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孩子打架背后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心理学角度分析

时间: 2023-08-12 18:51:55

随着孩子的成长,打架是很常见的现象。孩子打架的原因有很多,如争抢玩具、争夺地盘、互相挑衅等。但是,孩子打架背后的心理问题却很多时候被忽视了。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孩子打架背后的心理问题。

孩子打架背后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心理学角度分析

一、缺乏沟通能力

孩子打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沟通能力。孩子在发生冲突时,常常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选择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控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还不够成熟。

二、情绪失控

孩子打架背后的另一个心理问题是情绪失控。当孩子遇到挫折、不满意或受到挑衅时,很容易因情绪失控而产生攻击行为。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将负面情绪通过打架的方式发泄出来。

三、自尊心受损

孩子打架还会因为自尊心受损而产生。孩子在打架时,往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当孩子受到挑衅或者批评时,他们往往会选择打架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四、亲子关系问题

孩子打架还有可能是因为亲子关系问题。当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爱护时,他们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得到家长的关心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五、社交能力不足

孩子打架还有可能是因为社交能力不足。当孩子在社交中遭遇失败或者不适应时,他们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

综上所述,孩子打架背后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家长需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社交能力,以帮助孩子成长为健康自信的人。

孩子为玩具打架,就说明孩子不友好?心理学家:孩子不一定有敌意

周末上午,张静带着两岁的女儿婷婷,去闺蜜家串门。

一进门,闺蜜家三岁的儿子龙龙,就拉着婷婷一起去客厅的玩具角落,玩积木和小鼓。看着孩子们玩得挺好,张静和闺蜜也就暂时没去理会他们,开始看电视、聊天,嗑瓜子。

这样和谐地画面,被婷婷突如起来的尖叫声打断了,接着就是哭声。张静一看,婷婷坐在了地上,正揉着眼睛,眼泪顺着眼角流下来,非常委屈。于是跑过去,安抚婷婷。

闺蜜见状,赶快询问龙龙怎么回事。

“妈妈,妹妹手里的小鼓,不给她玩。”

原来,婷婷拿了龙龙最喜欢的小鼓把玩,龙龙不愿意,就把她推倒在地,把小鼓夺了回去。然后,就出现了张静和闺蜜看到的画面。

生活中,父母们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小孩子们明明很喜欢在一起玩,却总是因为玩具动手,家长碍于面子,也不好插手。龙龙的行为呢,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工具性攻击”

1.什么是工具性攻击?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教授谢弗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提到:

简单来说,工具性攻击,是把攻击行为当成一个工具,通过攻击对方,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举个例子,就像刚刚提到的龙龙和婷婷。龙龙把推到婷婷这一行为,当成拿回小鼓的工具。

2.小朋友的工具性攻击行为,是带有敌意的吗?

当自己的孩子,因为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时,多数家长认为,那个欺负自己孩子的小朋友,敌意太强烈了,太不友好了。家长们很难理解,孩子们明明喜欢在一起玩,刚刚还友好,怎么能为了一个玩具产生敌意。

事实上,多数工具性攻击行为,并不带有敌意,只是单纯想通过攻击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01.为什么这么说?

拿小孩子抢玩具为例,工具性攻击的最终目的,是抢回玩具。

02.有没有带有敌意性的攻击行为呢?

有。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攻击行为有两种,除了我们刚刚说的工具性攻击,还有一种叫作 敌意性攻击 。心理学家谢弗是这样定义的:

这很好理解。我们来举个例子,帮大家更好地区分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淑贤有一对儿女,儿子1岁,女儿3岁。

淑贤给小儿子买了一个带灯的,一闪一闪的气球,很漂亮。因为觉得女儿比较大了,就没有给女儿买。

我们用下面三种情境来区分一下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 姐姐不开心,觉得妈妈很偏心,于是很有情绪,狠狠推了弟弟一把,弟弟哭了,她心里舒服了,还嘲笑了弟弟。

工具性工具: 姐姐并没有觉得不开心,但是很想要那只气球。于是推了弟弟一把,抢过了弟弟手里的玩具。

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的混合体: 姐姐觉得妈妈很偏心,同时自己也很想要那个玩具,于是推倒了弟弟,并且狠狠地嘲笑了他,还拿走了那只气球。

通过上面的举例,相信大家已经明白,如果只是单纯地工具性攻击,孩子其实是没有敌意的。

3.孩子的工具性攻击行为,是从多大开始的?

根据美国心里学家谢弗所写:孩子在一周岁时,就已经在心中萌发了,工具性攻击的种子。

举个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到这样的情况,两个一岁左右的小孩子,其中有一个,一手抓住了另一个小孩子的玩具。

而另一个小孩子,会试图抓住抓他玩具的,小孩子的手,想要把自己的玩具拿回来。即便妈妈试图给他其他的玩具,他也不松手,不想要。

这也就是刚刚所说的,孩子在一周岁时,其实就已经开始表现出工具性攻击行为了。

为什么孩子会从一岁起就萌发出工具性攻击的种子?

原因有两点。

01.孩子太小,还不会说话,无法通过语言去表达自己的需求。

02.孩子太小,还不懂得通过分享,一起玩或者协商轮流玩的方式,去玩玩具。

4.工具性攻击行为,是呈怎样的趋势发展的?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答案是否定的。

心理学家谢弗在《发展心理学中》提到过一个经典研究:

也就是说,孩子们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并不会随着年龄地增长而增长。

孩子会在1-3岁时,通过攻击去拿到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回自己想要的东西。到了3-5岁时,这样的行为会逐渐减少。

但《发展心理学》中有讲到,有的小孩子,即便到了3-5岁,攻击性还是很强烈,无论是敌意攻击还是工具性攻击。甚至到了更大的年纪,攻击性会越来越强。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的小孩通常出生和生活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里。

如心理学家谢弗所说:

《发展心理学》中将这种家庭称为 强制性家庭环境。

强制性家庭环境:“成员之间经常相互激惹,并且把攻击或其他反 社会 策略,作为应对不良体验方式的家庭环境方式。”

也就是说,年龄较大的孩子的攻击性不减反增,和总是发生矛盾的家庭氛围有关。

小孩子们会经常聚在一起玩,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小孩子为了玩具或者零食等物品,发生工具性攻击行为呢?

心理学家谢弗在《发展心理学》中给了很多建议, 我从对于较小年龄的孩子(1-3岁)和稍大年龄的孩子(3岁以上),关于避免和处理两个方面,为大家分享3个策略。

1.给孩子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

(关于较小年龄的孩子,尽量避免工具性攻击的办法)

1-3岁,是孩子们发生工具性攻击的高峰期。因为他们还不会分享和轮流玩这种方式。

什么是给孩子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也就是说,不给孩子提供创造工具性攻击的客观条件。

举个例子:

两岁半的亮亮和腾腾,两个小男孩在一起玩,他们的妈妈拿走了玩具枪、玩具小刀这类危险的物品,然后给孩子准备了充足的玩具,避免他们为了同一个玩具发生冲突。

因为对孩子比较了解,所以孩子们都喜欢的玩具,不是特别贵的,还特意准备了两份。

对于食品也是,准备得很充足,避免他们会为了同一个食品,发生冲突。

这样做,孩子们就很难去发生冲突,因为没有必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长是可以通过做一些观察和准备,把孩子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减少,甚至是避免。

2.培养孩子的”共情力”,从而唤醒孩子的“利他主义”精神

(关于较大年龄的孩子,尽量避免工具性攻击的办法)

大部分孩子在3-5岁,以及更大时,工具性攻击会慢慢减少,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而且,由于个体发展存在自己的节奏,他们在分享或者轮流玩时,也还是难免会发生工具性攻击。

除了给孩子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我们还可以在平时,培养孩子的共情力,唤醒孩子内心的利他主意精神。

什么是共情力和利他主义?

谢弗在《发展心理学》中讲到:

这些都很好理解,都是字面上的意思。

当一个小孩子能够以分享合作或者帮助的方式,去对待其他小朋友时,那么工具性攻击行为就会大大减少。

而共情力又是践行利他的前提,因为人只有能够感知其他人的情绪,才能够去为对方着想。

所以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刻意去培养孩子的共情力。比如爸爸下班回家,可以告诉他:

“爸爸现在一定很累呢。”

比如看到其他的小朋友哭泣,可以告诉他:

“那个小朋友很难过呢。”

当家长慢慢去培养的时候,虽然孩子小,但也可以慢慢去理解。当他们拥有了感同身受的能力时,也就会慢慢得变得谦让友好起来。

3.运用”不匹配反应技术“,不给孩子的工具性攻击做反馈

(不论是小孩子还是大孩子,当发生了工具性攻击时,我们的处理方法)

什么是不给孩子的工具性攻击做反馈?就是说,面对孩子的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家长不要反应过激,要温柔而又坚定。

有一次去表姐家串门,发现她的大女儿打了她的小儿子,又抢走了小儿子的积木。小儿子哭得很伤心,表姐并没有对女儿一顿臭骂,也没有立刻抱起小儿子。

她蹲下来,慢慢地对女儿说:

“如果你想要这个积木,可以告诉妈妈,妈妈去试着帮你和弟弟要。但是你不可以打弟弟,弟弟会疼。如果弟弟打了你,你是不是也会感到疼?”

大女儿和妈妈拉了拉手,又摸了摸弟弟的头,和弟弟说对不起。

面对孩子的工具性攻击,家长采用温和的态度,对孩子更有好处。心理学上管这种做法叫作 不匹配反应技术。

若家长反应过激,其实是给了发起攻击行为的孩子,一种”奖赏“,就会强化孩子发起工具性攻击,甚至是敌意性攻击的念头。

心理学家谢弗说:

当我们的孩子出现工具性攻击时,不要主观上认为是我们的孩子充满敌意,而是去理解孩子,为孩子提供非攻击性环境,培养孩子的共情力,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越来越好。

动手打自己父母的人,都是什么心态?心理学:不健全人格,难原谅

父母与孩子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父母可以说是点亮孩子人生的第一盏明灯 。而每一个孩子在年幼的时候都会依赖和信任自己的父母,他们在接受父母呵护的同时 也给与父母足够的疼爱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个孩子会朝着不同的方向成长和发展, 而有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甚至有一些孩子会动手去打自己的父母,这是什么心态呢?心理学上表示: 这是不健全的人格, 难原谅。

所谓的不健全人格指的是 一个人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 ,而这主要是体现在心理方面。相对于拥有健全人格的人而言,常见的不健全人格有 自卑、敏感、焦虑、暴躁冲动和爱破坏 等情况。

而当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的时候, 他们就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无视规则的的举动 ,不仅容易伤害到自己,而且还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动手打父母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事实上,很多孩子形成不健全人格背后的原因 与纵容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孩子做错事情时,父母不是选择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 而是无底线的包容

所以孩子长大后容易是非不分,变得极端、戾气冲天, 以至于做出打骂父母的行为。

除此以外,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经常会动手打自己的父母, 也往往是受到了家庭的“熏陶”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采取暴力的方式,像是动手打孩子或者是粗暴地惩罚孩子,而这就会逐渐形成孩子人格的一部分,进而导致孩子长大之后 做出打骂父母的举动

1、欣赏孩子

很多父母认为,批判和否定更能激励孩子进步, 然而孩子却会在批判当中不断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导致孩子的人格形成受到影响。

所以学会欣赏孩子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是父母的必修课。而要想掌握这一“课程”, 父母就要懂得去观察和发现孩子的优点

2、给孩子适度“自由”

很多专制型的父母习惯运用自己的力量和权威去压抑孩子的天性 ,所以孩子的人格的形成很难健全的形成,像是孩子容易出现“讨好型人格”,只懂得顺从, 没有抵抗的意识。

所以相比于专制,父母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反而更有利于他们人格的形成。而所谓的适度自由就是父母要懂得听从孩子的心声, 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也就是说;在孩子的人格建立时期,父母一定要注意 给孩子营造一个 健康 的成长环境, 让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在一个家庭环境异常暴躁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可能有哪些心理问题?

? 1.家庭暴力是一些儿童童年的阴影,他们每天都在担心害怕,他们可能自己犯了一个小错误,然后他们会被他们的父母打和踢,所以这些孩子害怕做事情。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前,我经常会思考这个事件的后果,所以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做事也会很谨慎,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他们担心做错了事情会受到批评和惩罚。有些问题,这类孩子,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小问题,因为他们的成长是在暴力的环境中成长的。

? 2.在这种暴力环境中成长对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有害的。这很容易对孩子长大后造成很多影响,也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因为他担心自己会发现什么。他们中的一半人也很暴力,所以他也很害怕找到伴侣。如果他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只会做伤害而不是好处,因为他在未来遭受了很多伤害。在家庭中,这种伤害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担心他的家庭在未来会变成一个暴力的家庭,所以他在寻找伴侣时非常谨慎。

? 3.如今,由于社会氛围的不断变化,家庭暴力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但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孩子是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他们做事的方式和行为准则与那些在正常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有很大不同。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在做事情时往往感到不自信,而且这种人通常很晚才找到伴侣,因为他害怕再次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

? 4.不仅如此,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爱打人,脾气不好,急躁等不良行为。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容易有暴力倾向,喜欢打人;他们动不动就发脾气;他们对别人没有耐心,非常易怒。不安全感。在家庭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脆弱,意志力薄弱,缺乏安全感。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