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以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名字命名。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馈的机制来塑造和改变的。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具有多个原则,这些原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行为的形成和改变。
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原则
首先,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行为的外部因素。根据斯金纳的观点,环境刺激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力,而内在的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斯金纳认为,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实验,可以发现行为背后的规律和模式,从而预测和控制行为。这一原则对于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行为治疗等应用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行为的强化。根据斯金纳的观点,行为的强化是通过刺激和反馈的机制来实现的。当一个行为伴随着积极的后果,个体就会更有可能重复这个行为;相反,当一个行为伴随着消极的后果,个体就会更有可能避免这个行为。斯金纳提出了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的概念,分别指的是通过给予奖励和消除惩罚来增加行为的频率。这一原则不仅解释了动物的行为学习过程,也对教育和培训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行为的条件化。斯金纳认为,行为是通过与环境刺激的关联而形成的。通过建立条件反射和条件性刺激,可以塑造和改变行为。斯金纳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的概念,分别指的是通过建立刺激-反应关联和行为-结果关联来实现行为的改变。这一原则对于解释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行为的社会性。斯金纳认为,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塑造的。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个体内部的因素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斯金纳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一原则对于解释社会行为和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原则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行为的形成和改变。它强调了行为的外部因素、行为的强化、行为的条件化和行为的社会性。这些原则不仅对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行为治疗、教育和社会行为研究等应用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因此巴普洛夫也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祖师”。
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的创始人及奠基人。
巴甫洛夫是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条件反射理论是他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核心内容。
发源地:美国
鼎盛时期:1930年-1950年
内功心法:条件反射、后天习得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例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流口水,这就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例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乳、排尿反射等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独门秘笈: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又称松弛疗法、放松训练,它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人们经常要受到各种生活事件的压力和刺激,如工作的紧张、人际关系的紧张、家庭关系的紧张等一系列的刺激。
而这些刺激会引起一些心率增快、呼吸加速等的生理反应,或者是过度焦虑、情绪激动等的心理反应。
"放松疗法"就是通过控制意识使肌肉放松,同时间接松弛紧张的情绪,从而达到心理生理轻松的状态。
近年来放松训练发展了五大类型:①渐进性肌肉放松,②自然训练,③自我催眠,④静默或冥想,⑤生物反馈辅助下的放松。
其中②③④兼具有自我催眠的成分,犹如我国气功疗法中的放松功。
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术、日本的坐禅、德国的自生训练、美国的渐进松弛训练、超然沉思等,都是以放松为主要目的的自我控制训练。
弱点:将意识和行为绝对对立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间的规律。
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认为查明了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通过控制环境可以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的刺激和平时所说的刺激其实是不同的,外界客观事物对人体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都叫刺激。例如光线对眼睛在心理学上讲就是一种刺激。
行为主义心理学将意识和行为绝对地对立起来,片面地强调了行为的绝对影响力
这一程序设计需要合理地设计教材,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顺序,在操作中将预先安排的教材分成许多小的单元,并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编制程序,将教学信息转换成一系列的问题与答案,在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单元学习前,必须先回答一些关于前一个单元的问题。如果回答错了,程序或者向学生提供一些暗示,或者直接告知正确答案,只有经历了这一关,且学生真正了解了与前一单元相关的问题的正确答案后,才可能进入新的学习单元,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设计原则
程序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小步子原则或循序渐进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学生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
其次,呈现明显的反应。斯金纳认为,学生的反应能为他人所观察到,正确的反应,需要强化;不正确的反应,则需要改正。
再次,及时强化。当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及时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如果答案是正确的,反馈就是一种增强物,如果答案是错误的,反馈就是一种更正的方法。
最后,自定步调。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进行程序学习。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