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的饿猫实验是一项具有争议性的实验,它通过对一只猫进行长时间饥饿的实验,探讨了动物行为的发展和人类的道德责任。虽然这个实验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但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启示,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
桑代克的饿猫实验对教育的启示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桑代克的饿猫实验表明,当我们试图让学生改变他们的行为时,我们需要考虑他们的基本需求。正如饥饿的猫一样,如果学生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很难专注于学习。因此,教育者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和支持性的环境,以便他们能够专注于学习。
此外,桑代克的饿猫实验还表明,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正如实验中的猫一样,学生也有权利拥有自己的生活和做出自己的决策。因此,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策,并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除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桑代克的饿猫实验还可以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实验引发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动物福利和人类道德责任方面。尽管实验的方法可能不够道德,但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尊重动物的权利和尊严,同时也要负起我们作为人类的道德责任。
总之,桑代克的饿猫实验对教育领域有很多启示。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基本需求和权利,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和支持性的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动物的权利和尊严,并承担我们作为人类的道德责任。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以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美国实证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学习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联结学说。
桑代克的实验对象是一只可以自由活动的饿猫。他把猫放入笼子,然后在笼子外面放上猫可以看见的鱼、肉等食物,笼子中有一个特殊的装置,猫只要一踏笼中的踏板,就可以打开笼子的门闩出来吃到食物。一开始猫放进去以后,在笼子里上蹿下跳,无意中触动了机关,于是它就非常自然地出来吃到了食物。桑代克记录下猫逃出笼子所花的时间,然后又把它放进去,进行又一次尝试。桑代克认真地记下猫每一次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他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猫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到最后,猫几乎是一被放进笼子就去启动机关,即猫学会了开门闩这个动作。
通过这个实验,桑代克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动物(包括人)通过不断地尝试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从而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就小学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
(1)保持与消退。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2)分化与泛化。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做泛化。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曰”。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辨别动作到位和不到位时的肌肉感觉,从而使动作流畅、有力。 继桑代克之后,美国又一位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用白鼠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条件反射。
与桑代克相类似的是斯金纳也专门为实验设计了一个学习装置——“斯金纳箱”,箱子内部有一个操纵杆,只要当饥饿的小白鼠按动操纵杆,小白鼠就可以吃到一颗食丸。开始的时候小白鼠是在无意中按下了操纵杆,吃到了食丸,但经过几次尝试以后,小白鼠“发现”了按动操纵杆与吃到食丸之间的关系,于是小白鼠会不断地按动操纵杆,直到吃饱为止。斯金纳把小白鼠的这种行为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斯金纳与桑代克的主要区别在于:桑代克侧重于研究学习的S—R联结,而斯金纳则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小白鼠乐此不疲地按动操纵杆的原因——因为小白鼠每次按动操纵杆都会吃到食丸,斯金纳把这种会进一步激发有机体采取某种行为的程序或过程称为强化,凡是能增强有机体反应行为的事件或刺激叫做强化物,导致行为发生的概率下降的刺激物叫做惩罚。
斯金纳发现,在实验中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对小白鼠不同行为的产生影响很大,他根据强化施加的时间、频率的不同把强化划分成了两类五种(如图3-1)。
不同形式的强化
斯金纳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不同的强化方式会引发白鼠不同的行为反应,其中连续强化引发白鼠按动操纵杆的行为最易形成,但这种强化形成的行为反应也容易消退。而间隔强化比连续强化具有更持久的反应率和更低的消退率。斯金纳在对动物研究的基础上,把有关成果推广运用到人类的学习活动中,主张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原理的基础上设计程序化教学,“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对学生作出的每一个反应,并对学生作出的正确反应予以正确的强化。
斯金纳按照强化实施以后学习者的行为反应,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方式。正强化是指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以后,加大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如由于教师表扬学生做出的正确行为,从而使学生能在以后经常保持这种行为。负强化是指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如教师取消全程监控的方式以后,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保持。
猫走迷笼实验
桑代克将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一个装有开门设施的迷笼(如下图)中,把食物放在笼外可望不可及的地方,然后观察并记录小猫在笼子中的表现。
结果发现,小猫刚刚被放进去时,想用爪子直接抓取笼外的食物,但没有成功。接着便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逃脱的冲动,竭力想“挤”出笼子。它在笼中乱叫、乱抓、乱跳,在一系列盲目、紊乱的行为之中,偶然触到了开门的设施,逃出迷笼并取到食物。
当第二次将小猫放入迷笼中时,它虽然仍旧表现出类似于第一次的多余动作,但大多是在靠近开门设施附近活动,而且逃出迷笼所需时间比第一次短。
经过多次重复后,小猫明显地表现出在迷笼中错误、盲目的动作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的趋势,以至最后一被放入笼中即可触动开门机关,逃出并得到食物。
这表明,小猫通过不断尝试,已经完成了一个开启笼门的学习。
扩展资料:
桑代克主要贡献
(1)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借用大量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概念来建立他的联想主义心理学说。其结论大多是建立在心理实验的基础上的,这使他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3)发展了古典联想主义心理学。他的学习心理学是以“联结”一词贯穿始终的,所以他自称为“联结主义者”。其联结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讲观念之间的联想或联结。因此将完全客观的参照系与他的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
他所提出的学习规律在提法上也与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者有所不同。 主要缺点表现在: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具有机械性。他只注意人的外部行为,为了研究这种行为把它分解成最简单的要素,即刺激—反应单元。但是他忽视了对心理元素和意识的研究。
毫无疑问,桑代克是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尽管他的很多见解引起人们的争论和反驳,但是他的学习理论在心理学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一些观点,特别是他的效果律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一个主题,至今仍有人为验证效果律和强化的作用,而埋头进行细致的实验研究工作。
虽然在桑代克之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学习理论和模式,但他对动物和人类学习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在心理学史上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参考资料:-桑代克
前几天和朋友一块儿参加一个车展。看车展的有一些年轻人,也有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的三口之家。后来逛累了,我和朋友就决定一起去吃个火锅,是那种旋转自助的小火锅。坐在我们对面的刚好就是三口之家。我和朋友正边吃边聊着天,突然就被对面的怒吼声吓了一跳。
原来对面的小孩子想要吃一块儿西瓜,爸爸帮忙拿下来的时候,因为孩子个子太小,站起来的时候,没有够到父亲递过来的西瓜,不小心把西瓜掉在了地上。这位爸爸看着地面上的一片狼藉,就在公众场合非常愤怒的训斥着孩子,孩子一脸的委屈,什么话也不敢说。
其实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孩子仅仅是因为一个西瓜没有拿住摔了东西,就被家长在大庭广众之下愤怒的呵斥、责备。有的家长不仅仅因为孩子没有拿住东西,还可能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一道数学题或者语文题,导致家长愤怒的要责备孩子。
为什么家长对孩子的错误难以容忍呢?难道家长平常就不犯错误吗?其实家长应该明白,经常对孩子进行责骂会对孩子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与其让孩子在犯错的时候担惊受怕,不如去让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学会一些功课,或许还会产生一些好的效应。试误说就能说明这一点。
“试误说”在1898年,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做过一个饿猫迷笼试验。这个实验的操作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桑代克将一只饥饿的小猫关在一个笼子里面,在笼子外面挂了一条熏鱼。由于这只小猫好几天没有吃过东西了,所以就特别想要挣脱开笼子,抓到那条鱼。但是它若是想要成功的逃离笼子吃上这条鱼,就必须完成三个动作,分别是:按钮、抓绳子、探出头,才能出来。
由于小猫第一次被关进笼子里,它只能在笼子里面胡乱冲撞尝试离开笼子。因为它并不知道正确的出笼子的方法,经过几次粗暴的冲撞之后,它并没有成功的逃离出去,于是小猫只能尝试着用其他的方式慢慢的进行摸索,最终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逃离了笼子。
于是桑代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饥饿的小猫在笼子里面,经过足够多的错误尝试,最终才逃离了出去,学会了打开笼子门的正确的方式。
后来就有教育学家把这个试验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为试误说。
试误说同样可以应用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面。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的成长是渐进的,甚至可以说是盲目与尝试错误的一个长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会通过不断地犯错误渐渐地明白正确的行为规范。随着了解正确的行为规范,孩子犯错误的几率会更小,正确行为的次数越来越增加,孩子也会获得相应的成长。
桑代克还做了一个曲线图来表示孩子学习的过程。横轴代表尝试次数的增加,而纵轴表示得出正确规范所需要的时间。当孩子尝试的次数不断增加的时候,做出正确的规范动作所花费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这就是学习曲线。
为什么家长应当允许孩子犯错误?1、孩子越犯错误,才能真的吸取教训
著名的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经验能够使我们恍然大悟的认识到,我们为什么常常不能够从经验中吸取教训。
孩子在不断地犯错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是在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在做同样事情的时候,就能够减少犯错误的频率。当孩子第一次接触一件事情,他可能还没有掌握解决这类事情的正确方式,他一定会出现一些错误和疏漏。不过,孩子可以通过不断的试错练习,到最后彻底的掌握这个技巧。
桑戴克把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明确规定为研究人类本性及其改变或学习的规律,而探讨这些规律的知识则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桑戴克还开创了学科心理的研究,制定学习量表以及成人的学习研究等。最后,他还探讨过社会心理学问题,他一生对动作-人类-社会心理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
爱德华·桑戴克博士主持了一项有关疲劳的实验。他持续不断安排一些令人感兴趣的事务,让一群年轻人保持近一星期不睡觉,他最后在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是:“厌倦是唯一降低工作能力的原因。”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深受詹姆斯的机能主义与生物学进化论的思想影响。他从本能主义出发,认为“人当生命发生时,即精子与卵子化合成人之时,已具有无数确定的趋向,形成将来的行为(behavior)”。他又从联结主义出发,把情境(situations)与反应(responses)的结合(bonds)看作是构成思想、情感、动作与态度等等心理因素的基本单位。他认为教育及学习的目的“在于把原本的结合或永久保存,或清除,或改变而利导”。由此,他认为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给人以知识,即:第一,离开了教育,人性是怎样的;第二,人性的改变依照什么规律。这就是他把“人类的本性”与“学习心理学”列为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的依据。此外,他还认为,人类的本性及其在学习中的改变,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是有差别的。因此,他认为个性的差异及其测验应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于是,他依据对动物及人类学习的研究,建立起一个他称为“联结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学习心理学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部分。他把学习过程看做形成后天习得的联结的过程,并提出了他的尝试错误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的三个定律。他用猫进行的实验研究最为出名。他把饿猫放在迷箱里,食物放在箱子外面作为逃脱的奖赏。猫为了打开门闻就必须去拉一根杠杆或一条链子。在饥饿的驱使下,猫不断地进行尝试与错误学习,表现出正确的行为。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