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旁观者清的上一句

时间: 2023-08-15 15:15:46

旁观者清”这个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意指没有情感参与的人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旁观者清”的上一句话,那就是“当局者迷”。所谓“当局者迷”,指的是当事人因为情感参与,难以客观地看待事物。

旁观者清的上一句

在现代社会中,“当局者迷”现象尤为普遍,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政治领域中,政治家们往往因为执政利益而无法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导致政策失误、民生问题等社会矛盾的加剧。在经济领域中,企业家们往往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发展规划,从而导致企业的困境和发展停滞。在文化领域中,艺术家们往往因为个人情感而忽略了社会责任和价值导向,从而导致社会文化的低俗化和扭曲化。

除此之外,从个人层面来看,“当局者迷”现象也时有发生。很多人会因为自己的情感、偏见和自以为是,而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问题和行为,从而导致自身的错误判断和行动。这种情况在人际关系中尤为常见,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会因为个人情感而无法客观地看待问题和对待伴侣,从而导致矛盾和破裂。

如何避免“当局者迷”现象?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情感偏见,尽可能地去接受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其次,我们应该注重自我反思和批评,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和偏见。最后,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事物,尽量摆脱情感的干扰,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总之,“当局者迷”是人类智慧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应该不断地反思和探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苏轼关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

1.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4、有时候,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诗“ , ”,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说,庐山横看就成了岭,从侧面看又成了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呈现不同的姿态。人们之所以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自己就处在庐山之中。前两句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态,气象万千;后两句包含着“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前后自然联系,浑然一体,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我们都可以从这首诗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如观察事物,既要深入其内,又要出于其外,这样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
——《简明文学知识辞典》354至355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2.苏轼写过哪一首诗是关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出自: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就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含义在里面。
最能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自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了。苏轼【sū shì】(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3.关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关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两句诗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4.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苏轼的这句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为: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符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释义: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的哲理。
原诗: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释义: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诗人首先很真实的写游山所见,展示庐山的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之多变的瑰丽险峻的姿态,接着顺势进行借景说理:如果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就会各不相同。
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即大家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释义: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因此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堪称是奇思妙发,使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无穷、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的理性认识,也可以延伸到观察世上的万事万物,也是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人因为所处的地位、眼界、格局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所以,《题西林壁》不仅能让人欣赏到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用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诗使人百读不厌。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作哲理、警句的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哪一句说明了这个道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这个道理。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是一句俗语吗?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成语源起于南朝宋时《宋书·王微传》中的一封书信,据史书记载,从晋朝到南北朝时期,王氏家族不少成员精通围棋.后又见于《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