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为心理学中,消退和负强化是两个常用的术语。虽然它们都是指消除某种行为,但实际上它们有很大的区别。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消退和负强化的区别。
消退和负强化的区别
一、定义
消退是指通过减少或去除某种刺激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他就不再哭泣。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哭声通过得到想要的东西而消退。
负强化则是通过给予某种负面刺激来消除某种行为,例如,如果一个人停止在某个地方停车,因为他不想再收到罚单,这就是负强化。
二、作用
消退和负强化的作用和目的也有所不同。消退的主要作用是减轻或消除不良行为,以便让一个人变得更加可接受。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因为想要一个玩具而哭泣,那么给他这个玩具就可以消除他的哭声,从而让他变得更加可接受。因此,消退主要是为了减轻或消除不良行为,以便让一个人变得更加和谐。
负强化的作用则是通过给予某种负面刺激来加强某种行为,例如,如果一个人停止在某个地方停车,因为他不想再收到罚单,这就是负强化。因此,负强化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给予某种负面刺激来加强某种行为,以便让一个人变得更加有条理。
三、过程
消退和负强化的过程也有所不同。消退的过程通常是逐渐减少或去除某种刺激,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哭泣,那么逐渐给他想要的玩具,直到他停止哭泣。因此,消退的过程通常是逐渐减少或去除某种刺激,以便消除不良行为。
负强化的过程通常是通过给予某种负面刺激来加强某种行为,例如,如果一个人停止在某个地方停车,因为他不想再收到罚单,这就是负强化。因此,负强化的过程通常是通过给予某种负面刺激来加强某种行为,以便让一个人变得更加有条理。
四、应用
消退和负强化在实际应用中也有所不同。消退常用于行为干预和教育中,以帮助人们消除不良行为。例如,在幼儿园中,老师可以通过给予孩子想要的玩具来消除他们的哭声。此外,消退还常用于治疗强迫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负强化则常用于工作场合和教育中,例如,老板可以通过给予员工负面反馈来鼓励他们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负强化还常用于训练动物,例如,通过给予动物负面刺激来加强某种行为。
综上所述,消退和负强化虽然都是指消除某种行为,但它们的定义、作用、过程和应用都有所不同。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个我会,这个是教育综合知识--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发射——基本规律——强化、惩罚、消退、逃避。
强化分为:增强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
? ? ? ? ? ? ? ? ?正强化(实施奖励),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加行为反应频率。如:学生准时交作业,教师予以表扬。
??负强化(撤销惩罚),通过消除和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加反应概率。如:学生发现自己在座位上安静地写作业,教师就不会责骂自己,所以他安静地学习,以免老师训斥。
惩罚分为:减弱或者降低反应频率。
?正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如:教室对小明说不完成作业就打扫卫生,这里打扫卫生就是厌恶刺激。
?负惩罚:消除愉快刺激,如:不完成作业就不能完成游戏。这里玩游戏是一种愉快刺激。
总结:
小明贪玩没有完成家庭作业,他爸发现后打了他一顿。结合总结,最后结果是给予了一个消极的刺激。所以是惩罚。
做题思路是题干中给了什么已知消息来作为解题的关键。关于写作业概率的变化,题干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故不能拿来当做解题的依据。题干中给出的已知消息从始至终就只有他爸打他是明确的,这个是给予一个消极的刺激,结合之间相关刺激的区别,就只有惩罚是给予一个消极的刺激,故答案是惩罚。
这里举例区分一下:
正强化:背诵完课文就可以出去玩。
负强化:背诵完课文就不用收拾屋子。
正惩罚:没有背诵完课文就要收拾屋子。
负惩罚:没有背诵完课文就不能出去玩。
正强化
在心理学中,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定义是,任何导致我们以后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负强化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正惩罚
正惩罚是指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应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如批评、罚款等。这种惩罚必须注意,惩罚的是什么,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如随地吐痰,当即罚款即是正惩罚的一例。
负向惩罚
负向惩罚指在出现一个行为(反应)后取走欲望刺激,如拿走孩子的玩具,以减少该行为。
扩展资料:
在研究强化规律时,斯金纳认为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例如:小明的妈妈告诉小明只要考了100分就奖励100元钱。这里呈现的是给钱这个愉快的刺激,增加考100分的行为。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例如:小明的妈妈告诉小明只要考100分就不用做家务。这里取消了做家务这个厌恶的刺激,增加小明考100分的行为。
在强化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原则——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如“你吃完这些青菜,就可以去玩。”如果一个儿童喜爱做航空模型而不喜欢阅读,可以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之后去做模型等等。
负强化的作用类型包括两种现象: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例如:小红讨厌下雨,所以每当下雨的时候,小红就快速跑回家。这里厌恶刺激雨已经出现。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例如:小红讨厌下雨,所以每当打雷的时候小红就快速跑回家。这里厌恶刺激雨没有出现,只是打雷预示着即将下雨。
(2)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例如,小丽上课调皮捣蛋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老师并不理睬她所以她以后不再这样做就是消退。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消退是无强化的过程。
(3)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例如:小李的爸爸告诉小李只要你出去打架回来就一定挨揍。这里呈现的是挨揍这个厌恶的刺激,减少小李打架的行为。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注意:对于这四种要进行区分,先看目标行为是多了还是少了,如果多了就在正强化和负强化里面选择。如果行为少了就在惩罚和消退里面选择
参考资料: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正强化
-负强化
-正惩罚
-负向惩罚
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如下:
1、本质不同
负强化属于强化的一种,它强调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强行为频率。惩罚是给予厌恶刺激或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行为频率。强化强调的行为频率的增强,惩罚强调的是行为频率的降低,两者在表述上是相反的过程,所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2、涵义不同
负强化是用来增加某个行为,惩罚是用来消退某个行为,完全不一样。
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例如答小明把作业做完就不用洗碗了,如果洗碗对于小明来说是一个厌恶刺激那这个就是负强化,正惩罚是指行为出现给予一个厌恶刺激。
负强化是强化的一种也就是减少某种不良刺激以强化某种行为,例如戴罪立功可以从轻发落,用减刑来增加立功的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少某种行为,如杀人判刑,用判刑来减少杀人这一行为。
使用负强化注意要点
1、必须与惩罚配合起来使用。没有相应的简单明确的惩罚措施,孩子逃避惩罚的行为就不会出现,也就不可能形成负强化。
2、必须应用于良好行为的建立。很显然,负强化和惩罚同样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不仅可以使个体表现良好行为,以避免厌恶的刺激;同时还使犯错者改过自新,表现出良好行为。因此,负强化主要针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的出现或维持。
3、负强化如果想收到预期效果,必须建立在客观、一致的情况下。就是无论任何时候,我的惩罚都是一致的,而且对待任何同学都是一样的,对待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出现的行为都是一样的。
4、负强化同时要求具有及时性,但孩子行为改善,不能在间隔一段时间后才给予撤销相应的惩罚。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能够及时执行既订处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不良行为”与“处罚”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才能在孩子的观念中建立起逃避惩罚的反应意识。
强化
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负强化
也称阴性强化,就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消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
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即减少或取消厌恶刺激来增加某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
就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消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
扩展资料:
从对强化物的操作进行区分
心理学家用强化来解释特定事件能够增强条件刺激引发条件反应的趋势这一事实,这些事件就叫强化物。强化物可以分为两类,HowardH.Kendler指出:“区分两类强化物是有帮助的。正强化物,如食物,由于它的呈现增强一个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负强化物,如一阵风或电击,由于它的结束而增强联结。”
负强化物是厌恶的刺激,正强化物是令人愉快的刺激,它们是发挥强化作用还是惩罚作用取决于怎么操作,强化物和厌恶刺激与强化与惩罚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表格来区分: 给予取消[CM4-3]强化物正强化负惩罚厌恶刺激正惩罚负强化为什么强化物能够起作用?心理学家提出四种假设:
1、初级强化物能满足饥渴及其他基本生理需要;
2、普利迈克原理(Premackprinciple),每个人在任何时候有一个从高到低的行为偏好等级,等级越高的行为作为强化物的力量越大;
3、不平衡假设(disequilibriumhypothesis),如果对一项活动的进入或接近受到限制,那么该活动就能够成为强化物,不同的活动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将具有强化能力;
4、已知的强化物是通过在大脑内部发生效应而起作用的。已有研究表明,不平衡假设能对强化物为什么起作用提供较好的、全面的解释[9]。这里讨论的是呈现的强化物而不是撤除的厌恶刺激为什么能起作用,但是,如果撤除厌恶刺激能实现以上四个假设,那么这种操作就一定能够达到强化行为的目的。
-负强化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