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依恋模式。在依恋模式中,安全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是两种常见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在多个角度上有所不同,分别从个体发展、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安全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安全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在早期发展阶段的经历有所不同。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幼儿期时,得到了充分的关爱和安全感,家庭环境稳定。这些经历使得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日后的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开放和信任他人。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在早期经历中,可能存在家庭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得不到足够的爱和关注等情况,导致其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更加焦虑、敏感和不安全。
从人际关系角度来看,安全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在与他人交往中的表现也存在差异。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能够建立起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更加容易接受他人的爱和关心,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不安和焦虑,对关系的安全和稳定感缺乏信任,容易出现猜疑和依赖的情况,这可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安全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也存在差异。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他们更加自信、乐观,更容易适应变化和挑战。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容易出现情感上的波动,情绪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情感失调、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总之,安全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在多个角度上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变。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依恋模式,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情感需求,建立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
1.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在与母亲一起时,将其作为“安全基地”,以母亲为中心主动去探索环境,并不是总依偎在母亲身旁,只通过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
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将其作为“避风港湾”,易被安抚。约占65%~70%。
而安全型婴儿的母亲一般对孩子的信号及情绪表达(呼求、肢体动作等)很敏感,在孩子哭泣时反应更迅速,能够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注视、微笑和对话更多,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进行探索,能够与孩子一起玩耍,也跟随孩子的步调给予他情感支持和抚慰。
2.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约占20%。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很微弱。
整体而言,其情感表达和反应少,与孩子的互动很少,肢体接触少,即便有也主要是功能性的,比如满足生理需求;在情感上则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回应,极少与孩子互动。
3.焦虑——矛盾型依恋(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
当母亲亲近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约占10%~15%。
这种类型婴儿的母亲常误解孩子的信号,她的照顾行为是不一致的,对孩子的反应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当时的心境,而不是孩子的行为,上一秒很开心,下一秒可能就是暴怒。这样的母亲反应不稳定,很难预测,有时候介入过多,干预过多,有时候却忽略孩子明确表达出的需求。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早期的人际经验会影响个体后来人际关系发展轨迹: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回避型依恋的儿童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常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焦虑型依恋有两种:焦虑—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依恋。
焦虑—反抗型依恋的意思是:这类型的儿童每当监护人将要离开时情绪波动很大,表现出苦恼与反抗,但是当监护人回来时他的态度又很矛盾,既寻求接触但同时又产生反抗。所以,这种类型又时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10%~15%。
焦虑—回避型依恋的意思是:这类型的儿童依赖性并不高,对其主要监护人,或者说与可能和其构成依赖关系的另一个体并不产生高度的情感体验,但这很有可能是儿童回避行为反应的一种表现,其内心很有可能有依赖的需要和倾向,这类儿童约占20%。如母亲离开或回来他都无所谓,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
扩展资料:
依恋理论的起源和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 M.Ainsworth) 创设的“陌生情境”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安全型依恋,二是回避型依恋,三是反抗型依恋。
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 John Bowlby提出,1944年他进行了一项关于 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首次激发了他研究母子关系的兴趣。随后,他开展了一系列“母亲剥夺”的研究并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和/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
1969年,Bowlby的关于依恋的三部重要著作的第一部问世,它阐述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联系,该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依恋并非来自母亲的喂食行为及人类性的驱力,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这无助的人类婴儿就会死亡。
——依恋理论
——焦虑—反抗型依恋
——焦虑—回避型依恋
依恋类型分别是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焦虑型依恋的人、安全型依恋。
1、回避型依恋
会对亲密的关系产生恐惧或是抗拒。例如情侣间的亲昵行为。
会压抑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其实内心极度的渴望被需要和理解,但是却不愿意成为别人依赖的对象,看似好像神秘而富有吸引力,事实上总是把握不好距离的分寸,使感情无法长久发展。最擅长用消极的态度去应对一切问题。
2、焦虑型依恋
患得患失,依赖感强,敏感多疑,喜欢试探感情,习惯于牺牲式的付出。
会十分在意对方的细节,如果这些细节没能达到然自己感到安全的水位时,
情绪起伏波动特别大。会有种患得患失的感觉,敏感多疑从而闹小情绪,在恋爱中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需要的安全感更强烈,同时也更加的依赖另一方。
3、安全型依赖
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也乐意表达自己的喜好,无论是独处还与他人交往都能从容自得。
他们有能力接受拒绝、承担痛苦、继续前进,同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他们很少会不信任对方,同时他们自身也值得信任。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