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一个人,是指主动欢迎和包容一个人,无论是在社交圈子、工作场所还是家庭中。接纳一个人意味着接受他们的存在、尊重他们的个人差异,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这种接纳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人类共同进步的核心价值。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接纳一个人的意义,可以从心理层面、社会层面和道德层面展开。
接纳一个人是什么意思
从心理层面来看,接纳一个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归属感和认同感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当一个人感到被接纳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被认可,从而有自信、积极、有动力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相反,如果一个人经历长期的排斥和拒绝,可能会导致自卑、孤立和自我贬低,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精神健康。因此,接纳一个人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从社会层面来看,接纳一个人对社会和谐和发展至关重要。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接纳一个人意味着认可他们的存在和权利,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如果一个人经历长期的排斥和歧视,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和紧张。相反,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相互接纳和尊重,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包容和进步。
从道德层面来看,接纳一个人是一种道德责任和价值观的体现。人类是有情感和思维的生物,具有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接纳一个人体现了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是一种基于人性和公正的行为。尊重他人的差异,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宽容和包容,也体现了我们对人权和社会正义的坚守。通过接纳一个人,我们可以建立起和谐、友善和互助的社会关系,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总结起来,接纳一个人是指主动欢迎和包容一个人,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从心理层面来看,接纳一个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从社会层面来看,接纳一个人对社会和谐和发展至关重要;从道德层面来看,接纳一个人是一种道德责任和价值观的体现。只有通过接纳他人,我们才能建立起尊重、包容和互助的社会关系,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自从开始学习育儿和自我成长,“接纳”就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关于接纳是什么?一切都要接纳吗?感觉不能接纳的时候,怎么办?这些问题都随着自己的实践慢慢浮现。我也在跌跌撞撞中领悟——从虚假的接纳,到半真半假的接纳,到开始感受真实的接纳。
虚假接纳
我记得刚开始学育儿的时候,人家更我说要接纳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要温和而坚定。我就依样画葫芦地在生活中去试验。
在我儿子2岁多的时候,有一幕是我儿子杵在便利店不停地念“要糖糖”,我手里提着一堆东西,勒着我的手指头。心理想“我要温柔而坚定,温柔而坚定”,还要耐着性子画葫芦,开始跟他说:“妈妈爱你,但是宝宝早上吃过一个糖糖和四个牛轧糖了,所以现在妈妈不能给你买。”而后的10多分钟的戏码基本上就是我们两个人就这两句对白不断反复消耗对方。最后失败的依然是我,因为我实在受不了在老板的目光下继续做这种消耗,已经没有了耐性等他放弃吃糖的念头,于是我就夹起哭闹的孩子往家走。
至今我都记得当时的那种丢脸、无奈、愤怒。我口口声声所说的“妈妈爱你”都是BULLSHIT!事实是妈妈当下并不爱你,还感觉这孩子挺讨厌。我那时还装了十几分钟无条件的接纳。现在回想起来,我都觉得太为难我自己了,也苦了孩子陪我掩了这么一幕烂戏。
这就是虚假接纳。当我感到内在有不舒服的情绪升起,却用头脑在提醒自己——作为一个妈妈,我要爱我的孩子,接纳我的孩子。然后用伪装的方式去演一个好妈妈。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中就写道“当孩子们遇到虚假的接纳的时候,他们也同样觉得左右为难。如果他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就会感到自己不被父母喜爱。这会导致孩子不断做出更多的“试探”,会使他们产生很深的焦虑感,并使得他们缺乏安全感,等等。”
我在自己学习育儿的同时,也向身边的人开始做分享。刚开始做育儿分享,跟父母讲接纳,有个妈妈就说“讲白了,就是孩子做什么都去接纳,然后妈妈去调整自己呗”。我一时语塞,我觉得自己想表达的并不是这样的,我并不希望妈妈带着牺牲感去面对孩子。估计当下我并没有给出我和她都满意的回应。
怎么知道真正的接纳是什么呢?作为一个悟性并非天赋异禀的妈妈,能做的就是带着自己的失败的经验和困惑继续学习、继续在生活中观察、继续和身边的老师和父母交流探讨。
任性表达不接纳
当我真正意识到“虚假的接纳”对亲子关系和我自己的消耗。我开始去感受自己每个当下的情绪——“TA的这个行为让我感觉如何?情绪是愉悦的,平静的,或是不舒服的呢?”这个时候,我又有一小段时间进入另一个极端,那就太随意地表达自己的不愉快。
这段时期里,最明显地就是我不用批评指责地话语去说孩子,而是会说出孩子做了什么事情让我产生了不愉快的感受,这些事情有些对我是有影响的,有些对我是没有直接影响的。但是孩子并不因为我这样的表达而教科书式地改变他的行为,反而经常用沉默或自顾自地的方式来冷处理我劈里啪啦的唠叨。是的,这里已经并不是在做自我表达了,而是开始用稍微高级一点的表达方式来唠叨。
当孩子不搭理我的时候,我自然就容易升起挫败、无力、进而是愤怒的感觉,我就会反冷处理,自己转身就走去另一个房间不理他,或是直接很大声地告诉他,他这么个态度让我很不爽。说实话,孩子这个时候也挺蒙的。
这个时候我比较像自己在唱独角戏有没有?回想起来,我感觉自己也很像个孩子,而不像个成熟的人。
半真半假的接纳
得说花精力和花钱去学习和成长,并且在生活中去觉察和实践还是有效果的。所有犯过的错误,放进整个人生,我可以坦荡地说,其实就是个正常的试错的过程。其意义和爱迪生实验过三千多种材料,最后才发现钨是做电灯泡合适的材料是一样的。
我曾经困惑过,父母到底应该是引导孩子,还是应该教育孩子?在孩子陪着我试错的过程中,我发现答案远超乎于此。孩子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伙伴,作为已经几十岁的人,生了孩子,那引导孩子去生活是父母的责任。但是对于领悟生命的智慧,孩子有的时候反而是我们的导师。当我们越能够管住嘴、手、脚,更多地去观察孩子,我们会有很多惊喜。当然这份惊喜就藏在潘多拉盒子底下,我们需要先经历刚打开盒子时所冒出来的愤怒、无助、焦虑、失望等等。这个过程有时候我也会拎不清我的接纳有多少,我的接纳是否足够真实。
我儿子每天有五块钱零花钱。因为我不喜欢每天跟他出门后,还要跟他拉扯买玩具和买糖果的事情,所以从三岁开始,我就决定给他零花钱,让他安排自己零花钱买去自己想要的。但在“零花钱的意义是什么”上面,我们也一起走过弯路。因为现在都是电子支付,我也没有那么勤快去给他特地准备纸钞。所以每次都是他来挑,我来告诉他零花钱够不够。开始的时候,他还是经常会在零花钱不够的情况下念叨要我给他买。我也不是很坚定,看着小小的他委屈或发脾气,我也有妥协的时候。或是对于他用自己零花钱买了糖果,一条糖果很多,我到底该不该让他全吃。一段时间后,我总觉得很怪,觉得事情不该这么操作。我开始怀疑,对于让他自由安排自己的零花钱,我到底是接纳,还是不接纳呢?
在一次次的磨合中,我觉察到,对于给他五块钱零花钱,我是愿意的。因为身边没有其他参考,我就根据家周边的消费水平,估摸着给。后来自己的确实给多了点,但是老娘给的起,一个月也就150元嘛,更何况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但是超出五块钱,他无法买单的那部分欲望要让我买单,我是不接纳的。他买到的糖果太多,我确实不能接纳他一下子全吃完。反正我就是要以母上的身份权威你一下。同时,孩子被我拒绝了,心里难受我认为是合理且正常的,那我能做到的也就是花时间陪他到情绪平复为止。
真实的接纳
单说零花钱这个事情,当我的思路很清晰,内在很稳定的时候。我跟孩子进行了几次关于“需要和想要”的对话,需要的妈妈买单,日常的吃穿用度都是需要的。我们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对话,像“需要的东西是如果没有了就糟糕了”。比如,没有饭吃,肚子饿饿就糟糕了。没有衣服穿就糟糕了等等。而想要的自己花零花钱买,想要的太贵,自己存。太想要了,妈妈又不肯贴钱,心情难受了,妈妈会陪在身边。有几个节日是妈妈会送礼物的,那想要又买不起的,让妈妈过节时候买了送。
我和孩子零花钱的约定能够成立,是伴随了我们(尤其是我)内在从不稳定走到稳定的过程。
除此以外,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是如此,我的内在稳定,决定了我外部世界的稳定性。正如张德芬所说的“亲爱的,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
当我看清自己的接纳和不接纳,并且如实而不任性的去表达,成长就开始了。这种看清,需要保持觉察,让自己能够在当下停留一会儿。
现在我依然会有不耐烦和生气的时候,但是我不会一扭头就走掉躲进自己的书房或房间。因为这样让孩子觉得很紧张,没有安全感。我会告诉他“妈妈现在感觉很烦躁/有点生气/难过,我需要自己一个人呆一会儿”,然后再走开。
在共同经历生活的试错时,我也看到了孩子并非是脆弱的,他们是具备自我疗愈能力的。“孩子是脆弱的。”这样的关掉,我们恰恰要小心的是可能只是我们自己的投射。
“接纳”意味着,我们要拥有去觉察自己或他人当下的状态、情绪、感受的能力,让自己能像一个稳定的容器去容纳下这一切,允许它的存在。它可能是正面的感受,比如幸福、快乐。它也可能是痛苦、难过、焦虑。我们更多的指的是对负面情绪或是不符合我们观点的行为的接纳。当然,同一件事情里面可能也会同时参杂了我们能接纳和不能接纳的点。
比如,当孩子想要我买个乐高,我自己其实也很喜欢乐高。有一瞬间我差点心动了,其实这份心动是因为我自己的欲望,而非接纳。他的零花钱肯定是不够买这个乐高的,让我买单我是不接纳的。对于我的“抠门”,我感觉还是很坦然的的。最终,我只能告诉他“我知道妈妈拒绝你了,让你很失望和难过。”我确实也理解和接纳他的情绪平复需要一个过程。除此以外,他行为背后的需求是需要被关注的,是为了玩耍的需求,还是为了掌控感或是试探妈妈的爱?那我们会根据他的需求确认一个我们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又比如,我陪娃玩了一圈,最后回到家楼下,他说他还要在大堂玩一会儿。我答应了,于是我掏出手机来刷。他不时地对我说“妈妈你一直看着我玩”。我心不在焉地瞄了他几次,最终我还是告诉他“妈妈其实很累了,并没有心情一直看着你玩,我会比较想自己一个人安静地呆着。你再玩几次,我们回家吧”。我能接纳的是孩子自己玩一会儿再回家,不接纳的是当你的捧场粉丝,因为我累了。我很清楚自己的接纳和不接纳是什么,我很坦然地去表达自己,不会有过多的内心戏——去担心我的陪伴够不够高质量,担心你会不会失落。
关于“接纳”的分享,总结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1、接纳的对象是自己或他人当下的状态、情绪、感受,而非是事情。接纳是在对自己或对方的感受和状态有觉察后,真的可以去包容和悦纳的能力。
2、无论是情绪觉察、行为观察、内在稳定,都是需要个过程。接纳会让这个过程变成重要而且美妙的存在,而非是一种煎熬。
3、接纳“不接纳”的存在。就像硬币必定有两面,“不接纳”的存在必然也是有它的意义,去观察和探索它,不要着急去消除它。
4、人人都有不接纳的时候,连上帝都有。上帝之所以发动洪水,就是因为他不接纳人类的造次,他之所以让诺亚造方舟,是因为他相信人类依然是有希望的。
所以,RELEX~我们不需要接纳一切,当一个比上帝更上帝的人,我们只要看到自己真实的接纳和不接纳,做合适的表达和处理就好。倾听和表达感受和需求,都是自我觉察很帮的方式。当我们对感受和需求的觉察越细微,那内在就更容易稳定,面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来袭,我们才能有能力为自己按下暂停键,去知道自己的内在正在发生什么,去解读对方真正的感受和需求是什么,进而提升我们生活中的关系质量。
无论是倾诉,还是自我探索,斥巨资去做心理咨询可能并不是很多人的选择,那我推荐你可以事实情绪桌游的方式,这是以一种情绪卡牌的方式帮助你做自我联结和自我梳理的过程,除了有趣有效,重要的是还划算。
不再有任何关系。“接纳一个人的从此不见”这句话意思是,接纳一个人就意味着从此不再看到他,不再有任何关系,男人说这句话的背景可能是他决定离开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或者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决定不再与他有任何关系。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