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母亲们抱怨的声音。母亲们抱怨的内容可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家务太多,夫妻关系不和睦等等。那么,为什么母亲们喜欢抱怨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为什么母亲喜欢抱怨?探究心理学角度
1. 安慰自己的方式
当母亲们遇到一些困难或不如意的事情时,抱怨可能会成为她们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母亲们感到自己得到了认同和安慰,因为她们知道自己并不是孤单的。这种方式能够让母亲们感到自己被关注,而且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2. 想让别人注意到自己
有时候,母亲们抱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和重视。在家庭中,母亲通常是家庭的中心人物,但是她们经常会感到被忽视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存在。因此,抱怨可以让母亲们感到自己的存在被重视,而且她们的问题被别人所关注。
3. 追求完美主义
母亲们通常会希望自己的家庭生活是完美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家务事,都可能会出现问题。母亲们抱怨的原因之一是她们希望通过抱怨来解决问题,以达到完美主义的目标。这种方式可以让母亲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而且可以让她们的家庭生活更加完美。
4. 试图改变现状
母亲们抱怨的另一个原因是她们试图改变现状。母亲们可能会抱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是为了让孩子更加认真学习;抱怨家务太多,是为了让家庭成员更加努力分担家务。母亲们的抱怨可能会让家庭成员感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改变现状。
综上所述,母亲们喜欢抱怨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为了安慰自己,也可能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和重视,还可能是为了追求完美主义和试图改变现状。无论是哪种原因,母亲们抱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和家庭更加美好。
萨姐出品
前两天,看到一条令人痛心的新闻。
一个九岁的小女孩留下了两封遗书跳楼身亡。
那天下午,小女孩给妈妈发了一段语音:“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五点钟完成,还有25分钟,完不成了。”说话时,很沮丧。
当时,妈妈没有太在意,而是鼓励她尽快完成。
没想到,爷爷出门扔垃圾的功夫,小女孩就这样没了。
只留下了两封遗书:
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什么?
家人的回忆说:从2月份开始,小女孩在家里上网课,就感觉压力很大。
可是并没有人真正关心过她。
一个九岁的孩子压力太大了,心里一定抑郁了很久。
有些孩子,表面上懂事,善良,其实心里并不快乐。
因为父母的要求和压力,会让孩子产生焦虑,因此责怪和抱怨自己,长期被负面情绪包围,形成“自我伤害”。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孤僻,甚至发生人格扭曲。
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焦虑是人类的基本处境,冷漠与缺乏感觉,同时也是防卫焦虑的一种工具。儿童产生焦虑与压抑,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父母。
他指出:这3种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最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
01
爱抱怨和发脾气的父母
《超级 育儿 师》有一期节目,妈妈因为全职带孩子,倍感压力。
所以常常发脾气,遇事总是爱抱怨。
7岁的儿子轩轩想要和妈妈一起做手工,她却很不耐烦,对孩子说:“做手工太辛苦了。”
妈妈一只手弄手工,一边抱怨“这个太难了,让你爸爸弄吧!”
后来,爸爸下班回来陪孩子完成手工以后,却遭到妈妈一顿骂:“你什么都满足他,你就不知道拒绝他。”
爸爸想要拥抱她一下,却遭到了拒绝:“走开,不要来烦我。”
过了一会,妈妈问孩子吃什么时,儿子没有理会她。妈妈气急之下,拧起儿子的耳朵,气急败坏大喊:“你到底要吃蒸饺还是汤饺?”
当时孩子都被吓了一大跳。
妈妈总是抱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烦死了,走开。
因为妈妈爱抱怨,轩轩因此变得很胆小。
根据研究发现:人格形成的后天因素与早期成长环境有关,父母与孩子的早期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决定了孩子的性格 。
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敏感。
当父母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安全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应对系统就会出现: 焦虑、抑郁、强迫、躁郁等情绪。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有钱、有权、 社会 地位和温暖的家四个选项中,孩子选择最多的就是有温度的家。
不抱怨的父母,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的起点,它能让孩子快乐和自信。
周迅的短片《女儿》中,她饰演的是一个开出租车的单亲妈妈。
短片中,即使她们生活有多么的不容易,妈妈都没有抱怨。
在妈妈的感染下,女儿变得懂事乖巧,还会时常逗妈妈开心。
孩子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来自于妈妈爱的滋养。
身为父母,我们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温暖而又细心的,这样孩子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风。
父母的关爱和疼惜会成为让孩子快乐的主动力。
02
经常在孩子面前哭诉
papi酱曾经说:很多父母都喜欢这样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就是为你而活的。”
“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这些话常被父母挂在嘴边。
父母时常把孩子当“垃圾桶”,然后无限扩大自己的情绪,却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但事实上, 孩子听到这些话,心里并没有多感动。
反而会有深深的负罪感,会觉得“父母过得不好,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不优秀就对不起他们”。
父母的付出感,会让孩子对自己陷入深深的怀疑,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电视剧《最好的我们》中,余淮是一个学霸,但一遇到重大考试就发挥失常,这是典型的焦虑症状。
妈妈对他的期望非常高,时常向他哭诉:
“我这都是为了谁?你看看这身衣服,我穿了多少年了,我难道不想穿一件新衣服吗?”
“你爸爸一个人在非洲那么多年了,辛辛苦苦干活,还不都是为了你。”
妈妈的话,让余淮倍感压抑,所以总在考试时因为焦虑而发挥失常。
父母总是用“倒苦水”的方式来绑架孩子,以此让孩子更优秀。
不曾想,这些话却成了压抑在孩子心中的大石头,焦虑不安。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金·约翰·培恩,在《简单父母经》中写道:父母要警惕自己对孩子说的任何话,因为它可以启发人,也可以伤害人。
他提出,说话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是真的吗?”
“够善良吗?”
“必须要说吗?”
这三个过滤器,可以阻止父母负面情绪的发生,让一个家庭的“空气”更清晰。
父母就是孩子人生中的某一段轨道,一路高兴的日子,才能顺利走向终点。
03
总是忽视孩子的父母
在教育短片《亲爱的爱丽丝》中,有一个小女孩和妈妈在公交车上,小女孩一直在低头画画。
突然她拿起画一脸期待地想拿给妈妈看,可是旁边的妈妈却一直在打电话,根本没有理她。
小女孩低下头,眼神变得暗淡,随后又接着画。
画好了以后,她想再一次拿给妈妈看,但妈妈只是向她摆了摆手,依然没有理睬她。
突然,公交车一个颠簸,她手中的画笔掉在了地上。也就是这一瞬间,小女孩的情绪彻底崩溃。
她把画好的画揉成一团,扔在了地上。
可是,妈妈依然没有回头看她,小女孩只好安静地坐在一旁,低头难过。
也许她只是想让妈妈表扬自己,但妈妈从头至尾连看都没有看她一眼,更不明白女孩到底在难过什么。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指的是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这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不被爱。
父母长期性地对孩子 情感 漠视,它就像一场“冷暴力”,会让孩子觉得“我不被爱”。
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1511名儿童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在身体虐待、 情感 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四大暴力行为中“忽视”导致孩子抑郁焦虑的最大可能性。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 “面无表情” 实验,采用的是妈妈对1岁婴儿的正面和负面的回应方式。
正面回应:
当婴儿发出声音时,母亲会微笑着回应,并用手抚摸脸颊,还会与婴儿进行互动。
这个过程中婴儿是一种满足和高兴的状态,还会时不时地与妈妈“对话”。
负面回应:
当妈妈面无表情,不给孩子任何回应时,婴儿就发现妈妈不对劲,就开始想办法引起妈妈的注意。
他用微笑和拥抱向妈妈求助,可是妈妈依然没有回应。
他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出现大哭、尖叫,慢慢地拒绝与妈妈互动,直到妈妈用微笑回应他时,孩子的情绪才缓了过来。
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对外界的刺激就极度敏感,而具有回应的能力,他们会被身边的环境和 情感 交流所影响。
所以,父母切忌对孩子无关回应。
尽量与孩子进行 情感 上的互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感受父母的爱。
《银河补习班》中有一句话: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神奇的感官器,他们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感情,是不是爱。
父母的一个言行,都是饱含着爱的“语言”。
不要让生活上的压力“打扰”孩子;想要要释放的情绪,也需要“绕道”。
孩子是从温暖中感受爱;是从彼此感情交流中感受“被爱”,这才是孩子成长最温暖的阳光。
这个问题的答案比较复杂,且因人而异。有些人会将他们的心理问题归因于他们的母亲,而有些人则不会。以下是一些可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心理问题根源可以追溯到母亲的原因:
1. 早期的童年经验:对个体发展最具影响的期间是从婴儿期开始,如果婴儿期受到母亲的忽略、滥用、暴力等种种认为不正常的因素,或者在之后母亲缺少有效的关爱和关注,那么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儿童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 家庭环境:有时儿童的心理问题可能与母亲的问题有关,但不一定是母亲单独造成的,而是家庭环境导致的。例如,家庭暴力、婚姻矛盾等情况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 遗传基因:遗传背景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有些心理问题可能与母亲的遗传有关。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原因,而母亲本身并不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唯一原因。其他因素,如父亲、兄弟姐妹、社会和环境等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最好的方式是接受并寻求专业的帮助,以寻求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