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归因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倾向。在心理学中,归因是指个体对于事件或行为原因的解释和理解方式。外归因是一种常见的归因方式,它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于外部环境或他人所致,而不是由于个体内部因素引起的。
外归因是什么意思
外归因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社会心理学家福克斯·琼斯(Fritz Heider)的平衡理论。他指出,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归因方式有助于维护个体的自尊心和自我形象。
外归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社会文化因素在外归因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个体对于行为原因的解释方式。例如,在一些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团队合作,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或其他外部因素。而在一些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体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失败归因于个人原因。
其次,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也会影响外归因的倾向。当个体处于情绪低落或沮丧的状态时,他们更容易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以减轻自己的责任感和负面情绪。相反,当个体处于积极情绪或自信状态时,他们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
此外,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知觉也会对外归因产生影响。一些研究发现,认知能力较低的个体更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而不是个体内部因素。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然而,外归因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过度的外归因倾向可能导致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低估和责任的逃避。如果个体过于依赖外部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他们可能会失去对自身行为的控制感和主动性。此外,外归因还可能导致对他人行为的过度批判和偏见,因为个体更容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个性特征而非外部因素。
综上所述,外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倾向。社会文化因素、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认知能力和知觉等多个因素会对外归因产生影响。然而,外归因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了解外归因的意义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的解释和理解方式。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提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 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也称炻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煌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 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 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2. 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 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表示如下:
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
行为信息 归因类型
区别性
一贯性
一致性
低
高
低
行动者
高
高
高
客观刺激物
高
低
低
情境
三种信息现内部外部归因的关系可以用下表来表示:
观 察
解 释
归 因
个体行为
区别性
高
外部
低
内部
一致性
高
外部
低
内部
一贯性
高
外部
低
内部
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工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凯利还研究了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比如,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它可以解释下面情况:当销售代表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个体还有一种倾向于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这称为自我服务偏见。由此表明,对员工的绩效评估可能会受到归因偏见的影响。
凯利对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人们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是,他的三度理论也遭到了人们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是指他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模式,脱离了普遍人归因活动的实际。人们实际上往往得不到这个模式所要求的信息,不知道某人在以前同样场合中的行为,也难知道其他人在同样的场合中的行为,经验表明,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面观察,收集足够的信息而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定的联系,根据自己的需要、期望,凭借有限的信息,对行为结果经济、迅速地做出电因,而并不象统计学家那样对信息资料进行繁琐的分析。这也就是凯利所说的单线索归因。因此,凯利后来对他的理论加以了补充和完善。他提出了因果图式说,来弥补三度理论的不足。所谓因果图式,就是人们 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基本认知结构,在具体的归因过程中,这种子认知结构会被特殊的事件唤醒而参与对行为的归因。后来,凯利又为他的归因理论补充了几条原则,即打折扣原则=增强原则和补偿原则。打折扣原则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归因,可能事先有几种假设,如果其他似乎可能的原因同时出现,那么最初假定的原因就不可全信了,需要打折扣。增强原则是指如果行为发生在有连续性的抑制原因出现的时候,那么一个可能的促进性原因的强度将理解得更高。补偿原则是指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抑制性原因和促进性原因对于结果是互相补偿的。
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其潜力的发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同时,管理者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应该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希望是你要的答案!!!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通常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方式,主要有外归因和内归因,行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内因和外因
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如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内部原因中,如人的情绪是易变的,而人格特征、能力则会在长时间保持稳定;外部原因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而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因为个体努力了,结果就会好,个体不努力,结果就不理想;如果行为原因是不可控的,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表明个体通力努力也有可能无能为力。1107003
“唯有向内归因,才能向外成长”的意思是:只有学会从自身找原因,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成长。
向内归因是指遇到问题时,人们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有问题,这样的过程会让人更加了解自己,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去改进。
向外归因是指遇到问题时,人们会从外部找原因,比如认为是别人的错、环境不好等因素导致问题的出现,这样的过程会让人忽略自己的问题,无法真正成长。
因此,只有学会向内归因,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