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在面对压力、冲突或威胁时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策略。它们帮助我们管理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并减轻潜在的心理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心理防御机制的例子。
心理防御机制例子
首先,回避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当面对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或冲突时,我们可能会选择回避或逃避。比如,当我们面对一项困难的任务时,我们可能会选择去做其他事情来分散注意力,而不是直面挑战。这种回避可以帮助我们暂时逃避困境,但长期来看,它可能会导致问题的积累和加剧。
第二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否认。当我们面临令人不快的现实或真相时,我们可能会选择否认它们的存在。比如,一个人可能在失去亲人后,暂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继续生活在否认中。这种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处理悲伤和痛苦,但长期来看,它可能会阻碍我们的成长和适应。
第三种心理防御机制是投射。这种机制发生在我们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特征归咎于他人身上。比如,一个人可能在自己感到愤怒或失望时,将这些情绪归咎于别人的行为或言论。这种机制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但它也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的不公正评价和误解。
第四种心理防御机制是转移。当我们无法直接释放或表达情绪时,我们可能会将其转移到其他对象或事件上。比如,一个人可能因为工作上的压力而感到愤怒,但无法直接表达,于是在回家后对家人发脾气。这种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压力,但它也可能伤害到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最后,全面防御机制的例子是幽默。幽默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和疏解紧张情绪。当我们面临困难或挫折时,适度的幽默可以帮助我们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并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综上所述,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在面对压力、冲突或威胁时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策略。本文从回避、否认、投射、转移和幽默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心理防御机制的例子。了解和认识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更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简单实用心理学,用一种新视角解读你和你的生活
你有没有试过拼命地想要忘记,一件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你有没有试过因为担心面试不过关,而拒绝向心仪的公司投出简历?
你有没有试过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长得比自己帅的男生都是花心大萝卜……
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看来,这些行为,其实都是焦虑心理引发的防御机制。
什么?
焦虑心理?
也许你会担心:
都说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人人都有焦虑症”。
天啊!我也陷入焦虑了!
它像魔鬼一样潜伏在我心中!
我的生活将从此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焦虑阴影!
……
慢着慢着,
其实,我们不必对此过分担心。
德国精神病学家Gebsattel说: “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焦虑可以使我们对危险提高警惕,做足准备避免危险发生或减少危险发生时的损失。
焦虑使我们不敢懒惰松懈,碌碌无为,还是奋力去争取更好的结果。
所以说,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的、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放松了一点呢?
其实焦虑心理很常见。
国外报告显示,一般人口中焦虑症的发病率为4%左右,占精神科门诊的6~27%。有调查估计,正常人群中终身患病机率为5%,国内发病率较低,平均为7‰。
那么焦虑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处理焦虑的呢?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被感觉到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并伴有迫近危险的生理反应。
面对种种威胁和危险,我们可能会根据现实着手解决问题, 也可能会无意识地采用歪曲现实的方式去保护自我。
后一种处理方式便是自我防御机制,是我们为了处理这些具有威胁性或者不能接受的想法和冲动,而无意识采用的一种自我保护。它是使焦虑,压力最小化的一种方式。
佛洛依德指出,我们在感到焦虑时,采用的防御机制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人们常用的都有哪些防御机制?
1、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指的是人们不是将具有威胁性的冲动表达出来,而是表达与之相反的冲动,
他的反应与真实事件比例失衡,比一般情况更加极端、夸张。
比如,为母亲接受不了自己不爱孩子的事实,对孩子的身体和精神过分管控。不准孩子在超过十点之后回家,不准孩子谈恋爱,不准孩子考外地的大学。这个孩子受到了母亲种种超常规的“关爱”,内心苦不堪言。或许这个母亲在心里未说出的想法是,我已经对孩子这么好了,就算我不爱孩子,人家无法指责我什么了吧?
有时,恐惧也是一种反向形成。
在这种恐惧之中,我们害怕的不是这个对象,而是我们自己内心想要得到它的欲望。
比如,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风华绝代的女主。小镇上的男人纷纷垂延女主的美貌,但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想要得到女主的欲望。
结果就是,小镇上的男人女人都视她为灾祸,给她安上了一个荡妇的名声。
实际上,女主什么都没有做。
当我们担心他人会对我们有不好的评价时,反向形成可能是我们最经常运用的防御机制。
2、隔离
隔离,指的是将一个具有危险性的想法和其他的想法或者感情隔离开来。
它就像,在想法和想法之间竖起一面墙。
在心理上,将负性事件隔离开来,或者有意识地想象一个相对积极的事件,进行自我保护,能让我们自己感觉更好。
比如,将失败反馈与行为标准隔离开来。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了解一下:
勇武善战的周瑜去世了,我们说他是“天妒英才”;
身材过重的女性我们说她是“丰满”,身形瘦弱的女性,我们说她是“骨感”;
不得志的时候,我们安慰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另外,有的人还会用“幻想”来进行自我保护。
比如说,一个经历了大地震的人幻想这场灾难从未发生,或者幻想经历这场灾难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通过隔离负面事件,有意识地去想象一个相对积极的事件,短期来看,确实能让自己感觉不那么糟糕。
大概有点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
3、否认
否认指的是拒绝相信或者承认,威胁性和创伤性事件或与此相关的情绪,所发生的防御机制。
比如当一个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的时候,可能会否认这个事实。
或者我们会幻想事情,可能是怎么样的。
比如说这个人幻想,亲人只是因为某件重要的事情暂时离开自己,等事情处理完了,他还是会回来的。
有许多证据表明,人们在收到对自己自尊,具有威胁性的反馈时,便可能采用这个防御机制。
比如说一个人会质疑比赛的公平性,而不是接受自身能力表现不佳的事实。
长远看来,否认不如其他策略有效。
4、抵消
抵消指一个人表现出或者已经做出了不被接受的行为后,想要用其他的行为来抵消之前的表现。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软件里的“撤回”。
比如说,一个人说了晦气话的时候,立即补上呸呸呸三个字,企图用这三个字来撤回自己之前所说的话……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蠢,但是我们偶尔会这么做,有时还会要求身边的人也这么做……
当然了,我们在理智上知道,一个想法发生了或者一件事情发生了,是永远都没办法“撤回”的。
用抵消去“强制撤回”的想法,不过是给自己一个心里安慰,缓解焦虑。这些情况,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更严重的抵消行为,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比如一个酒鬼丈夫在喝完酒之后殴打妻子,当他酒醒之后,他又企图通过道歉和对妻子表白示爱的方式去补偿妻子。这个丈夫认为他后续的补偿,可以抵消他之前的过错。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抵消都不能保护一个人或他的自尊心,免受负面事件的伤害,也不能改变负面事件发生的事实。
因此,也有人认为抵消其实是处理负面事件的一种机制,而不是一种防御机制。
5、投射
投射,指我们将让人讨厌的事情,或者社会不接受的冲动归结到他人身上。
大文豪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至交,两人经常一起谈禅论道。
一天,苏东坡心血来潮问佛印禅师,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佛印禅师又问苏东坡,那你看我像什么?
苏东坡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后笑了笑,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
回家后,苏东坡很得意地跟苏小妹说起这件事。
谁知苏小妹说,佛印禅师看苏东坡像一尊佛,是因为佛印禅师心中有佛,所以能看见万事万物中的佛性。至于苏东坡,就差远了。
苏东坡听后黯然羞愧。
无论是佛还是牛粪,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对方拥有的那些糟糕品质,其实来源于我们自己的不安全感。在心理上把过错推到对方身上,总比承认自己失败好受些。
所以,我们除了用投射来保护自我之外,有时还会把它当作仇恨或迫害假想敌人的借口。
这样一来,我们报复对方的行为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对自己的积极、消极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他人的看法。
6、转移
转移指我们将焦虑引发的冲动表达出来了,但是冲动针对的对象转移到了一个更容易被接受的对象上。
比如主管被老板训斥了,他无法将内心的冲动直接向老板表达。因为向老板发怒,有使自己被“炒鱿鱼”的可能。主管可能会无意识地启动了防御机制,把怒气发泄在下属身上。
在这个案例中,上司的冲动发泄出来了,但是对象从老板转移到下属身上了。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很常见。
不过也有其他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挫折、愤怒等不良情绪和糟糕境遇会增加人的攻击性,和转移没有关系。
比如说,我们会对偷了我们东西的小偷感到愤怒,想要报复对方。但是我们不会把报复指向小偷之外的无辜者。
7、升华
升华指的是将处理冲动的方式转化为,更加能被社会接受的东西。
弗洛伊德认为,性冲动通过努力工作和从事艺术活动等行为得以安全地表达。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升华就是将内心的冲动艺术化处理。
比如,一个性格好斗的人经常参与斗殴是社会不能接受的。他可以将自己出色的格斗能力用在搏击赛上,成为一名出色的拳手。
又比如,一个性格沉郁的人常常愁眉苦脸地对人大吐苦水只会让大家对他避之不及。他可以将自己敏锐的感觉倾注在文字上面,成为一名文笔细腻的作家。
升华这个概念看起来很吸引人,也引起了其他的心理学家的兴趣。
但是其他心理学家遗憾地表示,他们并没有找到相关可能的证据来支持佛洛依德所谓的“升华”。
比如说,历史上伟大的知识创新时代——意大利文艺复兴、伊丽莎白时期的英格兰或古希腊。这些时代都是创造力爆发的时代,但同时也是“性开放”、“性泛滥”的时代。
8、压抑
压抑指的是,有意无意地将某些事情拒绝或排除在意识之外。
比如说,一位男士在一座城市遭遇了事业失败,此后他旅游时会避开这座城市,谈话时也会避免谈及这座城市。
比如说,一个创业者在创业成功后绝口不提自己落魄时被羞辱的遭遇,他甚至会避开与那些知道他落魄遭遇的人交往。
那么这么做的效果如何呢?我们真的就能忘记那些想忘记的事情吗?
答案是,不。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越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压抑一个想法,只会使得这个想法出现得更加频繁。
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记忆可以被压抑并长期排除在意识之外。
也就是说,这种防御机制其实是无效的。
9、合理化
合理化指的是,我们重新解释自己的行为,隐藏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使得这个行为更加容易被接受。
比如说,一个目标是冠军的游泳选手,见识了对手的强大后,明白自己无法在总决赛中拔得头筹了。这个选手对朋友说,能够参与总决赛已经很了不起了,自己其实一点都不在意决赛的结果。
佛洛依德提出的“合理化”,就像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指的是,当行为使我们自己感到不好受的时候,我们会寻找方式让自己的行为看起来更加合理。
比如说,“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总的来说,这些防御机制都涉及到对冲动、目标、个人感受等的转化。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周围的人正在用这些防御机制,也不必吃惊。它们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精神异常。
短期来看,它们可以是暂时处理焦虑的有效方式。
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使用过度的话,就会引发一些强迫症之类的行为,甚至表现为病理性的。
防御机制存在的目的只是减弱焦虑和压力,想要真正地解决问题,还是得从鼓起勇气面对现实开始。
毕竟,只有去尝试解决,我们才有可能得到成长。
你是否想起自己或身边的人在心理焦虑时,启用心理防御机制的例子呢?
心理防御机制:
1、逃避性防卫机制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
2、自骗性防卫机制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合理化作用的,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单独用理论来自卫,而是加上具体的运用。隔离、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运用技巧的方法来欺骗自己或别人。
3、攻击性防卫机制人心里产生不愉快时,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这类防卫机制有两种方式——转移和投射。
4、代替性防卫机制代替性防卫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这种代替物有时是一种幻想,因为现实上得不到实体的满足,他便以幻想在想像世界中得到满足,有时用另一种物件去补偿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这类防卫机制分幻想型和补偿型两种。
5、建设性防卫机制在防卫机制中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它可分为认同和升华两种类型。
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 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在生理上,心理防卫机制被认为可以防止因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碍,过分或错误的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可能带来心理疾病。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