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理解和认同,但是往往有些人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并没有得到他人的关注,这时候就需要思考一下自己的强调点是否吸引人。事实上,你强调什么,别人就会关注什么,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商业市场中都有体现。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个现象。
你强调什么别人就会关注什么
1. 在人际交往中,你强调什么别人就会关注什么
在人际交往中,你的谈吐和表现方式会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和关注点。如果你在交往中强调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别人就会更加关注你的这些方面;如果你过于自我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而忽略别人的感受,那么别人就会更加关注你的这种行为,甚至会对你产生反感。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你的强调点会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注意力和态度。
2. 在商业市场中,你强调什么别人就会关注什么
在商业市场中,你的推销策略和产品特点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如果你的推销策略能够突出产品的独特性和优势,消费者就会更加关注你的产品;如果你只是简单地介绍产品的基本信息,消费者就会对你的产品产生疑虑,甚至不会考虑购买。因此,在商业市场中,你的强调点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
3. 在个人成长中,你强调什么别人就会关注什么
在个人成长中,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向会直接影响你的发展方向和人际关系。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有独特的兴趣和认知,你就会吸引到和你兴趣相同的人,这样你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人际关系,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如果你对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方向模糊不清,就会导致自己的成长方向不明确,甚至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入的交流。因此,在个人成长中,你的强调点会直接影响你的成长方向和人际关系。
总之,无论是在人际交往、商业市场还是个人成长中,你强调什么别人就会关注什么,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在交往、推销和学习中注重自己的强调点,不断完善自己的表现方式和推销策略,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01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考试的时候,特别在乎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害怕让他们失望,让自己焦虑不堪,最终考试也没有考好。
工作的时候,特别在乎老板和同事的评价,害怕让老板觉得你无能,最终每天都是活在老板的眼色里工作。
谈恋爱的时候,也格外地在乎另一半的评价,害怕对方觉得自己长得丑,或者条件不好,或者性格不好?最终和缘分擦肩而过,只留下满满的遗憾呢。
02
我实在是太懂得这各中滋味了,上面我列举的三个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场景,我多多少少都体会过。
我以前有轻微地“讨好型”人格。
因为我从小在家里是老大,为了吸引我爸妈的注意力我想尽了办法,比如生气、哭闹还有逃课啊什么的。
目的就是希望我爸妈的目光多放在我身上一点,但是结果反而弄巧成拙。
有一次小学三年纪,我记得我考了一个班上的前三名,我老爸非常开心,奖励了我5元钱。
那时候的5块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不算少了。
从那以后,我就认真学习,成功让我老妈每次去开家长会都是笑呵呵地回来。
成绩虽然是不错了,但是让我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就是——为别人的关注而学。
小学的时候为父母的表扬而学习,中学为老师的目光而学,大学毕业实习为得到领导上司的看重而工作……
03
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而去做一件事情,是非常痛苦的。
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发展很不错的O2O互联网公司当管理培训生。
每一次轮岗考核,我都会特别在意领导们的考核,也会非常在意同事们的评价。
考核得好得时候,就开心,评价不好的时候就非常焦虑和迷茫。
我慢慢意识到这样下去糟糕的后果,幸好我有一个很不错的习惯,就是喜欢看书。
慢慢地懂得了,原来自己的问题出在过度关注别人的评价上,没有自我存在力。
04
从觉察到问题的存在,到今天自信从容很多的我,这一路走了很远。
吃了很多亏,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才走到今天。
解决的办法就是,把关注点放在自己在做的XXX事情本身上。
不是放在自己身上,【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这句话有点像鸡汤,感觉很对,但是又没有用。
我们都知道改变别人很难,但是改变自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事情。
但是把目光放在改变我们当下在做的XXX事情本身上,立马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成效。
05
比如:
曾经,我每次跳舞的时候,脑子里都会想别人会怎么看我?他们觉得我跳得好看吗?如果不好看,他们会觉得我不行吗?
现在,我想的是我这个动作对不对,力度够不够,有没有微笑?
曾经,我每次写稿子,脑子里都会想编辑会喜欢我这篇文章吗,读者会喜欢吗?会成爆文吗?
……
你看,曾经的关注的都是别人的事,但是别人是否喜欢是我控制不了的。
所以才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迷茫。
掌控力就回来了
06
前后有非常大的差距,让你的体验也会完全不同。
前面在意的是别人的评价,是跟在别人屁股后头跑,自己没有自主权,只要对方一皱眉,自己就慌了阵角。
但是,后面当你开始在意手上的事情本身,一切就变了。
你知道所做的事情,哪里是重点,哪里要格外强调,哪里可以忽视,你成了教主,你说了才算。
即便别人有异议,你也可以同样不急不躁,从容自信的展示你的思考,你的逻辑。
因为那里,是你的主场。
你不会再焦虑,也不再害怕失去别人的目光,因为你知道你正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计划。
这种感觉超酷。
我是清然,相信改变自己才是最正确的道理,让自己拥有强大的吸引力。
一类是污染,简单理解就是侵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是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污染指的是一种自我心理状态污染了另外一个自我心理状态。
第二类是排除,原本我们都有三种自我状态,有的人如果只有两种,而将某一种或两自我状态排除出去了或几乎没有某些状态,我们称为排除。
首先来看第一类情况,自我状态间的污染。
第一种,父母状态污染成人状态,我们称之为偏见。
简言之,父母状态污染了成人状态后,一个人会把父母或相当于父母的人的话、理念、看法等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其实有时候父母告诉你的这些观念也许在你小的时候是对的,或者在父母年轻时的年代是适用的,可当你长大后,这些观念已经过时了,但是你还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些观念理所是对的。
举例来说,“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农业时代,特别是在农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一个正确的观点。因为那个时候,男人是主要劳动力。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前,男人去劳动可以挣一个工分,女人劳动只能算半个工分,因为女人的体力没有男人强。所以,在那个时候,家里多一个男劳力意味着可以多挣工分,可以不挨饿,家里的男孩子自然就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现在,女人与男人一样劳动,甚至在某些行业里,女人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但我们依然发现,很多人还是保留着重男轻女的观念。很显然,在当今的社会里,男女在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方面几乎没有差异了,这些人把“重男轻女”依旧当成理所应当的正确观念时,我们就会说,他的成人状态受到了父母状态的污染,这是一种偏见。
再举个例子,如果小时候父母告诉你不要相信陌生人,不可以跟陌生人说话。当你小的时候,这样的话是对的,可以保护还是小孩子的你更加安全。等你长大后,到了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出差,因为找不到车站,却不敢向路上的陌生人问路,因为你坚信不可以跟陌生人说话。其实作为成年人,你完全可以保证问路时自己的安全,但你依然坚信小时候父母的话正确无疑,那么,我们也会说,你的成人状态受到了父母状态的污染。
还有很多中国人对于河南省的人的歧视,这也是一种污染。可能是一个偶然的情况,某个或某几个河南人给一些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河南人都不好,也不意味着现在的河南人还是不好的,所以,这也是父母状态的污染。
这也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有些中国人看到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就说“我没有种族歧视,但黑人除外”——这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同时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偏见和污染。
再比如,在六七十年代,物资比较短缺的时候,很多物资都要靠关系、靠走后门才能得到,如果小时候父母一直在跟你强调,什么事情都得走后门,什么事情都得靠关系。在那个年代要想获得生活紧缺的物品,确实有点“关系”是很重要的。如果在你长大后,你理所当然的认为人脉是很重要的,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搞好人际关系上,而忽视了对个人技能的提升,对你的工作和事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一切都要靠人脉关系”这个信念,就污染了你的成人状态。
第二种,儿童状态污染成人状态,我们称为幻想或歪曲的信念。
儿童状态污染成人状态,你就会把小时候的白日梦、幻想、歪曲的信念带入到成年后的生活当中,我们称之为幻想或者是歪曲的信念。
举例来说,一个小姑娘小的时候,总觉得妈妈不喜欢自己。有一天,邻居家的孩子因为意外夭折了,妈妈对这件事念念叨叨的好久,总是提起那个孩子。这个小姑娘也许会想,如果我也死了,妈妈就特别喜欢我,总对我念念不忘了。这个幻想——“如果我死了,妈妈就会爱我”,可能一直跟随着他,直到她长大。长大后,当她面临压力时,又体验到了不被妈妈喜欢的感受,她可能会出现自杀的行为。因为她想用自杀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关注,这里存在着小时候那个幻想——“我死了,别人就会喜欢我,别人就会关注我。”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自杀的行为,都是因为这样的想法。
有许多小姑娘从小都会幻想,有一天会有一个白马王子爱上我。如果这个小姑娘长大后,很大年龄了还没有恋爱,并因此而苦恼,可是她自己从来不去社交,也从不请别人帮自己介绍男朋友,而只是每天在心里默念,坐在家里等待着白马王子出现,我们会说,她的成人状态被儿童状态污染了。
有的时候我们会出现一种跟幻想类似的妄想,如总感觉有人想害我,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我也没有得罪任何人,生活中也并没有人跟踪我,这就是一种妄想。
当然我们还有一些最基本的幻想,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弗洛伊德提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三个最基本的幻想,即我是不死的、我是无所不能的、我是不可抗拒的。其中我是不可抗拒的,有时候也可以理解为所有人都是喜欢我的。
如果你觉得“我是无所不能的”,并带着这个幻想生活,你在做事的时候可能就会不顾风险而常常失败。
如果一个人带着我是不死的幻想,可能会做出很冒险的事情,比如去飙车、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去做极限运动等,当然这样的幻想也可能会使他变成工作狂。
当一个人疯狂的工作时,可能会有两种幻想同时存在——我是不死的和我是无所不能的。因为既然如此,我为了实现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幻想,会一件工作接一件工作地去做,同时,又觉得自己是不会被累死的。
如果一个人带着我是不可抗拒的幻想生活,会觉得所有人都会喜欢我,只要有一个人不喜欢我,我就无法忍受。
这三个幻想是最基本的幻想,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所以你也可以体会一下你的内心。当你摆脱了幻想,你的生活会非常的不一样。
第三种,双重污染。
双重污染指的是成人状态既受到了父母状态的污染又受到了儿童状态的污染。也就是你小的时候,父母所给你灌输的信念和你自己的幻想、歪曲的想法契合了,这个时候就形成了双重污染。
举例来说,在你很小的时候,父母都告诉你不能相信陌生人,你自己也产生了一个歪曲的信念“我不能相信任何人”。等你长大以后,对身边的所有人都表示怀疑,没办法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这就是双重污染。
再例如,小的时候,父母说,“好孩子就要保持安静,听大人的话。”小小的你也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想要被人接受、被人喜欢,我最好保持安静,不要插嘴,我要表现得乖乖的。长大后,在权威面前,你仍然不敢说话。开会时,轮到自己发表看法,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也是双重污染。
当然有一些学者认为,所有的污染都是双重污染,也就是说所有的儿童状态的幻想、妄想或者是扭曲的观念,都可能在小的时候受到了父母的强化。
第四种,父母状态直接污染的儿童状态。
意思是指把父母的“儿童状态”直接模仿过来了,当我们模仿父母的儿童状态的想法、感受、行为时,我们表现的像儿童状态,但实际上是父母状态,并不是我们天然的儿童状态。
例如,从小我的父母就表现的好像无所不能一样,似乎什么事他们都能成功,我把父母的无所不能模仿下来,我就像他们那样豪无所惧,这种情况之下,就是父母状态直接污染了儿童状态了。
第五种,三种自我状态相互污染的情况。
这个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例如一个病人,他一个人的时候也常常听到他的爸爸在跟他说:“你真蠢”。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真的听到这个声音,而实际情况是他爸爸并不在身边,此时这个声间很有可能是他的儿童自我,是他小时候的声音浮现。
这时,一位精神科医生在旁边说:“你的爸爸已经去世了,刚才你听到的声音是幻觉。”这位医生的声音,从对于患者而言,好像也是一个新的父母,是一个新的父母状态,可能会慢慢整合到他的内心里面去。而此时,他的成人状态还是没有发挥功能,只不过医生的话替代了原来那句“你真蠢”而已。
如果这位病人的成人状态发挥功能,他能够觉察到自己可能出现了幻听,因为爸爸已经去世了,我听到的声音不可能是真的。而医生在我身边,我能看得到、摸得到,他的声音是真的,我可以听从医生的话,配合治疗。这样就是开始“去污染”了。
1、污染,汉语词语,是指使沾上脏物或有害物质或受坏思想的影响,有沾染玷污之意,也有感染,因有害物质的传播而造成危害。污染也有诬陷之意,唐·邵说 《让吏部侍郎表》:“臣以殃衅,顷遭污染。”
2、指自然环境中混入了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其数量或程度达到或超出环境承载力,从而改变环境正常状态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重金属污染等。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