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也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共情是指人们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需求和感受,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适当的行动或反馈。共情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联系和关系的重要手段。
共情的定义什么意思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共情是一种人类天生的能力,是人类情感发展的基础。从儿童时期开始,人们就会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情感来学习共情。共情是人类情感的基础,它使人们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共情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交往中,共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以此为基础来进行适当的行动或反馈。共情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共情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共情能力,理解和感受学生的情感和需求,以此为基础来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反馈。共情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建立联系和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总之,共情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联系和关系的重要手段。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共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人类社会交往中,共情是人们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也是人们建立彼此之间联系和关系的重要手段。
共情能力也可以叫做同理心,我们身边会有这么一些人,特别善于察觉别人情绪的变化,不管是与家人、朋友、老师还是领导相处,只要别人情绪有一点点反常,这些人很快就能捕捉到,即使周围其他人都没有察觉出异样。而且,这些人还会深受这些情绪的影响。
这些人他们是属于共情能力很强的人,但共情能力很强的人生活中多数会不快乐。他们在生活中不仅需要承担自己的情绪,还需要额外肩负一份别人的情绪,虽然很多时候要视而不见,但总是做不到。
伊莱恩·阿伦博士一直高敏感人群进行研究她的研究指出,人群中约 20% 的人有着异常敏感的...... 这些人在面对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更强的生理反应。研究表明,除情绪以外,高敏感人群对包括声音、气味等任何细微的外部刺激都有着超高的意识,他们在处理外部信息时会更加彻底,面对正面或负面的刺激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反应。
此外,心理学家 Melchers 及其同事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一个人共情能力高低的变量中有 52%—57% 都可以被遗传基因解释。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那些共情能力格外强的人大脑的脑岛附近相较常人有更多的灰质。也就是说,异常敏感和过度共情可能是天生的。但是,除此之外,这种对他人情绪过于敏感的特质,更多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培育出来的。
共情能力强的人没有一个活得快乐是事实,就好比很多演员如果他们没有很好的共情能力就很难走进一个角色中去,也很难彻底理解这个角色。所以一直都有一句"不疯不成魔"的谬论,一个演员为角色付出的同时,这个角色也会一直羁绊着他们,他们要会很久很久的时间去消化。
共情能力强的人为什么活的不快乐 共情能力强的利与弊
共情能力强的利与弊
坏处是:
过度的换位思考,因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已经有些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了,和同类人相处会觉得很舒服,和共情能力低的人相处很痛苦,很容易受伤,所以会尽量避开这些的人,交友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温柔。
包容性很强,只要不突破道德底线,基本会理解别人,给予别人的最大的善意。
害怕拒绝别人,怕对方难过、不开心。
好处是:
社交方面挺成功,因为会为对方着想,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懂事,温柔,没脾气,会说话,聊天舒服是很多人对我的评价,有时候连小细节也在意,自己说话的口气会不会让对方不舒服之类的。
总得来说,一件事过度了都不好,会放大很多情绪,有时候会觉得累吧。
高共情能力者从某方面看是情商高、懂得察言观色、善解人意、包容性极强、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高共情者也是极度敏感、很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容易过度付出,错误牺牲、太在乎别人看法,容易丢失自己,是更容易为人际关系和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折磨的焦虑抑郁的一批人。
这只是从个人角度来讲,而从社会角度来讲,过于强烈且泛滥的共情能力也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
适当的共情可以帮助到很多人和事,网上求助的弱势人群、汶川地震与这次疫情各方势力的援助,举国之力为武汉捐赠的医用生活物资....
而过于强烈且泛滥的共情能力也会造成错误的网络暴力,跟风跑偏,因为不理性的捐赠造成浪费,无法做出数据化且有效的行为。因为聚焦个体,而忽略影响伤害大部分人,聚焦眼前,忽略长远。
这种共情,实在有些矫情。
共情,情感同频,感同身受,但不至于不开心,或者内耗。好与不好,要看在什么条件下。或者说,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快不快乐?有些时候,标准是自己定的。
首先要明白共情能力是什么呢?我看过很多关于共情能力的文章,有人说这是天生的,有人说这是换位思考的能力,有人说这是善良的体现。
后来我又去搜了一下专业的名词解释,共情又分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过强的情绪共情能力可以让人体会到丰富的情绪,运用的好的话,被共情的那一方能感受到被理解认同的感觉。
但是物极必反,过于强大的的共情能力如果加注在没有与之能力相匹配的躯体上,这对共情者本身将会是一种伤害。强烈的情感如果没有及时疏导的话,这种伤害会造成成倍攻击,因为这本来就不是ta应该承受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伤害到底有多么的大,但是我知道这会很难受,而这是出于我的认知共情得到的认识。
我妹妹的情绪共情就比较强,但是与之而来的是她的早熟,会失去很多快乐。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她突然对我来一句:姐,你是不是压力很大啊。还有一次她突然来一句:感觉你经历了好多坎坷啊。但是实际上我当时本身并没有任何感觉,这时候她就承受了不该承受的情绪。至于我的压力大不大,大,但是我真的没有感受到。但是我身体做出了反馈(长了满脸痘痘),不过也说明了这在我的心理承受范围内(毕竟心里没有感觉但是身体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但是没有意识到就无法进行情绪疏导。。。也就只能反馈到身体上了……
现在长痘痘想来这应该属于身体的保护信号。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对当时的我本身来能说是一种好事,毕竟造不成心理伤害,不过担心的到成了她了,想想都感觉她很无辜。
现在可就不一样了,情绪感知不强可不是一件好事,说明这是盲区,潜在的麻烦事儿就会出现了。
突然想到边城里面的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共情能力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就是保护作用,用的不好就是刺伤自己。
不过能拥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在我看来可以说是非常棒了。人生嘛,就是要体验人世百态呀,体会到了才能说这好还是不好嘛。
我能感受到近段时间自己的情绪感知力变强了,这种感觉很复杂,挺棒的。也挺快乐的哦!
? ? ?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所谓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该词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
培养共情能力:
1.先倾听自己的感觉。 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
2.表达出自己的感觉, 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3.倾听他人的感觉。 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4.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 最后,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因此, 倾听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起共鸣,是同理心发生的四个过程。
心理学中"共情"是什么意思
? ? ?罗杰斯曾这么定义:“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就是说关心一个人,不能把他作为一个客观物品从外面观察,要进入他的世界 ,并根植于此。
育儿共情是什么意思
1.学会换位思考
? ? ? ? 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理解孩子。确切说,这不是方法,而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2.学会倾听
? ? ? ? 我们要倾听的,不仅指听取孩子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包括观察孩子非语言的行为,如动作、表情、声音语音语调。进行倾听时,要有适当的言语和肢体反应,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比如点头、微笑、应答等。
3.表达尊重
? ? ? ? 尊重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育儿态度。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及能力而不是凭自己的感情用事;要接纳孩子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选择或决定,而不是评论或试图替其做决定;要从更善意、更正向的方向去理解孩子的观点及行为,而不是简单采取排斥的态度;要以尊重并且平和的态度表达自己与孩子不同的观点。
4.少问为什么
? ? ? ? 当孩子表达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时,父母要多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总是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绪的正常反应,未必能答上来为什么。在情绪还未被疏导之前,你所问的为什么,只会给孩子带去压力。相反,给了孩子共情后,一般孩子会主动开口跟你说出为什么。
5.积极回应而未必是事事认同
? ? ? ? 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愿意认真倾听他,而不是事事都要赞同、满足孩子的所有想法,得要有规矩。所以, 表达共情与坚持规则并不矛盾,只是一个执行先后顺序的问题。先共情,再遵循规则,解决问题。
6.细致表达自己的回应和态度
? ? ?不要空洞地说“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将问题细化, 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今天打针没有哭,很勇敢”、他“被同学欺负一定觉得很委屈”等。
7.静静地陪着孩子也是共情 ? ?
? ? ? ? 当人们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时,往往不想说话,也不愿意听别人在身边喋喋不休。这时,父母可以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什么也不说。例如,当妈妈看到女儿泪眼婆娑地从学校里回来时,也许她不想马上讲述在学校里的遭遇。妈妈可以走过去拥抱她,陪她静静地坐一会儿。父母的陪伴就是给孩子的最大支持。
8.反应不要过于强烈,也不要过于冷淡
? ? ? ? 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父母的回应要有度,既不能反应过度,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似乎那是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9.共情时经常使用的言语
(1)表达对人情感的理解:
? ? ? ? “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你感觉……,因为……”“你感到……,因为……”? ?
(2)表达对对方意图的理解
? ? ? ? “你想说的是……”“你现在最希望的是……”“你的意思是……”
(3)表达对对方情感与意图的尊重
? ? ?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
? ? ? ?“我能理解这种心情,我知道这种事处理起来很难。”
(4)以具体的行为表达对对方的关心
? ? ? ?“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你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5)表达不同观点的方法
? ? ? ?“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我还有一点不同意见……”“你的观点挺新颖,但是,我有一点不同看法……”
? ? ? 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咨询与治疗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而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之一。
? ? ? ? 对于共情,许多学者有着不同的精辟的阐述。比如Mayeroff 认为,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 ? ? ? “罗杰斯 Rogers 对共情的解释是“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这‘好像’的特质。”
EGAN 将共情分为初高级两个水平,即初级共情和高级共情。初级共情跟上面的定义基本一致。高级共情包括表明自己的态度,影响来访者等。
? ? ? ? 近些年来,最新的观念强调,共情远远不只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技能(S. Cormier, 1998)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