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和研究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弗洛伊德收集了许多个案,其中五个案例被认为是他最为重要的案例之一。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实践应用,也对于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和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弗洛伊德的五大案例。
弗洛伊德的五大案例
首先,弗洛伊德的五大案例中的一个重要案例是“安娜·奥”。安娜·奥是一个患有儿童震颤症的患者,她的病情导致了她的四肢无法自主控制。通过与安娜·奥的治疗过程,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对于身体疾病的影响。他的观察使得他得出了“身心相互作用”的理论,即心理和生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弗洛伊德的五大案例中的另一个重要案例是“小汉斯”。小汉斯是一个患有恐惧症的孩子,他对于马车和马匹有着异常的恐惧。弗洛伊德通过与小汉斯的对话和分析,揭示了潜意识中的性欲和父母关系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个案例进一步证实了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和“恐父情结”理论。
第三,弗洛伊德的五大案例之一是“多伦”。多伦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他表现出了多重人格的症状。弗洛伊德通过对多伦的病例研究,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心理结构中的自我和超我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多重人格症状是这两个心理结构之间的冲突的结果。
第四,弗洛伊德的五大案例之一是“狼人”。狼人是一个患有妄想症的患者,他相信自己是一个狼人,并表现出与狼有关的行为和幻觉。弗洛伊德通过对狼人的病例研究,提出了“原始欲望”和“压抑”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心理中的原始欲望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压抑这些欲望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最后,弗洛伊德的五大案例之一是“德尔加多”。德尔加多是一个患有强迫症的患者,他表现出过度洁癖和反复检查的行为。通过对德尔加多的病例研究,弗洛伊德提出了“防御机制”的概念。他认为,个体会通过各种防御机制来应对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而强迫症是一种防御机制的表现。
综上所述,弗洛伊德的五大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实践应用。通过这些案例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和功能。弗洛伊德的理论和研究对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这一学说问世后,不仅在心理学界激起强烈反响,而且对其它人文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亦不例外。尽 管弗氏没有留下任何论述教育的专著,而且他自己也曾谦称:教育是他尚未解决的三个课题之一,〔1 〕“对 精神分析在教育中的应用,我本人没有任何贡献”。〔2 〕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对教师和家 长所起到的成人对孩子的权威作用作深入的探讨、分析,并在必要时提出批评。”〔3〕此外, 正如弗氏在其 晚年写成的《自传》中指出的:“抵抗、压抑、潜意识、性生活的病源学意义及幼儿期经验的重要性等理论, 构成了精神分析理论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4〕而这些理论都具有极强的教育涵义。故诚如有人所言:“ 弗洛伊德的许多著作在其产生的每时每刻,都在解答教育方面的某一问题。 ”〔5〕加之在现实生活中,更有 许多弗氏的信徒或与其思想产生共鸣的教育工作者,结合教育问题,对弗氏学说作了灵活的诠释、运用,这就 使得这一学说对于现代教育的影响极为深远,以至有人断言:“弗洛伊德对20世纪的教育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是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6 〕“也许在历史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比弗洛伊德心理学对教育的影响更大”。 〔7〕 弗氏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反响、评价如何?笔者拟在本文中对此问题作一综合的考察及探 讨。
一、潜意识理论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弗氏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部分乃至基础是关于潜意识的理论。弗氏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或称无 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包括人此刻意识到的,以及此刻意识不到,但可忆起、 复现的部分。潜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它们往往由于不能为 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容,而被压抑,处于意识阈之下;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地活动着 ,以求满足。有人形容道:在弗氏看来,人的潜意识就像一个由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被压抑欲望所组成的 过去经验的大仓库。〔8〕
由于潜意识是一个具有其自身愿望冲动、表现方法和特有机制的特殊精神领域,它比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更 为深沉、更为复杂。弗氏是一个“绝对决定论”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及任何心理现象都离不开因果链条,最 终都是由深埋在潜意识中的人的真实的动机及目的所决定的,对人的行为及心理均可由此加以解释。弗氏还试 图从分析梦境入手,来揭示潜意识的活动规律。弗氏在潜意识这一概念基础上,后来还提出包括“本我”、“ 自我”和“超我”的人格说。
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心理学则是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由感觉而产 生的情绪、思维和意志,这些清醒的、自觉的、理性的意识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特点。在崇尚外铄论的传统的 学校教育中,人们也往往只注重意识部分,而忽视儿童的身心特征及内在需求、动机。弗氏的潜意识理论问世 后,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隐秘的新世界,对上述传统的教育观点提出了挑战,并引起了许多反传统教育工作者的 极大兴趣。20世纪20年代,欧美即有一些教育家在此问题上进行探讨并付诸教育实践。即使在前苏联这样的社 会主义国家中,这一理论也受到一些人的关注。 例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在1932年即撰文指出: “弄清楚潜意识的冲动与有意识的冲动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意义,弗洛伊德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很值得注意的。 ……从教育的观点来看,关于使人的潜意识的冲动迁移到有意识冲动上去的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9 〕前 苏联的其他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如维果斯基、鲁宾斯坦、列昂节夫等也曾对潜意识理论产生兴趣,并进行了有别 于西方学者的独特的研究。〔10〕
二战以后,西方不少教育及心理学工作者继续致力于潜意识的研究,并将弗氏的有关理论作为其教育理论 的立论基础之一。例如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改造主义教育流派的领袖布拉梅尔德(T. Brameld)将“非理性 ”作为其学习理论的基础。所谓非理性,“就是处于自觉意识阈限之下的原始的力。”〔11〕布氏提出:“人 类决不完全是理性动物,他们总是无意识地深受感情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的。”〔12〕由于非理性和感情因素 的非常规性和难以捉摸性,在学习过程中常被忽视和回避。但“如果我们要把教育的力量有效地导向像民主世 界文明这样伟大目的的实现,就必须认识到并利用这些强大的非理性的力量。”〔13〕布氏还利用弗氏精神分 析的语言说道:聚集在“自我”中的智力任务就是学会怎样对一个聚集在“本我”中的强烈的欲望进行指导, 以便遵从或修改聚集在“超我”中的意识的社会强制性。布氏的上述观点在西方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
弗氏的潜意识理论还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著名教育史学家康乃尔强调指出: 精神分析学家的工作揭示了“内心推动力量和内心斗争对人格的影响”,对潜意识影响重大意义的新理解,极 大地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许多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例如格塞尔(A. Gesell)、艾萨克斯(S. lsaacs)、 皮亚杰(J.Pigqet)等都曾受惠于此,从而导致“对童年的研究迅速地成为一种公认的科学。”〔 14〕
二、推动了对童年期及早期教育问题的重视及研究
童年期是在弗氏著述中广为论述的另一个主题。无论是在早期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还是在晚期作为一种人 格体系,弗氏都强调了幼年生活经验和教育对于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的重大意义。弗氏在其代表作《精神 分析引论》中一再指出:
“我们往往由于注意祖先的经验和成人生活的经验,却完全忽视了儿童期经验的重要。其实儿童期经验更 有重视的必要,因为它们发生于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正因为这个理由,也就更容易 致病。”〔15〕
“由观察的结果,可以深信幼时的经验有其特殊的重要性。……确定婴儿的神经病,可保证我们没有误解 成人的神经病的危险。我们常常忽视儿童的神经病,认为是恶劣行为或顽皮的表示,在幼儿园中常用威权压服 。当神经病发生于年纪较大的时候,分析的结果总是表明这种病为神经病的直接继续,只是幼时可能表现为具 体而隐微的方式。”〔16〕
“一切倒错的倾向都起源于儿童期。”〔17〕
上述言论深刻揭示了童年期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弗洛伊德属于特别强调、重视儿童发展,尤其是早期发 展的理论家之一。他坚信他的病人的精神病因,可追溯到童稚时期;成人的人格模型是从很早就开始形成的, 并且在5岁前后就完全定型了,因此, 儿童将来的人格发展是正常或变态,5岁前的经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弗氏对儿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在“泛性论”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儿童发展理论。在其发展理论中,儿 童从出生到成年要通过一系列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弗氏所谓的儿童“性”心理,既包括两性关系,也包括使身 体产生舒适、快乐的情感。他认为儿童不仅在生殖器上寻求快感,而且也能用身上其它许多部位来产生类似的 快感。在童年期,主要快感的区域是口腔、肛门和生殖器。这3 个区域以特有阶段次序成为儿童的兴奋中心, 于是产生相应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弗氏将儿童的发展大致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生殖期等4个时期。 他对每个时期儿童的身心特征都进行了研究并作了详细描绘。在其有关论述中,尤以提出了“伊谛普斯情节” (即“恋母仇父情结”)而闻名遐迩。
在论述有关问题时,弗氏还提出了“固结”(inhitilion)与“倒退”(regression)两个概念来说明早 期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阶段的重要作用。指出在儿童性心理发展中,应该进入后一时期的个体,如果停留在前 面某一阶段,叫做固结机制;如果返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叫做倒退机制。两者均属神经病症状,多因成人对 幼儿教育和训练不当所致,其结果是使儿童的人格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例如,溺爱孩子,可能使其固结在口 腔期,并使这些儿童的人格发展得过分忧虑或过于乐观,缺乏独立性。又如,父母强求1~3岁的幼儿过分讲卫 生,则可能使其固结在肛门期。因此,弗氏强调在对儿童的训练(诸如断奶、卫生训练和化解伊谛普斯情节等 )过程中,切忌粗暴压制,以期其心理及性格健康发展。
弗氏重视早期环境、早期教育、儿童早期心理健全发展等观点在历史上有不少人提倡过,但他所作的独创 性研究、论证与发挥,可以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帮助了众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进步主义者加深对其承担 任务的理解,或者说对这一任务的重要性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18〕从而推动了对早期教育和儿童期经验 的重视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此外,正如上文已提到的,弗氏的潜意识理论对于推动20世纪儿童心理学 的发展及童年期的研究亦有重要作用。
三、推动了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
弗氏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要点之一是:强调人的行为是由个人的基本生物冲动激发的;当这种冲劝与环境 严重失调,受到压抑(或未得到正常传递),就会在其它幌子下进行发泄,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包括患精 神疾病)。弗氏还注意到,许多精神病在儿童期就有了预兆。他反对将精神紊乱解释为系神经病症状的观点, 也拒绝神经症是由遗传性因素引起的看法。并断言,个人生活的不幸通常可到童年期的经验中去寻根溯源。这 是由于这些经验常因压抑而转换为心理疾病或某种特殊的性格,在儿童长大后,成为其行为的主要动机,不自 觉地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而原始的动因早已忘却。有人提出,弗氏的上述观点“对教育非常重要,……这个 事实的确定,激励人们重视整个健康生活和早期儿童教育的环境;尤其在分析较大的、有缺陷的儿童行为难点 上,它的作用较大。”〔19〕
19世纪下半叶后,随着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儿童的生理卫生;而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 后,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欧美各国的各级教育机构又纷纷关注儿童的心理卫生。许多医 务、司法、社会工作者乃至宗教人士等也积极参与进来,致力于心理疾病的发现和诊断。后来,预防和治疗变 得同等重要。心理卫生课的开设,心理健康的咨询、诊断,以及不正常儿童的心理治疗遂成为现代学校的职能 。在此运动中,由于上面提及的原因,幼儿心理卫生问题尤为引起社会的重视。有人对此评论道:“特别是自 精神分析学说倡行后,社会普遍对幼儿期情绪平衡问题更觉重视。战后许多精神医学界人士高声疾呼,对现代 生活中严重的社会问题提出警告,强调幼儿期母爱的照顾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保育事业之改进与振兴乃成为 各国儿童福利政策之重点。”〔20〕
在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各国教育、心理及医学工作者还利用精神分析原理指导人们正确育儿,或 设计出一些诊断、治疗儿童心理疾病的方法。例如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斯巴克(B. Spock)在1946年 出版了《婴儿和儿童护理常识》。此书以弗氏的人格发展主要取决于生理因素,所有父母必须为儿童提供一个 良好环境,以使之能顺利地完成其发展历程等观点为依据。 此书一版再版, 至70 年代销售达2400万册,在 西方被称为“战后美欧两代父母的《圣经》”。〔21〕又如美国人阿尔修勤(R. H. Alschuler)、哈特维克( B. W. Haltwick)及日本人浅利笃等,受弗氏精神分析学说(尤其是“潜意识”说)的影响,对儿童画进行了 研究,并提出:儿童画不可视为无意义的简单涂鸦,而是其潜意识的表现,画面上的表象符号或色彩均有其特 殊的象征意义。他们力图从画面上分析出儿童的需求、亲子关系,乃至攻击性倾向等隐义,从而确定其特质或 问题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他们创立了儿童绘画诊断法。
四、对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的影响
(一)利用宣泄等方式减轻对儿童的压力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之一,天生的欲望是一切机体生存的基础,儿童的本能欲望如被过度压抑, 可导致心理变态及教育的失败。弗氏在其著作中,经常对传统教育压制儿童本能的弊病进行谴责。他有时候甚 至如卢梭一样,不无偏激地推崇原始社会,声称:“原始人是最愉快的,因为他们的本能不会受到任何约束。 ”〔22〕
有人根据精神分析原理对“严父出逆子”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照理,父严,子应当顺、何以不独不顺 ,而且逆?其故盖由于所谓严者,只是直接在理智上予以制裁,而不使其情感有正当之发舒。其权力能及之时 ,其子固畏威,而不敢顺其本性有所动作;然而其本来的意向,照精神分析学者看来,并不曾消灭,不过被压 抑而不敢发动而已。一旦压力驰懈,那些压入潜意识之下的欲望,便抬起头来主政,而尽量发挥之。所谓以严 因始而以逆果终。教育亦然。旧日之形式训练主义无良好之结果,其原因亦即在此。”〔23〕
为克服这一弊端,西方许多学者主张,在教育上,应反对对儿童的过多束缚、压制,并要为儿童提供可发 泄其情绪的“出口”(outlet)。70年代后,欧美一些国家的幼儿园教师根据此原理,注意帮助儿童探究及表 达自身的情绪;重视通过艺术、游戏及其它表达活动来作为精神发泄、消除压抑的一种手段。如允许儿童通过 游戏来摆脱害怕、焦虑及其它可能导致成年期精神疾病的消极情绪。一种作法是:让儿童在游戏中打娃娃或小 动物出气,以发泄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因成人责备等原因而产生的抑郁。此外还可通过戏剧性游戏补偿现实生活 中不能满足的欲望与需要,以期其心理得到正常的发展。儿童在从事游戏等活动时,教师们还被告诫要观察记 录儿童的行为举止,应形成一种支持儿童活动的气氛,但应避免介入,以免扭曲儿童的观念。
(二)将“求乐”与“现实”原则应用于教育
如上所述,弗氏在其著作中,明确流露了对传统教育的强烈不满与谴责。但这是否意味着要对儿童不加任 何约束,完全按其本性行事,甚至放浪形骸呢?一些研究者指出,综观弗氏的思想,并不能得出这一结论,应 将弗氏的“求乐”(或称“唯乐”)原则与“现实”(或称“唯实”)原则结合起来,并运用于教育。
弗氏认为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又受现实的限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求乐”与“现实”原则。所谓求乐 原则是指人的行为受本能支配,追求快乐。弗氏同时指出: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不能完全按求乐原则行事, 社会道德、法律规定都在限制个人,必须克制本能冲动以适应现实生活,否则,不但享受不到快乐,反而得到 痛苦的结果,此即现实原则。
显然,在弗氏的解释中,求乐与现实原则(或曰欲望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在某种意义上是敌对的。但弗 氏又提出:求乐原则就其本身而言,并不能保证人类很好生存,人类不能离开群体而生存,故每个人必须作出 牺牲,以保护文明不受个人侵犯。在此意义上,上述两原则又是互补的。弗氏还曾指出:教育作为人类的主要 活动之一,不能没有禁律及约束,即使在那种努力防止将禁律变为可怖规则的最宽松的教育形式中,也存在着 最低限度的禁律因素。理想的教育应是淡化冲突,而不是抑制冲突,“教育必须在自由放任的锡然巨岩和禁律 的卡律布狄斯旋涡之间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进……求得一种最佳的平衡,即找到使这种教育取得最大效益而又变 得最无危险的方法。”〔24〕
显然,将求乐与现实原则结合,并贯彻到教育实践,就应提倡一种中庸的、宽松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 儿童的本能受到尊重,同时,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亦未遭忽视。通过这种教育将培养出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 的新一代。上述思想受到了很多人的赏识,被视为是弗氏学说在教育中的正确体现及运用。
(三)对儿童实施正确的性教育
建立在泛性论基础上的弗氏学说对性问题极为重视。弗氏认为性本能为人之最基本的本能,但在文明社会 常遭压抑。他指出:西方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缺陷就在于用虚伪与压抑的方法对待儿童的性兴趣。1907年,弗 氏在《儿童的性启蒙》一文中对传统观念提出了一连串的质问:“我们究竟有何必要向儿童和年轻人隐瞒人类 性生活的知识呢?是不是因为害怕这样做会在他们尚未成熟之前,就唤起他们对这类问题的兴趣?”“人们是 否觉得儿童如果不接受外在影响的刺激,他们自己永远不想去询问、理解和认识那谜一般的性生活真相?人们 是否真地想使他们相信凡是与性相关的东西都是卑鄙可憎的,所以老师和父母才尽量不让他们知道这些事情? ”〔25〕他认为上述种种向儿童隐瞒性知识真相的理由“都是愚蠢可笑的。”弗氏根据他早年诊断精神病人的 经验,确信性欲遭到压抑乃是产生病态问题的根源。有鉴于此,除主张减轻压力及宣泄外,他提倡对儿童进行 性启蒙及性教育,并呼吁教育家和改革家对此注意,研究儿童在多大年龄接受性教育,及以何种方式进行性教 育为宜的问题。有人指出:“对西方传统的性道德的批评,对性知识教育和性启蒙的提倡,是弗洛伊德教育思 想的主要特征。”〔26〕弗氏的这一主张对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响应者及追随者中,英国教育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有突出影响的一位。罗素从精神分析学说 中吸取了关于童年期由性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未能得正确解决会导致成年期精神紊乱等观点。早在20年代,他就 对传统的性道德进行了猛烈批判,认为它是建立在古代禁律的基础上,极不合理。指出:迄今为止,“有关性 的问题被迷信和禁忌团团包围”,人在成年期出现精神错乱乃是由于童年期受到错误的性教导之故;指出性是 自然而非邪恶的,对儿童有关性的好奇心要给予满足,不要造成儿童对性的神秘感。在他看来,性知识正像其 他知识一样,可以用纯粹科学的态度传播给儿童,“至关重要的是,孩子这方面的知识来源应当首先是父母或 教师,而不是那些因教育不良而变得下流的孩子。”“如果孩子不主动发问,那么无论如何也要在10岁前向孩 子讲明,以免其他孩子用淫言秽语首先告诉他。”〔27〕罗素的上述思想借助于他的《教育论》一书广为传播 ,闻名遐迩。如果我们对罗素的思想进行探究,则可发现,罗素的有关思想与他早年深受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是分不开的,罗素自己也公开肯定过弗氏的有关功绩。〔28〕
在当代各国,对儿童及青少年实施乃至普及性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以及学校教育 及家庭教育的重要举措。综观此过程,弗氏的倡导及影响可视为重要动力之一。
(四)利用“升华”的作用,对儿童加以积极的引导
弗氏的所谓“升华”(sublimation), 即将被压抑的欲望或心理能量移用到对社会有益的、高尚的创造 活动上去。他认为,历史上的科学家、艺术家,其成就的取得无不是升华的结果。有的研究者提出,亦可将此 原理运用于儿童教育,并足以证明积极活动之重要。在儿童教育中,一面应尽量避免足以发生“情结”(comp lex, 即各种互相冲突的情绪)的刺激,不用种种规则限制儿童,使之不动,或动辄得咎;一面以积极的方法 鼓励他们活动。例如儿童好显示他们的身体,教育者便顺而导之,鼓励其运动及游戏。此外还可安排各类健康 积极的活动。这样,儿童的心理能量可得到正当的引导,被压抑的情结亦可得到宣泄或舒解。
(五)对弗氏学说的不同诠释及应用
在精神分析学说的传播过程中,有些儿童精神分析专家或教育工作者对精神分析的原理及在教育上的运用 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有时是彼此矛盾的解释。上面的介绍已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下面再略举数例。
1.随着精神分析理论演讲过程中日益重视自我发展,一些教师认为宣泄在儿童教育中并不是最重要的,而 个人能力的发展及处理个体情感的各种技巧日趋重要。如为了使儿童人格正常发展,避免“固结”与“倒退” ,既要反对强制,又要避免溺爱。因此他们要求将研究重点由宣泄转向教育技巧等问题。〔29〕
2.有人强调弗氏的“现实”原则,认为教育归根结底就是灌输对任何一个社会都至关重要的道德观念和知 识体系。这些知识和观念使该社会的人一代又一代去完成其自身的结构形态所强加给它的各种必要任务。在此 意义上,“可以说弗洛伊德所追求的目的与斯金纳相同,并且还可认为他是适应性教学法的倡导者。”〔30〕 按照这种解释,弗氏将与崇尚外铄论的教育家无异。
3.弗氏幼女,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认为,幼儿的“超我”尚未能有效地起作 用,必须加强幼儿的“超我”,使之在将来能胜利地抵抗未能得到满足的愿望。按照这种见解,弗氏精神分析 的道德教育效用,最终可能成为一种培养忍痛耐苦精神的教学手段。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梅拉妮·克莱茵( M. Klein)则认为,幼儿开始在自己身上经历来自“超我”方面的强烈的抑压是太早了。她主张适当减弱这种 抑压,以使幼儿能够承受得住。有人指出,所有这些探索的目的都是要建立完全适合的教学理论。〔31〕应指 出的是,弗氏曾将其学说在教育上的应用的解释授权给安娜·弗洛伊德及克莱茵。〔32〕但这二位为弗氏所青 睐的弟子对其学说的解释或重点的选取尚且并不完全一致,其他人灵活地或各取所需地诠释或运用弗氏学说就 更不足为奇了。
文都比邻为您解答,
弗洛伊德最为重要的著作是《梦的解析》。还有其他代表作如:《超越唯乐原则》、《图腾与禁忌》、《性学三论》、《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等。
以下是他的生平:
童年时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原名西格斯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省弗赖堡镇(Freiberg,现Príbor,即捷克共和国的普日博尔市)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善良老实的羊毛商人,母亲阿玛莉亚·那萨森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长相漂亮,但性格暴躁。西格蒙德出生这一年,他已经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伊曼纽尔和菲利普。1858年,妹妹安娜出生。
1859年,家人搬家到德国莱比锡。1年后,又搬家到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在接下来的6年里,母亲又生下了4个女儿,阿道芬、玛丽、宝琳和罗莎,和1个儿子亚历山大。
学生时期
弗洛伊德的启蒙教育是由父母在家实施的。在1865年,也就是9岁时——比正常的入学年龄早了一年——进入著名的利奥波德地区实科中学(初高中一贯制)读书。在这段时期,弗洛伊德学习了大量的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古典文学,还学习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英语;他还自学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在高中时,他受一位朋友的影响,想将来成为一名律师。
1873年秋,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学医学专业。在这里,他把名字从西格斯蒙德改为了西格蒙德。在这一阶段,他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他还认真阅读了费尔巴哈的著作,还听了布伦塔诺的课程。从大学第三年开始,他开始到恩斯特·布吕克的生理实验室学习生理学。
1879年他被军方征召从事了一年的医疗服务工作。
1881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从学校毕业。
工作初期
毕业后,弗洛伊德在布吕克的实验室工作了1年。
1882年6月,和玛莎·伯奈斯订婚。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实验室。
1882年7月,进入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
1883年5月,转到精神病治疗所任副医师。
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
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推荐下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萨彼里埃医院跟沙可学习。
1886年2月,他返回维也纳。
1886年春,由于经济原因,他开始以神经病医师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9月,弗洛伊德和未婚妻结婚。婚后他们育有三男三女。
研究催眠
在巴黎跟随沙可学习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 年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布洛伊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弗洛伊德排忧解难,而且还使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经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欧的案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布洛伊尔称为“谈话疗法”)的效果。从巴黎回到维也纳以后,他进一步考虑同布洛伊尔一起研究安娜·欧的病例。这时候,弗洛伊德已从沙可那里学到有关治疗歇斯底里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终于了解了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及其与人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
为了使催眠术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到法国南锡向伯恩海姆学习。他还说服一个女病人跟他一起到南锡去接受催眠治疗。就在治疗这位病人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国医生本汉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即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创立理论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将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1897 年,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梦。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他把分析的结论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并于1899年出版(出版日期写的是1900年)。该书后来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影响扩大
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或称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1902 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协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包括阿德勒、兰克、费登、和荣格。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探讨了种种生活中常见失误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1905年,他发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
一本篇幅较长,一般称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析梦境以揭示并治疗神经症的种种症状;
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
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他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本书的观点招来很多对弗洛伊德的嘲讽。
1909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的邀请,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参加了该校20周年校庆,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美国心理学届名人威廉·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这标志了精神分析理论终于赢得国际上的承认。
学派分裂
在精神分析影响日盛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组织开始出现分裂,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在1911年的精神分析小组的几次会议上,弗洛伊德对阿德勒的理论提出尖锐批评,阿德勒离开这个小组,继续研究自己的理论,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这个时候弗洛伊德和他的指定继承人荣格的理念冲突也越来越严重。荣格对于弗洛伊德在关于人的发展和对神经症的分析中过度强调性感到不满,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恶化。1914年,荣格辞掉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职务,正式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后期研究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弗洛伊德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声称自己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1919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到1938年纳粹查封前,该公司已经出版了5种杂志、150种书籍。1920年他26岁的女儿去世。也许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两个儿子参加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
人生后期
1923 年春,他被诊断患了口腔癌,这可能与他每天抽太多雪茄的习惯有关。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改变这一习惯。1923-1939年,他接受了很多次手术。虽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绝使用止痛药。他继续为病人诊疗和著书立说。1933年纳粹执政后迫害犹太人,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弗洛伊德在1938年维也纳被占领仍不愿离开维也纳。最后,由于他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屡遭纳粹匪徒抢劫,才同意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都在奥地利遭纳粹分子杀害。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在伦敦去世。
精神分析被定义为一系列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技术,它们起源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工作和理论。精神分析的核心信念是所有人都具备无意识的思想、情感、欲望和记忆。
通过将无意识的内容带入意识领域中,人们就能进行宣泄(catharsis),并洞察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通过这个过程,人们可以从心理困扰与痛苦中找到解脱。
1.人们行为的方式受到无意识驱力的影响
2.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儿童早期经历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个体成长到5岁时,其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基本定型了。
3.将信息从无意识带入意识可以带来宣泄,从而为个体提供解决问题或某种情结的条件。
4.人们会利用许多自我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无意识中存在的某些信息的伤害。
5.情绪和心理问题,如抑郁和焦虑等,往往源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冲突
一个成熟的精神分析师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精神分析策略,如梦境分析(dream analysis)和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等,帮助个体将无意识中的某些信息带入到意识层面中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派的创始人。这个学派强调无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灵由三部分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尽管许多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持怀疑态度,但他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无意识理论和梦的象征主义理论仍然是心理学家和心理学爱好者热衷研究的对象。
弗洛伊德的许多观察和理论都是基于临床病例和个案研究,这使得他的发现很难被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身上。无论如何,弗洛伊德的理论改变了我们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看法,并在心理学和文化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个与精神分析有关的心理学家是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的学生,他进一步阐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并强调了在人的一生中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埃里克森关于人格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对人类发展的理解。
根据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的说法,精神分析可以通过探索个体未能意识到的、藏在无意识中的冲动,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发展到现在,精神分析不仅包括精神分析治疗,还包括应用精神分析(将精神分析原理应用于艺术、文学和现实世界的环境及情况的研究)以及神经精神分析(将神经科学应用于梦和压抑等精神分析主题)。
虽然传统的弗洛伊德式疗法已经日渐式微,但现代精神分析治疗其实已经开始强调一种非评判性和侧重移情的疗法——当来访者在探索可能导致心理痛苦的感受、欲望、记忆和压力源时,他们能够感到安全。研究还表明,在精神分析过程中使用自我检视(self-examination)有助于长期的情绪性成长。
1856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诞生
?1882年-约瑟夫·布鲁尔(Josef Breuer)向弗洛伊德描述了安娜·欧( Anna O)的情况
?1886年-弗洛伊德首次开始提供心理治疗
?1895年-安娜·弗洛伊德出生
?1900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一书
?1896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这个术语
?1908年-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精神分析学家国际会议
?1909年-弗洛伊德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前往美国
?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成立
?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和他精神分析理论分道扬镳
?1938年-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解散
?1939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因口腔癌在伦敦去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但其他理论家,包括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也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和演变中留下了重要印记——比如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和卡尔·荣格(Carl Jung)等人。
此外还有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包括卡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奥托·兰克(Otto Rank)、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梅勒妮·克莱恩(Melanie Klein)、卡伦·霍尼( Karen Horney)和萨宾娜·斯皮勒林(Sabina Spielrein)也对现代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派的成形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精神分析还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术语和概念,这些术语和概念与意识、人格和治疗有关。
个案研究
案例研究被定义为对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个事件的深入研究。弗洛伊德最著名的一些案例研究包括对多拉(Dora),小汉斯(Little Hans)和安娜欧( Anna O)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会尝试对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非常仔细的观察。通过对个体的细致研究,研究人得以深入了解这些个体过去的经历是如何影响他们目前的行为和选择的。
虽然研究者的期待是在案例研究中获得的见解可以被应用于其他个体,但由于案例研究往往是非常主观的,因此其研究的结果通常很扩展到来访者以外的人身上。
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包括所有我们意识之外的事物——可能包括童年早期的记忆,隐秘的欲望和潜藏的驱力。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无意识包含了一些不愉快的,甚至是社会不能接受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可能会产生痛苦或冲突,所以它们被埋在无意识里。
虽然这些想法、记忆和冲动可能在我们的意识之外,但它们依然会继续影响我们思考、行动和行为的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会以消极的方式影响行为,从而引发心理压力。
意识则包括我们所有外显的思想、情感和记忆等,其内容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事物,或者可以轻易被感知到的事物。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个关键因素组成的。第一个我们称之为本我的部分——本我包含了所有无意识的、根本的和原始的冲动。
自我:人格的第二个方面被称为自我。人格的这个部分主要负责处理现实生活向我们呈现出的种种要求。它有助于控制本我的冲动,让我们以既现实又可接受的方式行事。自我会强迫我们以社会可接受和现实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非任性妄为地耽溺于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除了控制本我之外,自我还帮助我们在原始的冲动、理想和现实三者间取得平衡。
超我:超我是人格的最后一面,它包含了我们的理想和价值观——我们的父母和社会灌输给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即超我的导向力,它会努力试图让我们按照这些道德规范行事。
自我的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保护自己免受焦虑的一种策略。这些防御策略作为一种保护工具,可以防止无意识中不愉快或令人痛苦的方面进入意识层面。当某些东西看上去令人难以接受甚至是不恰当的时候,防御机制会帮助阻止它们进入显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缓和心理痛苦。
精神分析在20世纪早期的影响逐渐扩大,但也并非没有批评的声音:
1.弗洛伊德的理论过分强调潜意识、性、攻击性和童年经历。
2.精神分析理论家提出的许多概念都很难测量和量化。
3.弗洛伊德的大部分想法都是基于个案研究和临床观察,而不是实证的科学研究。
尽管批评之声不减,但精神分析在心理学的发展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影响了我们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式,并在心理学领域中产生着持续的影响,直到今天:
1.虽然大多数精神动力理论并不依赖于实验研究,但精神分析式思维的方法和理论促进了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2.许多由心理动力学家提出的人格理论产生的影响至今余波犹存,比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3.精神分析为精神疾病开辟了新的视角,并表明谈话疗法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症状。
当人们被问及对心理学有什么了解时,弗洛伊德的名字常常是大部分人的首选项。毫无疑问,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理论观点,已经在心理学上留下了它的印记。
现在仍有少数人对人类行为持纯粹的精神分析观点。如今,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心理学领域采用了一种更加折衷的方法。事实上,许多当代心理学家对精神分析持怀疑态度。有些人甚至对弗洛伊德的思想学派嗤之以鼻。在一个认知过程、神经科学和生物心理学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世界里,还有精神分析的立足之地吗?
传统精神分析的普遍衰落早已见诸报端。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发表的一份报告发现,心理学系通常会将精神分析单纯视为一种历史产物。2
为什么精神分析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学术主题已经被抛在一边了呢?一些人认为,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精神分析未能检验其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早期的精神分析学家未能将该学科建立在以实证为基础的实践中。
一些人认为精神分析不如其他治疗有效。如今许多人对精神分析如此怀疑的部分原因是,支持其有效性的证据往往被认为是效力不足的。
然而,一些关于精神分析有效性的研究已经为这种治疗模式提供了支持。一项元分析发现,精神分析与其他心理治疗手段一样有效,另外也研究表明,精神分析可能对治疗抑郁症和惊恐障碍尤其有效。.
在一篇关于精神分析有效性的综述中,研究者和精神分析学家Peter Fonagy提出,精神动力疗法可以有效地治疗抑郁症、饮食失调、躯体障碍和一些焦虑障碍。
另一个问题是精神分析通常是一个长期的疗程——通常需要来访者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大部分人期望能于几周或几个月之内就能产生疗效的时代。
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已经被排除在了现代心理科学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贡献没有价值。
他的治疗方法——精神疾病是可以治疗的,与专业人士探讨问题可以带来解脱——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给我们如何治疗精神疾病留下了持久的印记。当下的研究多少支持了弗洛伊德的一些初始观点。“最近对神经科学进展的一些回顾表明,弗洛伊德的许多个人观察,尤其是无意识过程的普遍影响和情绪对于思维过程的协同功能,已经在实验室中得到了证实”精神分析学家Peter Fonagy在《世界精神病学(World Psychiatry)》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这样说道。
同样重要的是,要记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思想也只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虽然他以大胆的理论闻名世界,但他对世界的看法受到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
虽然精神分析可能在走下坡路,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动力学的观点已经消亡,也不意味着它很快会消失。如今,心理学家们关注的是精神动力而非精神分析的视角,这种视角指的是我们人格内部的动力,其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构成了我们可观察的行为的大部分基础。而精神分析是一个更为狭义的术语,指的是基于弗洛伊德的概念——即要理解和治疗反常行为,我们的无意识冲突必须得到解决。
那么,精神分析学家们能做些什么来确保它在心理学领域的生命力呢?Fonagy认为,强调科学是关键,即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实证研究和循证治疗。Fonagy还建议改进数据收集方法,考虑其他可能的行为解释,以及与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积极合作,可以提高精神分析方法的被认可度和适用性。
目前一些重振精神分析学的努力主要集中在精神分析的一些概念上,这些概念更多的是基于实证研究(如依恋理论)或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与现代神经科学联系起来。
很明显,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中留下的印记直到今天还能被大家感受到。谈话疗法与精神分析可能是最佳搭配,但治疗师也经常在一系列其他治疗方法中使用这种技术,包括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和团体治疗。
无论如何,精神分析虽然大势已去、不复往昔光辉,但弗洛伊德的观点无论是对大众文化还是心理科学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杰里米?D.沙弗安.?(2014).?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疗法(郭本禹, 方红?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Cherry, K.(2020).?The Influence of Psychoanalysis o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Verywellmind.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