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经历痛苦,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但是如何面对痛苦,如何处理痛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选择沉溺,而有些人选择用创造性的方式来处理痛苦。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何用创造性的方式处理痛苦。
痛苦的艺术:如何用创造性的方式处理痛苦
一、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许多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让艺术家自己得到情感上的宣泄,还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这种情感。例如,很多诗人在写诗的时候,会用自己的经历来表达对生命、对爱情、对死亡的感悟。这些诗歌不仅是诗人自己的情感宣泄,也是读者情感共鸣的表现。
二、创造性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痛苦
用创造性的方式处理痛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痛苦。有些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但是可以用艺术来表达。例如,有些艺术家会用画笔来表现内心的痛苦,有些音乐家会用音乐来表现内心的痛苦。这些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痛苦,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的情感。
三、创造性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痛苦
用创造性的方式处理痛苦,可以让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痛苦。有些人在经历痛苦的时候,会变得消极、沮丧,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但是,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处理痛苦,可以让我们找到一种积极的方式来面对痛苦。例如,有些人在经历失恋的时候会写情书,有些人在经历身体疾病的时候会写日记。这些创作可以让我们发泄情感,也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
总之,用创造性的方式处理痛苦是一种有益的方式。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创造性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痛苦,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痛苦。因此,当我们经历痛苦的时候,不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式来处理。
有这么一种说法:“一个稳定平和的情绪,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情绪,其实是 人的内心世界外在表达方式 ,是由身体内部的明显变化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
古人常说,人有七情六欲,就是七种情绪和六种欲望。人的欲望在古人看来不过也是一种人的自然情绪之一。食色性也,再正常不过。
最早的出处见于《礼记.礼运》:“ 喜、怒、哀、惧、爱、恶、欲 ,七者弗学而能”。说的就是这七种人的基本情绪,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本能,不用学就会的情绪表达。人的欲望是七情之一。
佛家智慧里也有七情六欲的说法,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 喜、怒、忧、惧、爱、憎、欲 ”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情绪复杂多变,自古至今想知道究竟有多少种的人很多。但不得不说 七情六欲只是是一种朴素的、原始的说法。
剑桥大学心理学家西蒙.拜伦-科恩发现 英文语境中有412个独立的情绪概念 !社会心理学家达彻尔.凯尔特钠研究证实,人类拥有 27种情绪表达 。
如果能用准确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腔调信号来表示出来的有22到25种。不同种族、地域、政治体系下,人类也有20种左右的情绪表达是相通的。 每个情绪都不是一个孤岛,通常与其他情绪共存 ,比如痛恨和悲伤、怀旧和浪漫等。
每一种情绪的变化都会使肌肉、血管、内脏和内分泌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和随之而来可感知的精神状态就是情绪 。没有这些身体变化,就没有情绪。
没人能对情绪引起的疾病免疫。
在这个世界里,恐怕没有什么比 生理紊乱 更让人捉摸不透的了。
对医学常识缺乏了解的人常常将这种疾病的起因错误地描述为“神经紧张”。直到1936年,医学家们才开始对能够 诱发疾病的情绪 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功能性疾病,或情绪引发的疾病等。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约翰.A.辛德勒,在全球率先提出“ 情绪决定健康 ”的医学理念:与情绪有关的这部分神经系统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它不受意志控制。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情绪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目前正显著流行的功能性疾病E.I.I.(由情绪诱发疾病的简称)就是最明显的病症之一,如今很多人都因为它而在寻求医疗援助。也就是说, 如果你感觉自己像要快生病了,或者已经病倒了,你患的很有可能是情绪性疾病而不是生理性疾病。
对于不了解它的人来说,要相信此言有一定困难,但实际上,患这种病的概率很大。几年以前,位于新奥尔良的奥克斯纳医疗机构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指出每 500名 持续进行肠道疾病治疗的病人中,有 74%的病患 被发现患有E.I.I.;耶鲁大学的医学诊疗部也曾于1951年在一篇研究报告中表示,有76%的病人被诊断曾得过E.I.I.。
每一个人,无论是谁,都有可能在某个时间患上情绪诱发病 。如果你曾因为患了情绪诱发病去看过医生,而医生却没能给你确切的诊断结果,之所以出现这个结果是出于以下两种原因:
不愉快的情绪通常表现为 骨骼肌紧张 和 内部器官肌肉紧张 ,如果这些使肌肉拉紧的情绪 持续足够长时间 ,或者如果它们 单调重复得过久 ,那么参与到其中的 肌肉就会受到伤害 。
胃是最能体现情感变化 的人体器官之一。每个人每天的情感变动,胃都能感受到。而与其他任何器官相比, 结肠就是人们情感的探测头 ,它对情绪变动的反应非常敏锐。所以几年前,费城一位医生就发表了“结肠是人类情绪的一面镜子,当精神紧张时,结肠也会紧缩”这样的观点。
任何被赋予相同情绪的人,每次情绪爆发时,都会以相同的方式来体现 。例如某人焦虑时颈后肌肉都会向下挤压,当相同情绪出现时,这些颈后肌肉会一直有同样的反应。
我们所知道的偏头痛,皆因情绪引起血管变化所致。 85%的头痛都是情绪引起的 。在一些人群中,情绪困扰和头痛之间的因果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另一种情绪性疾病是神经性皮炎。很多疾病包括皮肤病,都会因消极情绪而恶化。
因此,如果我们将所有的注意力和意识都集中到每天都会经历的任何一种常见的“痛苦”上,那么 痛感将成为其生活的主要经验 。使轻微“疼痛”变得更加糟糕的做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其上。如此一来,“疼痛”将开始变得更加明显,放肆并且蔓延,直到你的身体停止工作。相反,当我们 有意识地“预见”疼痛范围在缩小,痛感神经将逐渐断开连接 。
许多人不了解疾病的根源,往往认为自己有高超的才智,因而对情绪诱发的疾病是免疫的。事实上, E.I.I.在责任更多、警惕性更高和能力更强的人身上更容易出现。
这可能是因为清醒的头脑可以同时找到十件需要担心和关注的事情,而在同样的时间内,糊涂的心灵所想到的只有一件。 智商越高的人,需要承担的责任越大,这通常意味着伴有更紧张的情绪。
有智慧的人不容易患情绪诱发病 ,因为智慧不仅包含了智商,还包含了 知识运用能力和情绪掌控能力 。但很显然,智商高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聪明人,并不一定具备情绪掌控能力。再加上他们脑子运转得很快,因此聪明的人往往是那些引导他们情绪走出低谷的能力最低的人。
总而言之,发泄情绪之前,想想这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
情绪,其实是一种 信号 。它提醒我们问题出现,令我们立刻采取行动 避免或逃离 这个场景,这种情况下,它可以 为我们所用 。
但当情绪 反应指向“自我” 时,试图通过找出自身问题来处理情绪的方式,比如:
这种情绪反应的本身就会成为真正的问题,将情绪的矛头指向了自己,长此以往, 抑郁 也会来到身边。当我们 把情绪当做敌人时,我们就会与自己做对 ,把自己推入了陷阱。
情绪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通常在意念的湖面之下运转,就像一条在水下穿游的鲨鱼。如果我们不引导情绪,它会搅乱整片湖水。
故,尽量从容地去留意有什么 念头 经过你的脑海,或者是什么 画面 。这些念头是我们 对情境的解释 ,它们会产生不同的 情绪反应 , 对情境的解释才是引发不同情绪的原因 。
我们可以发现 那些经过我们头脑的思维,它们是怎样影响我们的 。同时,也会发现,想法只是想法, 想法不等于我自己 。
觉察我们内在世界-情绪变化是对自身关注的,这种行为可以激活儿童时期被他人关注和关爱所激活的神经回路,也就是说,觉察/静观锻炼就是在此时此地 赋予你那些在儿童时期就应该得到的东西 。他会让我们跟别人保持亲密密切关系的时候,感觉更加加安全。
我们会发现对情绪的反应是怎么影响我们的,更重要的是这提供另一种 更合理的情绪处理方法 :将旧的心理模式转变成全新的模式。
而如果我们在觉察中能 理解这些情绪波动是怎样激发旧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又是被过去的感受累积起来的 ,那么就会容易放松一些,对自己更宽容和理解。
事情从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判断和反应。情绪也从不是来自某人的言行或环境里出现的转变,而来自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也就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我们的身体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它帮助我们 最早感知 环境中的危险,并做出 应对 。身体和我们的无意识连接非常紧密,身体是一个高度灵敏的 情绪接受器 。
但是,生活中忙碌的我们容易察觉到心情的变化,但常常无法觉察它对身体的影响。如果我们 不想 应付这些对身体的 紧张感 ,就会对身体和头脑的 无意识 造成更多的压抑和问题。
当我们对身体觉知时-描绘出感觉,你就会注意到身体的每一部分并认识你的感觉,而不用努力去放松或是做出任何改变。记住,除了紧张相关的感觉之外,还要注意到哪些感觉好,哪些感觉宁静。
事实上,研究发现,我们 关注自己的身体 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方式,觉知正念的瞬间,如同黑暗中的烛光,刹那中将我们带出痛苦的深渊。因此,觉察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动力,让我们在事情中有所学习。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没学到,同样的事情还会再来。当我们能够成功地把思想、情绪和行为协调起来,便可达到更佳的表现。
它代表着我们需要:
事实证明,让情绪消散比我们预想的要简单得多。和普遍的认识相反,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处理这些情绪,恐惧、沮丧和愤怒看起来是很通情达理的。当你得到这些 “负面”情绪背后的信息,并因此做出反应后,这些情绪就会自行消散。
当你学着把情绪当作信息时,就不会情绪化。你看起来很投入、很有思想、存在感强,因为你没有用无意识、低效率的方式对恐惧、沮丧、愤怒和失望的情绪做出反应。你开始采用一种镇静的解决问题的姿态,同时利用对环境中的人际挑战和不时的威胁产生的身体信号。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 真正地不再害怕恐惧本身 ,并得到了 让滋生恐慌和斗争的环境中的其他人冷静下来并保持专注的能力 。
最终,因为你不再浪费精力却压抑情绪,你就解放了自己的身体、思想和精神,找到了解决其他人的问题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你对生活和工作的激情开始传染,同样被传染的是你用 优雅、轻巧和不时的快乐驾驭生活的情绪过山车时,得到的自信所带来的深刻的安宁感 。
在努力引导情绪的过程中,你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耐心。 如果你不敢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那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你应当审视所有的恐惧,这时你会发现,大多数恐惧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荒谬无理。之后你会进行自我反思。渐渐地,你就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具备检视思维过程的能力了。
每个人都有情绪,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关注自己的情绪,还可以辨别自己是否被情绪勒索—— 对方没有处理好自己内心的空间,反而试图控制我们,希望借由我们不要违反他的价值观与准则,以此减少自己内心的恐惧。
他们一贯的做法:“我会有这种感觉,都是你(行为)的错。”
他们非常坚持,无视我们的感受与底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贬低我们或我们的能力 、引发我们的 罪恶感 、剥夺我们的 安全感 ,会 放大自己的需求 ,将 压力和焦虑转嫁到我们身上 ,恼羞成怒时还要把 羞愧感投射到我们身上 。
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这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在,指摘掉自己,一味推卸责任,总感觉自己被亏待。
但,为什么你容易被情绪勒索?其实,当我们习惯自我怀疑、想当个“好人“、过度在乎别人的感受、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被“你应该”的教条压抑时,就容易被情绪勒索。
而终结被情绪勒索的怪圈唯一的手段便是:提高自我价值—— 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感受、设立自己的界限。
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 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 。那个人也会感觉出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愿意让你去引导他做出改变。任何一次行为不等于一个人。而接受另一个人的动机与情绪的前提是, 你同样接受自己。
压力和情绪诱发病不是因为众多的麻烦,而是因为不懂如何处理。
事实上,据我们所知, 良好的情绪对于人类的健康来说是最伟大的力量 。比如平和、镇定、勇敢、坚强、愉悦,都会刺激脑下垂体分泌激素以达到最佳激素平衡。这种平衡所产生的效力可能比世界上的任何药物都更加理想。
通常,一个随心所欲放任自己情绪宣泄的人,我们会给其贴上“不成熟”的标签。情绪紧张是一个孩子面临危险时会有的反应,而一个 成熟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却会沉稳地应对 。
换言之, 成熟,意味着情绪稳定 ,等于能够保持镇定、顺应自然,拥有勇气、决心和快乐。能够以有效的方式处理日常生活不同状况的能力,也就是说, 以创造最大程度的享受和产生最小的压力的方式来处理,就是所谓的成熟 。
此外,成熟意味着给予,而不是索取。一个典型的幼稚心态就是一定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不成熟的人做事: “这样做我能得到什么?”这样的态度是就是一个容易引起易怒情绪的跳板 。
事实上,站在中立立场,不断索取的人永远不懂得给予带来的享受,他们的局促不安、贪得无厌以及紧张的情绪让他们总是处在不健康的状态,疾病不断。
当然,心理学表明, 很少或没有人是完全成熟的 。大多数人个性中的某些地方会使他们带着幼稚的紧张情绪,因此他们在紧急情况时仍然有像孩子一样的反应。
如孩子需要成长,成熟也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遗憾的是,目前没有可以学习如何变得成熟的地方。
希望以下 成熟所包含的品质 ,能供大家参考:
1.良好的责任感和独立感;
2.给予而不是索取的态度;
3.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争强好胜,与人为善、友好合作;
4.承认和接受关于性的社会制约性,并让性行为成为幸福婚姻生活的一部分;
5.认识到富有侵略性的敌对情绪、愤怒、悔恨、残忍和乐于争斗都是弱者的表现,拥有温柔、善良和良好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6.灵活变通,面对无常命运;
7.能够分清幻想和现实。
最后:
萨提亚家庭治疗中,把自我比作一座“冰山”,我们所能看到都只是“冰山一角”,更大一部分隐藏在水面以下。所有我们看到的行为或应对模式都与底层密切相关。而 引发不愉快情绪的最常见的原因都与“渴望”层面有关 ,例如爱、安全感、被认可、创造、新体验和自尊心等。
每个人都有6大基本心理需求。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 任何一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他的生活就会不快乐、紧张和不安,而且还不明所以、不知所措 。这些需求是对爱、安全感、创造力表现、认可、新体验和自尊心的寻求。
如果缺少爱——给予别人你的爱。
缺乏安全感——没必要忧虑,忧虑只会使情况更糟;树起健康情绪的旗帜。
缺乏表现创造力的机会——开始去寻找,没有什么能阻拦你。
缺乏别人的认可——先给予别人认可,你也会得到认可。
缺乏新体验、新生活——走出去,寻找新体验;时刻为新生活做好准备。
丧失了自尊心——记住:你跟我同样优秀,而我们跟他们也同样优秀!
艺术教学中创造性培养的策略有哪些如下: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的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
4、重视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造者优秀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