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首因近因效应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时间: 2023-08-14 19:46:29

首因近因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人们在解释事件或行为时,更倾向于考虑近期的事件和表面原因,而忽略更深层次的根本原因。这种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在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首因近因效应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从多个角度来看,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首因近因效应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首因近因效应反映了人类的认知偏差。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往往会受到认知限制的影响,容易陷入表象、片面和偏见,忽略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这种偏差常常导致判断错误、决策失误和行为不当,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尤其是要学会看问题全面、深入和系统,避免被首因近因效应所误导。

二、从教育角度看,首因近因效应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有一定的启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关注知识点的表面表现和近期应用,忽略了知识的本质和深层含义。这不仅会导致记忆不深刻、思维不灵活,还会影响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兴趣。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探究精神和思辨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三、从领导力角度看,首因近因效应对于领导人的决策和管理也有一定的启示。领导人在处理问题和管理团队时,往往会受到诸多限制和压力,容易陷入表面和近期利益的考虑,忽略了组织的长远目标和核心价值。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会导致组织的短视和失衡,还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领导人应该注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科学的决策和管理方案,强化组织的战略意识和价值观念,激发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首因近因效应虽然常常被我们忽略,但它在人类的认知、学习和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只有认识到这种效应的存在和影响,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更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印象对人际交往的启示

印象的心理效应对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理解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 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最重要的要素。 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性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例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往往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光晕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者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后面视而不见了。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 (三)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人们会基于性别、种族、外貌等特征对人进行归类,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等。 人们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比如很多人认为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其实真的走南闯北后会发现事实上不一定这样。但很多人的这种刻板观念并不因为新的经验而很快改变。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们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们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选自中华心理学网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很重要,但你知道吗?最后的印象也非常的关键。

比如说在一个项目里,你可能一直都表现得很好,只是因为最后的一个误而被全盘否定。比如说在一段旅途中,大家都相处得很愉快,只是因为最后的矛盾和分歧,搞得大家分道扬镳,连朋友都做不成。

为什么最后的印象非常的重要?

我们又如何打造一个happyending?

那想要了解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什么是近因效应,说到近因效应,我们要先来温故一下什么是首因效应,那么它也和心理学家洛钦斯的实验有关。

洛钦斯发现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最先出现的信息比之后出现的信息对个体的影响更大,称之为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段材料热情外向,第二段材料冷淡内向,洛钦斯准备了两段描写学生吉姆的材料。第一段把吉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外向的人,第二段则相反把吉姆描写成一个冷淡内向的人。

第一组:热情外向、热情外向。第二组:冷淡内向、冷淡内向。第三组:热情外向、冷淡内向。第四组:冷淡内向、热情外向。

他把这两段材料变成成了四种排列组合,分别是外向加外向、内向加内向、外向加内向和内向加外向四组。故事结果发现,大部分人会按照最先阅读的材料为吉姆的性格定性,那符合首因效应。

但是有趣的是,洛钦斯发现,如果在这两段材料的中间穿插一些其他的活动,实验的结果会变得不同。

这次他准备了两组故事,第一组前半部分呈现的是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材料,而后半部分呈现的是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材料。第二组则相反,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吉姆冷淡内向的材料,而后半部分呈现的是吉姆热情外向的材料。

第一组故事:热情外向、冷淡内向,83%的人认为吉姆是个内向的人。第二组故事:冷淡内向、热情外向,82%的人认为吉姆是个外向的人。

他将这两组故事分别给实验的参与者来阅读,和之前不同的是,阅读完前半部分之后,会暂停一下,回答一些其他的问题,然后再继续阅读后半部分。

结果发现阅读完全部的材料之后,第一组有83%的人认为吉姆是一个内向的人,第二组有82%的人认为吉姆是一个外向的人。

也就是说这一次对吉姆的评价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最先阅读的材料,而是最后阅读的那段材料。研究者们认为,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都属于顺序效应,也就是刺激出现的顺序会影响人们的判断。而和中间呈现的信息相比,最先和最后呈现的信息影响更大。

那什么情况下第一印象重要?什么情况下最后的印象比较重要呢?

呈现的信息数量较小时,会出现首因效应,当信息比较简单的时候会出现首因效应。呈现的信息数量较多时,会出现近因效应,当信息比较复杂的时候会出现近因效应。

如何利用近因效应去留下一个良好的最后印象呢?

聊天时注意说话的顺序。

比如把我今年涨工资了,但市场行情不好,改成今年市场行情不好,但是我涨工资了。又比如说把我对你抱有很大的期待,但是你让我失望,改成你让我失望了,是因为我对你抱有很大的期待。

要特别注意一件事情,一段关系,一次谈话的结尾。

比如分手时最好不要撕逼,不然对方可能会把你之前对他的好都全部抹净。又比如说在谈判时可以先把丑话说在前面,但是在结尾给对方一些超预期的反馈。

如果你已经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可以通过101部策略刷新它。

所谓第101部就是创造一次新的良好体验,以消除最近一次留下的糟糕印象。它的关键在于寻找良好的共同动机。比如说两夫妻吵架,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共同动机。

近因效应对职场有什么启示

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洛钦斯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它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
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改变原有看法,作出错误判断,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软弱痪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相当普遍。张林与李萌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对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李萌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时张林与他说话,动不动就发火,而且一个偶然的因素的影响,李萌卷入了一宗盗窃案。张林认为李萌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其实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负作用。
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
启示
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又如,某人突然出现了异常言行,使别人印象非常深刻,以致推翻了根据过去此人一贯表现所形成的看法,从而导致一定的偏见。难怪有时候一句话会伤了多年的和气。事实上,如果你能够把别人近期的异常表现视为以往的任何一件事,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都是毫无妨碍的,不会因近因效应而影响你的判断。
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作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近因效应是存在的,首因效应也是存在的,那么,怎么样去解释这种矛盾的现象呢?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人的主体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在主体价值系统作用下形成的印象,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被称为加重印象。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