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行为,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信,也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提高他们的分享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分享的意义,主动地去分享自己的喜悦和忧愁呢?以下是我从多个角度分析的一些方法和建议。
如何提高孩子的分享意识?
一、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分享需要一种合作的心态和团队的意识,孩子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分享不仅可以让自己快乐,还可以让别人也快乐。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组织孩子们一起游戏、做手工、参加义工活动等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合作和分享的乐趣。
二、给孩子传递正面的价值观
分享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价值观。家长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孩子们分享的好处,让他们明白分享是一种美德和道德,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当孩子们做了好事或者取得了进步时,家长可以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喜悦,让孩子们明白分享可以增加自己和别人的幸福感。
三、给孩子创造分享的机会
家长可以适时地给孩子创造分享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分享自己的喜悦和忧愁。例如,当孩子们收到礼物时,可以要求他们分享一部分给别人;当孩子们遇到挫折时,可以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心情分享给家人或者朋友。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分享,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给孩子提供正面的反馈和鼓励
当孩子们做出了分享的行为时,家长要给予他们正面的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家长也要教育孩子们,分享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一种无私的行为,不要期望别人一定会回报自己。
综上所述,提高孩子的分享意识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培养,孩子们需要明白分享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这种行为。家长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给孩子创造分享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分享,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正面的反馈和鼓励,让孩子们享受分享的乐趣和成就感。
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幼儿为了同一个玩具发生争吵甚至哭闹;或者有的幼儿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众多成员疼爱、照顾的唯一对象,
从而养成了他们“唯我独尊”,只知道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知道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的行为。尤其是刚离开家庭的小班幼儿,到了幼儿园表现的和在家一样,有好玩的,好吃的只顾自己占有,根本不会想到与小朋友共同分享。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创造健康快乐的环境,帮助幼儿尽快学会分享、学会关爱、形成良好的习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创设健康和谐环境,营造温馨气氛。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1.1.物质环境的创设。
1.1.1.安排共同分享时间
首先在每天的一日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时间专门开展分享活动。如《一分钟分享》在这一分钟内,幼儿尽可能地把自己学会的儿歌、舞蹈、故事、笑话分享给其他幼儿。这样的分享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小朋友面前展示自己,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而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其次,针对小班幼儿喜爱零食的特点,可以每周安排一个半日作为幼儿零食分享日。请小朋友把家里好吃的零食带到幼儿园来,让他们共同分享零食,共同分享快乐。这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有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可以先介绍自己的零食特点,邀请小朋友们都来品尝自己的零食。幼儿们在品尝美味中感受体验分享的快乐,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在相互比较、交流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在这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掌握相处的原则,为最终形成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1.1.2.建立“分享世界”活动区域
结合小班幼儿实际,活动室内设置各种活动区域,如小班幼儿喜欢的“娃娃家”、“建构区”“图书角”等等,老师和幼儿一起布置各区域,幼儿可以带来自己喜欢的布娃娃、小玩具、图书等放置在各个区域内,自由开展活动:有趣玩具大家玩、新图书大家看、一起当建筑师等。在这个“分享世界”里,幼儿尽情游戏、玩乐,从而学会关心人、谦让人,团结合作,有共享意识,在活动中逐步体验分享的快乐。
1.1.3分享幼儿园户外大型玩具、集体游戏活动
我们知道,幼儿在玩小玩具、或者玩具较少的情况下幼儿之间容易发生争抢、甚至攻击行为,而在玩大型玩具、集体游戏活动的时候,幼儿的合作、轮流和分享等友好的交往行为容易形成。因此,在玩大型玩具、集体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引导幼儿进行共同分享、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以促进全体幼儿积极分享行为的发展。
1.2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氛围一种情绪感觉。其中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愉快和谐的师幼关系。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老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建立一个愉快、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既要注重自身形象,充分展现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还要以理解、信任、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心声,如:“你怎么不高兴呀,给我们说说吧!”“我们一起帮你想个好办法!”“今天是我的生日,爷爷给我买了一辆坦克。”等等,让幼儿去分享着同伴的快乐和不高兴的事。老师用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拥抱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而进一步强化分享行为,促使幼儿自觉地与大家分享。第二、温馨的家庭氛围。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品质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影响不容忽视,因而我们要把家庭教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家长们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如: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座谈会,进行育儿经验交流“如何使孩子学会分享”等,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半日活动,开展“亲子活动”,引导家庭成员、家庭之间自由结伴,充分发挥孩子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分享方面的互动作用,让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学会分享。
2.随机教育、激励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
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了解,把握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针对性强、及时有效的教育、激励。幼儿们都喜欢老师的表扬、称赞,因此,不管是物质分享还是情感分享,当有了分享意识和行为的事件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及时对班级幼儿进行激励性的榜样教育,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进行赞许、奖励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非常愉快,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分享行为,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同时班级幼儿也有了模仿学习的榜样,孩子们会纷纷效仿,那么,班级中分享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浓。
3.针对实际情况,教给幼儿必要的分享技巧。
我们平时在小班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中,常常会发现有的幼儿有时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表现的很勉强,或者有的幼儿看到别人有好东西就强制要求分享等等。针对于这些状况,我们可以教给幼儿一些分享的技巧,如,告诉幼儿:不需要在所有的时候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当自己的东西数量有限并且很珍贵时,也可以拒绝与别人分享;当别人借用自己的物品时,可以叮嘱如何正确使用、怎样保护好它;
对于不属于自己,而其他人正等着用的东西,不要一直独占。当别人没有主动分享时,我们可以跟他商量、互换等等,但不能强行要求分享。教师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点拨引导,帮助幼儿和谐、快乐的分享。
激烈的社会里被淘汰。
分享是个人和他人和谐交往的基础,分享不仅仅是让别人来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成功,还应去分享别人的快乐的情感。分享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同时也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德,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孩子基本上都以自我为中心、独占性强。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的小朋友玩。幼儿的这些行为都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为了使今后的孩子自身行为适应社会需要,以及美德的培养,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和家长配合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一、营造亲密、信赖、和谐的氛围。
要形成分享行为,首先应该让幼儿信任对方,关爱对方,必须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这是基础。于是,砸死幼儿园我们要有意识地注重培养这一氛围,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们的生活与活动。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故事《孔融让梨》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通过学习故事,让他们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并同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从而体会到学会谦让也是一总快乐。在游戏中,我也无时无刻地训练幼儿的分享行为,当孩子们在活动时,我常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去,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出谋划策”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从而自觉地产生分享的动机。幼儿们的心灵是纯净的,在老师们的引导之下,他们相互亲近,相互友爱,彼此信赖,开始逐渐形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和帮助他人的意识。
二、在幼儿中树立榜样,进行教育。
常言道:孩子是成人的影子,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成人,为人处事的言语举止都是成人的“翻版”,因此,老师、父母都能成为孩子的榜样。所以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就要为幼儿做好榜样。如:有时我会带些小零食来园请小朋友吃,或在家带来一些小玩具,图书给小朋友们玩。然后告诉孩子们说:傅老师拿东西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了,我觉得很开心。渐渐这行为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在这种环境中学会了分享。
三、以正面教育为主,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处的需要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孩子也一样,因此,不管孩子是物质分享还是精神分享,当它一旦有了分享行为,就应当及时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及时用鼓励、赞赏、奖励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等方式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加强幼儿与别人分享就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让他们的分享行为得到及时强化。
如每周规定一天让小朋友带一件最喜欢的玩具来园与小朋友交换玩,在玩自带玩具的过程中,要多给他们一些鼓励,他们就会感到分享对他们不是一种剥夺,而是一种增添更新、更多乐趣的机会。如:引导幼儿好玩儿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儿。当幼儿出现玩自己的玩具没劲,产生想玩同伴的玩具时,可适时的引导幼儿想玩别人玩具时该怎么说,该怎么做?让幼儿学会交换玩、轮流玩。同时也要学说一些简单的交往语言,“你的玩具借给我玩玩好吗?”“我们一起玩吧!”还要和幼儿一起制订出一些规则,如;未经同伴同意,不能擅自拿同伴的玩具;借玩具时要先商量;要轻轻拿轻轻放玩具。在日常生活中既让幼儿之间也有了平等的交流,这样幼儿也赢得更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了。也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
四、帮助幼儿了解分享快乐的作用。
在活动中,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有些孩子之所以不愿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没有了,这时要让幼儿明白、理解分享其实不是没有了,分享是一种互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自己。如:把玩具分享给同伴玩,同伴也会把玩具给自己玩,这样就可以玩两个玩具。过生日时,请小朋友吃蛋糕了,同伴也会回报的快乐、祝福。在主题活动“快乐的圣诞节”时,让幼儿从家里带水果、糖果,幼儿们互相分享吃,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与同伴一起吃。在吃的过程中,适当培养幼儿的分享的行为体验分享的快乐,让幼儿感受到交往的乐趣。
五、通过家园配合,帮助幼儿学会分享。
1.思想的重视:孩子在家是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从小养成成任性,执拗、自我为中心、独霸一方、唯我独尊的性格。因此,我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关于团结、合作、分享的生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2.方法的引导:如通过家校路路通、开家长会、离园时了解家长的难题,帮助家长解决难题,如:向家长介绍方法,让父母在家里实施,同时在幼儿园也进行教育。
3.行动立榜样: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如;平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生活中要相互尊重,相互谦让、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让孩子处处感受爱、和谐的重要,如;做了好吃了东西分给邻居尝尝,借给加人需要的东西……为幼儿做出榜样,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学会了与人分享。
4.实践的分享: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才能真正懂得与他人分享的重要性。如:邀请一些同龄的幼儿来家里玩,让幼儿拿出自己的玩具招待小伙伴与小伙伴一起玩;有时间多带幼儿去小朋友聚集的地方,为孩子提供交新朋友的机会,让幼儿学会与小伙伴玩时要按顺序轮玩耍。
分享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
望采纳
几个小技巧,教你让孩子学分享也是一种传统美德,我们应该让孩子拥有这种品质。但分享是要分享者自己主动去与别人分享,如果是被迫分享,那么将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孩子来说是也是如此,有些家长总会在别的小朋友来家里时,擅自拿孩子的东西去跟小朋友“分享”,但是却引起孩子的强烈不满。这种可以说是孩子不愿意分享吗?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呢?而家长又应该如何解决这种情况呢?
02
其实,家长们自己也应该要明白学会分享对孩子的重要性,分享应该是孩子主动而为之的,而不是家长们去帮孩子分享,使孩子变成被迫分享。
懂得分享的孩子在性格上也更乐于助人,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学会分享的孩子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并且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学会分享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分享”也是社交关系上最为重要的一种,当我们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时候,自然会得到他人的回报。如果孩子从小就懂得分享的重要性,那么将可以为他的人生打好一定的基础。
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原因
每个孩子在2岁左右,都开始处于“物权意识”的敏感期,而这个物权意识其实指的是孩子在某一个阶段开始,对于自己的东西开始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此时如果别人轻易去拿他的东西,将会破坏他的这种意识,从而使他变得非常敏感、没有安全感。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分辨哪个东西是属于他的,并不愿意分享给其他人,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孩子自私,只是因为“物权意识”的逐渐萌生。
2:家长强迫孩子分享
有时候遇到有朋友带上自己的孩子来家里坐,家长们为了讨其他小孩子的欢心,可能会直接去拿孩子的东西给其他小孩子玩,但其实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在孩子的心理,这样玩具是属于他的东西,在拿给其他的小朋友的时候其实应该过问一下孩子的意见。
卡卡妈觉得,三岁左右的孩子,不愿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算什么坏习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行为,说明孩子很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但是,父母还是应该好好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以免孩子的独占意识过强,以免影响人际关系。其实,想让孩子学会分享,也并不是太难,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孩子就行了。
一、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
孩子的东西不愿意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很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东西如果给了别人,就不再属于自己了,变成别人的了。
作为父母,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体谅孩子的心态,理解孩子的痛苦,然后再想办法让孩子明白,他把玩具给别人玩,玩具还是他的,等别人不玩了,是会还给他的;他把他的食物分享给别人,以后别人有好吃的东西,也会和他分享的。
二、在日常行为中,引导孩子分享
很多父母都非常疼爱孩子,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都要把好东西留给孩子。这种做法,其实对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是没有好处的,只会让孩子养成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坏习惯。
为了让孩子养成爱分享的好习惯,父母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例如平时无论吃什么,父母都把东西分成几分,家里每个人都分一份,并让孩子分给长辈,这样,孩子会明白,好东西是要大家一起分享的。
等孩子大一点,父母可以让孩子为大家服务,例如,分配美食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进行分配;另外父母也要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这样他会在与其它小朋友的共同活动中,学会怎样分享的。
三、及时表扬孩子的分享行为
当孩子主动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时,父母要及时肯定孩子。适当地表扬孩子。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他做的这件事是大家都喜欢的,可以获得赞美的。这样,可以加强孩子的分享意识,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
例如,父母发现孩子主动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其它小朋友玩,或者把自己的小零食分给其它孩子吃时,可以马上夸奖孩子说:?宝贝真懂事,妈妈看到你把零食分给小朋友了,妈妈很高兴。?
当然,孩子的分享行为,有时候也会受到一定打击。例如,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的小朋友玩,结果小朋友把玩具玩坏了。这会令孩子很沮丧,甚至可能以后都不愿意再把玩具借给别人玩了。
这时候,父母一定要好好地引导孩子,告诉孩子,在借玩具给别人的时候可以提醒对方要小心爱护,并把正确的操作方法告诉对方,这样,对方就不会容易把玩具弄坏了。
结语:在生活中,遇到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时,很多父母都会强迫孩子把东西拿出来,这样是不对的。
父母可以让孩子把一些他认为特殊的玩具收好,不和其他人分享;挑选一些可以分享的玩具出来,这样不但可以给孩子一些独享的空间,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