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抗拒别人走进我的内心

时间: 2023-08-15 05:57:33

人类是社交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交往,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情感。然而,有时候我们却会抗拒别人走进我们的内心,与他人保持距离。这种抗拒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害怕被伤害,有些人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还有些人则是因为缺乏信任感。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种抗拒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抗拒别人走进我的内心

一、原因分析

1. 害怕被伤害

有些人因为曾经经历过被伤害的经历,对别人的接近产生了恐惧和抵触。他们害怕自己再次被伤害,因此选择与他人保持距离。这种心理可能源于童年的阴影或者是曾经的情感经历。

2. 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

有些人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害怕自己的形象被破坏。他们总是试图掩盖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3. 缺乏信任感

有些人因为曾经被背叛或者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他们认为别人都是自私的,不值得信任,因此选择与他人保持距离。

二、影响分析

1. 导致孤独感

抗拒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会让人感到孤独和孤立。当我们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时,会让我们感到自己处于一个孤独的世界里。

2. 影响人际关系

抗拒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会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人际关系变得疏远和淡漠。当我们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时,会让别人感到我们对他们不信任或者是不感兴趣。

3. 增加精神负担

当我们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时,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压抑和焦虑。这种压抑和焦虑会给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负担。

三、解决方法

1. 建立信任感

要想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首先要建立起信任感。只有当我们相信别人是真心善良的,才会愿意和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2. 接受自己的不足

要想让别人接受自己,首先要先接受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只有当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让别人接受我们的真实面貌。

3. 坦诚交流

要想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首先要敢于坦诚地交流。只有当我们能够坦诚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才能让别人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

一直拒绝别人靠太近是心理疾病吗

你好,对亲近感到焦虑,这让你很困惑,不知道有没有影响到你的正常发展,比如:能否接受异性的示好,投入一段亲密关系?从你的提问我感到你有点自责和焦虑。没有关系,这仅仅是一个障碍,积极的做出尝试和改变就好。生活中,你是不是没有学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也没有打开自己,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你在怕什么呢?是什么让你如此抗拒,逃避?

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你总是散发着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样的你会不会孤独呢?又怎么会给别人机会建立关系呢?可以说,这样的你是在把身边的人推开,其实你也知道,自己是需要这份爱的。有一本书叫《爱的五种语言》,指出人们基本上有五种爱的语言: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肢体接触。可以看出对于有些人来说,身体接触是他们最主要的爱的语言,缺少了它,他们就感觉不到爱。相信你内心是有爱的,也渴望爱,你所表现出的抗拒或许和你曾经的体验有关。觉察下,看看自己有没有过不被接受、不被看见的经历。抱抱自己。

如果有值得信赖的朋友,鼓励你把内心的想法、感受和对方分享,打开自己。另一方面,接纳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暂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看到自己的不完美,但是不急不慌,对自己有信心,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可以在现实中做出努力,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相信自己是可爱的。

这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因为我见过很多人都这样,我也是这样。我给你分析分析吧。首先,我们人都是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即使人是群居动物。有时候虽然很想和别人亲近,但是发现自己始终无法做到让别人离自己太近,总是觉得距离一段距离才是最安全的。所以,基于这种自我保护心理,有的时候我们会或弱或强的去拒绝这种亲密接触或者是别人想要去接近你的意愿。这是可以理解的,不是病。

第二,我们都有个心理舒适区,不想被别人轻易进入或者是打扰。所谓心理舒适区,就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新工作、接受新挑战时,内心会从原本熟悉、舒适的区域进入到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的压力区。在这个心理舒适区范围之内,你能够允许别人与你适当的亲近,因为此刻的你很熟悉自己的心理状态,熟悉自己的行为,也清晰别人的行为,而且会对这种与别人之间的交往过程感受到驾轻就熟,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而当你与他人的关系或者是状态跨过了这个范围,你的潜意识会不自觉地去拒绝这种交往,甚至有些排斥,不仅仅是你想保护你自己,还因为在这个心理舒适区边界的时候,你已经有了不太舒服或者是一定的心理反应,本能会告诉你拒绝他人,本能地开始保护自己。

第三,想让自己待在心理舒适区之内,想要进行自我保护,其实都是“我不想别人伤害我”的另一种解释。基于我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在过往的原生家庭中得到过的伤害,我们会本能的进行自我保护,而且也更加深化了那种“不和别人亲近”就会不受伤害的想法,只不过或许你未必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这种想法,但实际上你在那么做而已。我也是,小时候家里人不管我,我自己在一个地方长大,每次想要有人关心我的时候,我总是下意识的躲开,我总觉得对方有什么企图。所以回避和拒绝成为了我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我觉得只要我不和别人亲近,我就不会被伤害。大有因为怕花落,而选择不去种花的意味。

而且,在我多次和家里人表达了我需要爱,需要关怀却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我变得渐渐地自卑,我觉得我不值得被别人那么好的对待。所以每次当有人靠近的时候,我就会躲开,不想让对方看到我自卑、孤独等等最深层次的心理状态,不想让别人看透我,因为我觉得我深层次里有一些东西是不允许被别人窥视到的。这就还是回到了那个自我保护意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这种不敢、不想、害怕和别人进行亲密接触的行为很多都来自于原生家庭,来自于小时候,有的也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归结为年少成长阶段,那个脆弱而又渴望关怀的那个阶段。

第四,如果走出这种状态,我有几点建议:1、你可以试着去接纳自己,无论是过去的经历,还是破烂不堪的原生家庭,有的事情已经改变不了了,特别是外在的状态和环境,你自己首先得接纳,不能认为那个是可耻的,那个是丢人的等等。你首先得能够学会爱上自己,才能够相信别人能够爱上你。2、你可以试着去接纳些人,尝试着去接纳每一个人的完美以及不完美。但我建议别那么快敞开心扉,而且毫无保留,因为人与人之间并不是无缝对接才是最好的,适当保持距离也许更好。

3、你可以试着从原生家庭中走出来,我们从小到大以及后天的很多很多行为都时时刻刻被原生家庭影响着,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原生家庭只是你出生的一个地方,你只是借由你父母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会不会好一些呢?我们穷尽一生,其实也是在不断地摆脱原生家庭的路上,你们不要被彼此牵绊。

4、敞开心,去接纳一些你真心认为值得你敞开心的人,去和她(他)一起去经历一些事情,一些人,你会发现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你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其实,一切我们与他人交往之间的问题,都是与自己的问题,首先你要做的就是要接纳自己,爱自己,这样你才能够真的爱他人,才能够真的被爱。说句实话,我高中的时候也想过自杀,后来因为勇气不足而放弃,但这段过往和经历我从未和任何人提起,我觉得这是我心底的一个秘密,也曾经因为这个,我放弃了恋爱,因为我怕自己伤了自己,也怕我伤害了别人。

所以,我们其实都是一样的,会有很多想要自己独处的一个区域和范围,不必害怕,试着去接受,慢慢就好了。虽然我后来敞开心扉,也受到了伤害,可是那又怎么样?生而为人,哪有不受伤害就健健康康长大,然后又健健康康变老的呢?敞开心,放轻松,你会发现我们自己不可怕,别人也不可怕,我们都是一样的。但无论什么时候永远别让自己在别人面前透明化,也就是别毫无保留的接受任何一个人,那样的伤害你承受不起。

希望我们都能够幸福,也希望大家都能够从黑暗的过去中走出来,无论现在或者将来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总要试着从过去中走出来才能够知道。所以,勇敢的走出来吧!加油!一个人现在的关系特点,往往与幼时的关系经历存在联系。当别人靠近你时(对你好),你却想把别人推开,背后的原因也许是当别人靠近你时,会唤起过去曾经产生的一种痛苦经历,为了避免体验这种痛苦情感,你本能地选择推开对方以保护自己。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现象,讲一个类似的故事。在影片《情如物证》中,主人公马丁天生是个盲人,他通过触觉来感知世界,触摸别人的身体是他与别人建立关系的途径。马丁的母亲因为马丁的先天缺陷而不愿意带他出去见人,羞于有这样的儿子,因此马丁一直不确信母亲是否爱他。有一天幼小的马丁带着好奇去触摸正在沉睡中的母亲,当触摸到母亲的乳房时,母亲惊醒过来,对马丁的行为大加斥责,认为他很粗鲁。生理残疾而心理脆弱的马丁之后不再去触摸母亲,压抑了亲近母亲的愿望,并对母亲是否真正爱他产生了强烈的怀疑。

成年后的马丁遇到一个深爱他的女人茜莉亚,茜莉亚为了接近马丁甘愿成为马丁的管家三年,而马丁一直对她采取拒绝的态度,不敢涉入爱河。在三十岁生日那天,茜利亚主动地向马丁示爱,把马丁的手放在自己的乳房上。马丁产生了强烈的生理反应,但却最终推开了茜利亚。之后茜莉亚又有同样的示爱,马丁再一次推开了她。马丁并不是不爱茜利亚,否则不会让她三年来一直当他的管家,马丁是不敢爱对方,因为他对于自己是否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是不确信的。当茜利亚让马丁触摸乳房时,勾起了马丁曾经被妈妈拒绝的痛苦情感,他潜意识里觉得这样的一种关系是不被接受的和会被拒绝的,自我保护的本能让马丁选择了逃离。

电影《情如物证》有些长的故事只是想说明一个类似的道理,也许当别人靠近你时,勾起了幼时你曾经产生过的痛苦经历,比如曾经想亲近别人但被拒绝的痛苦情感,于是本能的采取自我保护的逃离措施。也许具体的经历你已经忘记了,但当别人亲近时习惯性逃离的行为模式则存留下来了。幸运的是马丁最后重新建立了对母亲的信任,他相信了母亲曾经告诉他的一些话,而不再像过去那样的怀疑。

这种确信母亲是爱他的情感,使他真正相信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于是他象征性地去触摸了玻璃,那是母亲身体的代表,这意味着他放下了对母亲的恐惧与敌意,愿意重新与母亲建立关系。这种重新萌发的亲近愿望也会带给他在另外的亲密关系中的安全与信任。如果你也能像马丁那样建立起对于亲密关系的信任,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并能放下亲密关系情境中的恐惧与敌意,那么当别人与你亲近时会更加觉得安全而不再逃避。

不让靠太近看是和谁喽?人人都需要安全感,陌生人之间的安全感距离大概是一米左右,靠得太近一定会有一方会觉得很尴尬和不舒服甚至想逃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除外)。可惜的是,现在有好多人“自来熟”。和你并不怎么熟悉,一见面就往你跟前凑,特别是有的人身上的味道大的简直难以形容!只有很亲密的人才可以离的很近,比如亲人、情人、闺蜜……如果连这些人都不可以靠近,那的确可能有点问题……

为什么我心理抗拒跟厌恶跟别人走的太近?即使那个人是真心的想跟你交朋友呢?

其实你是怕自己投入新的友谊后又会像之前一样被破坏掉,所以选择逃避或小心翼翼,也可以说你其实不信任那个人的,不信任那个人身边可能存在的人,或不信任自己所处的环境。简单来说就是你不相信这会work!所以不敢走近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