

? ? ?@情绪创伤:在多次遭受挫折后,个人出现情绪失调现象,最初表现出忧虑和烦躁,以后会产生冷淡、悲观、颓丧、抑郁,甚至萌发深刻的绝望情绪。

088侥幸心理

? ? ?产生原理:当个人看到别人通过违法行为获得了巨大利益,但是却没有受到惩罚时,就有可能在这种势力的影响下产生通过类似行为获取利益的投机冒险心理,这种心理就是侥幸心理。

089血液中酒精浓度与中毒症状之间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主要有5种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它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法的依据是人的心理活动必然与人的行为相联系。犯罪人的心理尽管隐蔽,总要通过其言语、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以及行为动作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可以收集到大量的行为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解犯罪人的心理特点。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法吸取了情报学、控制论、系统论等现代科学思想,采用录像、录音、摄影、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观察技术不断提高,从而使观察法收集的资料比较客观、全面而准确。但是,由于观察材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观性相对较强,并且应用观察法只能了解某些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所以,观察法常常与其他研究方法综合运用。
根据观察地点的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实验观察法和自然观察法。前者是指在备有各种观察设施的实验室内,对被干预和控制的被试的观察。后者是指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对未加控制和干预的对象的观察。如在日常的监管环境中对罪犯行为的观察。
根据观察中观察者所采取的角色,可以分为非参与观察和参考观察。在非参与观察中,观察者处在被观察群体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在一项研究的初期,可以采用这种观察方法了解最基本的情况,以帮助形成问题的焦点或者研究的假设。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进行的观察。如研究者假扮罪犯进入监管环境中对罪犯人际互动的情况进行观察。研究者带着问题到实地去寻求资料和“理论性的解答”。
使用观察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研究者在观察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第二,观察中的记录要详细、准确与客观,尽量避免掺杂观察者自己的希望与偏见;第三,对同一类行为,要尽可能做多次重复观察,尽量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
观察法的优点是能对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获得的材料真实可靠。在研究对象不配合的情况下,访谈、问卷法等的实施有很大困难时,可采用观察法收集资料。
观察法的局限性在于:①研究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地等待所需现象的出现,因此在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②在自然情境中,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用观察法得到的结果,不易作量化处理,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③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知识经验、兴趣、愿望以及观察技能对观察资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观察者所收集到的资料可能差别很大。
2.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等,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问卷法
问卷法是采用书面问答的形式来收集被试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资料的方法。就问卷法整个研究过程来说,问卷的设计、问题的选择、问卷法的实施以及问卷结果的处理和分析等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来进行,以此来保证问卷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主观性。运用问卷法进行研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指导语要简洁诚恳,清晰明了;第二,问卷内容应生动有趣,题目用语要避免流露研究者的期待,题目不宜太多,回答方式应简明扼要;第三,问卷一般应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以保证其科学性。
问卷法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较多的资料,研究结果的处理分析方便,很适合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其局限性主要是问卷的回收率和填写问卷的质量难以保证,很难对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灵活性较差,且对被试的文化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2)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犯罪人,犯罪人的家长、亲友,办案人员等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可以分为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结构访谈是依据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在结构访谈中,对选择访谈对象的标准和方法、访谈中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顺序、被访谈者回答的方式、访谈记录的方式等都有统一的要求。非结构访谈只按照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对访谈对象的条件、所要询问的问题等只有一个粗略的基本要求,只围绕访谈的主题,灵活地询问和交谈。
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访谈法是很重要的一种研究手段。如果研究者有经验,可以收集到很多用其他方法无法得到的资料,便于对犯罪人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情况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但是,这种方法时、费力、费财,所得资料也难以进行统计处理和定量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受研究者素质的影响。
3.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使用标准化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如运用“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COPA-PI)”对服刑罪犯的个性进行测量。
心理测验必须具有信度和效度,这是标准化测验的基本要求。信度(reliability)是判断心理测验是否可靠和稳定的指标。效度(validity)是反映测验有效程度的指标,即测验是否较好测到了所要测量的心理品质。有效度的测验常常也有信度,但有信度的测验不一定有效度。例如,通过测量头的大小作为判断智力高低的指标,有很高的信度,但没有效度,头的大小是帽子的大小既有信度又有效度的测量。
用标准化量表测量心理特征时应注意以下方面:第一,选用的测量工具应适合于研究目的的需要。第二,主持测验的人应具备使用测验的基本条件;如口齿清楚、了解测验的实验程序、能够严格按测验手册上规定的实施程序进行测验等等。第三,严格按照测量手册上规定的方法记分和处理结果。第四,对测验分数的解释应有一定的依据,不能随意解释。
观察法、调查法和测验法收集到的资料,可以用来发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但却不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要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借助于实验法。
4.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以了解心理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
在实验中,包含着一系列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例如,在“人象辨认中反馈对目击证人辨认信心的影响”的实验中,实验者对目击证人辨认犯罪嫌疑人后,采用三种反馈的方式,即正反馈、负反馈和无反馈。在这个实验中,“反馈”就是自变量;因变量是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在上述实验中,由不同的反馈方式而导致目击证人辨认信心的变化,目击证人的辨认信心就是因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系统地操纵自变量,客观地观察和测量因变量,考察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实验法不但能揭示问题“是什么”,而且能进一步探求问题的根源,即“为什么”。实验中还有一类变量叫做无关变量,是实验时要尽可能控制的变量。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条件的严密控制下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所进行的实验,如用测谎仪研究犯罪嫌疑人供词的可靠性。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如在正常的监管环境中进行“分类管教”对罪犯犯罪心理矫正的效果的实验。实验法的优点是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变量的控制和操纵,引起被试心理行为的变化,主动地获得所需要的研究资料,科学性较强,并且能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局限性在于研究的外部效度差,难以将结论推广到日常生活情境中去。
5.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就是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分析到综合、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两点:第一,选择的案例要典型,具有代表性;第二,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案例,才能做出有价值的推论或提出假说。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