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霸凌者的心理缺陷

时间: 2023-08-16 00:22:03

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频频发生,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而这些霸凌者,往往存在着各种心理缺陷。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些心理缺陷。

霸凌者的心理缺陷

一、自尊心低下

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价值与能力的评价和感受。如果一个人自尊心低下,他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和能力,需要通过对别人的攻击来获取自己的存在感和获得他人的认同。这种心理状态下的人,往往会选择欺负其他人,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压抑和不满。

二、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一个人能够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状态。如果一个人缺乏同理心,他不会关心他人的感受,只会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这种人往往会以自己为中心,忽略他人的感受,从而对别人进行霸凌。

三、控制欲强

控制欲是指一个人希望能够控制和支配他人的想法、行为和情感。如果一个人控制欲强,他会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强大,需要通过对别人的支配和控制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地位。这种人往往会对其他人进行霸凌,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四、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他会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往往会做出冲动和过激的行为。这种人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很容易选择对别人进行霸凌。

综上所述,霸凌者的心理缺陷主要包括自尊心低下、缺乏同理心、控制欲强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这些心理缺陷在霸凌事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校园欺凌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心理伤害?

1.校园暴力可使学生的身心 健康 受到伤害。校园暴力不仅直接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还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理 健康 ,有些学生由此产生恐 惧心理,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学业!

2.《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童年时遭受的霸凌,其影响可能会从青春期和青年时期一直持续到中年。这些伤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就业,社交,甚至造成抑郁、焦虑和自杀风险

3.根据“英国国家儿童发展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发现:“童年霸凌伤害为何会造成长大后心智 健康 、体能 健康 与认知 健康 都呈现贫乏状态,其发展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

有一种可能是,霸凌对受害者所造成的压力“嵌入”到某些基因,影响了支配应激反应、情绪和环境敏感性的激素和大脑化学物质。这些早年出现在生活中的痛苦征兆若是没有被治疗,长大后可能会形成抑郁或焦虑的来源。

第二种可能是,一个人一开始遭受到霸凌伤害,将带来更多来自同伴或成人的伤害,霸凌行为制造了一个持续一生的受害循环,几乎影响到生活的所有领域。

千万要记住:“家是心灵的港湾,是疗愈心灵创伤的殿堂!”

一、你要百分百信任自己的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告知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父母永远是你们有力的后盾。”

这里又让我想起了这样的两个事例:

第一个讲的是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在课间玩耍的时候,被同学把脸抓伤了。老师在处理事情时,受伤男孩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待会我妈妈来接我的时候,你一定要跟妈妈说我在学校很乖,不是我招惹同学的,我不想回家又被妈妈指责我惹是生非。”

另外的一个事例说的是一个初二的女生被同学误解偷了东西,当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的时候,她首先说的第一句话是说:“老师,我要打电话给我爸爸妈妈,让他们也一起来!”

小男孩受了伤,需要老师来帮忙证明自己没有惹事生非,可见平时在家父母几乎不相信孩子说的话,在校园不管发生什么,都是自己孩子的错。

因为中国有句俗语叫:“手不逗虫,虫不咬手!”

可是偏偏在校园里就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要欺负你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也许就是你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甚至没有任何的理由,狼吃小羊还要找个你在下游把我上游的水弄脏了的理由,而这群校园霸主连理由都懒得找。

另一个女生可见跟父母的信任度就非常高了,即使全世界都不相信你了,我也依然相信你是清白的。

二、教会孩子勇敢的对校园暴力说“不”

中国有句古话:“人怂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如果你在学校被欺负了还在一味的忍,那么你的苦日子就来了!

那该怎么办呢?

第一时间向老师反应,因为在学校,你最应该信任的就是他们了,还有,回家告诉父母,寻求大人帮助。

如果在校园里事发突然,那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一下:

发生一对一的欺凌,而且双方势力悬殊不大的时候。

首先,不要低头,眼睛直视对方,虽然你很害怕,但是也要用坚定的眼神告诉对方,你也是有力量的。因为一旦低了头,说明你怕了,示弱了,那么更能增强对方的嚣张气焰。

其次,在语言上进行有力回击,比如,大声说:我不怕你,我并没有做错什么,你有什么理由来伤害我……

要相信邪不胜正的道理,这样,至少在心理上让对方不是那么嚣张跋扈!

还有就是,你的声音大,也可以引起学校老师,保安,工作人员,周边同学的注意,第一时间获得救助。

如果是一对多,并且在逃不掉的情况下,那么谁先动的手,那就对先动手的人进行有力回击,口里要出声,从身体到语言,让其他围观的也知道你不是好欺负的话,注意尽量不要伤害到对方要害!

当然,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最好都不要发生肢体冲突,最好的就是在矛盾没有激发之前就“三十六计,走为上!”

好了,最后,都希望孩子们能提高警惕,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校外,都要学会保护自己!

毕竟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任何东西跟生命比起来都是不值一提的,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做无谓的牺牲。

之前印象最深的是看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几乎是哭着看下来的。校园欺凌,是每个校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现在已成为一个 社会 热点,引发大家的热议,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发生的暴力事件,有些学生看着别的同学不顺眼就欺负她,通过言语、肢体动作侮辱别的同学,由于发生的地点在学校,这就是校园欺凌,校园本是学生汲取知识养分,习得做人道理的地方,如今竟也掺杂了暴力的成分,令人心寒。

为人父母的必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能够平平安安过每一天,学好知识,但是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往往不尽如人意。校园欺凌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变化,还会影响他未来的成长道路,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的心理变化。

第一:由乐观变得悲观和敏感。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首先在心灵上会受到创伤,本来活泼可爱的一个孩子,突然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爱笑了,对别人的言语表现得很敏感,可能会动不动就哭,不爱说话了,表现得郁郁寡欢,平时喜欢的食物和东西也不会欣喜了。

第二:严重的还可能引发自闭症和抑郁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较弱,如果受到刺激或者伤害,没有及时开导,很容易引发心理疾病,加上孩子心理不成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难受之处,因此,受到欺凌一般也不敢跟父母说,独自承受一切,会增加患自闭症和抑郁症的风险。

第三:孩子会表现得患得患失。害怕独处。因为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一般都是被其他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联合起来围住,进行言语辱骂、恐吓甚至采用肢体暴力行为,又是很无助的,反抗不了,所以心灵上留下了阴影,从此会害怕独处,不敢关灯睡觉,也会害怕陌生人接近,表示善意,怀疑这个世界上都是坏人,内心自我封闭。

校园欺凌像是洪水猛兽般会吞噬一个孩子的 健康 心灵,随之而来的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而且很难从阴影里走出来,希望国家实施有关政策管理和打击此类事件,还孩子一个美好的校园回忆。

您好,我是社交心理资讯我开开,针对校园欺凌(暴力)问题对孩子们造成的伤害程度,请允许我来为您解答。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 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在校园公共区域进行欺凌,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语言谩骂、殴打、损坏财物、网络传播不雅视频、恐吓和威胁等。

案例一:

2011年9月某日,在某校的大门口外50米拐角处,高二某班詹某同学伙同本班5名同学对高一某班李某进行群殴,致使李某门牙脱落2颗,身体多处受伤住院。后经学校政教处调查,两位同学的矛盾源于当天中午在学校食堂打饭时其中李某同学插队,詹某同学上前制止,李某同学不听劝告,两人在食堂内发生了口角。詹某回到班上以后,将事情告诉班上的其他几位男生,大家商议之后,决定在下午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堵住李某同学,好好教训他一顿。因此导致詹某等五位学生群殴李某学生暴力事件的发生。事后学校邀请詹某、李某及另外五位参与打架的学生家长到校,经过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詹某应负主要责任,承担50%的医药费,其他五位学生负次要责任,共同承担50%的医药费。参与打架的学生经过学校和家长的教育,都表示承认错误,学校根据当事学生的责任大小和认错态度,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案例二:

校园暴力导致十六岁花季少女死亡,2017年1月13日上午9时,年仅16岁的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职教中心中学三年级学生吴某某惨遭校园暴力,最终于县城东山山崖脚下发现尸体;陶XX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的一名初中学生,在儿童节这一天,他喝下一整瓶剧毒农药,结束了自己年仅15岁的生命。在整理孩子遗物的时候,家人意外发现了陶成鹏留下的三封遗书,其中一份遗书是写给老师、父母和弟弟的,在这份血迹斑斑的遗书上他写道:你们的学生、孩子、哥哥对不住你们,我因受不了几名同学的欺凌,所以选择离你们远去了。

1.受到校园欺凌的同学会产生心理问题,影响 健康 ,甚至影响人格发展,身心影响。

严重的会造成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自己也成为欺凌者,可能是校园枪击案的原因之一。

2.对校园的恐惧,常常缺席、对老师不恭敬,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对上学这件事避之甚远,从此成为心理的结郁。

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甚至还有国家因素都会对此类事件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减少校园欺凌事件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从而产生巨大的教育合力,引导学生生活 健康 发展。

校园欺凌已引起学校、家庭和 社会 的广泛关注。校园里孩子们遭到校园欺凌,不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给双方都会带来各种不同的心理伤害。下面我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1.施暴者越变粗暴,受害者越变胆怯

受校园欺凌的孩子变得心神惶恐不安,课堂上也不能专心听讲,一老分散注意力,老是担心又被受欺辱。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心理上产生一种压抑感,变得越来越胆怯懦弱。胆怯到什么程度呢?说出来真不可思议!就是受到了欺凌,也不敢给家长说,也不敢跟老师反映情况,只是自己默不吭声地受欺辱。

2.受害者变得孤僻自卑

孩子受校园欺凌后,性格上都发生巨大变化。原来活蹦乱跳、性格开朗的孩子,一下子就变得沉默寡言,生性冷淡孤僻,不合群体,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暴自弃,总觉得自己差人半截的感觉,自卑心理自然潜滋暗长。

3.失去自信,缺乏上进心

孩子一旦产生自卑感,失去自信、缺乏进取心等负性心理接踵而至。这时候,原来阳光灿烂的孩子变成颓废不振,不愿上学,学业荒废不说,整个人都变得精神,振作不起来。有的孩子更是得精神抑郁等心理疾病。

校园欺凌行为是校园里的恶性肿瘤,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严重的心理伤害。因此,我们要利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治校园欺凌行为,给校园还一片蓝天。

会引起严重危害心理阴影是,厌学,恐学,胆小,自卑,社交恐惧症,抑郁症,厌世,如果不请心理医生疏导将留在心里永远的伤害

校园欺凌可能会造成被欺凌者厌学、影响其人格发展、抑郁、社交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情况会导致自杀。同时欺凌者自己也有可能成为欺凌者或以暴制暴。总之遭遇校园欺凌会对一个人的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影响其一生。(我们也看到有遭受欺凌后,经过正确的方式处理,被欺凌者开始自我成长,转化成正能量,促进了自我成长的案例,但是目前来看是极为少数的例子,而过程亦是非常不容易的)

校园欺凌有哪些不良影响?

校园欺凌的不良影响:

1、对于霸凌受害者

霸凌对受害者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被霸凌的学生比起同伴,更可能表现出头痛和胃痛的症状,免疫能力也更弱。受害者更容易有高焦虑水平、社交障碍以及抑郁。由于被霸凌带来的不安全感,使得受害者在学校很难集中注意力,并且部分受害者会因为感到不安全而旷课甚至辍学,影响学习成绩。此外,有一部分受害者会成为日后暴力的犯罪者。

2、对于实施霸凌的人

霸凌行为同样会伤害霸凌的实施者。他们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酒精、物质滥用等等。也更容易出现犯罪行为,或是成家后对配偶和子女进行家暴。而对于那些既是受害者,又成为霸凌者的人,他们有最高的风险产生抑郁症,或者自杀。

3、对于霸凌的目击者

调查发现,比起没有卷入过霸凌的学生,霸凌的目击者会更容易在日后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同时,也会更有可能吸烟、酗酒或者使用毒品。目击霸凌也会影响到学习,目击者可能会旷课,甚至辍学。

2017年11月,教育部、团中央等11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了校园欺凌的界定,并针对学生欺凌的不同情形,制定了不同的惩戒措施。《方案》中指出,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校园霸凌的影响是恶劣的。霸凌行为影响了每一个人,包括被霸凌的人、实施霸凌的人,以及那些霸凌的旁观者。

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有哪些心理特征

随着电影《少年的你》热播,校园暴力这个话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暴力案件的报道,但是还有更多的暴力事件不为人所知,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校园暴力只有1/7被注意到,更多的受害者选择沉默。
校园暴力中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许多被欺凌者患上了PTSD (创伤后应激综合征),就算长大成人,年少时被欺凌的场景也会在脑海中不断重现,性格变得自卑,消沉抑郁,恐惧,更有甚者会在受欺凌时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伤害他人的生命。
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是被选择的,但他们绝对不是错的。在欺凌者挑选被害者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去选择看上去好欺负的,就像打架绝对不会去挑选最高最壮的作为目标。通常被欺凌者有以下特征:
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或没有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我们作为社交能力正常的人群,也许无法理解被害者,我们会觉得被欺负了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求助于老师和家长或者警察,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校园暴力选择了别人而不是我们。
电影中最令我触目惊心的一幕,是受害者胡小蝶在看到椅子上被倒了红色墨水,并没有告诉老师而是就默默坐了下去,我相信生活中99% 的人都不会这么做,那胡小蝶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也许是原生家庭对性格的影响,剧中并没有透露太多只知道她是单亲家庭,也可能是因为长期被欺凌心理变得扭曲,所以最终没能熬过高考选择跳楼自杀。许多人或许认为太懦弱,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胡小蝶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经历认为她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其实我们并没有资格。
许多家长不重视校园暴力,是因为在大部分人心目中,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其实,攻击性是人的潜在本来,青少年时期人的大脑还没发育完全,自控力更差,做事更不考虑后果。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或攻击的行为。
家庭原因也对施暴者性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渊源。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所说,许多父母自己心智并不成熟,情绪化的父母无法使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但孩子却非常善于观察和模范自己父母的行为。
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极端,一种是极度溺爱,使得孩子形成自私、任性、只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性格。另一种,是非常严厉,靠打压来使孩子进步,压抑孩子爱玩乐的天性,在这种强压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通常更容易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一切性格和行为的形成皆有缘由。电影《少年的你》中三位施暴者魏莱,罗婷,徐渺的原生家庭都促使她们成为了施暴者。(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家庭不幸福的多了去了,怎么别人没成为施暴者。这里有一个逻辑关系,就是因果只能顺着推导并不能反着推导,她们选择了欺凌他人这种扭曲的方式来缓解原生家庭给予的压力,但是并不是原生家庭不幸福的都会成为施暴者)。
电影中,魏莱有一个富裕的家庭,并且得过很多奖项,乍一看完全无法和施暴者联系起来。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她的家庭并不幸福,由于复读父亲一年没和她说话,她失踪一星期也没人发现,父亲看到她的尸体直接生气地走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剧情猜测,魏莱也许只是表面光鲜,但在家庭里并没感受到温暖,她要不断努力才能得到父亲的认可,不然会被父亲认为丢脸。于是,她通过欺凌他人,来缓解自己原生家庭给予的压力。
在学校打算开除施暴者时,罗婷和徐渺父母在老师面前的反应很好地映射出了他们在家里教育孩子的方式。徐渺的母亲拉着女儿一起给老师跪下求老师,徐渺和她母亲一样是软弱的人,她本不想加入欺凌者的队伍,但是她怕自己如果不从也会被欺凌,所以才会有放过陈念那一幕。罗婷的父亲当着全校老师学生的面打罗婷。罗婷从小在暴力中长大,于是罗婷也变得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或者通过欺凌别人来缓解自己的痛苦。她身边的男人(父亲)只会酗酒打她,所以她才非常嫉妒陈念身边的男人可以保护她。
校园暴力的责任不只是在于施暴者,还有旁观者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的不作为都助长了校园暴力。
陈念原来作为旁观者,看着胡小蝶被欺凌,并没有去帮助她。许多人觉得,反正被欺凌的不是我,我只要和被欺凌者保持距离就好以免惹祸上身,没想到自己最终也会成为被欺凌者。其实旁观者的群体比欺凌者的群体大很多,只是没有人敢先站出来去制止校园暴力。
许多人认为电影是不是夸张了,现实中不会那么惨。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跟你说,现实比这个惨的多。如果关注社会新闻,会发现每年有许多人死于校园暴力。电影中老师,学校,和警察还算有一点作为,那现实中呢?
我看了上百篇被欺凌者的亲身经历,作为心理咨询师,我需要去了解别人的内心,才能把自己代入进去尽可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许多老师只在乎成绩,对校园暴力不管不顾,甚至让被欺凌者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让受害者觉得自己也有问题,除了不用管这麻烦事,还可以趁机说教一波满足自己内心的优越感),出了事情学校也只是先考虑自己的声誉(许多教育工作者不配做这份工作,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但这份工作门槛却不是那么高)。至于为什么不告诉家长?不是每个人的家庭都是自己强有力的后盾,有的父母自己就一团糟,有些父母懒得管,或认为小孩子打闹不严重,或者趁机打压你一波,我亲身体会过我小时候告诉父母我和别人产生矛盾(不是校园暴力),我父母很鄙夷的告诉我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从你自己身上找原因。至于警察,除了校园暴力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不然会有警察来管吗?
心理学家Ludwig Andreas Feuerbach的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在实施犯罪前会对违法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将得到何种惩罚以及惩罚的强度等,如果惩罚的痛苦大于犯罪行为带来的快乐,则会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惩罚在矫正不良行为时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厌恶刺激可以抑制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
威胁理论也指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可以减少犯罪行为发生的概率,对犯罪者和潜在犯罪者都能起到威慑作用。
可是,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着重于报道事件本身,很少对施暴者的后续惩罚进行报道。所以,威慑力的缺失,使潜在施暴者无法认识到校园暴力行为对自己和他人带来的痛苦,从而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继续上演。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