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阿德勒心理学为什么不普及

时间: 2023-08-12 18:15:31

阿德勒心理学,即个体心理学,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不同,阿德勒心理学注重个体的社会关系、个体的目标和自我实现。然而,尽管阿德勒心理学在理论上有其独特之处,却并不普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不普及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阿德勒心理学为什么不普及

首先,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比较复杂。与其他心理学理论相比,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相对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训练才能够理解和运用。这就导致了阿德勒心理学在一般教育和大众普及中难以被广泛传播。相比之下,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这样的理论更加易于理解和运用,因此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普及。

其次,阿德勒心理学的应用范围相对有限。阿德勒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的社会关系、个体的目标和自我实现,对于解决一些具体的心理问题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当人们遇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时,他们更倾向于寻求精神分析学或认知行为疗法等针对症状的治疗方法,而不是通过阿德勒心理学来探索问题的根源和背后的社会因素。因此,阿德勒心理学的应用范围相对狭窄,也限制了其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

此外,阿德勒心理学的推广和宣传力度相对较小。相比之下,其他心理学理论在推广和宣传上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例如,精神分析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的推广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而使得这些理论更加流行和普及。而阿德勒心理学在推广和宣传上的不足,也导致了其在大众中的知名度和普及程度较低。

最后,阿德勒心理学的实践方法和技术相对较少。阿德勒心理学注重个体的目标和自我实现,但缺乏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技术。相比之下,像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具有明确实践方法和技术的心理治疗方法更受欢迎。阿德勒心理学的实践方法和技术相对较少,也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程度。

综上所述,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不普及主要是因为其理论复杂、应用范围有限、推广和宣传力度不足以及缺乏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技术。然而,阿德勒心理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学理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阿德勒心理学的推广力度,提高其在大众中的知名度和普及程度。

阿德勒心理学

这周看了一本名叫《被讨厌的勇气》的心理学书籍,其内容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由于其通俗易懂的内容和有趣的表达方式,让我一读就觉得很舒服,有时候会想什么才叫文笔好,读的舒服就是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阿德勒心理学。

第一次接触阿德勒心理学是读了阿德勒所写的名为《自卑与超越》的心理学著作,“幸运的人用童年来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名言就是从这本书中得来的。不过这本书由于太过理论化,我看过一遍之后能记起的内容很少,所以看过一遍之后也就将阿德勒心理学抛在脑后了,直到这个星期我才发现阿德勒心理学下蕴含的宝藏,就如我最初发现存在主义时一样的惊奇。

我对阿德勒心理学了解甚浅,所以这些仅是我个人现在的看法,说不定啥时候我就觉得我现在的想法漏洞百出呢。那谈到心理学我们最先知道的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他是精神分析学的鼻祖,也是由他形成了精神分析学派,相信他所写的《梦的解析》这本著作大家都有所耳闻。而同是奥地利人的阿德勒就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后来公开反对弗洛伊德并创建了个体心理学。

弗洛伊德心理学和阿德勒心理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前者是以原因论为基础,任何精神的发展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就是说你所产生的心理疾病都是由于过去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所造成的创伤影响了现在的自己,就比如现在之所以有社交恐惧症,是因为童年时期缺爱所造成的;而阿德勒心理学则恰恰相反,他是以目的论为基础的,什么是目的论?简单来说就是你现在所产生的心理疾病不是由过去的事件造成的,而是由现在的你所造成的,什么意思?就是现在之所以有社交恐惧症,是因为你想有社交恐惧症。这样听起来弗洛伊德心理学更正确,阿德勒心理学就好像在扯淡,什么叫因为想患心理疾病所以才会得心理疾病的呢,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目的论时的想法。不过后来了解到这个想患的“想”并非是你想要得到这个疾病,而是类似于心理暗示的想,最终导致自己患这个心理疾病。

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看过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妻子在家庭中发生矛盾时总是用冷战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她却很不想用这种方式,因为这会伤害到最亲密的人,于是她就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最终她知道了原因所在。原来她小时候说话时经常被家长忽视,很没有存在感,所以就产生对存在感很敏感的心理,成年之后就会用忽略别人的方式来对亲密的人造成伤害。她找到问题所在并去找了一个开讲座的一位大师(想不到名字但又特别nb的一律按大师称呼),在讲座上这位妻子提出了这个问题并问要如何解决,这位大师就说了一句,你不想冷战了不就解决了吗。这句看似很不付责任甚至有几分轻视的话,但细想来说的倒有几分正确。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和想法是因为它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应该去解决的是我们大脑中的想法,而不是为自己目前的处境从过去中找借口。

如果还是不理解那我就再讲一个例子,当我们看待人生时我们往往是确立一个长远的目标,然后不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就好比我们的目标是爬上山顶,而我们就要为了爬上山顶而不断地努力,这就是原因论,有了之前的攀爬才有了到达山顶的结果。而目的论则不同,如果说原因论看待人生的方式是线性的,那目的论看待人生的方式则是点状的,是由一个个小点最终形成了一条直线,但彼此之间并没有太过绝对的联系,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单独的整体,我们所要做的是把现在做好。

相比原因论的被动,阿德勒心理学中的目的论则更加主动,因为造成我们现在的不是因为我们过去,而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想法。但原因论和目的论并不是互不相容的,只有在理解原因论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目的论的真正含义。

阿德勒心理学的内容有很多,我讲的也较为肤浅,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岸见一郎写的《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并不容易接受,因为它与我们的正常认知相悖,但就像书中青年在与哲人沟通了许久的阿德勒心理学之后所说的那样,“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阿德勒心理学探讨——原因与目的

最近在读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想把文中的小点整理出来,与大家探讨。

阿德勒否定解决问题需要寻找原因,追求只要目的明确,就能获得改变。他认为:再怎么找原因也无法改变一个人。

遇见与自己违背的结果,我们通常会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这不禁让我联想起叙事的5W——who,when,where,what and why。

我一直坚信,只要找到了现状的根本原因,理解这个原因,再根据原因找对策,就能改变现状。所以解决一个问题前,我习惯采用一步步倒推的方式去了解现状的原由。

不过在改变前找原因在阿德勒看来根本不需要。想要改变不需要任何分析,心里想就能改变。

问大家:大家赞同么?

首先我赞同改变不需要经过过多的分析。太多的分析只会导致行动瘫痪。

其次我不赞同的是阿德勒的目的论太刚硬,严重忽略人的情绪。尽管我们有强大的意志力能驱使自己从创伤中恢复,但不能否认我们作为一个人是血肉之躯。我们身体接受外界的刺激后,会激发情绪和产生行为。

人面临巨大的灾难时会反抗,反抗无用后会求救,无救后会经历绝望并丧失行动力。

用阿德勒的目的论来反驳我,即是:

我们是想活成这样才不去改变,而且只抽取支撑我们不改变的经历。

我想这只能用在没有产生行为瘫痪的失败中。

面对简单的失败,我姑且可以赞同。面对巨大的灾难,何等强大的人才能走出灾难导致的行动瘫痪。我无法想象。

创伤可以被治愈,但需要时间。至于阿德勒最后有没有解答我的疑问,我带着问题去探讨。

阿德勒儿童心理学,问题儿童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孩子们会陷入问题行为呢?厌学,不愿意写作业,多动,抗拒指令,上课捣乱、捉弄老师,扰乱课堂?甚至大喊大叫,又或者沉默不语,完全无视老师和家长的存在?有教育专家说,要多鼓励,要强化正面行为,但是有家长发现,坚持鼓励了一段时间,刚开始好像有作用,但逐渐发现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很容易放弃,或者说,听不到表扬就没有动力,陷入了“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的怪圈里。

与其他教育观点不同,阿德勒儿童心理学提倡“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的做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看上去似乎非常不合理的教育主张呢?现代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来考虑。

第一个阶段:称赞的要求。

儿童在这个阶段热衷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就好像在单位上班的人,在上司和前辈面前尽力表现出干劲和顺从,想要听到表扬。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对不对,但阿德勒儿童心理学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陷阱,如果一个人的目的始终是“获得表扬”,进一步的心理需求就是“在群体中获得特权地位”。如果一直借助这个手段去教育孩子,结果会变成“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甚至有些儿童还会表现出一些作弊或伪装以获得表扬的不良行为。正确的应对办法是,教育者或领导不能只是关注“行为”,还必须看清其“目的”。不应该是做了好事才关注孩子,而是关注他们日常生活的细微言行,与孩子获得共鸣。

第二个阶段:引起关注。

好不容易做了“好事”却没有获得表扬,也没能在群体中取得特权地位,或者原本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完成“能获得表扬的事”。人就会想,“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需求已经不是想要获得表扬,而是考虑如何才能与众不同。如果不能成为“好孩子”而变得特别,就做一个“坏孩子”来达到博取关注。积极的孩子会恶作剧、捣乱、破坏规则,可能触犯了老师,但也有可能让其他孩子觉得自己是个“英雄”。消极的孩子则表现出学习能力低下、丢三落四、爱哭等行为,通过扮演弱者来换来关注和特别的地位。

阿德勒认为,前两个阶段的问题孩子教育重点,是通过足够尊重的方式来告诉孩子,其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就可以逐渐帮助孩子纠正问题行为。但第三个阶段之后的情况会变的比较麻烦。

第三个阶段:权利争斗。

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来获取特权地位。比如脏话、脾气暴躁、甚至是抽烟、偷盗、破坏规则。消极的孩子则会表现出坚决的不顺从,无论如何训斥都没有用。如果发现孩子表现出这个阶段的特征,只要争斗不涉及法律问题,教师和家长一定要立刻“退出争斗场”,否则这个争斗会愈演愈烈。等孩子情绪平复,再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

第四个阶段:复仇/寻求憎恶

第五个阶段:证明无能

为了被人当成“特别的存在”,之前想方设法,但都没有成功,父母、老师、同学对自己甚至连憎恶的感情都没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导致人会有放弃的想法。如果到了这个阶段,周围人的关心、督促也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是一种没有用的期待。开始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主动放弃一切,拒绝一切课题和周围人的期待。帮助那些已经开始证明无能的孩子,对于心理专家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的任务了。

幸运的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孩子的问题行为都是处于第三个阶段之前,在防止问题行为进一步恶化这方面,教育者的作用就非常地大。

了解这五个阶段,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是不是也有一些类似心理状态的影子呢?阿德勒认为,人生来就有“追求卓越,超越自卑”的心理需求。正是这个需求导致人从小孩子时期就不断地寻求在社会环境下被认可,如果这个需求不能被正确地引导,不能了解到人只有在“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

阿德勒简介:出生于1870年的奥地利,与同时期的弗洛伊德和荣格一起,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著作有《超越自卑》、《儿童教育心理学》等。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近几年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是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浅显易懂的著作,出版后迅速风靡,成为亚马逊年度图书销量冠军,受到极大的欢迎。阿德勒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一直与教育的话题相关,而且有很多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可以说非常适合教师和家长来阅读。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