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和演变

时间: 2023-08-12 18:48:42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承载着人们对于祖先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和演变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许多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祭祀活动。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冬天结束之时,通过祭祀祖先和神灵来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和庆贺新年的盛大节日。类似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其次,社会角度也是分析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和演变的重要视角之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庆典,也是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象征。许多传统节日都有着人们共同参与的习俗和活动,例如春节期间的舞狮、舞龙,端午节期间的赛龙舟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也能够促进社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节日仍然是人们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重要途径。

此外,经济角度也是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视角之一。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传统节日的形式和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传统节日成为了商家们推销商品和促进消费的重要机会。例如,春节期间的购物狂欢和年夜饭的商业化,使得传统节日更加商业化和现代化。然而,无论节日是否商业化,人们依然坚持庆祝传统节日,因为这代表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经过了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社会活动。无论是从历史、社会,还是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节日都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不仅是人们团聚、庆贺的时刻,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春节的起源和演变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末的大型祭祀活动。是当时中国最为热闹,也是最盛大的一个古代传统节日,也有的说法是春节在尧舜时期就有类似的活动,只是没有形成规模。关于上古祭祀的甲骨文魏晋时期有了爆竹,当然这个跟现代的鞭炮完全是两回事。只是一种燃烧竹子发出噼啪声响的祝贺形式。

当然关于燃烧爆竹也有一个神话故事。燃烧爆竹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海中,生活着一种十分可怕的怪兽,叫年.年在每年的除夕夜,都会出来,吃人或家禽家畜,弄得民不聊生.人们都十分害怕他.除夕夜的前一天,一位老乞丐来到了一位老太太家,向老太太乞讨.老太太好心的给了他一碗饭,一边悲伤地说:“唉!明天年就要来了,我们一定活不成了!”老乞丐摇了摇头,看着老太太的红色衣服说:“年害怕红色和爆竹声,明天你穿上红衣,在家门口贴上红色春联,年一来,就放鞭炮,可避免灾祸.”第二天,年来了,大家便把鞭炮一起点燃,鞭炮的声音吓跑了年.以后,人们年年的除夕都放鞭炮,年再也不敢来了.现在,人们放鞭炮,有辟邪,吉祥,保平安,喜庆,招财之意.

二在五代后蜀年间有了春联这个过年必不可少的吉祥物。第一幅春联的撰写者考证应该是后蜀太子题写的“天地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春联宋朝燃烧的火药鞭炮慢慢取代了爆竹。

鞭炮明朝则是每到春节均有大型的祭祀活动。还原明朝祭祀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将春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而这就是春节从上古到现在的一个演变。在春节快要到来的今天,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事事如意。

中国节日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节日大抵起源于先秦时代,而定型于两汉时期,如元旦、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到了两汉大都基本定型。这不仅是因为“汉承秦制”,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统一,社会出现了各种节日风俗得以定型的土壤和条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经隋唐到宋,中国传统节日经历了它的变异和调整,宗教的渗透、民族的融合、社会心理的失常,为中国节日风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
到了唐宋年间,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异,节日生活开始大规模地与城市生活密切结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从一向充满迷信、禁忌、祓禊、禳除等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而向着世俗化、娱乐型的方向转变,成为民间真正意义上的“佳节良辰”。
尤其是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决非前朝可比。出现了“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的城市,令当时的欧洲人叹为观止。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以及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的出现,给社会风俗的演变提供了历史条件,因此表现在节日风俗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向娱乐型的演变。
喧闹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抓住传统节日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情感,发泄胸中的郁闷,元旦日的放爆竹,不再看成是驱鬼驱魔,而象征着欢愉与热烈;元宵的祭神灯火,变成了人们游览观赏的花灯;中秋节由神秘的拜月逐渐变成赏月的习俗;重阳节已成了赏菊的盛会;上巳节祓禊为踏青所取代;庄严神秘的“驱傩”仪式转化成街头的“百戏”和“杂耍”。
城市生活中的节日频繁,人们也不愿总是守在家里,“游乐成观”、“仕女如云”;大量的体育娱乐活动出现在唐朝的节日里;神的形象也在变化,织女成为真善美的化身,凶神恶煞的捉鬼门神也让位给唐朝屡建奇功的两位将军---在那个充满奔放情调的时代,民众追求丰富的生活情趣,在平淡和枯燥的生活中,亮出了一抹新奇。
明清以降,中国的节日风俗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今日中国社会生活所运行不废的节日风俗,在明清时期基本上定型。
不过,骨子里的变化要深刻和快捷得多。尤其是明朝万历年代之后,由于西方耶稣会士东来,新的思想迅速萌生,风气为之一变。这种风气突变的现象,实际上是城市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所导致的拜金主义与纵欲主义。岁时节日进一步朝着娱乐型的方向迅猛发展。无论达官显宦,还是贩夫走卒,总为节日的气氛所感染,以致欣欣然乐而忘倦。
元宵节的花灯烟火长达十夜,龙舟竞渡风采依旧,至于节日期间的玩狮舞龙,旱船秧歌,杂技百戏,体育活动,比之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庙会的兴盛和盛大的娱乐狂欢活动,成为明清社会节日风俗的新亮点。庙会和狂欢大大开阔了民众的视野,尤其是平日被锁在深宅大院与绣房闺楼里的妇女,只有当庙会、社会时得以外出,参加集会和看戏,这对于扩大妇女的社会交往和个性自由,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