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而否认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它使人们拒绝承认或接受一个令人不愉快的事实或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否认心理防御机制的例子随处可见,从个人层面到社会层面都可以找到许多有趣的例子。
否认心理防御机制的例子
首先,个人层面上的否认心理防御机制可以表现为对自己的错误或不足的否认。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争论中的人往往会坚持自己的观点,无论对方提供了多么充足的证据。这种否认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人们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使他们不必承认自己的错误或不足。然而,这种否认可能会导致争论的激化,而不是问题的解决。
除了个人层面上的否认,否认心理防御机制在社会层面上也非常常见。一个例子是对社会问题的否认。当面临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时,人们往往会倾向于否认这些问题的存在或严重性。例如,当面临气候变化的挑战时,一些人可能会否认科学证据,坚持认为这只是天灾人祸或一种阴谋论。这种否认心理防御机制使人们对解决问题缺乏积极的态度,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此外,否认心理防御机制还可以在个人生活中的困境中发挥作用。一个例子是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难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否认这些问题的存在,通过逃避或转移注意力来保护自己的心理平衡。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否认自己的婚姻出现问题,而选择逃避家庭的问题,沉迷于工作或其他活动中。这种否认心理防御机制可能会暂时减轻压力,但长期来看却无法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总结起来,否认心理防御机制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都可以找到许多例子。从个人层面上看,人们往往否认自己的错误或不足;从社会层面上看,人们往往否认严重的社会问题。此外,否认心理防御机制还可以在个人生活中的困境中发挥作用。尽管否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们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但它也可能妨碍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的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认识到并克服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它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也可能导致主体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第I层:“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Psychotic” Mechanism) 这些机制常见于5岁以内的“健康”孩子,也常见于成人的梦中和幻想中。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改变现实。在旁观者看来,他们是在“发疯”。我们往往不能靠传统的心理治疗性解释来使它们得到改变;但却能改变现实来改变它们(就像服用氯丙嗪、消除应激、发育成熟)。在治疗时,为他提供强有力的人际关系上的支持,或让他直接面对所被忽视是现实,都能使应用者暂时放弃它们。 1、妄想性投射(DelusionalProjection)——对外界现实的直率的妄想,往往是被害性的。 它包括:在别人身上体验到自己的感情,并对这种感知采取行动(如丰富的被害妄想),或者在自己内心(从字面上)感知到别人或其感受(如激越型抑郁症病人声称“魔鬼在吞噬我的心”)本机制与投射的区别在于,它在事实上放弃了对现实的检验。它与歪曲的区别是缺乏欲望满足感,而与内射的区别在于它仍投射那些已经得到承认的内心感受。中毒性精神病人的妄想性投射能够把那些显然不同的很多混乱的知觉组织到一起。 2、否认(Denial)----否认外界现实。 否认的对象是外界现实,而与压抑不同,较少影响内心现实(压抑影响内心的一个例子是:“我没有发怒”)。它也包括那些作为某一个人主要替身的幻想,特别是已经失去的某人(否认的一个例子是,“我能在自己的心里创造出一个新的他”)。 3、歪曲(Distortion)----为了适合内心需求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 它包括:不现实的夸大想法、幻觉、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的妄想性优越感。它包括对自己行为责任的持久否认。它也包括那些不现实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在歪曲时,可以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与另一个人混合或融合的感受(例如,“耶稣活在我心里,并且答应我的所有要求。”)但是与妄想性投射相反,后者因为感情的责任放在别的方面,从而减轻了自己的痛苦,而在歪曲时,不愉快的感情被它们的对立方所替代。就像在宗教信仰中所显示的那样;歪曲可能有较好的适应效果。 第II层: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Immature Mechanism) 这些机制常见于三岁到十五岁的“健康”人、性格障碍者以及在心理治疗中的成人。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防御机制往往能够改变那些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亲热感情(或者因为失落了这种感情)所引起的苦恼。在旁观者看来,它们却显得是不必要的。虽然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很难予以改变的,但是人际关系的改善,或者在长期心理治疗时,通过再三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也有可能改变不成熟防御机制。 4、投射(Projection)——把个人自己所不承认的感受归与别人。 它包括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人亲热、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以及为了说明被人冤屈而收集“证据”。有些人在运用这种防御机制后可能显得古怪或易怒,但仍算“合乎法律”。 5、分裂样幻想(SchizoidFantasy)——为了解决矛盾冲突或者为了获得心理满足而应用幻想,或者经常沉湎与孤独的隐退状态之中。 它往往伴有明显地逃避人间亲热感情或用古怪行为来使别人远离自己等情况。与精神病性否认不一样,应用者并不十分想(或者坚持)让人家知道他的幻想。然而,与单纯的愿望又不同,分裂样幻想可以满足个人关系的需要,也可以免得自己对别人明显地表示出攻击或性的冲动。与分离也不同,幻想所再造的是外部世界而不是内心世界。 6、疑病(hypochondriasis)——由生离死别、孤独或未被接受的攻击性冲动所产生的对别人的谴责,首先转变成自责,然后是诉说疼痛、躯体疾病和神经衰弱。 疑病是把别人的特点内射到自己体内,并且因此引起了似乎可信的“疾病”。与认同不一样,疑病性内射会产生苦恼和不愉快。疑病性内射是“与自我不相容的”。这种防御机制允许应用者以他自己的痛苦或不舒服心情去斥责他人,而不会直接向他们提出要求,也不会为了别人忽视他的愿望(往往是未曾表达的)而诉苦。不包括哮喘、溃疡病或高血压。这些即不适应,也不是防御。它也不像癔症性转换症状,疑病的感情态度正好与之相反,不是泰然自若,莫不关心。 7、被动攻击行为(Passive--aggressiveBehavior)——应用者会间接地(通过被动性)或直接地把应该针对别人的攻击性,表达在自己身上。 它包括那些会影响别人甚至自己的失败、拖延或疾病(至少初起时)。它包括为了获得注意而从事愚蠢的或挑衅性的行为,或者为了避免处于竞争地位而一回小丑。那些已形成施虐被虐关系的人往往会表现出既有被动攻击又有疑病性防御。 8、发泄(ActingOut)(旧译:潜意识释放)——让一种潜意识的愿望或冲动直接表现出来,以使自己免得意识到所伴有的感情。 它包括为了避免意识到自己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违纪性或冲动性动作和“发脾气”(tempertantrum).它也包括为了减轻紧张心情(即主观性焦虑或抑郁)而长期滥用药物、失败、形变态或自伤。发泄也涉及以下这种状况:为了避免产生因本能推迟表达所导致的紧张心情,于是长期来听任自己冲动发泄。 第III层:“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这些机制常见于3岁至90岁的“健康”人、神经症和正在对付急性应激的时候的个体。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改变个人的感受或本能的表达。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个人的借口或“神经症的苦衷”。它们往往能在传统的、短程心理治疗性解释之后,作出戏剧化的改变。 9、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用一些从感情上看来较不强烈的说法来思考本能性的愿望,而且不付之于实际行动。观念留在意识之中,而感情却已告消失。 理智化包括以下机制:分隔、合理化、仪式性、抵消、补偿、魔术性思维。这些机制之间虽然互相有些区别,但它们往往成群出现。理智化包括为了避免与人发生亲热的感情而对非生物给予太多的注意,或者为了免得表达出内心感情而去注意外界现实,或者为了避免感知整体而去注意无关的细节。强迫思维和行为也包括在内,虽然它们也可被认为是某种形式的内心置换。 10、压抑(Repression)——表面上看起来是显得莫明其妙的天真行为,口误笔误,或者不能承认某一感官所输入的信息。可以说这是: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观念却被忽视了。 压抑所造成的“遗忘”是很特别的,往往有高度象征性的行为可以提示这种压抑并不是真正的遗忘。压抑与压制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有效地无意识地抑制冲动甚至达到放弃目标的地步,而不只是推延。与否认不同,它只是让人们不能在意识中感知到自己的本能和感情,而不是否定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认识和反应。如果有一个正在哭泣而却忘了为谁哭泣,这就可能是压抑;如果他否认自己流过眼泪,或者坚持认为所哀悼的人实际上还活着,那就可能是否认。 11、置换(Displacement)——把自己的感情改为指向一个较少关心的(较少情感贯注的)客体(对象),而不是针对能引起这种感情的人或情景。 它包括用某一事物或陌生人来轻易地代替那个在感情上占重要地位的人物。开玩笑、隐含敌意的诙谐和讽刺漫画,都涉及置换。大多数恐怖症、多数癔症性转换反映以及某些偏见,也都涉及置换。 12、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所表现出的行为是与某种不能被人接受的本能性冲动正好相反的方式。 这种防御机制包括:当某人希望照顾自己却明显地照顾别人、“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职务。 13、分离(Dissociation)——暂时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性格或某种感觉,以期避免情绪苦恼。与神经症性否认同义。 它可能包括神游、癔症性转换反映、一种突然的毫无根据的优越感或漫不经心的态度,以及短期地否认自己的行为或感情。它也包括为了消除焦虑或苦恼而显得忙忙碌碌的行为、通过在舞台上表演来“安全”地表达本能欲望,以及为了麻木自己的不愉快感情而短暂地滥用某种药物或利用宗教的“欢乐”。分离比歪曲较易为别人理解,也比较体谅别人,较发泄来得短暂。 第IV层: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MatureMechanism) 这些机制常见于12岁到90岁的“健康”人。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把现实、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整合在一起。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美德。在应激越来越多时,它们也有可能改变成较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14、利他(Altruism)——替代性而建设性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 它包括良性的建设的反向形成、慈善行为,以及对别人的报答性服务。利他与投射及发泄的区别在于,它为别人提供的是真的而不是想象的好处。它与反向形成的区别是,它让应用者至少部分地得满足。 15、幽默(Humor)——明显地表达了观念和感情,但并不使自己感到不舒服,对别人也不会产生不愉快的影响。 某些游戏和滑稽的退行行为都属于幽默。与诙谐不同,诙谐是某种形式的置换,而幽默则直言不讳、有啥说啥,而且如果没有“在观察中的自我”的某些成分,就不可能应用幽默。就像希望,幽默使应用者能够忍受而又集中注意到那些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与之相反,诙谐往往表现出注意涣散。与分裂样幻想不同,幽默不会排斥别人。 16、压制(Suppression)——虽然在意识中出现了想解决矛盾冲突的冲动,而在意识或半意识中却作出予以推迟的决定。 这种机制包括在寻找困难时的一线希望、把已经认识到的不舒服感受尽量缩小、在困难面前挺起胸膛、想方设法予以推迟而并不回避。用压制的人是这么说的:“我明天会考虑这件事情的”,第二天也确实记得考虑此事。 17、预期(Anticipation)——为未来的内心不舒服感受作切合实际的预期或计划打算。 这种机制包括对将要出现的事物作有目的而仔细的计划(或担心)、对死亡或外科手术在情感上有了切合实际的预科、与之同时并能够在意识中自觉运用在心理治疗时学到的“自知力”。 18、升华(Sublimation)——间接地或减弱了地表现了本能,但是既无不良后果,也不会明显地丧失乐趣。 它包括通过有趣的游戏、运动和业余爱好来表达攻击性,以及在真的求爱时用减弱了的方式浪漫地表达自己的本能。与幽默不同,在运用升华时,这种“为自我服务的退行”会有真正的后果。与“神经症性”防御不同,在运用升华时,本能没有被阻挠或转移,而是为之另辟途径。艺术成果就是典型范例。在投射时,个人的感情(例如,愤怒)被归因于别人。在置换时,个人的感情虽仍被承认为自己的,但是被重新定向于较不重要的对象,而且往往没有满足感。但在升华时,感情被承认、被修改、并被定向于比较重要的人物或目标,所以会产生适应的本能性满足
自我防御机制这一概念由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 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幽默仍然允许一个人承担及集中注意于困窘的境遇上,而诙谐、打趣的话却引起分心或使从情感的问题上移开。
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它包括: 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
、幽默和认同的11种形式。
自我防御机制的提出
关于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她的着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
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如果一个人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 的、公式化、自动化的防御反应,便可以认为他是患了神经症。
自我防御的常见种类:
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可给予不同的分类。如成熟性防御和不成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等。现将几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
(1)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 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这一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2)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
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如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
(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 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4)移置,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 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如“替罪羊”)。这时虽然客体变了,但其冲动的性质及其目的仍然未改变。在心理治疗中,情感的无意识移置既是移情的基础,也是反移情的基础。
来到心理咨询室的一位少 妇,面色红润,风姿绰约,身体健康,可是坐定后她却这样开始了她的故事:我有病,奇怪的病。我自己一个人不敢单独去做什么事,总是想:我行吗?我不行,我可什么也不行,我自己出去会晕倒的……自己知道这样想不好,也不愿意这样想,就和这种想法斗争,心想,一定要战胜它。可是越想控制越控制不了。就这样,我一直呆在家里不能出去做事。
可是呆在家里更难受,早就想做心理咨询。我今年31岁,孩子已经5岁了。我的病最重的时候是在结婚前,那时大约23岁吧。我那会儿病的很重,浑身没劲,心虚出汗,睡眠不好,有时候整夜整夜地睡不好觉,时常头疼得厉害,上班也坚持不住了,就在家里养病。医生说是神经衰弱。后来我自己都不能出门了。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妹妹陪我出去散步,大约走出家门几十米的时候,我浑身瘫软,一点力气没有,一阵阵地虚汗,脸色煞白。我们想往回走,可是我怎么也走不动了。没办法,几十米的路,妹妹叫了出租车我们才回到家。从那以后,我就更不敢出门了,病情越来越重,吃了不少药,可是总不见好,人也越来越不成样子,眼看就不行了。唉呀,现在想来是个笑话,当时都把耳坠买好了—我早就喜欢耳坠,眼看人就不行了,家里说满足孩子这样一个愿望吧。
您说也有点奇怪,后来也没有怎么治,就慢慢地好了,在我结婚前已经全好了。看病重那时候,还能结婚?还能怀孕?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反正慢慢地就好了。现在,只是当自己一个人出去的时候还是会想:我行吗?我不行。于是就怕出门。您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职业的敏感使我意识到,少 妇的病一定源于生活的难题给她造成的心理压力。她目前的强迫意念是个“历史遗留”的心理问题,关键是弄清当年的症结所在。于是,我请她回忆一下当年发病的前后是否遇到了什么生活的难题或困扰。
少 妇陷入回忆:好像也没有什么难题和困扰。只记得那时我正谈第一个男友。那是在我20出头的时候别人介绍的。他高高的个子,人长得也不错。父母说挺好,说小伙子人挺老实,家里挺本分,我父母就同意了。我那时什么也不懂,也就听父母的,父母说好就好呗。可是我没有找到那种喜欢的激动的感觉。我们那个地方比较保守,我们的接触很少,来往几次我总也没有找到现在女孩们说的那种心动的感觉。我一点没有想见他的欲望。我心里的感觉告诉我,他不合我意。不过,好像这事儿也没有多大的压力。就是在那段日子前后,我出现了神经衰弱,慢慢就病倒了。我就想:自己病成这样了,再拖着人家多不好,不能连累了人家。家里看我也不行了,于是就退婚了。
退婚后家里真没敢往好处想,做了最坏的打算。可是,您说事情真怪,不久,我的病竟慢慢地见轻起来,慢慢地好了。病好了,别人就介绍了第二个男友,这个人我一见面就很满意。他就是现在的丈夫。
听到这里我笑了:“你的病根找到了。
少 妇的微笑中藏着深深地不解:“您说病根找到了,是什么意思?”
我分析说:“我们来看看你闹病前后的一段心路历程:面对别人介绍的第一个男友,尽管你根本没有找到心动的感觉,没有激发出爱的火花,但你没有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意,你默默地接受了,或者你根本没有想过还可以说不同意。你思想上没有拒绝,但感情上没有接受。心灵深处对爱的追求尽管可能被压抑下去,但是它在深层意识中时时涌动。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悄然地却是顽强地撞击着你的心:我不喜欢他,我不喜欢他。20出头的女孩子,第一次谈恋爱,还有比这更大的生活事件吗?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大事遇到了难题:面对男友你不能接受又不能拒绝。这是多么激烈的内心冲突?这是多么强大的内心压力?人的心灵世界总要给冲突和压力找一条出路。出路在哪里呢?好,这下找到出路了,我病了,而且病的很重,怎么能再连累人家?于是,退婚顺理成章了,而且是为了人家好,自己也心安理得了。一旦内心的困扰和冲突没有了,还扮演病人干什么?于是,此后病症就逐渐消退了。”
少 妇似有所悟地点头:“您说我是装病?”
“不,不是装病。”
因为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人的心灵世界分两个层面,一是显意识层,一是潜意识层。人的潜意识,更是深奥难测。人常常难于认识自己,就是因为这个潜意识。你的病症就是潜意识扮演病人。扮演病人,在心理学上叫做“躯体化”,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从而应付现实。人们生活中的许多病症,都是这样的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这是人在进行心理防卫,以免除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人的心理防卫机制都是建立在潜意识中的,是不知不觉中使用的。扮演病人是无意的,是潜意识的活动,装病是有意纳,是思想意识里的活动。所以你不是装病,是扮演病人,是躯体化现象。
你的躯体化的心理防卫涉及到几种心理防卫机制。
一是“退行作用” 这是指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中突不能处理时,借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获得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本来,人长大后应付现实的方式会变得逐渐成熟。可有时在遇到挫折时,也会放弃已经达到的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恢复使用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退行行为其实是一种幼稚化的行为。你的重病缠身不正是这样一种退行作用的表现吗?
二是“文饰作用” 是指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以求内心安宁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你的“不能连累了人家”不正是一个退婚最好的“理由”吗?
三是“否定作用” 这是一种将已发生的令人不快或痛苦的事情完全否定,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的心理防卫机制。它能使个体从难以忍受的处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焦虑中逃避出来,以获得心灵暂时的安宁。不能接受第一个男友,本来没有你的不是。但是由于你心特别软,由于你的观念陈旧,你感到是自己对不住人家。于是,你陷入自责的痛苦。你说“好像这事儿也没有多大的压力”,似乎没有感到是困扰你的难题,似乎忘记了它,这不正是你想否定痛苦的记忆的表现吗?
少 妇深有所悟,又问:“我现在为什么还怕一个人出门,还总想我不行?”
“一是扮演病人在心理上的后遗症或者叫心理惯性:曾经那么重的‘病’,出门就要晕倒,怎么能一下就好彻底了,怎么能一下子自己就可以出门做事了?于是就想,我行吗,我不行。”我说,“二是消极的心理暗示。由于你经常想:我行吗,我不行。这就形成了一个很糟糕的消极暗示,暗示的恶性循环,使你就总是感到自己不行。这在心理学上有人叫做‘标签效应’。三是你的胆小软弱心眼儿小的性格,使你缺乏自信。”
“是,您说的对。”少 妇表示了理解,“我怎样才能不再那么想不再担心晕倒?”
“过去的故事自己看清了,心结解开了,问题就基本解决了。这是‘治本’。”我说,“就现在你担心自己不行担心晕倒的意念说,第一,你不要再和它对抗,顺其自然,不去管它。因为心理活动有一个逆定律,你越是压抑它,它越是表现强烈。你不去理它,它反而容易自行消失。第二,让自己面对现实生活,为所当为,就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不再逃避,不再闲在家里,走出家门,做点能做的事情。第三,换一个好标签。从今天开始就把‘我不行’这样的标签扔得远远的,给自己贴上一个好标签,比如经常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行,我能行……常常给自己帖一个什么标签,人就会真的像那个标签一样。如上几个方法配合运用,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你就会逐渐感到:啊,我哪里会晕倒?我原来什么都能行!”
起立告辞的时候,少 妇爽朗的笑声中显然多了几分对生活的信心。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