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自我欺骗现象心理学概念

时间: 2023-08-15 18:38:03

自我欺骗现象是指一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自我形象或自我价值感而对自己的感受、行为或想法进行自我欺骗的现象。自我欺骗现象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因为它对人们的行为和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自我欺骗现象的心理学概念。

自我欺骗现象心理学概念

1. 自我欺骗的类型

自我欺骗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认知失调性自我欺骗。当个体的行为和认知不一致时,个体可能采取一些认知失调性的自我欺骗策略,以减轻自己的不适感。例如,当一个人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时,他可能会说服自己相信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2)自我宣传性自我欺骗。当个体面临一些挑战时,他可能会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例如,在面试时,一个人可能会夸大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能。

(3)自我保护性自我欺骗。当个体感到自己处于威胁之中时,他可能会采取自我保护性的自我欺骗策略,以减轻自己的不适感。例如,当一个人被批评时,他可能会说服自己相信批评者是不正确的。

2. 自我欺骗的影响

自我欺骗可能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行为。自我欺骗可能导致个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行为,从而影响个体的生活和工作。

(2)影响情感。自我欺骗可能导致个体对自己产生不真实的认知,从而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3)影响人际关系。自我欺骗可能导致个体与他人产生信任危机和互信问题,从而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

3. 克服自我欺骗的方法

克服自我欺骗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看待自己。个体应该尽量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情况,不要夸大或缩小自己的能力和成就。

(2)接受批评。个体应该尽量接受批评,并从批评中汲取教训,不要抵制或反击批评者。

(3)寻求帮助。个体应该尽可能地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以克服自我欺骗的现象。

别把自己关进自欺欺人的思维盒子

掩耳盗铃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在小学语文课上就有学过,它讲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小偷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别人家偷钟的故事,至今想起仍令人啼笑皆非。

这种自欺欺人的现象,我们看到会嗤之以鼻,但是却没有认识到自己某些时候也不知不觉沦为了那个自欺欺人者。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自欺欺人从不鲜见。比如,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自欺欺人,当我们我们抱怨沟通的不畅、苛责他人的不足、愤恨生活的不公时,就是在自欺欺人,我们很少会去追问问题的本源,因而也就一直解决不了潜在的问题。

而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别找替罪羊》这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自欺欺人困境的思路。本书是由美国亚宾泽协会著写,出版于2000年,被翻译成为二十多种语言,畅销全球,它是一本意象简单却又意义深远的书。

整本书以一场谈话为叙事背景,深入浅出地将心理学探讨融入到现代经理人汤姆的日常生活当中。读者能在本书看到自己的影子,察觉到自己的问题,进而寻求改变。

《别找替罪羊》一书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围绕“自欺欺人”这个思维盒子展开,首先阐述了自我欺骗与思维盒子的关系,其次描写了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入思维盒子,思维盒子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最后告诉读者如何跳出思维盒子,并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可以解决解决自我欺骗困境的实际方案。

阅读《别找替罪羊》这本书就像是一场有趣的探险,它让我们一层层剥离自我欺骗的虚幻外衣,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经过自我背叛、自我辩解、共融等过程,经历一步步走入思维盒子陷入自欺的困境,然后提供一系列解决困境的路径,引导我们如何在实践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本书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意义深远的对话展开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复杂立体的人物刻画。在一场特殊的对话中,大家根据场景代入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的困境,以个体的内在世界为参照,挖掘出“自我欺骗”这个每个人都曾有过的问题。

必须肯定的是,《别找替罪羊》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在抱怨他人、欺骗自我之时,发觉自我欺骗这个核心问题,当我们发现这个思维盒子的怪圈,就能够找到办法摆脱他。

作者说,办法永远都在我们眼前。我认为这一前提是你要发现问题的存在,正如本文一开始说到的,很多人能看到别人在自欺欺人,却发现不了自己的自欺思维盒子。相信读了这本书,你会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