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恋父情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时间: 2023-08-12 13:36:04

恋父情结是指女性对自己的父亲有着过于亲密的情感依恋,有时甚至超越了亲情的范畴。这种情结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治疗恋父情结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恋父情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为大家详细介绍。

恋父情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恋父情结的常用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认清自己的恋父情结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情结对自己和他人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帮助患者逐渐摆脱恋父情结。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通常会采用问答、自我观察和行为实验等方式,帮助患者认清自己的情感依恋,并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减轻依恋的程度。

二、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也是治疗恋父情结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家庭治疗中,医生通常会邀请患者的家人一起参与治疗。通过与家人的交流和互动,患者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情感依恋行为的不当之处,同时家人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并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在家庭治疗中,医生通常会采用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患者和家人更好地沟通和理解彼此。

三、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是治疗恋父情结的另一种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催眠让患者进入深度放松状态,从而帮助患者解决内心深处的问题。在催眠状态下,患者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从而逐渐摆脱恋父情结。

四、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恋父情结的一种辅助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给患者开一些药物来缓解患者的情绪和焦虑,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恋父情结带来的负面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只能作为辅助方法使用,不能代替其他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治疗恋父情结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同时,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患者的配合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摆脱恋父情结,重拾正常的生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有哪些特点

1,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既受本能的支配,又受现实的限制。因此,他提出了两个原则--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这样,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似乎婴儿的生活原则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从而构成了他的初级心理系统,也就是说,受快乐原则支配的第一种系统形成于婴儿期。稍后,现实原则在他的生活中起着作用,从而导致了他的次级心理系统,也就是说,受现实原则支配的第二种系统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婴儿的初级心理系统有一个特点,就是顺从人的本能冲动,追求快乐是绝对自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习俗和教育的影响也逐步地加深,于是,人的本能冲动、欲望,往往和社会道德法律规定不相容,便退回到心理弧的感觉的一端,而只能提供虚幻的满足,不符合现实的要求,发现自己除了寻求快乐之外,还要能够适应现实。因此,次级心理系统就开始活动了,这个系统把本能冲动、欲望,导向心理弧的运动的一端,针对外在的世界,引起必要的变化,实现真实的知觉和真实的满足而不是一种想象的满足。如果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本能冲动、欲望,以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那么,不但不能得到快乐,而且还会遭受痛苦。次级心理系统是受现实原则指导的。这就是现实原则的意义。2. 泛性论
弗洛伊德是个泛性论者。要了解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必须了解他对性的理解,因为性的问题,是他的理论的重要内容。
一般认为,生物的需要有两种:保存个体生命的需要和延续种族生命的需要。人类最初也是这样。要保存个体生命就需要吸取营养;要保持种族的延续,就需要寻求配偶。所以,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看成是完成这两项生命活动的必然倾向。
一般人是把性同生殖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把二者看作同义词。弗洛伊德认为,生殖活动虽然是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除此之外,性还有其它的表现形式--例如,唇舌、乳房、皮肤,这些都不是生殖器官,但也可以产生快感(如接吻、触摸)。弗洛伊德由此推论,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间接地和性有关。比如说,儿童的许多快乐活动(咬东西、把东西放进口袋、扔掉东西)及幼儿的一切肉体快感的活动,成年人有关性行为的梦,对艺术或者音乐的爱好,等等,都是性欲活动或冲动。根据弗洛伊德的这种广义的性欲学说,凡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爱什么”、“我爱做什么”等,都是性欲的表现。因此,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的含义,是极为广泛的。
人为什么会有性的要求和性的活动呢?弗洛伊德认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在力能(潜力或潜能),这种潜力经常驱使人去寻求快感,弗洛伊德把这种潜力叫做“里比多”。“里比多”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里比多”经常用来的指心能,尤其是性本能的能、性欲,所以“里比多”又称性力。在正常的情况下,“里比多”可以在正当的性的活动中得到发泄;但在失常的时候,它会走向别的非正常的途径,附丽在别的活动上,所以,许多表面上看来似乎与性无关的活动,在弗洛伊德看来,也都是性的表现。
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也就是性的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口腔期,即“嘴巴的阶段”,弗洛伊德认为,“这样我们晓得吮吸的婴儿所进行的动作除了获得一种性的满足而外,别无其它目标。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母亲的乳房是性本能的第一个对象。不久,婴幼儿就放弃了它而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去填充它的位置,如吮吸自己的手指。这个阶段,大约是从出生到一岁半。
第二个阶段:肛门期,即“肛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肉欲快感是通过消化了的废物排出体外面获得的。这上阶段,大约是从一岁半到三岁。
第三个阶段:性器期,即“崇拜男性生殖器的阶段”。大约三岁至六岁的儿童处于这个阶段。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是凭生殖器得到满足的。这个时期的男孩总认为两性都有同样的男性生殖器,而女孩羡慕男孩,并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男人。
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个阶段,对一个人的人格(西方心理学中所说的人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的发展极为重要。儿童将来的心理生活是正常的或者是异常的,在五六岁以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此这后,性的发展出现一次停顿和颠倒,形成“潜伏期”。在“潜伏期”,儿童开始把自己的兴趣集中于同年龄的儿童,而且尽量避免性的表现,甚至不喜欢异性儿童而情愿和同性儿童交往。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青春期。
第四个阶段:青春期,即“生殖的阶段”。从青春期起,性的发展进入生殖期,导致了正常成人所有的性的关系。如果停留在生殖期前的某一阶段,裹足不前,这就是执著;如果走回头路,倒退到较早的发展阶段,这就是倒退。无论执著还是倒退,都是病态现象。前者是由于性能的停滞,后者是由于性能的倒流。
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发展这几个阶段,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心理生活是否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弗洛伊德还认为,在“里比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儿童身上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现象--恋亲情结。这种恋亲情结,一直影响儿童成年以后的生活和心理。“情结”,有的人译为“情欲综合感”或“情意综”。由于人的以性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虽然部分地或全部地被压抑在无意识(潜意识)中,但仍继续在活动,并且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所以叫“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恋亲情结”可以分为“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
“恋父情结”又称“爱列屈拉情结”。由于女孩子的异性爱本能倾向,使得女孩子要求恋父而妒母。这种“恋父妒母”就产生了“恋父情结”。希腊神话中说,爱列屈拉是迈扬尼王阿伽门农和克吕泰涅斯特拉的女儿。克吕泰涅斯特拉由于有了“外遇”,使把她的丈夫阿伽门农危害了,爱列屈拉在父亲被母亲杀害后,就把弟弟俄瑞斯特托付给父亲的好友收留抚养,待弟弟长大以后,她就同弟弟共谋杀了母亲及其奸夫,为父亲报了仇。爱列屈拉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认为母亲做得不对,做了不光彩的事情,对不起父亲。弗洛伊德取了这个神话的外表的个别情节,认为爱列屈拉有恋父妒母之情。“恋父情结”由此而来。
最使人们不满和反感的是“恋母情结”。“恋母情结”又称“奥狄普斯情结”。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子最亲近的是母亲,睡在母亲的怀里,得到母亲的抚爱以及在吸乳时所得到的快感等,都带有性的意义;以后,男孩子随着感情的发展,就把母亲当作他性爱的对象而对父亲产生嫉妒。这就是弗洛伊德所指的“恋母情结”。
奥狄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跛英雄,是忒拜城国王莱奥斯及其妻约卡斯塔的儿子。神预言莱奥斯:他将来死于他的亲生儿子之手,而且他的儿子将来娶其生母为妻。因此,当莱奥斯和约卡斯塔生下奥狄普斯之后,就用铁钉刺穿了奥狭普斯的脚,并命牧羊人把他弃在山野间。牧人可怜这个小生命,就把他交给了科任托斯国王的牧人。科任托斯国王的牧人看了他的脚有伤,就为他取名叫“奥狄普斯”(“肿疼的脚”之意),并把他带回交给了科任托斯国式波吕坡斯。因为波吕玻斯没有儿子,就把奥狄普斯留在宫中,收他做儿子。奥狄普斯长大后,他完全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一次,他参拜神殿,受到杀父娶母警告。
奥狄普斯为了杜绝杀父娶母这一灾难,就离开了科任托期,前往忒拜城。他在飘流途中,与一个老头争路发生了冲突,把这老头打死了。这个不相识的老头,就奥狄普斯的生父莱奥斯。奥狄普斯来到忒拜城时,又遇到了长有翅膀的人面狮身的女妖斯芬克斯要他猜谜语(斯芬克斯常拉拦着人们猜谜语,谁猜不着就被吃掉,是当地的一害),他一下子就猜中了,斯芬克斯跳崖自杀。忒拜城国王克瑞翁普告示全国,谁能除掉斯芬克斯,就立他为王。为了感谢奥狄普斯为民除害,克瑞翁就立奥狄普斯为拜城国王,并将他的姐姐嫁给奥狄普斯为妻。克瑞翁的姐姐就是前王莱奥斯的妻子、奥狄普斯的生母约卡斯塔。过了若干年,这对天真犯罪的夫妻生了四个孩子。神的预言,--实现了。后来奥狄普斯和约卡斯塔终于知道了真相,约卡斯自杀而死,奥狄普斯挖掉了自己的双眼,出国行乞流浪,以洗涤这奇耻大辱和不再见世界与人群。经过长时间的漂泊和良心的呵责,这个盲目的老人奥狄普斯,只有他的忠实的女儿安提戈尼为伴,终于在雅典近郊的科隆诺斯山岗上找到了他最后归宿。
弗洛伊德只是利用这个神话的轮廓来论证他的“恋母情结”。即使这样,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起码的一点是,利用神话故事来论证科学结论或一种科学观点,往往是站不住脚的。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最初的性爱对象是他自己,稍后,才把“里比多”转移到别的人身上--首先是他自己的母亲。因为,他最亲近的、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母亲。他要独占他母亲的爱。因此,他对自己母亲所爱的人常怀嫉妒,特别是对自己的父亲常怀嫉妒。
“奥狄普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弗洛伊德信徒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个情结不仅在精神病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个体的正常发展和社会风俗及制度,包括一切道德和一切宗教的形式上,也有重要的关系。
弗洛伊德对于这样情结非常重视,非常强调。他认为,这样的情结,大而成为人类“宗教和道德的根源”,小则成为个人心理失常的病因。在他看来,可有当这种情结得到解决或被压制之后,儿童的人格才有可能渡过“里比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向前发展。通常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儿童的“自居作用”。即男孩子以父亲自居,女孩子以母亲自居,并且各依父亲或母亲的样子行事。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经历过的情绪经验受到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外,潜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产生了病症。从这一早期的设想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这样,导致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两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被排挤到到意识阈之下(所谓意识阈,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但是,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然在不自觉地积极地活动着,追求满足。所以,无意识部分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人们把他的无意识称为“潜意识”(英文是subconsciousness,又译为“下意识”)。
弗洛伊德又认为,在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之间,还有一种“前意识”。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即前面所说的“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那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看来,前意识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它是可以召回来的部分,也就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而无意识(潜意识)则是不可召回的。这样,实际弗洛伊德就把人的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或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在后来修正古典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后来被称为古典的精神分析,以区别于新精神分析)的所有的人当中,不管修正的程度如何,都没有抛弃这一基本概念,否则,就不是精神分析学家了。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理论中,把无意识(潜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意识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他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他反对把心理学说成是“意识内容的科学”。他不但认为,“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关于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之间的关系,在弗洛伊德看来,如前所述,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从前意识到意识,或者从意识到前意识,都是转眼之间的事,二者虽有界限,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我们可以用虚线来表示。而无意识(潜意识)要回到意识里来,在弗洛伊德看来,是很困难的,因为二者之间壁垒分明,似乎在意识的门口有着严密的防守,不准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随意侵入。因此,我们可以用实线来表示。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中,把这种防守作用叫做“检查作用”或“检查员”。
●无意识动机
所谓无意识动机,在弗洛伊德看来,就是构成无意识(潜意识)的那些个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等。(从这里我们看到,在弗洛伊德那里,无意识是由无意识动机组成的)。无意识动机是行动的原因。弗洛伊德是强调对行为动机的探讨的。他在《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一书中,搜集了几百个关于无意失言、无意错误和不由自主动作的实例,用以说明或多或少的隐蔽的动机。
弗洛伊德在一个年终翻阅他的帐簿时,因为看见一个病人的姓名重复出现而感到惊异,虽然他当时不知道这个病人究竟是谁。--其实,这个病人是他在前一年夏天的几个星期内在一个疗养所里每天看见的一个病人。弗洛伊德最后想起来了,这个病人是一个年轻的姑娘,患有歇斯底里症状,经他治好,只是在临别时她仍苦诉胃部有些痛,两个月之后,因胃癌而死。弗洛伊德以他的独特方式,解释了这一类的事例,从而得出一种新的遗忘学说:凡是已经熟知的东西,虽然可以被排除于无意识中,却永远不会遗忘。他喝在没有断言记忆的一切失败都是由有意的遗忘,但他肯定对任何显著的遗忘事例,都有充分的理由来设想某种动机的存在。
关于任何失言,或任何“偶发事件”,例如遗失或打破东西,弗洛伊德也这样认为。他觉得这种行为是有意的,虽然这种有意可以是无意识的。一个新娘遗失结婚戒指--这标志她有一种重新获得自由或至少从她的现在的新郎那里得到自由的隐蔽的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任何特殊事件的隐蔽的动机,都可以象梦的分析那样,通过自由联想来揭露。在这方面,弗洛伊德认为有可以保证探索无意识动机的一些指导原则。这样的原则之一是:凡是被禁止的东西,一定是被欲望的。如果不是人们愿望做的事,禁止就是不必要的。严厉禁止的事,一定是愿望的。另一个类似的指导原则是:凡是怕的东西大概都是被欲望的,怕是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假面具。弗洛伊德揣测,怕里藏有无意识的、被禁止的愿望;同理,过分焦虑一个人的平安,可以隐藏一种要伤害他的无意识欲望。
弗洛伊德指出,重要的行动和决择总是归因于动机的,只有在不重要的事件上,我们才会说我们能这样或那样行动而任意决择。他断言,哪儿没有意识的动机,那儿必有一种无意识的动机。失言或任何“偶然事件”,一定是由某种隐蔽的欲望所激动的。这种隐蔽的欲望对一定的目标,虽然不一定完全达到它的目标,但可以干涉当时意识的目的,产生意外的结果。
基于无意识动机,使弗洛伊德成为一个精神决定论者,当然是一个唯心的精神决定论者。他对精神决定论深信不疑。所谓精神决定论,是指人类的行为(每一动作、思想或情绪),都各有其充分的原因,虽则这些原因由于有机体和环境的复杂性,可以是很复杂的、难以清理的。在弗洛伊德那里,“精神的因”就是愿望、动机、意图。弗洛伊德的精神决定论思想,当应用于神经病的时候,意思是指每一变态的症状都有一种目的,为一种无意识的动机所驱策。
●压抑学说
如前所述,无意识的动机是由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所构成的,而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不相容时,就被压抑或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但它们在意识之下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它们的活动有时变得急迫,力求在中行动中得到表现。当它们将要“侵入”到意识行动中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和一种罪恶感,因而意识就予以“抵抗”,试图压抑。--无意识的动机向上向外推,而意识门口的“检查员”,就发挥它的检查作用施以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压。
由于无意识的动机有时是突击的,意识门口的“检查员”就必须采取种种措施“防御机制”来保护,不让其侵入。
意识门口的“检查员”所采取的防御机制之一是“反动形成”--这一名词是费解的,意思是指“向后歪曲”,即夸张反面的动机。例如,你所喜爱和赞扬的一个人,有时可以引起你的敌对和厌恶之感。而你则以尽量扩大你对他的敬爱来对待他。另一种不甚明显的防御机制叫做“投射”--这是指你否认对你的朋友的仇恨。而反认为他对你的仇恨;罪过的一面在他不在你,因而你的罪过感转化为一种被巫害感。弗洛伊德认为,这些防御机制,不是意识的措施,不是故意相出和采取的;它们是“无意识的”。压抑和抵抗,也是“无意识的”。
意识的抵抗是存在的。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精神病时发现,很难使患者说出自己的情绪经验;当暗示患者努力回忆过去的情绪经验时,这些经验遇到很大的抵抗。例如,病人在自由联想过程中遇到某件难以为情的私事时就不愿说出。但无意识的抵抗是由病人随着一定的线索追忆一定经验的真正困难而显示出来的。
弗洛伊德认为,治疗精神病患者时所遇到的抵抗,这是精神分析的一件最难于应付而又重要的工作。如果患者继续拒绝承认被压抑的经验的存在,分析治疗便无法进行;只有当患者不再抵抗而接受分析时,病情才以得到改善。因此,为了使患者从无意识(潜意识)中挖掘出过去被压抑的情绪经验,从而使患者的疾病痊愈,精神分析者就得帮助患者进行自由联想以便克服抵抗。前述的“转移作用”即“移情”现象,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克服抵抗的一种迂回方式。
●梦的学说
前面说过,弗洛伊德在使用自由联想法的过程中,发现有的病人所回忆的和所报告的内容是他们入睡时所做的梦。于是,他用自由联想法对梦进时行分析,并于1897年开始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他发现,梦是通向无意识(潜意识)的一条迂回道路。弗洛伊德认为,通过对梦境的解释,可以发现精神病患者的最终的被压抑的欲望。因此,梦的解释也可以成为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学说,体现在他于1900年发表的、轰动一时的《梦的解释》一书中。
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们的观念储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通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来的。”他说:“我必须坚持,梦实际上是具有重大含义的,一种释梦的科学程序是可能的。”
梦的实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我们从前面的叙述中已经知道,欲望虽然被压抑在无意识(潜意识)中,但它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寻求满足,由于在意识的门口有“检查员”的检查作用而不能得到满足;但是,当人们在睡眠的时候,由于检查作用的松懈,无意识(潜意识)中的欲望得以绕过“检查哨”(或者说绕过抵抗),并以化装(即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所以,就是梦的内容,也并不是是欲望的本来面目,还得加以分析和解释,才能寻得真正的根源。
有些梦,例如,口渴的人梦见喝水,就是容易理解的。但是,有时人会梦见各种各样的、不愉快的、甚至使人感到痛苦或焦急的、以及东拉西扯毫无意义的梦境,这又怎样解释为“一种欲望的满足”呢?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弗洛伊德创用了两个名词--“显梦”和“隐义”。
所谓显梦,它类似于假面具,是“梦所叙述的东西”、“梦的外显的内容”。所谓隐义,是假面具所掩盖的欲望是“那种隐匿的我们只有通过观念分析才能达到的东西”,是“内隐的梦的思想”。做梦好比编造谜语,显梦是谜语所说出来的内容即谜面,隐义是谜语未说出来的让人猜测的内容即谜底。这样,弗洛伊德就把梦境分成为两个部分--显梦和隐义。
弗洛伊德指出,“把内隐的梦改变为外显的梦的过程”叫做“梦的工作”,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做梦;“以相反的方向所进行的、从外显的梦到内隐的梦的工作就是我们的‘释梦的工作’”,即释梦。
弗洛伊备认为,梦的工作(即做梦)共有四种基本过程(或者说是四种工作方式):第一种过程是“压缩作用”,即几种隐义以一种象征出现,也就是说,显梦是隐义的一种“简略的译本”。第二种过程是“转移作用”,即:一方面,将隐义中的因素加以转移,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用引喻代替原文;另一方面,把梦的思想的精神重点或中心加以转移。“梦的转移作用和梦的压缩作用是两个主要负责塑造梦的工匠。”第三种过程是戏剧化,即“梦中的描述手段”,就是把思想翻译成为视觉意象,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欲望。第四种过程是润饰,即“二级加工”,这是指醒后把梦中颠倒的材料再加以条理化,使其更能掩饰真相。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把梦的工作的最后产物发展为某种统一的东西,某种近于连贯的东西。”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不必过高地估计梦的工作。“除了压缩作用,转移作用,灵活的描述作用,以及使全体经受一次二级处理而外,它就再不能做其它的事情。”“梦不可能意味着别的,而只能意味着梦的工作的结果,也就是内隐的梦的思想由梦的工作所译成的形式”。
梦的解释,就是要把梦的重重的伪装揭开,由显梦寻求隐义。弗洛德说过:“释梦就意味着寻求一种隐匿的意义”。他说:“我们可以确切不疑地设想,我们的三千多年以前的祖先做梦的情况在很大的程度上和我们一样。就我们所知,所有古代的人们都给梦附加以巨大的重要性而且认为梦具有实践的价值。他们从梦决定前途的吉凶,在梦里探求各种预兆。当时,对希腊人和所有的东方人来说,一次不用释梦师的战役一定有如今天一次不用航空侦察机的战役那样是完全不可能的。当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从事他的历次征服战役时,最有名释梦师们总是在随侍。那时仍位于一个岛上的太罗斯城进行了那样凶猛的抵抗,以致亚历山大考虑想要撤围。然后一个夜里他梦见一个森林之神仿佛在凯旋仪式上舞蹈,而当他把他的梦告诉了他的释梦师的时候,他得到了攻城的胜利已经向他预告的解释。他就下令攻打而且夺取了太罗斯”。弗洛伊德还认为,“今日的精密科学曾经反复地论述过梦,但只为了把它的各种生理学学说应用于梦的目的。”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学说,引起了学者们的很大兴趣和大量的观察以及实验研究。梦本来是很难理解的心理现象。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学说认为,大脑皮层的抑制的扩散产生了睡眠,但由于还有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以致形成了梦。这是对梦的生理机能的解释。至于梦为什么会有种各奇特的内容呢?这是属于梦的心理解释的问题。可以说,弗洛伊德对于这种解释是有创造性的贡献的。通过他的研究,开始了对梦的新的心理学的解释。
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还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在《梦的解释》一书中曾经表达了睡眠时有梦、醒后回忆不起来是由于压抑的结果的观点,但实验研究证明,压抑的强弱和回忆的难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许多学者对弗洛伊德的梦的学说作了公允的批评。至于他以性的各种象征来揣测梦的隐义,是令人遗憾的。

严重的缺乏父爱是不是就会导致同性恋?

同性恋产生原因很复杂:

天生的性激素变异,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家庭影响、长年的性压抑或性方面的诱导演变。但有一点无庸置疑:同性恋只是一种个人性取向,与疾病罪恶变态无关。

在国外,孩子们很早就能得到同性恋的教育。比如美国六七年级的教材就有‘彩虹儿童’章节,介绍同性恋的性交方式。当少男少女到性发育成熟期,老师亦会指导学生探索确立自己的性取向----即了解自己到底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或者是双性恋。严格地讲同性恋基本上都可以认为是双性恋者。

在美国的大学同性恋很多,也很公开。同性恋在美国初级学校也很常见。最近有本畅销书《我是韩国人》的作者申世庸就讲到他在美国空军士官学校里面,如何与自己的跟班红孩儿拿着录音机去验证一个同学的性向,那个被测试的小男生现了原形真的是个基佬,而他自己也曾经被同校一个基佬骚扰,结果被他狠狠地修理了一通,很是有趣。

中国高校同性恋族群,目前基本处于如下生存状态:白天是人,晚上是鬼。暗中进行,不敢见光,处于压抑的地下发展状态。有很大的精神压力,许多人无法理性科学对待自己的性向,认为自己有病、不正常或变态。社会和父母亲等外部压力让他们感觉自己没有幸福未来,对自己的感情归宿非常悲观。大多同性恋者走上社会后,迫于社会家庭压力最终违背性向与异性组织家庭,由此造成自己和配偶一生的感情悲剧。很多学子的性向爱好在校内无法解决,由此结识社会同好,带来校园内的潜在不稳定因素—如爱滋病治安隐患等。中国人口基数庞大,高校同性恋族群的数目绝对不容小视。正因为此,高校内的同性恋族群不仅需要关注,更需要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不仅仅是生理心理治疗层面的,应该达到社会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综合层面上的。

对高校同性恋一族,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听之任之自生自灭。有组织地进行高校性教育,开展校园性向大讨论进而在学校乃至社会上探讨同性恋的合法化,不失为正视现状积极疏导解决的好办法。

正如新浪网的同性恋专题所言: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有一天,在中国高校校园里,你面前的一对英俊青年或少女拥抱在一起,坦然地在阳光照耀下的如茵草坪上接吻爱抚,你将感觉如何?

我想套用那句蛮朴素的歌词: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寂寞山谷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在西方,同性恋的发生率可达10%,有些城市甚至还要高得多。在同性恋中有20%属精神性同性恋。从理论上说中国的同性恋应当在10%左右,因为,这是人类的生理共性,只是在中国人儒家思想的灌输下,主流民间社会不愿意承认这种人性。认为是不道德的,但是,我认为歧视和遏止同性恋才是不道德的。

专家谈动物同性恋奥秘 .cn
本报综合消息动物的同性恋是指成年的同性动物之间发生的求偶行为或性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不仅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同性恋现象,至少在130种脊椎动物中也都存在着同性恋行为或者是同性性行为。

专家认为,动物界中同性恋行为是广泛存在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专门从事动物行为研究的李春旺说,在动物界中,从鸟类到哺乳类都有同性恋行为的发现,他们一般称之为“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