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孩子抢夺行为的成长意义

时间: 2023-08-12 19:07:16

孩子抢夺行为是指孩子在与他人分享物品或资源时,出现争夺的情况。这种行为在很多家庭中都很常见,家长们往往会感到头疼和无奈。然而,抢夺行为也具有成长意义,从多个角度分析,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意识、社交技能和正义感等。

孩子抢夺行为的成长意义

首先,孩子抢夺行为可以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意识。当孩子在与他人分享物品时,很容易出现争夺的情况,这时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并开始思考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思考过程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重要性,从而建立更健康的自我意识。

其次,抢夺行为可以促进孩子的社交技能发展。在抢夺的过程中,孩子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调,包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听他人的意见和需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这些交流和协调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沟通技能和合作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此外,抢夺行为还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正义感。在抢夺的过程中,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并开始思考如何公平地分享物品和资源。这种思考过程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正义感和道德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

当然,抢夺行为也有其负面影响,比如容易导致孩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家长们需要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抢夺行为,并教育他们尊重他人、分享物品和资源的重要性。同时,家长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意识、社交技能和正义感,比如鼓励他们参加团队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等。

综上所述,孩子抢夺行为具有一定的成长意义,可以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意识、社交技能和正义感等。家长们需要正确引导孩子处理抢夺行为,并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孩子总喜欢抢别人的东西,该如何引导?

? ? ?孩子总喜欢抢别人的东西,这个适合家长应该多加注意,帮助孩子成全的改掉这样的坏习惯。

一、教会孩子学会分享? ? ? 我认为孩子的行为与家长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孩子成长的好坏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父母由于上班的原因,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没有上心,这样式不对的行为。作为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学会分享,这样才会交到更多的朋友,才会让自己得到更多的掌声,小孩子都喜欢获得表扬。

二、在生活中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 ? ? ?家长在生活中就要给孩子传递十分对错的观念,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只要引导的很就会获得好的结果。在家庭生活中,多给孩子举出一些例子,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 ,什么是不对的行为,这样就会让孩子能够清楚地明白抢东西是不对的行为。其实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一开始抢东西没有受到阻止就以为是正确的行为,到后面就会觉得是理所当然,所以我们在开始的时候就要掐住苗头。

三、通过说教的方式传递? ? ?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不好行为的时候,只会通过打骂的粗暴方式解决,其实是会适得其反。面对孩子抢别人东西的行为,这个时候家长应该选择温柔地方式向孩子说明这样是不对的,并且给孩子分析其中的坏处,让孩子好接受。

? ? ? 孩子一开始就是一张白纸,我们需要好好地引导,不要太过于急功近利,这样知乎适得其反。我们应该耐心的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样才会让孩子接受,而不至于是一种指责式的教育,需要我们朋友式的相处。

离婚抢夺子女行为的司法解释引发热议,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能够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并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是很多人所期望实现的梦想。然而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婚姻在相处的时候,两个人才发现彼此并不合适,因此,离婚也成为了很多人放过彼此也放过自己的最好方式。

但是对于很多已经生育了孩子的家庭来说,这样的夫妻在面对离婚的时候,也会考虑更多,因为有孩子的关系,两个人也会更担心离婚对于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离婚后再抢夺子女,对孩子的影响最严重原本两个不合适的夫妻,可以通过离婚的方式来结束婚姻关系。虽然离婚会让孩子的心理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每一个父母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减少离婚对孩子的伤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陪伴,让离婚的伤害降到最低。

而依旧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不仅在离婚后不及时给予孩子关爱,反而做出一些抢夺子女的行为,这样无疑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更重的伤害。

委员建议:应该明确离婚时抢夺子女行为的相关司法解释 两会期间,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相关问题持续升温,其中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提出明确离婚抢夺子女行为司法解释的建议。笔者认为明确离婚抢夺子女行为司法解释确有其必要性,以充分保护未成年人子女的权益,保护另一方离婚自由。

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提出,建议明确离婚抢夺子女行为司法解释,蒋胜男表示,离婚以后抢夺藏匿子女的行为,造成了亲情的割裂与仇视,建议明确相关司法解释,阻止这类行为的发生,也让被抢走的孩子尽早回归到自己的父母身边。

这样离婚抢夺子女的行为非常令人气愤,我非常支持委员的提议,应该尽快明确这种行为的性质,并给于相关的人员一定的惩罚。

离婚虽然是很多人的无奈之举,但是无论怎样,离婚也好过两个不合适的人拧巴在一起过日子

而离婚的过程中,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和状态,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陪伴,并告诉孩子虽然两个人离婚了,但是这是大人之间的事情,并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才离婚,而且父母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尽管父母离婚了,但是父母依旧会爱着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怀,才有可能让他们尽可能的受到父母离婚的伤害。

小孩子抢夺&打人,跟你想的不一样!

常听到有妈妈跟孩子说:「不管怎么样,你动手就是你不对!!」

以前我也觉得这句话是对的,我认同不管什么状况,动手的一定就是不对!!( 虽然小公主很少有机会对别人动手,多半是惨遭别人毒手比较多! )

但那天跟兔宝爸聊完后,我对这句话出现了非常不同的见解!想分享给跟我一样认为这句话是真理的你!做父母的我们真的需要针对这个问题好好思考思考?

兔宝爸是谁?简单介绍一下~~那天米雪妈跟众妈咪去行天宫通宵排队报名时,面对漫漫长夜,有人看书,有人看影片,有人打盹,有人聊八卦,也有人玩游戏?,而我们这群妈妈是什么都能聊,从孩子聊到婆媳,什么都好聊~

我们跟正在参加共学团的帝宝妈请教了一些共学的心得,还因此认识了兔宝爸,全职育儿的兔宝爸有个2岁8个月的女儿,他加入共学团很久了。对共学我们大概了解一下,但对于兔宝爸脑中丰富的育儿宝典我们更有兴趣!他看过各式育儿书,而且蛮多学派他都亲身尝试过,所以真的很有心得!!我们邀请他分享许多育儿经验,兔宝爸一打开话夹子也是挺惊人的!跟兔宝爸聊到几个话题,我都蛮有收获的,所以想要分享给大家。米雪妈认真觉得实际经验的分享有时候比看书还有用!!

我就直接切入本文正题了,那天我们请教兔宝爸有关:「孩子动手的问题!!」现场才几个妈妈已有许多人有此问题了,这年纪的孩子似乎都慢慢出现这个问题??

兔宝爸说:“请先了解宝贝动手的原因!” 妈妈们回:“就是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时,因为抢玩具,所以动手啊!” 兔宝爸又说:“所以首先请先厘清一件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宝贝动手?”

此刻我们有些疑惑,没有很了解兔宝爸要表达的意思,什么原因?不就是“因为想玩而争抢玩具”吗?后来兔宝爸要我们把实际状况讲出来!我们才突然发现,我们的孩子虽然都是动手,但状况都不太一样!通常因为抢玩具动手,不外乎是以下几个状况:

1.因为很想玩某样玩具,所以从别人手上抢走玩具!

2.因为自己正在玩,但其他人突然抢走,所以动手打人抢回玩具!

3.玩到欲罢不能不肯放手,看到别人靠近就攻击,阻止玩具被拿走。

不过不管是因为哪个状况,妈妈对孩子动手都深感困扰啊!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染上爱打人的恶习!!

当天米雪妈先问了兔宝爸一个才刚发生不久的状况。前阵子上课时,有小朋友来拿走我们带的美术用品,小公主激动以对的事。过往小公主对于人家侵犯到她的领域,她会一直呼叫妈妈,要我救她。但那天小公主边叫妈,也边动手想抢回来,但力气没小哥哥大,还是抢输了,所以当场崩溃大哭。后来,东西是拿回来了,但她一直紧抓着所有我们带的物品不放,然后整堂课都一直委屈地窝在我怀里。

兔宝爸听完,问我当下我是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的?我说当天看到孩子在互抢时,我有先跟那个小哥哥说,这东西是妹妹的,想要玩可以问妹妹,但不可以用抢的!但因为对方是小朋友,所以我没有把东西抢回来,我交给对方妈妈处理,请她帮我拿回来,然后我安慰小公主说,小哥哥不是故意的,阿姨也帮你把东西拿回来啦!你就不要难过了!

兔宝爸很惊讶地看着我说:“ 就这样?那你过往遇到类似事情呢?”

我说我遇到这类状况时都会先跟对方说,不可以这样抢东西,大家一起玩之类的!但因为对方是孩子,所以我并不会介入直接把东西抢走,但通常如果对方妈妈也在场,几乎都会在当下协助孩子把东西还给我们!

兔宝爸说,由我的行为可以知道为什么小公主会从呼喊妈妈,“进步”到靠自己抢!因为小公主发现原来喊妈妈没有什么用!妈妈没有替他争取应有的权益!!!!所以小公主开始学会靠自己抢回来,一方面是靠自己比较有用,二方面是“本能”!

当兔宝爸说这是本能时,我担心地问:因为我的不积极介入,会让孩子学会动手吗?

兔宝爸看到了我的担忧,他问我,因为这件事你心中担心的是什么?

是孩子学会动手吗?但你女儿这个动手是在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反而觉得你女儿很棒耶!她懂得保护自己了啊!!此时另个妈妈也问兔宝爸,但我儿子不只动手抢回来,他还会动手打人耶!兔宝爸就说,所以听来你们的孩子都是先受到“抢夺”的行为,所以才动手?那他们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动手抢回来,妈妈们觉得何错之有?当然动手打人这件事本身看来像是不对的行为!但请妈妈们思考一下,他们还未满两岁,对于被抢夺这件事,能做的真的不多!

他们言语发展未达可以明确沟通的地步,行为动作又还不够细致,所以难免会“出手过重”的情形啊!但他们只是想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像小公主这样原本只动口不动手,最后妈妈也没真的帮到她啊!所以她只能靠自己动手挽回局面了!!!!(突然觉得很惭愧!!原来是因为我的关系才让小公主升级到另一个层次的!)

但如果是为了想玩别人手上的玩具而动手打人抢玩具,那又是另外一件事!!!这个主动攻击的行为,需要爸妈花时间不断指正教导,给孩子正确的观念!!也要让孩子去学习“等待”跟“分享”,这两个在公共场合玩玩具的准则?

坦白说,一开始我们对于兔宝爸似乎将这些行为“合理化”,并没有很认同!我们还是觉得,孩子还小就是需要好好教,反正动手就是不对!我们也一致认为!即使是先被抢也不可以动手!兔宝爸笑了笑,举了个例子,问我们大家一个问题!!

他说:如果今天你买了只新手机拿在手上,然后有个人突然在没有你同意的状况下抢走!请问妈妈们,你们会有什么反应呢??相信实际发生这个状况时,状况不外乎是以下几种反应吧!温柔点的妈妈可能会惊声尖叫大喊“抢劫!!”然后追着抢匪跑吧!勇猛一点的妈妈可能会拿起包包狂揍抢匪,然后边叫抢劫吧!如果状况发生在比较有力的爸爸身上,可能会直接一拳打过去,想抢回手机吧!!

兔宝爸接着说,你们思考一下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状况对照表如下)

比较内向害羞的孩子就会大叫妈妈,希望妈妈来帮他夺回被抢走的东西!比较勇敢的孩子会用自己的力量试图去把东西抢回来,然后边哭喊著叫救兵!力气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直接攻击对方,他们想让对方放手,拿回他的东西!

突然间米雪妈像是被雷打到一样,我从没用这个角度去思考过耶!

兔宝爸说,对于孩子而言,在他手上的玩具,就像稀世珍宝一样珍贵,所以在孩子心中那价值可能还高过举例中所说的手机咧!而身为大人的你遇到不被尊重的抢夺行为时,你都会有以上的反击状况了!为什么你又会说,当孩子出现保护自己手上东西的行为是错的呢?难道你攻击抢匪夺回所属物品时,那个攻击是违法的吗?比抢夺的罪还重?

很多人教育孩子,都把这个自卫性的攻击看得比抢夺更严重!!妈妈们自己思考一下,不觉得这样的逻辑有些怪怪的吗??

米雪妈的脑袋真的像被打到一样!!我终于知道小公主那天为何如此委屈了!!!因为小公主心中一定觉得东西被抢了,妈妈不仅没帮忙,还帮对方说话,没有替她着想。明明那个东西是她的,明明她是被抢走东西的人,明明她只是想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每次遇到类似状况,妈妈都没有积极介入处理。所以这次他选择靠自己抢回来,还被妈妈说不可以这样抢东西!在她小小的脑袋中,应该存在非常多的疑惑吧!!

后来我还有跟兔宝爸讨论一个问题,我说我之前遇到一些妈妈,他们都说小孩的纷争她们尽可能不介入,他们希望让孩子养成自己处理同侪间的争执,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团体中互动与生存。兔宝爸说,这个理论原则上没错,但需要建立在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身上,这个年纪的孩子真的还是需要我们在旁给予正确的观念与辅助,否则他们可能只学会,打赢了就可以拿到玩具,所以在争夺的过程中,他们就更有合理的理由去打人了!!

米雪妈觉得不管孩子是外向强势的,或是比较胆小内向害羞的,他们都很需要家长在旁边陪伴&教导!因为给他们正确的观念跟教导,才能让他们学习到更正确的互动行为。让他们可以善用自己外向活泼强势那一面去广交朋友,当团体领导者;让胆小内向害羞的孩子可以去多接触其他人,能更正面地进行团体相处。

千万不要放任而让孩子误学了不对的相处方式,成为日后家长的烦恼。教育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大家一起学习分享,也一起修正成长!跟大家分享这个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我个人觉得感触很深也很受用!也逐渐修正我处理小公主面对纷争的方式,好像真的让她更能接受了~与大家共勉之 【萱达幸福の城堡】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育儿> 关于孩子抢夺&打人,这个观点跟你想的不一样!!】

当孩子的东西被抢走,家长该告诉孩子什么

很多人在小的时候,应该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的东西被同龄的小孩抢走了,无助的自己,只能去寻求父母的帮助。可是在这种时候,我们的父母却总是会要求我们谦让。

而当时的难受和痛苦的心情,在长大自己成为父母之后,很多人却已经忘了。在自己的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他们就会继续对孩子?洗脑?说:?你要学会谦让?。

孩子的东西被抢走时,有这样的心理活动很多家长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其实孩子当下的心情,在家长小的时候,应该都是体验过的。因为每一个人在小的时候,似乎都被家长强迫着谦让过,别人家的小孩。而在那个时候,每一个孩子可能都是一样的。

第一,当对方比自己大时,孩子会觉得很无助。

被年纪稍大的孩子抢走了东西,孩子会觉得非常害怕,因为对方年龄更大,身材也更加高大,所以孩子不敢反抗,只能向家长求助。

第二,当对方比自己小时,孩子想夺回来,却怕被责怪。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从小告诉孩子要尊老爱幼。所以当孩子遇到抢夺东西的对象,比自己年纪小时,第一反应是很想抢夺回来,但又担心因为没有照顾小孩,而被家长责怪。但是有些东西对于孩子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旦失去,会觉得非常难以接受。

第三,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向父母求助。

一般来说,面对这种问题,孩子都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所以只能向最为信任的人,也就是父母求助,希望父母能够帮自己做主。毕竟被抢了东西,孩子是充满委屈的,这种时候也只能找到自己最亲近的人诉苦。


父母强迫孩子谦让,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但是让孩子失望的是,很多父母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为了自己的面子,都会强迫孩子去理解、去谦让。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心情,强迫孩子做到很多大人,可能都做不到的事情。

但是家长这种强制要求,孩子学会谦让的行为,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不仅影响孩子对于谦让一词的正确理解,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1,认为自己不受保护

孩子在向父母求助的时候,是希望得到父母正面的回答,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学会谦让,只会让孩子的信任出现崩塌。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地位,并不受到父母的保护。

2,学会压抑自己

长期在父母要求谦让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会逐渐的压抑自己真正的情绪,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喜好,一切顺从家长的想法,不敢反抗和违逆家长。即使是在长大之后,孩子在工作和学习中也会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

3,无法确立正确的社会观

家长的这种行为,不仅会让孩子对谦让的真正意义产生误解,还会对物品的所有权产生误解,认为只要自己喜欢的就可以拿走。因为他们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而一旦孩子的这一思想成立,那么以后就会更加难以纠正了。

所以哪怕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曾经还有网友做过调查,询问大家是否经历过,自己的东西被父母强行送给别人的事,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种事情,而且几乎所有人,都还记得是什么东西。

由此可见,家长所谓的谦让,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难以忘怀的事情,家长认为的谦让,对于孩子来说又是多么不讲道理。


当孩子的东西被抢走,家长该告诉孩子以下四句话在孩子的东西被抢时,家长的正确做法,不是告诉孩子要学会谦让,而是应该告诉孩子以下四句话。

第一,不想东西被抢走,就要学会保护。

这不仅是告诉孩子,保护自己的东西的重要性,也是教会孩子坚强,学会拒绝,学会保护自己的东西,也是学会保护自己。这样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也能更加的坚韧。

第二,东西被人抢走之后,可以找父母帮忙。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最亲近的人,家长表现出维护孩子的姿态,也能给孩子增加安全感。不仅如此,孩子对父母有了安全感,那么在之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也会更加放松和自信。在面对其他的困难时,也更加有勇气,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就是自己的后盾。

第三,别人的东西不能抢。

家长不仅仅要注意,教会孩子拒绝和保护自己,家长也要教会孩子,不要做一个加害者,去伤害别人。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自己的东西被抢走了会难受,那么就更不能抢别人的东西,培养孩子正确的社会观。

第四,你有支配你所有物的权利。

家长要给孩子确立正确的物品所有权观念,让孩子理解东西的所有权是属于谁的。而且让孩子学会支配自己的所有物,同样也是让孩子学会,培养自己的自主意识,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有自己的思考,不至于太容易被别人的思想引导。


不知道为什么,谦让明明应该是,有着自主意识的选择的,却在家长的教育中,慢慢的变成了孩子必须做的事。?不懂得谦让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因为这样的思想,家长不停地逼迫孩子委屈自己。

这种所谓的美德渐渐的,变成了人们身上的枷锁,所有人忘记了,谦让是自愿的。家长把谦让变成了孩子们的必经之路,面对比自己小的孩子要谦让,面对比自己大的孩子也要谦让。总之,这些家长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要求孩子谦让别人,不管孩子自己是否委屈。

而家长的这种行为,既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面子,又是为了顺应社会。但是,因为所有人的教育都是这样,这种教育就是正确的吗?很多孩子可能还没有真正的理解谦让的意义,就已经开始被父母强迫着谦让别人,忘记自己的主观意识,只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

这种谦让实在是太残忍了,更残忍的是,很多如此逼迫孩子的家长,自己曾经也被这样伤害过,现在却自然地变成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样子。

逼迫孩子谦让,并不能让孩子学会谦让。同样的,孩子现在不愿意谦让,不代表孩子一辈子都会是一个自私的人。请家长不要再打着为了孩子好的名义,来满足自己的面子了。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