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塞利格曼是现代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他的研究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他以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而闻名,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幸福、乐观主义和人类潜能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马丁·塞利格曼的学说和他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读书马丁·塞利格曼
首先,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他认为幸福不仅仅是消除痛苦和负面情绪,而是一种向上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他提出了PERMA理论,即五个构成幸福的要素:正向情感(Positive emotion)、参与(Engagement)、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这一理论激发了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并且为人们提供了实现幸福的指导。
其次,塞利格曼强调了乐观主义的重要性。他认为,乐观主义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对未来的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他的研究表明,乐观主义者更有可能成功、更健康、更快乐。他提出的乐观主义培训方法也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帮助人们培养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
此外,马丁·塞利格曼还致力于探索人类潜能的开发和提升。他提出了"流"理论,即指人们在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时所体验到的心流状态。他认为,当人们追求自我成长和个人发展的目标时,会进入这种心流状态,从而获得更高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他的理论在工作场所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促进了员工的工作投入和创造力。
总结来说,马丁·塞利格曼通过他的研究和学说,为人们提供了实现幸福和个人发展的指导。他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乐观主义培训和心流理论等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培养积极心态、乐观主义和追求个人发展,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积极心理学运动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发起。
马丁·塞利格曼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作家,他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并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疾病、问题和异常心理,而积极心理学则专注于人类幸福、个体优势和积极情感的研究。塞利格曼和其他积极心理学家致力于探索人类如何实现幸福、意义和目标,以及如何培养积极的情绪、优点和人格特质。
马丁·塞利格曼的著作《学会拥抱生活》(Learned Optimism)和《幸福的追求》(Authentic Happiness)等对积极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运动为心理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方法,也对教育、组织管理和个人发展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本书是3月份参加心理学课程周雯老师推荐,非常感恩遇见这本书。
书名是《持续的幸福》,其实我个人认为应该叫《积极心理学》更贴切。
一直以来觉得心理学这门学科很神秘,通过测试、冥想、画画、疗愈型音乐等方法能把一个人的心理问题给解决了?也许是自己太low,心理学测试与一般HR给入职新员工做的测评有很大区别。
为什么心理咨询师越来越重要?
为什么物质生活的提高,幸福指数反而下降?
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现实,高昂的房价、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就业创业的困难。跨业打劫,我干掉你,却与你无关的被动与无助感。处于病态的人越来越多,抑郁症曾经以为离我很遥远,从明星张国荣、乔任梁到自己的表弟才真正意识到抑郁症对一个人的伤害有多大。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心理阴暗方面的解决措施,致使学心理学的人不能轻易地运用与实验。
《持续的幸福》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之父”,研究人们如何更幸福。这门新学科每个人通过学习都可以实现,离我们很近。书中收藏了大量的、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告知人们要想获得幸福是有技巧的。
实现幸福的人生需要包含五个元素分别是: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的人际关系、成就。通过这五个元素的积极实践,让自己拥有丰盈、蓬勃的人生。
1、积极的情绪:也就是我们的感受,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书中把在此元素上成功的人生称为“愉悦的人生。
2、投入:它与心流(flow)有关,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时间好像停止,自我意识消失。通俗的来理解就是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忘记时间的流逝,甚至忘记了吃饭。昨晚在听樊登读书会新推的书籍《心流》,按照樊登老师的解释,心流一般产生在十分专注一件事情,发生在工作与休闲的场合概率比例是54:18,可见投入地工作真的是一种修行。稻盛和夫在《干法》多次提到“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体验心流没有捷径,要达到心流,你需要投入你最强的优势和才能。
3、意义:作者提到“在打桥牌时会达到心流,但在每次漫长的比赛后,当他看见镜子里的自己时,他会担心自己是在虚度人生。对投入的追求往往是孤独的、自我中心的,而人类不可避免地要追寻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意味着归属于某些超越你自身的东西,并为之奋斗”。
4、积极的人际关系:包含主动式回应。比如当妻子穿上新买的裙子问丈夫,我穿起来怎么样?
积极性主动的回复是:老婆,真的太漂亮了,与你今天的发型、耳环非常搭。对了,你在哪家店买的?非常不错。
消极性被动的回复是:我要去上班,没时间了,那个你早餐做好了没有(全完无视妻子的提问与内心感受)?
如果你是妻子,听到消极被动的回复你的心情是如何呢?我想感觉应该是仿佛被人从背后泼了一盆凉水吧。
但如果听到积极主动的回复,我想一整天的心情都会特别好,而且下班可能会做一桌子的菜等老公下班回家吃饭。
5、成就:要让自己感受到有价值感,而帮助别人是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
以下是我对本书分析的思维导图。
总结这些年自己提升幸福的方法与途径:
1、坚持记录幸福的事:这个简单易行且非常有效。其实从16年开始做类似的事情,把自己觉得幸福的事情记录下来,当心情很down的时候翻开日记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通过回忆的方式,来唤醒内心的幸福感,暗示自己我的幸福这么多,何必纠结于眼前这点小事呢?17年正式升级为《明珠的小幸福清单》(上传清单好几次都不成功,下次专门写一篇自己的那些小确幸)。
2、多陪伴儿子,关注他的成长。同时他也是我的快乐老师。与成年人相比,孩子非常容易得到快乐,一颗糖,一只蚂蚁、一辆挖土机(卡通)......都可以轻易让孩子得到很多乐趣。其实这个世界最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成年人得到一辆宝马车的喜悦远远不及孩子得到一辆挖土机(卡通)的喜悦程度。我们需要学习孩子一样活在当下,享受以及接纳当下的自己。他们充满灵性与喜悦。
3、定期组织家庭活动,要像《小猪佩奇》里面的一家人出门都是全家出动,开开心心。哪怕是一起逛的超市、哪怕是下雨天楼下陪儿子踩泥坑,哪怕是周末全家去公园。只要在安全的区域尽量让孩子多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关键是全家人都参与其中,让所有人感受到爱他人以及被他人爱,这点很关键。
4、对家人、朋友、同事的付出要及时表示感谢,会极大地提升幸福感。这点自认为是实践的很好,而且儿子受到影响也会对家人表达感谢。上周末带儿子去公园散步,他奔跑快要摔倒时候,我上前扶了一把,他很开心对我说:“”谢谢妈妈,一溜烟开心继续玩去了”。这话从一个不到2岁的小朋友口中那么自然脱口而出,当妈妈的自然是幸福感爆棚的节奏。
5、制定锻炼计划,可以是跑步、打羽毛球、瑜伽。查看我的咕咚记录,2017年全年跑步262公里,平均每个月跑步21公里,特别是心情郁闷的时候,跑步对于我来说是一项很好的减压、内心排毒方式。
以后在生活、工作中都会尝试各种提升幸福的方法。让我的幸福一直持续,活在当下,活的通透。
-------------------------------------------------------------------END--------------------------------------------------------------------------------------
2012年11月9日 在北京参加“第二届国际心理积极学大会”。做《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的主题演讲
2012年11月8日 在北京参加新书《持续的幸福》首发仪式
2012年11月6日 在北京参加由杨澜主办的“阳光保险幸福力论坛”
2012年11月6日 在北京参加录制《杨澜访谈录》
2012年11月4日 在上海参加大师行访华上海论坛 2012年5月,央视《读书》栏目一连四期播出了解读马丁·塞利格曼所著的“幸福系列”书籍节目
节目嘉宾: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
新华社高级编辑黄文
2012-05-09 幸福系列节目《真实的幸福》
2012-05-10 幸福系列节目《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2012-05-11 幸福系列节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012-05-14 幸福系列节目《教出乐观的孩子》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1、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1953年,哈佛大学的所罗门,坎明和维恩把40 只狗置于名为“穿梭箱“的东西里;隔体将箱子分开两部分,一开始,隔体只有狗背高。从格栅箱底上对狗脚发出千百次电击。狗如果学习到跳过阻隔体到另一边,就可以逃脱电击。然后,进行“挫折”狗的跳脱实验,实验人员在狗跳入另一边时,也在格栅通电,并且狗须跳100次才终止电击。他们说:“当狗从一边跳入另一边之际,发出预料可免电击的松释声,但当它到另一边的格栅而重遭电击时,则发出惨叫。”接下来,用透明塑胶玻璃阻隔在两边之间。狗触电后向另一边跳跃,头撞玻璃。狗开始“大便、小便、惨叫、发抖、畏缩、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后这些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不再反抗。实验人员说他们为此“感动”。结论道,两边之间加以透明玻璃并加电击,“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脱意图。
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宾州大学的马丁·赛利曼他把笼中的狗从钢制格栅地板通以强烈而持久的电,以致狗不再企图逃避,“学会了”处于无助状态。赛利曼和史蒂芬·麦尔与詹姆士·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当一个正常、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训练时,以下的行为是常态:初遭电击,狗就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直到爬过障碍时间较快,如此反复,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击。再一步,赛利曼把狗绑住,使它们在遭到电击时无法逃脱。当这些狗重又放回电击时可以逃脱的穿梭箱时,赛利曼发现:这样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电击时的反应,和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一样。但它却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动地一直等到电击结束,狗没有越过障碍逃避电击。
80年代,心理学家仍在继续做这种“习得的无助感”的实验。费城天普大学 ,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之内将有电击。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区避免电击。在老鼠学会了这一步以后,实验人员又把安全区挡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无法逃避。可以想见,后来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们还是无法重新很快习得逃避。
柏希又让372只老鼠遭受难以忍受的雷击,以测验巴夫洛制约和习得的无助感之间的关系。他们报告说,“实验结果并不很能确定习得无助”而“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
田纳西大学的布朗、史斯和彼得斯花了很多功夫为金鱼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穿梭箱,或许是为了看看赛利曼的理论在水中的合用性。实验者将45条鱼做了65次电击试验。结论道,“所得资料不能对赛利曼习得性无助感学说提供支持。”
这些实验人让许多动物遭受强烈的痛苦,先是为了证明某理论,再反证之,最后则支持修订过的。跟赛利曼与吉尔合写犬类习得无助感之报告的史蒂芬·麦尔,曾因使习得性无助感模式流行甚久而名利双收,但在后来对这一类型的动物沮丧模式之有效性他却有如下的说法:
关于沮丧,其特点、其神经生物学、其发生、其阻止与治疗,竟见都不够相同,因之不能使其比较具有意义……因此,不能在通论的意义上说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沮丧模式。
这种结论不免令人失望;麦尔力图挽救,又说,习得性无助感虽然不足以成为一种沮丧模式,却可以成为一种“压力与竞争”模式;虽然如此,他却已有效地承认30年来的动物实验是浪费时间与纳税人的钱,这还不提对动物所造成的大量尖锐痛苦。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新兴的一门心理学,于1998年由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创,目的在研究如何生活的快乐、成功与有意义。因此正向心理学或许可以简称为“快乐的科学”。
正向心理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最能让我们感到快乐?研究结果可能会令人感到惊讶:财富、学历与青春对快乐的帮助都相当有限;婚姻的影响好坏参半;倒是宗教信仰与亲情友谊,才更能让我们快乐。
伊利诺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迪纳(Edward Diener)的研究发现,只要基本生活无虞,额外的收入并不能带来多大快乐。良好的教育与高智商对快乐的提升也没多大帮助。年轻也不保证快乐,美国疾病管制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廿到廿四岁的年轻人情绪低落的时间,还比六十五到七十四岁的老先生老太太长。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确实能鼓舞心情,但是却很难判定究竟是神佛的效应还是宗教团体。亲情与友谊也能带来快乐;迪纳与塞利格曼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参与研究的大学生中,最快乐与最不忧郁的10%学生,他们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有亲密的朋友与家人,并花时间与他们共处。迪纳结论说:“想要追求快乐,就应该培养社交技巧、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支援 (social support)。”
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快乐》(AuthenticHappiness)一书中指出,快乐是由三项要素构成:享乐(兴高采烈的笑脸)、参与(对家庭、工作、爱情与嗜好的投入程度)、意义(发挥个人长处,达到比我们个人更大的目标)。三项要素之中,享乐带来的快乐最为短暂。塞利格曼说:“这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因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乐为生活的目的,但是参与和意义却远比享乐重要。”
正向心理学也认为人的快乐基点可以调整:人们可以借由后天的努力,改变先天人格特质的快乐水平。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我们更快乐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