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它承载着无数珍贵的记忆和经历,也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不幸的是,有些人在童年时期经历了各种不良的事件或者遭遇到了心理上的创伤,这些经历可能会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阴影。治愈童年创伤对于这些人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他们从过去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一生治愈童年 出处
在童年时期遭受创伤的人们可能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惧等。这些问题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社交。因此,治愈童年创伤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他们重建自己的心理健康。
治愈童年创伤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首先,接受心理咨询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人们可以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创伤,并逐渐解决和疏导它们。此外,参加心理辅导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这些课程中,人们可以学习到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创伤,以及如何建立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心理疗法活动来治愈童年创伤。例如,艺术疗法可以帮助人们通过绘画、写作、音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并促进自我治愈。另外,运动疗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或者瑜伽等活动,人们可以释放压力,提高身体素质,并且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除了个人的努力外,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也是治愈童年创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朋友、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都可以扮演重要角色,给予创伤者必要的关心和支持。家庭成员应当提供温暖的环境和稳定的情感支持,让创伤者感受到安全和保护。朋友和教育机构可以帮助创伤者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并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培训。社会组织则可以提供专业的帮助和资源,帮助创伤者重建自己的人生。
综上所述,治愈童年创伤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经历过不良事件或者遭受心理创伤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通过接受心理咨询、参与心理疗法活动,以及得到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他们可以逐渐恢复心理健康,并重新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提到卓别林,很多人的印象是 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不舍得离手的拐杖。提到喜剧,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卓别林。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最高峰!
大家很熟悉的这位喜剧演员,4岁登台表演,13岁进入好莱坞,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这位才华横溢的喜剧明星,童年却非常的不幸。
卓别林出生在英国伦敦的贫民窟,父母都是剧团演员,他从小就深受影响,特别有表演天赋。又因家庭贫困,小时候被送进孤儿学院学艺。
1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也住进了精神病院,小小年纪的他开始登台表演,贴补家用。 为了赚钱,卓别林先后做过报童、理发店学徒等,甚至还在大街上卖花。
因为喜爱戏剧,卓别林尝试回到舞台,各种毛遂自荐,终于他开始得到机会,开始在各种舞台剧中,扮演一个又一个角色。在卓别林17岁时,已经开始扮演主要角色了。
卓别林多才多艺,精通哑剧、表演、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表演。很多影片也是由他自己编导、自己主演、自己配乐。他既擅长表演粗放的滑稽,又善于表演微妙的讽刺。
卓别林开始崭露头角,也被 Essanay电影公司挖走了。在这里,卓别林争取到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他在《流氓》中用喜剧表现底层人民的生活,《 工作 》中强烈的讽刺意味也让他得到掌声。而在之后的《女人》、《在银行》和《警察》等影片让他声名大噪。
由于在独立性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卓别林建立了自己的制片厂,并且进行了一些独立制片活动。
其实卓别林的事业也不是顺风顺水的, 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开始,卓别林对 社会 底层人物的真实描绘,引起了左翼知识分子的注意,同时也引发了右翼人士的警觉。
那时候他的活动,甚至助手的档案都被调查,也被跟踪和监视。 美国政府甚至趁卓别林带着妻儿宣传电影的时候发出通告,拒绝卓别林再回美国。
在被美国政府驱逐出境后,他和家人隐居在一个小村子。他的电影被抵制,事业也一落千丈。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打击。
卓别林一生主演过多部影片,他的一些作品,总是寄同情于穷人,而嘲弄那些富人,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卓别林的电影观众带来了很多的笑声,然而影迷却无法理清那是欢乐的眼泪还是辛酸的眼泪。别人只可以让观众发笑,卓别林却可以让观众笑完以后深思。
卓别林的感情路也比较坎坷。
初恋女友是比他小四岁的舞蹈演员。19岁时,卓别林在剧团遇到了15岁的女孩凯丽,当他求婚时,却遭到了拒绝。卓别林只承认这是一段美好而苦涩的初恋。
虽然爱情失意后,但事业上迎来了巅峰。他的搭档, 埃德娜·普文斯不仅主演了他的很多影片,而且成为卓别林的情人。 大家以为他们要结婚时,卓别林却娶了16岁的 德丽德·哈里斯 。奉子成婚后,哈里斯不仅挥金如土,还用情不专,三年后俩人宣布离婚。卓别林也付出了80多万美金的高额离婚费。
恢复单身的卓别林在筹备拍摄《淘金热》时遇到16岁的丽塔·格雷,两人也是奉子成婚,生了两个小孩,四年后感情不和离婚。
卓别林再次结婚时选择了隐婚,对方是女演员宝莲·高黛。1936年,俩人秘密结婚,一直到9年后,两人离婚,大家才知道他们的这段婚姻关系。
前三次婚姻都非常失败,这让卓别林一度害怕女人,也遇到了他的最后一任妻子 乌娜·奥尼尔。 乌娜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金·奥尼尔。长相也很漂亮,被评为20世纪最美丽的女人。
那时的卓别林已经54岁,而乌娜18岁,这段婚姻并不被看好。在婚后一年,卓别林就卷进了绯闻风波, 前女友带着“卓别林的孩子”找上了门。不过乌娜选择相信卓别林,后来也证实了这个孩子不是卓别林的,自此之后卓别 林也没有任何绯闻了 。
他们开始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二人一直默默相伴34年,前后养育了8个子女,直到88岁的卓 别林在一个平安夜安静地与世长辞。生前的卓别林经常对人炫耀:“我终于有了一个欢乐的家了。”
在上世纪30年代,卓别林也来过中国,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卓别林很平易近人,记者的提问会配合回答,还亲切地和记者告别。之后也参加了为他举办的欢迎茶会,和梅兰芳等人交流畅谈。
当大家问卓别林对中国电影有什么看法时,他回答:“我在很久前看过一部中国的默片,但时间隔得太久了,所以我对现阶段的中国电影,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谦虚又谨慎。
他也很喜欢中国戏剧,当晚他受邀听戏,根据行程预计15分钟,但40分钟之后,他还是不愿意离开。看完戏之后,卓别林还特意到后台跟演员拍照留念,对演员们的表演大为赞赏。
卓别林的这次中国行,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到1954年周总理在出席日内瓦会议与卓别林见面时,他还提起了那段往事,表示很开心。
卓别林出身贫寒,对下层人民怀着深切的爱和同情。他曾批评莎士比亚的戏剧里都是些王公贵族,宣称:“我所构思的喜剧情节非常简单,那就是普通人陷入困境并解脱困境的过程。”
卓别林的作品深入群众,可能就是这样,大家对这位天才的艺术大师十分崇敬。法国人称他为“我们永远的夏尔洛”。
《西蒙的爸爸》是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看完这篇小说时,心中被一种奇特的感觉搞得乱糟糟的,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使我的精神激动不安,脑海里萦绕了这一句话:“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你用一生去治愈 。”我觉得西蒙他是幸运的,他幸运的遇到了菲利普,弥补了他家庭中缺少的那个角色,也弥补了他内心的缺口。
《西蒙的爸爸》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西蒙的小男孩,他和别的孩子不同,他没有爸爸,他的妈妈一个人抚养他,他名义上的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俩,他从来没有见过西蒙,也许不知道有西蒙这孩子的存在。
正因为这一点,在他们家附近的街坊邻居们会在背后对他们家议论纷纷,文中是这样说的“虽然在公共场合大家对她(指西蒙的妈妈)笑脸相迎,但这些做母亲的背后谈起她时都带着一种怜悯而又有点轻蔑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感染了孩子,虽然他们并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父母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
而这也就导致了西蒙在第一天上学时,就被一些大孩子们追着问:“你叫什么名字?”“西蒙后面总还得有点什么啊……单单西蒙……这不是一个完整的名字等等”问题,从而嘲笑他,辱骂他,没有爸爸。
看到这里时,我觉得这像极了我们现在说的“校园欺凌”事件, 最大的恶意往往来自于最单纯的孩子。 而西蒙也因为他们的嘲笑、戏弄而感觉心慌、委屈,甚至是愤怒。他和嘲笑他最过分的一个大孩子打了起来,但终究是寡不敌众,被他们围起来欺负,而他们像野人们狂欢时那样,围着他边跳边唱着“没有爸爸!没有爸爸”。西蒙他气疯了,捡起了脚边的石头使劲全身力气的向欺负他的人扔去,大家也就四散逃走了。
西蒙一个人伤心欲绝的奔向田野,脑海里有自杀的念头——他想跳到河里去自杀。他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自于上周他就看见过一个老乞丐跳河自杀了,他当时还觉得这个乞丐多么的不幸、可怜。当我看到这里时,我觉得人其实很脆弱,也许一念之间就会有极端的想法了,我震惊于他的决定,但所幸他没有成功。
在他伤心欲绝,哭得不能自己时,他遇到了菲利普,菲利普是一个铁匠。他的出现是西蒙的救赎,乃至是他们家的救赎。菲利普在和小西蒙交谈一番后就护送他回去,也遇见了西蒙的妈妈——布朗肖特,一个苦命的、不幸的但也相对坚强的女人。我觉得无论是什么时代人们对于女性还是那么的苛刻,那么的严格,就像西蒙的妈妈一样。
在西蒙的“以死相逼”下,菲利普就成了西蒙名义上的爸爸。第二天,他去学校时心里也有了底气,当那些大孩子又想再一次的捉弄他,西蒙掷石头似的劈面把话扔过去:“我的爸爸名字叫菲利普。” 西蒙的底气源自于他有了爸爸,这说明爸爸这一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很大作用,许多儿童在一生之中都把他们的父亲当做偶像崇拜。
就像西蒙第一次被大孩子们围攻西蒙,他发现其中有一个和他一样的男孩,他也没有爸爸,他是一个寡妇的孩子。
当西蒙质问他说:“你也没有爸爸。”
“我有 ”那个孩子回答,“我有爸爸。”
“他在哪里?”西蒙反问。
“他死了 ,”那个孩子傲气十足的说,“我的爸爸,他躺在墓地里。”
一阵嗡嗡的赞许声在这群调皮鬼中传开 好像有一个躺在墓地里的死了的爸爸的这一事实抬高了他们同伴的身价,压倒这个什么都没有的孩子。
当我看到这里时,我在想是不是鄙视链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吃的、穿的、住的、用的还有学校和工作里面,现在更更有甚者存在于鄙视你没有爸爸,而我的爸爸即使去世了,我也是有爸爸的,而你没有你就该被嘲笑。西蒙的这个情况我也是感同身受,因为我小时候也被别的小朋友这样说过,不,应该说是鄙视过,因为我没有爸爸,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当时和我一起玩的小孩她说:“你成绩是我们所有人中最差的,连冰棒也是我们当中吃不起的等等。”这些诸如此类的话,那时的我很羡慕他们,而自己也很自卑敏感,但是我当时的生活却没出现过菲利普这样人。
即使西蒙对那些大孩子说我有爸爸了,那些孩子还是觉得他说谎,因为他们说爸爸是妈妈的丈夫,而这又让西蒙在明正言顺的道面前慌张起来了。于是,他去铁匠铺里找菲利普,去让他当自己真正的爸爸,而菲利普也被这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给打动了。他正式去拜访了西蒙的妈妈,和她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而西蒙的妈妈也接受了菲利普。
在结尾时,菲利普举着西蒙,大声对他说:“你去对他们,对你的那些同学讲,你的爸爸就是铁匠菲利普.雷米,谁要是欺负你,他就要拧谁的耳朵,”
第二天,当全班同学都已到齐,就要开始上课的时候,小西蒙站起来,他脸色苍白,嘴唇抖抖地用响亮的声音说:“我的爸爸就是铁匠菲利普.雷米,他已说过,说要是欺负我,他就要拧谁的耳朵。”
这一次再也没有一个人笑了,因为大家对铁匠菲利普.雷米都很熟悉,有这么一个人做爸爸谁都会感到骄傲的。
正如我所说的那样,西蒙是幸运的。他遇到菲利普,有人说,光明总会战胜黑暗。善良的铁匠菲利普犹如黑暗中的一缕曙光,照亮了布朗肖特和西蒙。布朗肖特不再遭人非议,西蒙有了爸爸,好人都有了好报。
曙光总会有的,黑暗总会被驱走,生活本就该是美好的。
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生命的底色总是在你不谙世事的时候就悄无声息地打好了。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你的行为和态度,决定了你的孩子,在漫漫人生路上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01
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他脾气很好,天天就知道读书,长得又“哔”帅,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 长大以后,他还交了一个又正点又有钱的女朋友。研究生和公务员全考上了...
《爱情公寓》里曾小贤的一段话,道出了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存在的“别人家的孩子”。
每个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会灌输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对比,源于父母的虚荣心和自卑心理。
谁看到好的,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如果适当应用这种羡慕,能够将羡慕转化为一种努力的动力,那是好的。
而如果纯是羡慕,以致心生嫉妒,甚至抱有了不切实际的想法,那就有点过头了。
相信很多孩子的父母是出于给自己孩子树立榜样而向孩子推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可是当发现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够不着的时候,就会嫉妒羡慕甚至心怀怨恨了。
一旦这种情绪产生,那不好,孩子的包袱就会越来越重了。
别人家的孩子有自己孩子没有的优点,可是自己孩子的优点,父母是否有挖掘?也许自己的孩子其实也是别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呢?
父母之所以看不见自己孩子的优点,完全出于自我否定和怀疑,以至于将这种心理强加到孩子身上。
父母的自卑导致自己孩子的自卑,不得不说,父母在表扬别人家的孩子时,能否先从自我反思下呢?
02
否定
对一个还未涉世的孩子来说,父母的否定,估计是最大的伤害了吧。
不管孩子想做什么,父母都不会抱以支持的态度,他们只会用怀疑和不信任,甚至直接否定你。
朋友小时候喜欢收拾东西,有天发现家里柜子里的东西非常乱,想自己收拾一遍,于是一个柜子一个柜子整理,将所有物件按分类又排了一遍。
等妈妈晚上下班回家,她非常高兴的和妈妈说“妈妈,你看,我把柜子里所有东西又整理了一遍,现在看着多整齐”。
原本以为妈妈会非常开心的夸奖她,没想到,妈妈生气的说“谁让你收拾的,瞎弄,赶紧给我还原了”。
可想而知,当时朋友的心情有多么失落,她的所有行为,都很难得到妈妈的肯定,几乎所有事情,妈妈都会抱以否定的态度。不管孩子是否开心。
父母之所以否定孩子,在于她们的认知局限性和想树立大人威信而使用的一种手段。
她认为孩子的行为不对,是因为在她的认知范围内,她以往的经验里,孩子这样做是有悖常理的,是不被大众认可的。
就像中国古代妇女裹脚,一辈一辈的女人,在孩童时期,就开始裹脚,孩子问妈妈,为什么要裹脚,妈妈说:“我也不知道,妈妈的妈妈裹脚,所以妈妈裹脚,妈妈裹脚,所以你也裹脚。”
而大人所谓的威信,则是希望孩子能听她的话,怕她,可是,父母越是想给孩子树立威信,孩子越是不会听她的。
这样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叛逆期特别得长。
得不到肯定的孩子,她们为了证明自己,会用各种父母想象不到的事情,来表示自己做的,是对的。
与其这样与自己的孩子为敌,不如换个角度,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她这样做的目的,站在她的立场,帮她分析一下利弊。这样不是更好吗?
03
控制
“我都是为你好”估计是很多父母挂在嘴边的话。他们以“为你好”为借口,来控制自己身边的人。
这种父母,自己本身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他们试图通过控制他人,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对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绝对支配,不允许意外或者有其他差错,思想上更不能出现违背的意思。
小区里见到过一个爸爸,平时是他带小孩,孩子还不到2岁,正是天真活波好动的年纪。一天,几个孩子在草地上追逐玩耍,那个小男孩也在旁边,想要学哥哥们。不知怎么就把衣服弄脏了,那个爸爸一把提住这个小孩,就带走了。还一直拍他的屁股嘟囔着:“怎么这么不听话,看你的衣服多脏!”
小孩全程都特别淡定,没哭也没闹。可见,这应该不是第一次,每次遇到不符合这个爸爸要求的事情,他都会以这种态度对待孩子。
不到两岁的孩子,眼睛里没有光,在父亲的威慑下,没有任何反驳能力,只能听之任之。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个爸爸之所以这样对待自己年幼的孩子,很有可能,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他们没有错。
可怕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受伤了,在没有治愈的情况下,又要去抚养下一代了。
这种遗传,才是最值得大家深思的。
这两者的影响不同,心理不同,对象不同。一生治愈童年是指童年的阴影需要用一生来治愈,表示童年对于一个人的负面影响极大,而童年治愈一生则是指童年的正面影响较大,长大后遇到不开心的事可以回忆童年的幸福,以减轻痛苦。
一生治愈童年和童年治愈一生区别
童年时期学习和养成的情绪经验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一个成年人,总是会在不同场合莫名其妙的感到自卑,可能就与童年时期遭受的经历有关。
两者的对象不同,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所以两句话说的对象是有区别的,用一生治愈童年的人更不幸。
纵然是幸福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也会有很多缺憾和不如人意的地方。出身不能选择,童年不可更改。面对既定的事实,唯有勇敢的面对。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