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他的三大理论——精神结构论、性格发展理论和梦境解析理论,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要点。
弗洛伊德三大理论要点
首先,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论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他认为人的心灵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类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了基本的冲动和欲望。自我则是意识和现实之间的媒介,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是道德和理性的代表,是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内化。
其次,弗洛伊德的性格发展理论探讨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形成性格。他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主要受到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区域和心理冲突相关联。他认为,如果在某个阶段出现了冲突,个体可能会在成年后表现出与该阶段相关的性格特征。
最后,弗洛伊德的梦境解析理论是他最为人所知的理论之一。他认为梦境是访问潜意识的窗口,是人类无意识冲突和欲望的表达。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表面内容和潜在含义两个层面。表面内容是梦境中直接可见的,而潜在含义则是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实原因和欲望。通过解析梦境,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和欲望,以及它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提供了对人类心灵和行为的深入理解。精神结构论揭示了人的不同部分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性格发展理论则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梦境解析理论则揭示了梦境背后隐藏的潜意识信息,为个体提供了了解自己内心冲突和欲望的机会。
除了心理学外,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在其他领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他的理论被用来解读作品中的潜在含义和象征意义。在教育领域,他的理论被用来理解学生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治疗。在临床心理学中,他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以帮助个体解决内心冲突和欲望。
综上所述,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精神结构论、性格发展理论和梦境解析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类心灵和行为的深入理解。这些理论不仅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其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欲望。
问题一: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 20分 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分三个,分别是意识,无意识,前意识。意识跟前意识总是处于矛盾冲突之中。意识可以觉察,无意识不可觉察,是自身的本能驱动。再者,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包含有一个前意识,前意识是起着“稽查者”的作用的,一些可以转变为意识的内容。它的作用是防止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欲望,意向等进入意识内,导致意识,无意识,前意识三者之间不平衡,不协调,引起躯体焦虑,甚至神经症。
由于你的问题是潜意识理论,也就是无意识学说。所以其他理论就不解说了,其他还有人格结构说,性本能学说等。
问题二:弗洛伊德的什么理论进去教育心理学领域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者“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要研究潜意识现象,但是因为潜意识本身不能被直接认识,所以必须通过一些独特的方法才能对它进行研究。这些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对患者报告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直到双方都认为找到患者发病的最初原因为止。
梦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他把梦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显梦是指人们真正体验到的梦。隐梦则指梦的真正含义,即梦象征性表现的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对梦进行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与意识的斗争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过失”变现出来,比如口误、笔误、误读、错放、遗忘和误解等。弗洛伊德认为,导致过失产生的心理机制和做梦的心理机制类似,都是被压抑于意识中的愿望经过扭曲掩盖后的表达。通过对这种过失行为的分析,能够发觉深层的潜意识的内在动机。
本能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动性或者动机性的驱动力量,是身体内的 *** 的源头。本能的目的是通过某些行为,如进食、饮水、性行为等,来消除或减少这种 *** 。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生的本能包括饥饿、渴、性。生的本能是为了个体和种族的存续,因此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生的本能通过被称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现出来。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现为自虐和自杀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现为仇恨和攻击等。
问题三: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梦的本质是什么?弗洛伊德于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是梦的系统理论之始。按弗洛伊德的理论,其要点可归纳为以下五项:
(1)梦是失去记忆的复现;儿时不复记忆的事,可能成为梦之内涵。
(2)在失去的记忆中,多数是失意或痛苦的,因不愿记忆而将之推出意识之外,并压抑在潜意识之内。
(3)梦之内容不合逻辑,多带有幼稚与幻想色彩。
(4)梦之起因多数与本能性的 *** 冲动有关。
(5)梦是在伪装形式下隐藏欲望的实现。梦理论不仅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精神分析学说有别于其他学说的一个重要标志。
释梦不仅成为精神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技术,而且也使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潜意识的性质、功能、活动特点及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
问题四:如何理解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及在其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他的理论是个鼻祖。没有他的精神分析就无法建立起如今的现代心理学。
问题五: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三原则是什么?意识三论”中,将人的意识过程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弗洛伊德理论和思想概述
在现代心理学中,弗洛伊德形成了最深刻的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学发展起到划时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心理学的今天。其核心理论“意识三论”中,将人的意识过程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通俗地可概括为,人类大部分意识都是潜意识的化身,意识来源于潜意识的需要,并变化形式,经过前意识的审查,最终变化成为意识。
弗洛伊德理论进一步分析,人类形成的大部分意识都是虚构和妄想,都是自身无法做主的自然过程,潜意识是背后的动力和目的,人类自身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他曾经说过:“抛开人类自以为是的理性和逻辑,人类与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意识产生的根本和源泉,不是来自于理性的思考,而是来自于潜在的动力。并且,他把其称为生物的死亡本能,生的本能,等等。对本能的性质,弗洛伊德将其形容为不分善恶的满足、追求快乐的需要,没有任何原则的生物需要。人类意识来自于本能,并把他化装成人类可以接受的、符合道德的理性显现,以及伴随理性的行为活动。对人类自信心的三次致命打击:一次是哥伯尼日心学说,打破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毁灭了人类至高无上的自负;一次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打破了人类是万物的主宰骄傲;最后一次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否定了人类的至高无上的理性,粉碎了人类是可以驾驭世界的高级生灵的自尊。无疑,弗洛伊德是伟大的,一位知名心理学家说过,在心理学界,谁要是不提及弗洛伊德,就不是真正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认为,当个体的人,由于受外界 *** ,当意识无法控制潜意识想要满足的需要,各种本能的问题就会冲破自我的控制,得以满足,表现出千变万化的神经症症状,心理疾病症状。并且,对症状产生原理的解释,弗洛伊德称之为童年的创伤和压抑无法得到释放,形成症结。治疗的过程,就是通过无条件的自由联想、释梦,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把童年时的创伤让病人知道、理解和认识,使无意识变成意识,症状就能够得到根除或缓解。总体而言,虽然弗洛伊德形成了看上去完整的理论,但还是遗留下许多无法解释的疑问,随后的后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学派、行为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经过事实验证,都不同程度地对其理论的正确性提出质疑。但是,任何一个学派和理论,谁都无法回避和否定弗洛伊德所看到事实的正确性,所研究的深度。以上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大致意思,以及治疗的大致原则。
问题六:弗洛伊德自我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这些本能不懂得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其活动只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这部分不再盲目地去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力争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被认为是人格最后形成的,而且也是最文明的一部分.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三种构成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相互作用着.健康的人这三种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本我是生存的必要原动力,超我在监督和控制主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自我调整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平衡.这三种力量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就将导致心理失常的产生.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精神病.感觉有几个“我”同时存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和精神分裂症无关.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一、精神层次理论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三个层次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三、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 *** 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四、释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问题七:如何理解弗洛伊德说的所有的失误都是源于潜意识的真正诉求明明我瞄准靶心扔了一枚飞镖,为什么它不能按着我的想法直直的命中呢?为什么360度么多方向这枚飞镖偏偏总垂直向下偏离一些距离呢?为什么它不会向左向右向上偏移?
弗洛伊德的这个说法其实说的是偶然背后的必然。失误是一个偶然,而促使这个偶然发生的必然弗洛伊德归咎于潜意识的真正诉求。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太过自大,是一种理想情况下的观点。比如空间内除了重力什么都不考虑时飞镖的偏移可以归咎于重力。但放到复杂多变的现实中,就远不是一个重力可以左右的了。
真正认清对比世界而言人自身的渺小,也是东哲与西哲的重要区别。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在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
1、本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自人出生便已存在。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等,是一种强烈的原始冲动。本我的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而不会顾及现实的限制。故而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
2、自我。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个体出生后从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的。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一般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就必须顺应现实,并学习如何在现实中获得满足,因此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与超我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3、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是自我理想,即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是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在探索人类活动的深层机制和内在根源的同时,试图从人的自然生物本性和人的社会文化属性相统一的角度,致力于分析和解释人们行为动机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因,其结果体现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晚期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他的人格结构论和早期的潜意识论、本能论一起构成其精神分析学的三大理论支柱。本文试图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指出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内容的概述;第二部分从人格研究与人的研究的关系探讨人格理论的特点;第三部分是从人的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的关系探讨人格理论的特点;第四部分是从人的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关系探讨人格理论的特点。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即一方面,它接受本我趋乐避苦的的要求,力图实现本我的意图,另一方面,它必须正视外部现实世界的条件,区分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从而能动地支配人在现实世界的活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是以“自我理想”和“良心”为尺度,它追求理想原则。 本我、自我和超我有重要区别而又紧密联系。从区别看,本我代表遗传因素,是一种遗传给人的生物本能;自我主要是由个人经验和社会环境所决定,也就是偶然的、同时代的事件所决定的;超我则代表外部世界的理想,本质上是从他人身上和社会中继承下来的,是父母及父母的替代的影响。从联系上看,自我和超我是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衍生物,同时,自我是人格结构的中枢系统,是人们行为和动机的控制器和调节器,它不停地周旋于本我、现实环境和超我三者之间,平衡和协调它们的关系,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最大限度地避免自我的焦虑和解体。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社会文化传统的卫道士和道德规范的仲裁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不是一种静态的能量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能量系统,它一旦形成,便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来自本能,即人的欲望与冲动。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储藏库。它通过反射活动和愿望满足来释放能量。在本我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会遇到自我和超我的阻力,如果本能冲破阻力,自我的理性活动过程便遭受破坏,如果冲破受挫,本我的能量就转化为自我和超我活动的原动力。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个体的成长发育,还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都是自我逐渐征服本我、打破本我“自恋”状态的过程。正是由于自我对心理能量的充分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形成新的对象性发泄作用,使人们能够将满足本能之外的能量用来发展人的心理过程,使能量从本我的非理性心理过程转化为理性心理过程。超我的自我理想和良心具有奖励和奖励机制,它把能量投入到对理想的能量发泄作用上。概括地说,心理能量通过求同机制由本我进入自我、再进入超我,心理能量同样遵循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它在人格中的不同分布状态决定着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本质。 本我只有能量发泄作用,而自我和超我同时具有能量发泄作用和反能量发泄作用。能量发泄作用的与反能量发泄作用之间的矛盾,使人内心产生焦虑。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它起到一种类似警告信号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以分为三类: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它们分别是自我对环境、本我和超我的一种恐惧。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变化发展是人们努力缓解和消除挫折、冲突、痛苦和焦虑等心理过程中,通过一些顺应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使人格的作用保持连续性与规律性,并最终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这些方法主要是:求同作用、移置作用与升华作用。求同是指一个人把某个外界事物的特点,特别是其他某个人的特点,纳入到自己的人格系统中。弗洛伊德认为存在四种求同类型:自恋性求同作用;目标定向性求同作用;对象丧失性求同作用;强制性求同作用。移置是指心理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如果替代对象是社会文化领域的较高目标,这种移置作用就被称为升华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来源。除了上述肯定现实的方法来消除心理紧张外,人们还可以采用否认现实的方法来减轻人的焦虑,这就是自我的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机制、投射机制和反向机制等。 二、从人格研究与人的研究的关系看人格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近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高扬人文主义旗帜,反对扼杀人的本性,提倡“人性复归”,从此开创了尊重人和研究人的新时代。近代科学首先突破人的禁区,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相继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关于人体的科学有了不小的发展。近代哲学研究同样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问题。当时,哲学家对人的研究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是根据生物学的观点,把人看成是纯粹受自然规律制约的感性实在;另一类是根据唯能论的观点,把人看作是脱尽物质纠缠和自然约束的精神实体。19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人自身的研究更趋深入。现代西方哲学吸收了生物进化论等科学学说,超越唯物与唯心的抽象对立,用非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摈弃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独断论”,产生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等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应当说,这从一个侧面大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对人自身的研究,也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秉承西方近代科学和哲学发展的义蕴,关心人、审视人、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揭开人类灵魂深处的潜意识活动和人格心理发展的奥秘,是弗洛伊德从事理论探索的根本宗旨。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其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格的系统性特征。弗洛伊德始终把人看作是由不同层次、不同功能有机构成的系统,前期侧重于描述心理空间的深度,把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区域,并详述了它们的不同功能;后期侧重研究心理人格的系统尽管和动力性质,分别以本我、自我和超我代表心理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并深入探讨三者的不同功能及其内在联系和发展关系。其二是人格的发展性特征。弗洛伊德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把人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服从物理学和化学规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就是研究人的动态的心理能量系统的结构及其演变规律。人格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既取决于人格内部能量发泄与反能量发泄的相互作用,也取决于人对现实环境和社会文明规范的适应、求同、移置与升华。 从这两个基本特征不难看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不仅摆脱了传统心理学由单一层面和静态的心理活动和去构造人格心理的做法,重新构造了由潜意识与意识、本我与自我、自我与超我等多层次的复杂心理人格系统,而且摆脱了传统哲学单纯从人的外在形式或某种能力出发去规定人的本质的做法,注重在人与环境、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中,具体考察人类精神活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过程,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对人类精神活动本质的认识,同时充实和深化了对人自身的研究。正基于此,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后来的人格心理和人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远远超出了心理学领域,在现代西方哲学的人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需要指出,弗洛伊德的人格论有两个局限性:一是他偏重从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方面去解释人的现实存在和行为动机,比较轻视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对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决定性意义,这使他的人格理论涂抹上主观唯能论的色彩;二是他将人格理论的心理学基础局限于精神病人等非健康人群身上,这影响了人格论的一般性。 三、从人的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的关系人格论 人格论是从人的心理活动的分化和发展角度考察人格的整体构成,它必然涉及人的机体及其活动对象,因而,人格论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或心理哲学),它同时也是人的本质论和人性论的一种独特模式。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