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导致社交障碍的主要因素

时间: 2023-08-11 12:33:46

社交障碍是指个体因过度紧张、恐惧等原因而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障碍的一种心理障碍。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交障碍的发生和加剧成为了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那么导致社交障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导致社交障碍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导致社交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社交障碍患者的脑神经生物学和相关荷尔蒙水平发生变化。比如,患有社交障碍的人在社交场合临近时,大脑杏仁核活跃度增加,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荷尔蒙水平也会升高,这样就会使他们处于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从而表现出紧张、焦虑和恐惧等症状。同样,身体健康与否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社交能力,例如口臭、狐臭等身体异味会使一个人陷入尴尬且不易与人交流的境地。

二、过度用手机

现代社会中,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也可能导致社交障碍。社交障碍者往往以独来独往的状态为生活方式,而智能手机的出现为这种状态提供了可行性,使得他们更不容易与人交流。而当智能手机成为社交障碍者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后,更可能会对他们的社交生活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因此,适当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强化线下交流和社交同样是预防社交障碍的重要方式。

三、环境因素

环境也是导致社交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和学校等环境的影响,往往是造成一个人社交障碍的主因之一。比如,过于严厉或溺爱的家庭环境、学校中长期被同龄人排挤等,都可能导致一个人缺乏自信心,害怕与别人交往,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社交能力。

四、性格原因

性格因素也是导致社交障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社交障碍往往与人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性格有关,并且很多人在小时候就会表现出社交障碍,比如经常躲在后背后,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因过于自卑而变得内向。这些内向的性格特点在成年后会逐渐形成习惯,并成为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导致社交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和我们的身体健康、智能设备的使用、环境以及人的性格等都有关。因此,预防和治疗社交障碍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心理疏导、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多方面手段。此外要重视卫生习惯,杜绝嗓子疾病、口臭等不利交流的因素,积极出门结识朋友,逐渐习惯和不同的人群交往。相信在适当的环境和心理适应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快乐、健康的社交生活。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1)自负。目中无人,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

(2)忌妒。发现别人强过自己,便心生嫉恨;当别人面临困境或陷入灾难,就幸灾乐祸,甚至不惜造谣中伤、刁难诋毁他人,以此安慰自己。

(3)多疑。盲目揣测,无中生有怪罪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

(4)自卑。浅层感受是以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其实质是缺乏自信。

(5)干涉。热衷于探听、传播他人私事,未必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窥视为乐的低级满足。

(6)羞怯。在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在言语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失措。

(7)敌视。“别人仇视我,我仇视一切人”。对比自己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强的人,敢怒不敢言以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攻击、中伤表示敌视。

影响人际关系交往的心理障碍

影响人际关系交往的心理障碍 一、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失措。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词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

二、自负心理

这些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三、干涉心理

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四、自我意识障碍

自我意识障碍是人际关系的一大心理障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而获得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之我?的理论。?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出现差距,可能是因为自我认识不准(或高估或低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怕别人取笑而有意高估或低估造成的。

五、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

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主要是交往双方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人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具体来说,就是由于双方文化程度上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社会经验的不同以及出于某种需要、动机而产生的对交往对方发生的信息产生误解、曲解、断章取义、难消化、偏见。

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交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沟通、理解产生行为的过程。交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进行信息的沟通,即借助于一定的符号系统,双方交流思想、情感观点、知识、经验、消息等。

其次,是社会知觉与归因的层次。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包括对他人动机、情感、意向、性格等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对他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归因则是通过知觉人的言语举止而对其内部心理活动以及产生这种心理活动原因的一种推断。

这种推断带有一种感情色彩,形成对交往对象的初步印象,如喜欢、同情或是不喜欢、厌恶等。在此基础上,便达到了交往的最高层次,即形成互动或是拒绝互动,通俗地说,就是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即交往双方的所作所为都在对方心理及行为上得到了共鸣。如交往的结果是相互厌恶,则不能形成互动,甚至会形成冲突。

交往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以及交往的结果如何,常常影响人际关系的状况。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述交往过程的三个层次出现偏差或障碍,都会影响人际关系。

(1)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主要是交往双方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人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具体来说,就是由于双方文化程度上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社会经验的不同以及出于某种需要、动机而产生的对交往对方发生的信息产生误解、曲解、断章取义、难消化、偏见。交往双方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亦能造成沟通障碍。

(2)社会知觉,归因过程的障碍。在社会知觉、归因层次上出现的障碍,常见的有第一印象,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

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第一次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以后要改变这种印象往往不太容易。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利于人际关系的交往。因为我们认识并了解一个人,不可能只通过一次或两次交往就完成的,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制我们对人的进一步了解。

刻板印象,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一类人进行简单的概括或分类所形成的不正确印象。它使人在无形中戴上了深有偏见色彩的有色眼镜。有些种族岐视就有这方面的心理根源。 刻板印象在符合客观事实或交往对象时,有助于认识人、理解人,有助于交往;如果这种印象不符合客观事实或认知对象具有特殊性时,就会对他人造成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现象。?晕轮?原意指月亮周围的光环,比喻高尚的东西更高尚,丑陋的东西更丑陋。?晕轮?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作用便被叫作?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某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特性掩盖了真相,从而给社会知觉和归因造成障碍。晕轮效应掩盖了人的本来面貌,容易产生对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3)互动层次的障碍。在互动层次上,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是自我意识障碍。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对自己行为诸方面的意识。这种意识是通过思维起作用的一种领悟,即主体对有关自己诸方面的领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而获得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之我?的理论。?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出现差距,可能是因为自我认识不准(或高估或低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怕别人取笑而有意高估或低估造成的。

自我意识障碍是人际关系的一大心理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从社会来讲,就要加强对下一代人的培养和教育。家庭、学校及教育机构都要重视培养下一代人的正确的自我意识。

此外,人格特征、自私与猜疑、嫉妒与羞怯等心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

人际交往的心理策略

(1)角色协议。人际交往建筑于心理学的?自我状态?。即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的自我状态,成人的自我状态和儿童的自我状态。父母的自我状态是指父母对其子女的态度及行为而言,常表现为以权威与优越感为标志的统治、责骂和其他专制作风。

儿童的自我状态是泛指一切像孩子们的态度与行为,常表现为好奇、冲动、情绪化等。成人的自我状态的特征是注意对事实根据和理智的分析,表现为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面对实际,能冷静的脚踏实地、合乎逻辑地分析情况。在这三种状态中,每一种状态都可能对人有暂时的或长期的支配作用,并使人产生相应的感觉与行为方式。

角色认识的顺利进行也有赖于对交往角色的认知。即对某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的认知与判断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每个人对自己所担任的角色行为标准的认知,决定了他在社会上的行为。如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在一般人心目中都有固定方式,一旦角色确定,便在客观上决定了交往方式,不懂得这一原则,将不会掌握好人际交往的尺度。

(2)心理相容。如果两个人之间存在着心理相容,那么,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肯定的反应,如果处于高度的心理不相容状态,对方的态度与行为则容易被否定。

为了达到心理相容,在人际交往中就应尽可能做到:

①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

②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

③了解群体规范及对方的人格。人际交往中应注意了解对方的群体规范,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规范,对其成员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规范会使得同一群体中的成员接受大致相同的教育,获得大致相同的知识,遵循同一的要求,因而对某一类问题会产生较为一致的认识。

(3)正确归因。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和推理,以此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的预测。但是,由于人的认知的局限性以及种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人们在进行这种归因时,经常会发生错误。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