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表达出对社会的关怀和支持,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心理现象,体现了个体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
亲社会行为定义
从道德层面来看,亲社会行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是体现人类道德进步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捐赠、志愿服务、献血、救助行动等等。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一种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无私奉献,是一种对他人生命和尊严的尊重和关爱。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亲社会行为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有研究表明,参与志愿服务等亲社会行为可以促进人的社交能力,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幸福感和满足感。而且,亲社会行为的回报往往是内在的,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亲社会行为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亲社会行为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信任和合作,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亲社会行为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引导着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意义和价值。
总之,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高尚的行为,是人类文明进步和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亲社会行为,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念
一、社会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二、动机过程:
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装换到满足状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
第二节: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 亲合动机
亲合适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交往的较低层次,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则导致亲合行为。
亲合的作用:
1.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2. 获得信息
3. 减轻心理压力
4. 避免窘境
影响亲合的因素
1.情境因素
2.情绪因素
3.出生顺序
二、 成就动机- --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转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
1.成就动机的重要性: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经济的快速成长、社会的高度发展,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不可或缺,但全体社会成员有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也非常关键。
2.抱负水平
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目标的吸引力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念
个体施展才华的机会
4.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家庭教养的方式
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三、 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和消极的权力动机。
四、 侵犯动机: 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1.侵犯行为的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2.侵犯行为的原因
本能论的解释
挫折侵犯学说:
最初是由多拉德等人提出,是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如下:
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社会学习论: 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五、利他动机
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利他动机支配的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一)、利他行为的性质
1.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2.利他行为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二)、利他行为的原因
1.社会生物学观点:认为利他行为并非人类所持有,动物也有利他行为。
2.社会规范论的观点:认为人类道德中的一个普遍准侧是交互性规范,就比如人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他人在场、情境社会性意义)、时间压力、利他对象的特点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
3.利他技能
第三单元:社交情绪
一、定义: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一)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表现如:抑郁、酗酒等)这个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名誉、才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
嫉妒的情绪特点如下:
1.针对性:嫉妒总是针对具体的个体或群体
2.持续性:嫉妒情绪一旦产生,就不容易摆脱
3.普遍性:嫉妒者心胸狭隘,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
对抗嫉妒的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羞耻:是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四)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
地位:积极心理学领域第一本综合性的教科书,国内第一本最具权威性,最全面的积极心理学著作。
作者之一斯奈德是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他与本书另一位作者沙恩洛佩斯合著的《积极心理学手册》奠定了积极心理学的学科地位。积极心理学正日趋成熟,本书应运而生。两位作者斯奈德和洛佩斯都是积极心理学运动的领导者,他们共同撰写了《积极心理学手册》,这部巨著奠定了积极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斯奈德的著述丰富,教学成就斐然,你可以相信本书是一部及时而一流的著作。 ——戴维? 迈尔斯 美国霍普学院心理学教授 当代版税收入最高的心理学家 本书第一作者C.R. 斯奈德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由他和沙恩? 洛佩斯编写的《积极心理学手册》(2002)以及这部《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是近年来该领域里程碑式成就。这部权威教科书中译本的出版,对推动我国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也必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50多个案例故事,以及“个人小实验”和“生活提升策略”两个专栏帮助读者将积极心理学付诸实践,发展个人优势、增进幸福感和建立丰盛的人际关系。 考察文化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影响,首次系统论述积极心理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这在积极心理学著作中独一无二的。 当代版税收入最高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作者戴维?迈尔斯特别推荐。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主席彭凯平教授作序推荐。
【内容提要】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兴领域,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的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得更有意义。
《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由积极心理学的两位开创者C.R.斯奈德和沙恩?洛佩斯撰写,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第一部综合性的教科书,也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积极心理学专著。《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不仅全面地总结文献,而且精心设计了练习和专栏,鼓励读者将积极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实践,由此将积极心理科学带入生活。书中所阐述的主题包括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来改进学校教育和工作,以及如何提升人们相互协作的生活方式。 本书不但适合于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学,也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者的必备手册,同时也可以帮助普通读者发展个人优势、增进幸福感和建立丰盛的人际关系。
背景:积极心理学是由一群杰出的心理学家在1998 年创立的,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他把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概念,转变成一门结论可靠、方法严谨的科学概念。塞利格曼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更是全力推动积极心理学运动。他倡导人首先要正心,这是做事最重要的核心。积极心理学比“幸福学”的含义更广泛。它研究人的所有积极心态,比如积极情绪、优秀品格、道德美德、幸福组织等。在《持续幸福》一书中提出全面幸福,来代替通常所说的“感觉幸福”。他把幸福定义为五个因素:正面情绪、身心投入、良好关系、人生意义和生活成就,而品格优势则是它们共同基础。他认为,这五个因素(和整个积极心理学)代表了人在不受外界诱惑或强迫时会选择追求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传入中国(首先在互联网上搜索点击,最早追溯2009年点击率分析数据,2009年开始出现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点击,转折第一届、第二届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的召开)逐步被推上点击的高峰,被大家熟知。
《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
全书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不同领域(共八编)
第一编:从积极心理视角审视心理学(共4章)
第一章引言:引入思考,关注积极影响
1.通过肯尼迪1968年演讲引用积极心理学内容-关注有意义的人生经历,倡导关注人类优势
马丁.塞利格曼—发表言论“构建人类优势:心理学遗忘的使命:让正常人更强大和富有创造力,让人类的巨大潜能得以发挥。”
影响大家关注积极方面的潜在益处。
2.从消极转向积极—讨论兼顾人类的优势和弱点这一均衡视角的重要性。(一篇积极的报道)
3.积极心理学寻求均衡的,更全面的人类机能观(关注人类优势)
现实社会构建:即包括积极方面又包括消极面的现实观点
积极心理学和病理学视角都能指导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个人观点理解:积极心理学是普通大众的基础心理学科,指引人们如何寻找幸福之路)
4.我们的现状和探索的问题:感受自己的典型情绪反应,讨论 情绪对认知世界的影响。
5.本书的学习指南—八个部分简短介绍、提升生活策略专栏:
帮助获得三种重要的生活结果:与他人联系,追求意义、体验某种程度的快乐或满足。发展研究者把爱、工作和游戏描述为与人类成长有关的标准任务。并作为成功老化的关键。鼓励大家多多提升生活的策略,它们将会增强你爱、工作和游戏的能力。
最后提出积极心理学代表21世纪美国潜在的黄金时代。
第二章、第三章:积极心理学东、西方视角(东方文化的引用和实践)--1.西方文化背景下—从希腊神话、宗教历史、前文艺复兴时期(公元307年-1450年前)、文艺复兴时期(1450年-1600年)、启蒙时代(1700年-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结束)希望观念的存在价值与体现,在西方文明的价值和承诺中希望是信念的本质。希望观念是西方文明的一种动机力量。
--2. 东方视角:早期的谚语、故事传说、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和印度教思想,东方哲学中得出在追求美好生活(即超越)时人类表现出来的各种美德和人类优势的重要性,从中看出都看重人类品质和体验。比如(同情、和谐等优势)
从东方和西方的意识型态、价值体系、时间导向、思维过程中从中看达成积极结果的不同方式,中西方文化领域在积极心理学中的思考、融入,比如同情、和谐、保持开放心态等。
第四章:人类优势和积极结果的分类与测量了解心理学家如何将标签赋予不同类型的人类优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积极认知状态和过程)
从早期的优势定义的探讨和如何测量人类优势(卡尔.门宁格试图改变卫生保健专业人士看待心理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方式开始提醒大家“生命本能的卓越表现”的力量—人类优势的了解。
创建和改进传播一些分类和测量方法。--三种分类系统的介绍:盖洛普才干主题测量、优势的价值实践分类、研究中心的40种发展资产:态度与行为测量
同时介绍了所有人的积极结果—幸福感的维度从而更好的理解积极结果,强调需要一种全面的? ? ? ? ? ? ? ? ? ? ? ? ? ? ? ? ? ? ?人类行为分类。
第二编:不同背景下地积极心理学
1.体现不同背景下的积极心理学对于幸福生活有关因素,在文化背景下发展优势和幸福生活,考察周围的社会和环境力量对幸福感的影响。--文化与心理学的传播及影响
2.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幸福生活,展示儿童期的活动如何塑造一个人,让他成为适应良好的人。(积极心理学中通过对韧性的研究(儿童期、积极的青少年发展成人期的生活任务、成功老龄化的介绍))认为理解从儿童到老年的发展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编:积极情绪状态和过程
1.积极情绪定义、状态和过程:(1)快乐原理:理解积极情感、积极情绪、幸福和幸福感回答提出什么让一个人快乐?
包括情绪术语的界定(情感、情绪、幸福、主观幸福感)、区分积极和消极、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快乐生活—幸福的理论:1.需要/目标满足理论,2.过程/活动理论。3.遗传/人格倾向? 幸福感=幸福+意义
21世纪的幸福定义—走向积极,完全的心理健康:情绪的、社会的、心理的幸福感模型
2.有效利用情绪体验:情绪焦点应对、情绪智力、社会情绪选择和情绪故事讲述:20世纪的研究:情绪焦点应对:发现情绪趋近的适应性潜能 、情绪智力:学习重要技能:丹尼尔。戈尔曼、萨洛维和梅耶的情绪智力四因素模型的介绍、心理学家劳拉。卡斯坦森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研究:在晚年关注积极情绪和情绪相关的目标,以及彭尼贝克范式可作为一种加工强烈消极情绪的方法—情绪故事讲述介绍
最终研究发现:情绪是实现目标极为重要的资产。与情绪共处以带来的积极改变,处理生活中的情绪是一种均衡行为。
第四编:积极认知状态和过程包含:1.通过自我效能、乐观和希望看待未来
阿尔伯特。班杜拉:自我效能:--我认为我能定义、儿童期的前因:自我效能的由来、自我效能的神经生物学、自我效能量表、在生活中的影响(心理调适、身体健康、心理治疗)最新前沿:集体自我效能
乐观
习得性乐观—塞利格曼及其同事的观点
历史基础、定义、希尔和卡弗(乐观的儿童期前因、量表、预测)
希望—斯奈德的希望理论、定义、儿童前因、神经生物学、量表:希望能否测量、最新前沿:集体希望
采纳未来时间观—过去、现在、未来。平衡时间观、时间观的文化差异
2.智慧和勇气:两种普遍的美德—探讨的积极心理学主题是艰难环境下人们用以提升技能和能力的美德
哲学家和神学家:四种美德:正义和节制、智慧和勇气,智慧和勇气:同类的两种美德介绍—智慧理论(内隐、外显理论)
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的智慧均衡理论
获得智慧并保持智慧的介绍
勇气理论(内隐理论的介绍:身体的、道德的、生命力勇气
获得勇气并保持勇气的研究、测量、恐惧和勇气之间的关系
发现智慧和勇气之间的关系及价值介绍
3.具体技能介绍:转念、流畅感、精神感悟:寻求最佳体验的定义介绍,益处介绍,包括:
埃伦。兰格专念:寻找新奇
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流畅感:寻找全神贯注
肯尼思。帕格门特:精神感悟:寻求神圣
从中讨论人们如何觉察思维和情绪情感的实时过程,以及人们有必要信仰比自身更强大和有力的力量。
第五编:亲社会行为—描述人们与其他人之间的积极联系。
主要介绍:1.同理心和利己:利他、感恩和宽恕之门的定义、测量、培养关系等,展示与善意有关的过程如何给人们带来益处。2.依恋、爱和丰盛的关系: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背景中看待婴儿依恋、成人依恋类型分类系统总结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于多种积极结果 的重要性。
第六编:理解和改变人类行为—描述如何阻止消极事件的发生,以及如何促使积极事件的发生。
心理健康和行为的均衡概念构建:针对20世纪50年代对于心理健康特征的定义背景下均衡的概念构建的认识以及对异常行为的着迷、忽视环境和积极方面的介绍,通过麦尔克的例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缺乏对发展的重视,从而使消极和积极行为标准化—主要通过奇可林模型中六个发展目标介绍
最后针对在文化背景下理解行为的困难—种族、文化差异、社会经济差异、战争、宗教等带来的影响,对于分类诊断系统的局限的了解—人格障碍、新的人格维度、跳出DSM-IV框架注意所有行为
干预以预防坏事和提升好事,将帮助你理解如何能够改善生活环境。
第七编:积极环境—探讨特定环境。
积极的学校教育—描述与学生的积极学习结果有关的最新发现。
好的工作:收益工作的心理学—讨论既高效又满意的工作组成部分。
平衡我与我们:建设更好的社区
最终提出最高效和满意的环境是,居住者相对于他人能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特殊感和相似感。
第八编:从积极视角展望心理学的未来——走向积极。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幼时的我们在父母与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明白一定要善良,要做个好人。
直到长大以后,直到看见了某些幼时未曾得见的阴暗一角后,我们才慢慢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公平,也没有那么绝对,善恶或许根本不存在报应之说。
因果轮回,在某些时候总是会一些负面消息直接证伪,此时深信不疑的庙宇也在瞬间倾塌,庙宇中供奉的心中的“神明”也变得黯淡无光。
而那些屡见不鲜的负面报道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做好人,不敢做好事,好人好像真的不长命,“祸害”好像真的会遗千年。
进化心理学:人类天性即“向善”,这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将做好事的行为以及善良从心理学视角来定义,即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行为也叫利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无明显好处的情况下,自愿做出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一些行为。
心理学界将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根据行为的目的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完全的利他行为,即我付出的一切,都是自愿的,不奢求任何回报,这一切都只是纯粹的助人。
另一类是带有目的性的亲社会行为,如热心公益可以让自己的名声与形象在别人眼中更加正面,以博得他人喜欢,同时也会涉及到助人行为会带来的某些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嘉奖。
不管是以各种原因为出发的亲社会行为都是一种需要对他人施加援助的行为。如果从进化心理学视角来看,亲社会行为与善良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重要条件,孤立无援的人更容易命丧危机四伏的原始世界。
因此,从人类进化伊始,就有着本能的求生欲,也正是这种本能的求生欲让他们明白只有互相依靠,才能有更高的存活率,从彼时起,人类便开始互帮互助。
那时候的善良是为了更好地抵御外界的危险,演变至今,我们骨子里的善良并没有完全消退,其实大部分人的天性依旧是向善的,互帮互助依旧是流淌在骨子里的基因。
大部分人还是会为他人的痛苦经历而心生怜悯,我们还是会因为没有真正地帮助到他人而感到愧疚与自责。
消失的并不是善良,而是选择善良的勇气,对于邓老师来说,他的善良是伟岸的,也是悲壮的,让人无比怜惜的,在选择善良的那一刻,他或许明白自己所抗衡的力量远超自己。
权衡之下,他依旧奋力维护学生集体的利益,维护了人性的光辉。
不过他们的善良与天真好像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安稳的结局,无数人也因此而牺牲。但当一个人的生命已经超脱了肉体的限制时,他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终其一生,短短几十载,有的人湮灭在历史长河,有的人永远被镌刻在心中。
那些为救火而牺牲的凉山英雄,最小的也才18岁,那些饱受折磨痛苦死去的缉毒警察,生命永远定格在那天,或许也有人会想过,他们为之牺牲一切而守护的世界真的值得吗?
在他们眼中,其实早已经没有值得不值得,值得与否根本无法诠释他们心中的“神明”,也无法诠释他们眼中的世界,选择善良的那一刻,他们已经超脱了生死的枷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