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自恋的定义是什么

时间: 2023-08-11 14:55:00

自恋是一种心理现象,指一个人对自己高度自信、自我骄傲,对自身的能力、长相、才华等方面过于自负和自满的态度。自恋者往往觉得自己是无可匹敌的,对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很少接受,常常表现出自大、自爱和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恋并非一种正常的自尊感,而是对自我价值的过度评估,常常导致不良的行为和人际关系问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自恋的定义和其影响。

自恋的定义是什么

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恋者通常有过高的内心需求,希望通过自我宣传和过度自信的表现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他们常常对自己过于自满,忽视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渴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美。然而,自恋者往往不具备真正的自尊感,他们的内心充斥着自我怀疑和对他人评价的过度依赖。自恋者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因此常常对他人的反对和批评作出过激的反应,甚至产生攻击性的行为。

其次,社会因素也是造成自恋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今社会在许多方面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体主义,这种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恋的盛行。人们受到社交媒体和网络的影响,希望通过自我展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和认同。自恋者往往追求赞美和炫耀自己的成就,他们对外界的评价过于看重,而忽视了内心的平衡和真实的幸福感。同时,社会上存在大量的自恋对象,如名人和权威人士,他们的成功和光环加剧了自恋的普遍化。社会上一些成功的自恋者也会对他们的追随者产生影响,导致愈发多人陷入自恋的陷阱。

自恋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自恋者倾向于与他人建立虚假和表面的关系,因为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形象和利益,而忽视了真实的人际互动。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甚至完全无视他人的存在。这种自我中心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稳定,使他人觉得无法信任和依赖自恋者。自恋者往往没有真正的朋友,因为他们不能真正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总结起来,自恋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过度评估和自大自傲的心理现象。它源于内在对自身不足的焦虑和需求,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的影响。自恋对人际关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使自恋者孤立于社会,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

什么叫着 自恋症

自恋症,一种心理疾病。同日常所说的“自恋”,在心理学上有不同的定义。自恋症是指个人将自己身体影像作为性对象,其性取向是性,而且是自己本人,对自己的影像有强烈的性欲求。通常是把自己的镜像、照片或者想像中的自我,甚至是未来的或理想化的自我作为性欲求的对象。在人群中自恋症的发生是比较少见的,自恋症因其强烈的孤芳自赏的心态,难以与异性接触,因而以独身为多。自恋症与洁身自爱型人格、同性恋者、性厌恶者、精神病的某些早期症状都有牵扯、交叉,而且很多自恋症者性情绪不突出,性活动缺少等,都使自恋症的诊断比较困难。
 自恋症按照精神分析的解释,起源于一种源于自卑感的压抑的防御心理,自我由于不能以正常方式满足成就动机,采取了封闭的过度关注自我的外在评价的种种虚幻形式,如名气、赞美、点击率,有时会把是否得到他人的关注视为行动的唯一理由。自恋者经常会没有理由的关注比自己名气大的人,暗地里形成一种和偶像结为一体的虚幻感,当这种感觉遭到否定(或者是追星行为遭到打击,或是偶像遭遇丑闻失去可攀附的理由)就会转为对偶像的极度仇恨乃至人身攻击。
一、不论男女,兜(包)里常备一把小梳子,路过每一面镜子或每一扇窗子,必须停下来,整理自己骄傲的发型———且使用梳子的频率与自恋程度成正比; 二、自恋者家里务必放置一面穿衣镜,以便闲暇时全面欣赏自己的动人体态———且穿衣镜的高度和宽度与自恋程度成正比; 三、独自在家的时候宜放弃其他兴趣爱好,把所有当季的衣服找出来进行搭配———且换装的频率与自恋程度成正比; 四、应时刻坚信:自己的脚尖(或其他值得自恋的部位)比别人的脸重要———且关注部位的大小与自恋程度成反比; 五、宜把自己得意的照片四处悬挂摆放:台面、壁橱、墙上、家里、办公室、钱包内,甚至网上,每一个信箱里都应存上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照片若干,以备不时之需———且照片曝光的数量与自恋程度成正比; 六、如自恋者相貌不佳,身材乏善可陈,照片不足为外人看也,则应练上一笔好字;如果觉得练字占据自恋时间,也可只练签名(越花哨越看不清越像明星签名越好,反正明星的字也好不到哪里去);当然,长得漂亮的更应该练好签名,你们成为明星的机会更多———且签名辨认难易程度,与自恋程度成正比; 七、应时刻表现自己对异性的杀伤力———且口头提及石榴长裙/石榴短裤下的膜拜者的数量和频繁度,与自恋程度成正比; 八、如果想使自己的自恋级别从“身体级”提升至“精神级”,应掌握一门高雅不凡的技能。建议男性自恋患者学习吉他和歌唱,对异性宣称自己是本世纪最后一个满怀浪漫情结的流浪歌手;建议女性自恋患者苦读中国古典文学,学写诗词歌赋,宣称自己是全球最有才华的淑女;如嫌古文太难,适当学写当代美文和爱情小说也可,可自我炒作为“新生代美女作家”———且歌手或作家的名气、产量的大小,与自恋程度成正比; 九、凡事应首先想到“我”;张口说“我”字应比“的”字还多———且打断别人话头说“我如何如何”的频率与自恋程度成正比; 十、时刻坚信:1、我绝对正确,永远不会错;2、如果我错了,请参照第1条;3、如果别人不相信,就找出一个理由让他相信,不论荒唐与否———且陈述理由时自信的决绝程度与自恋程度成正比。
其实您可以上百度自己搜啊

自恋犯法吗

不犯法。

自恋 ;形容自我陶醉的行为或习惯。如果没到极端的情况,自恋被视为健康心理的重要元素。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上,过度的自恋可以变成病态,或者会有严重人格分裂/不正常的表现,例如自恋人格分裂。这个字眼通常带有贬义,如果过度那么会带来夸张、自满、自负、自我、或自私。但同时也可以是包涵一种自信的积极态度,对个人的发展有利的一面。当用在一个社会团体的时候,它通常代表精英主义,或者对他人疾苦的冷漠或不闻不问。

1.弗洛伊德曾给出“自恋”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力比多兴奋(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即弗洛伊德认为的“性”,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的状态。有这一表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从力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力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2.自恋一词还有一种另外的说法: 自控。

自恋 是什么意思

分类:烦恼 >> 交友技巧
解析:

弗洛伊德曾给出“自恋”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里比多兴奋的状态。有这一表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从里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里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当然小其不是这样的自恋喽)

但科胡特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这个“自恋”的定义,而提出自恋其实就是里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学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自恋,他认为自恋的达成其实是可以使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等合理阐述的。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这一获得的回路开始于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后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会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将此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如果输入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体胜任感的喜悦

如果不能配对成功,大脑就会再次决定、计划行动、实践,然后又反馈大脑以求得配对的成功。如果反复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大脑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或修正期待型态、或修正决定、或修正行动方式等方式来使自己,当然也有可能这一修正仍然是无效的或者是失败的,则个体就可能会放弃这一回路构成,而以别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彻底放弃。这时候,不合适的回路调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恋的失败——无法获得自体胜感或自我价值感,因此就会产生自恋失败时的暴怒及焦虑,当焦虑过于强大或者失败时,则个体会体验到消极的防御——抑郁。

《DSM-IV》手册中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项目: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们(或单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过分的赞扬;

(5)有一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以上所显示自恋性障碍特征应该和暂时发生的自恋分清不同,例如某个人因为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而变得自大起来一段时间,我们则不能简单得视为自恋性人格障碍,尽管这两者似乎有类似。但自恋性人格障碍应该是从童年起到目前一贯的表现,而非暂时、短期的行为。

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 *** 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