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在特质,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等方面。而原生家庭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基础的家庭环境,是对人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心理学原生家庭对人格的影响。
心理学原生家庭对人格有个影响
1. 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影响。例如,如果家长经常施加压力、打压孩子的自尊心,那么孩子可能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质,如自卑、退缩等。
2. 家庭关系对人格的影响
家庭关系也是影响人格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亲密度等都会对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如果父母之间常常争吵、冷战,那么孩子可能会形成不信任、冷漠等消极的人格特质。
3. 家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家庭文化也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家庭文化包括家庭的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使孩子拥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人格特质。例如,如果家庭信仰宗教,那么孩子可能会形成虔诚、善良等积极的人格特质。
4. 家庭教育方式对人格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包括严厉型、放任型、民主型等。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如果家长采用严厉型教育方式,那么孩子可能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质,如胆怯、消极等。
综上所述,心理学原生家庭对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环境、家庭关系、家庭文化、家庭教育方式等都会对人格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家长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关系,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
你好!原生家庭影响着一个人太多方面,今天我们谈论恋爱关系中的影响。
第一种影响:你选择的另一半,要么和异性父母相似,要么完全相反。
现在大多数的年轻男女都不会只谈过一次恋爱,或者说很少只谈过一次恋爱,如果你静下心来去觉察一下自己的几段恋爱,你会发现你的几任对象身上一定存在着共性的特点。有的人找的对象都是很老实的那种人,有的人找的对象都是“渣男”“拜金女”等,为什么你总是找相同类型的对象,一定是在你的潜意识里你需要他/她身上的那份特质,而这份特质就像无形的磁铁一样吸引着你,你也不知道为何,你就是吸引这种人靠近你。
发展心理学中把3—6岁的儿童期成为俄狄浦斯期,这个时候我们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特殊的情结,男孩有恋母情结,女孩有恋父情结,在心理上也会对异性父母产生认同,前提是父母关系良好,亲子关系也良好。于是在长大后找对象的潜意识模版就是异性父母的形象,你的另一半在某种特质上一定像极了你的爸爸或者妈妈。但如果是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一方在小时候教养方式不良,存在打骂、侮辱等家暴行为,会在你的心理产生阴影,长大后这种创伤时刻提醒着你不找和那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一样的人,于是就会寻找和异性父母相反的人。例如你的爸爸爱喝酒,喝完酒回到家会打妈妈和你,那么在以后找对象的时候,你很大可能的找不喝酒的男生,因为喝酒这种行为已经在幼年的心里留下了恐惧、伤害的阴影。
第二种影响:依恋模式影响着你跟伴侣的亲密关系。
幼儿在小时候会跟主要抚养人(一般是妈妈)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叫做依恋,依恋的类型有:
1、安全型。
当与母亲分离时他可能哭也可能不哭,哭是因为妈妈不在了,他喜欢妈妈胜过陌生人。当母亲回来时,他积极寻求接触,啼哭立即减少。
2、回避型。
和母亲在一块儿的时候,他似乎没有对母亲作出什么反应,而当母亲离开时,一般没有苦恼的表现。他对陌生人的反应好像对母亲的反应一样。当与母亲团聚时,他却回避母亲或很久才跟她打招呼。当母亲抱起他时,他也经常不去拥抱母亲。
3、抗拒型。
与母亲分离以前紧靠其母亲,不愿离开母亲一步,虽然母亲在跟前,也不主动探究环境中的事物。当与母亲团聚时,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抗拒行为,甚至推开和搡打母亲。当母亲抱起他时,他仍然继续啼哭,很难安抚他。
4、无组织的紊乱型
当与母亲分离后再团聚时,儿童表现出各种混乱的矛盾行为。如当母亲抱起他的时候,他的目光却看到别的地方,或用一种茫然抑郁的眼神接近母亲;当母亲安慰他以后,他却出乎意料地哭起来,或表现出一种冷冰冰的姿态。
依恋类型的差异主要是由母亲是否能够及时的觉察到孩子的需求并满足来决定的,例如年幼的孩子需要吃奶时母亲是否能及时喂奶,冷了热了是否能及时增添衣物,需要安抚时是否能给予拥抱、抚摸等。
除了安全型依恋类型,其他三种类型都会在恋爱中产生问题,主要是从小没有获得被爱、值得爱的信念,以至于在恋爱中时刻怀疑自己是否是被爱的,缺乏爱的能力和信念,要通过其他方式不断验证自己的假设,证明被爱,寻求安全感。典型的行为就是:当你发现对方一天都没有给你打电话发短信时,你打电话对方没接时,你会发疯似的寻找对方,你担心对方不爱你、不在乎你、抛弃你,所以不顾一切的去找他问清楚原因。时间长了,这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恋爱压力,导致分手。在夜深人静时,你也许也检讨过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下次克制住,用合理的信念说服自己:他在忙没看见手机,他在开会手机没带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但是下次情况出现时,你依然按捺不住,发疯似的去追问、查个水落石出。
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原生家庭的生活下,父母没有给到你安全型的依恋感觉,没有让你对自己产生价值感,你会把小时候需求的不被满足归结为自己不值得被爱、都是因为自己不好,进而否定自己,丧失爱别人也被人爱的能力。
原生家庭可能会给人带来的两种极端伤害,一种伤害是人格失调,另一种伤害是神经症,如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等。比较糟糕的一种情况是,当孩子没有发展出他自己的人格,带着父母教导的行事方式跟限制性信念和这个社会打交道的时候,他会因受挫而导致更大的心理创伤。
解开原生家庭的伤疤,目的不是为了要怪罪父母,而是从这些已经形成的伤痛中,承认自己的过去,承认父母的不足与局限,也承认你值得被爱、被肯定、被接受。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它塑造我们的个性,影响我们的人格成长。亲密关系,情绪互动,甚至我们在恋爱中和婚姻中也在不知不觉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原生家庭是伴随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能追溯到痕迹。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是否有一个健康的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甚至一生来说,极为重要。
孩子就像一只洁净的玻璃杯,拿过它的人会在上面留下痕迹或印记。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脏,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还有少数父母将孩子的童年摧毁成不可收拾的碎片。一个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未能被满足的需要,长大后,会在亲密关系中加倍讨回;一个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伤害,长大后,会在亲密关系中复制。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遇到了困境,也常常会从原生家庭上寻求答案,剖析根源。
不少人总结:
来自家庭的“爱暴力”,才是影响我们这代人敏感、胆怯、自卑、多疑等大多数负面性格的重要因素。
大家开始反思自己的亲子关系,尝试着从原生家庭寻找性格的起点。如果说一定要给出什么降低伤害的建议,那么,第一个建议就是发自内心地给以孩子爱和祝福。
美国精神分析大师霍妮这样写过:
孩子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忍受一般所谓的创伤,比如突然的断奶、偶尔的打骂、性的体验等,只要他在内心深处感到自己被人爱,被人需要。不用说,孩子完全能够敏锐地感觉出这种爱是否真诚,他绝不会被任何虚伪的表示所欺骗。
这样真诚的爱,任何时候都不迟。
第二个建议:就是做父母的,要懂得觉察和直视自身的问题。当我们真的勇于直视,创伤它反倒会结疤,会开花。
我们长大的过程,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创伤。
绝大部分创伤,并不会困扰我们,自然而然就会被淡忘在时光里。
少数创伤,会化作我们心中的隐痛。但,它们也并非是绝对糟糕的东西。
那么多童年过得不快乐的人,正因为自己早年经受过了创伤,才能够对他人真正地感同身受。他们后来成为了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
那些在表达上有这样那样欠缺或限制的人,正因为情绪情感压抑的体验太深刻,于是把这些体验写成诗,唱成歌。他们后来就成了诗人,以及歌者。
创伤是痛苦的,但也可能成为独特的天赋和财富。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觉察它,承认它,面对它,表达它。
去跟自己信赖的人表达,去用文字或艺术的方式表达,或去跟专业的心理医生表达。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