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时间: 2023-08-16 07:33:46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然而,性别刻板印象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一、对女性的影响

1. 职业机会不平等

性别刻板印象使得女性在职业发展方面受到了限制。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女性不适合从事某些职业,如科学家、工程师、CEO等,所以女性很难获得这些职业的机会。这种职业机会不平等导致女性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影响了女性的经济地位。

2. 身体形象焦虑

性别刻板印象还会给女性带来身体形象焦虑。社会上对女性的身材、脸蛋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女性因此常常感到自卑和焦虑。这也导致了女性的健康问题,如厌食症、贫血等。

3. 性别歧视

性别刻板印象还经常导致性别歧视。很多人认为女性不能胜任某些职业,或者认为女性不如男性,这种歧视会让女性感到不公平和被忽视。这也会影响女性的自信和自尊。

二、对男性的影响

1. 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

性别刻板印象对男性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社会上对男性的期望很高,很多男性会感到压力很大,甚至会出现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2. 家庭责任压力过大

性别刻板印象还给男性带来了家庭责任压力。社会上普遍认为男性应该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这使得很多男性必须出门工作,而无法照顾家庭。这种家庭责任压力会影响男性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3. 社交困难

性别刻板印象还会导致男性的社交困难。因为社会上对男性的期望很高,很多男性需要保持强硬和自信的形象,而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这会导致男性与人难以建立良好的关系,甚至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和失落。

三、解决方案

1. 提高意识

提高意识是解决性别刻板印象的关键。我们需要教育人们,让他们意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只有当我们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它。

2. 建立平等的机会

建立平等的机会是解决性别刻板印象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需要让女性和男性都能够获得同样的职业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挥自己的潜力。只有当我们建立了平等的机会,才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

3. 推广多元化

推广多元化也是解决性别刻板印象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需要让人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我们需要推广多元化的观念,让人们能够接受不同的性别和性取向,建立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

性别刻板印象如何影响着我们?

1、体现在日常言语影响。

比如小男孩对口红很好奇。看着大人涂口红,都会跃跃欲试。但是大人们就会在旁边羞他:“男生还化妆,羞死了!”于是在小男孩的心里,男生是不能涂口红的。其实现在好多教人化妆的老师都是男老师。并非男生就不允许化妆。

其实小男孩对事物没有界定的标准,一般都是靠大人指引。如果周围的人给他做了性别刻板印象,那么他今后也会形成这种思想。

2、体现在外界因素(如平台、网络等)影响。

很多家长上网给孩子买东西输入“玩具”,系统就会自动为我们推荐“女孩玩具”或者“男孩玩具”。如果点开女孩玩具,就会出现:芭比公主、洋娃娃、厨房台、彩妆等,大多都是粉色系为主,符合爸爸妈妈对女儿“小公举”的人设要求。如果点开男孩玩具,就会出现:变形金刚、遥控车、宝剑等。

如果小女孩喜欢奥特曼、枪、宝剑的玩具,很容易被身边的人定义为“假小子”;如果男孩子喜欢毛绒玩具,很容易担心他的成长有问题。其实玩具本身无性别之分,是我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无形中指使我们在为孩子挑选礼物时,为玩具区分了性别,所以刻板印象还是会影响。

3、体现在自身因素的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即是不接受别人与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像不接受多元化的世界一样,这个世界只应该有某某样子的男性、某某样子的女性,这两种印象。其实性别根本不是定义一个人全部的关键。

有些人会因为我是男人,我就必须承担家庭责任、必须有事业、必须要达到人生的巅峰等。有些人会因为我是女人,我就必须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孝顺老人、做家务等。这种性别刻板印象都是资深因素所影响的。

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中的不良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中的不良影响

「突破性别刻板印象」也是相当重要的.其实不止孩童,在成人的世界中也同存在著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时时刻刻限制著我们的生活,例如:在父权至上的体制下,「男儿志在四方」,「男儿有泪不轻弹」等等要求,使得个性文静,害羞,柔弱,顺从,内向的男性,在人们的眼中成为异类,甚至被人嘲讽为「变态」.在这种价值观的浸染下,男孩们从小就被塑造成必须拥有主动,刚强,豪迈,独立,自主,冒险等个性,因而男孩子的情绪普骗受到压抑;而女性也因「女孩子要有女孩子样,不要粗野」,「淑女不该做粗重的工作」,使得女孩子缺乏许多锻练体能,培养生活的技能的机会,结果当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暴力事件时,常只能束手无策,成为受害的一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性别刻板印象不仅同时限制著两性,更让双方在面对日渐多元的社会时无法肆应而以争执或埋怨收场.又如求学阶段的男女,常被引导为男性适合选择理科,女性选择文科为宜,很多人因此无法因性向,兴趣或专长找到适合的类科,而影响到工作项目也备受限制,使得某些工作领域长期只有单一性别在从事,而造成社会失衡.所以改变刻板印象带来的职业选择及其它连带的影响,已成当今重要课题.
对於两性的问题,除了应从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做改革外,影响一生最深远的家庭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人自懂事以来就已经生活在家庭中,人和家的关系最密切,很多行为和性格的养成都来自家中,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必然会借由自身的言教和身教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但随著时代的变迁,社会结构的改变,家庭问题也层出不穷,犯罪问题逐步增加,.许多的「性骚扰」,「性侵害」事件,加害者常是被害者所熟识的人,有时甚至是被害者的直系或旁系亲友,使得家这个原本温暖的窝也变成罪恶的场所.所以除了必须采取立即性的救援与处置外,更该给予受害者完善的辅导,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懂得保护自己,透过教育的方式发挥预防的功效,因为事后任何补救方式,都无法抹平被害人心里的创伤,更无法擦去已经发生的事实,唯有教育出能尊重,关怀和爱护他人的公民,才能使得家家和谐,人人幸福,国国和乐.
了解了以上这些后,每个人对於自己的性别以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抱持著欢喜的态度来接受,要看得起自己,若心中有任何的不愉快也要适当的表达出来,并学习「肯定自我」,「认同自我」,「悦纳自我」;另外,不论男生女生都喜爱及希望被尊重,被关心,被欣赏,更须要拥有朋友,但若想他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则自己必须先成为他人的朋友;而若想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人,就必须抱持一种真诚,自然,坦率而不虚伪,不做作的态度,而后,再藉著广泛的兴趣和活动,相信每个人都能以最快乐,最快速的方式,结交到许多知心的好朋友,使得生活更加的多采多姿.

“你是男孩不能哭”,“性别偏见”的危害是什么?

孩子感冒了,小额头滚烫滚烫的,我们就立刻带孩子去医院了。来到医院,人可真多,我们挂了一个号便在旁边等着。医院孩子的哭闹声从来没有停止过,看着一个个受疾病困扰的孩子心里真不是滋味。

这时,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坐在我旁边。孩子正抽泣着,看样子应该是刚打完屁股针。那位母亲刚坐下就把孩子放在凳子上,准备拿翻包包找东西。可是孩子一坐凳子上就大哭起来了,可能是屁股疼,母亲低着头找东西并不理会。

母亲找好了东西,直接拉着孩子走了,边走边说:"哭什么哭!你是男孩不能哭,你再哭我就不管你了!"男孩也很乖,从大声哭改成小声哭。

我看着这一幕多么熟悉,我哥哥、表哥、堂哥都是被这么训斥过来的。可是男孩子真的不能哭吗?这样作为男生一定很累吧!可惜,社会上都是这样的,男孩应该坚强不准哭女孩应该温柔。但是,认为"男孩应该怎样,女孩理应如此"的想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性别偏见。



01 对待孩子"性别偏见",是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在孩子未出生前,父母就已经产生了"性别偏见",比如是女孩就要准备粉红色的衣服和小床,如果是男孩就要准备蓝色的衣服和小床。这样的偏见一直伴随着孩子长大直到读书工作,比如男孩就应该读理科女孩就应该读文科,男孩不应该做护士而女孩不应该做消防员等等。

其实,这是受到了"性别刻板印象"影响。性别的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它表明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或者看法;是将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对立起来,用所谓的性别特质来将其区分开来。比如,女孩柔弱,男孩勇猛;女孩细心,男孩冒失;女孩爱干净,男孩很邋遢等等。

这种刻板印象从哪里来的呢? 一是我们的父母或长辈,像一般觉得"男孩不准哭"的你一定有受过自己父亲或者男性长辈这样"男孩不准哭"的教育。

二是社会的影响。

早在 1905 年,奥地利神经病学家 Sigmund Freud 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混合了传统男性和女性的特质。

但是在实际社会里,大部分人的主观经验会把一些活动(如:喝下午茶、购物等)和情绪状态(如:哭泣、撒娇等)归纳为女性专属;同样把一些特质和职业归于男性专属(如:消防员、武警等)再比如,像我们国家产生的"重男轻女"观念也是因为当时小农经济下,男的能给家里带来粮食,女的嫁出去就像"泼出去的水"。

于是,人们产生"男生应该这样,女孩应该那样"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就会做出"性别偏见"的行为,让男孩子不准哭,让女孩子文文静静。



02 我们的"性别偏见"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有些家长可能就会想,对男孩子这样"不准哭"的简单要求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吗?这是在锻炼男孩子的坚强的性格啊!但是坚强不应该是人们需必备的能力吗?女孩也需要坚强,那为什么女孩就可以摔倒了哭呢?实际上,我们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的"性别偏见"中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

(1)?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

七情六欲,人之常情。但是在性别偏见下,男孩就不准哭,实际上就是在压抑男孩的负面情绪,不能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问题或者从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变成一个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人。

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家庭中,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男孩开始变得安静腼腆、不擅表现。

据日本内阁府统计,截止到2006年,15岁到38岁的"隐蔽青年"达到了54.1万人次,而这些在社会边缘的人士里,超过八成为男性。同样的趋势也在南韩、香港和台湾等东亚地区被发现。这样的现象少不了亚太文化中"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样性别偏见的影响,以及家庭从儿童时期就对他们高要求的影响。

相比之下,那些兼有细致温柔特点的男孩子,或兼有勇敢独立特点的女孩子,在社会上的优势更加明显,他们大部分在智力、体力以及性格上,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也更能适应环境。



(2)?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男孩在运动方面、空间认知方面等,会优于女孩。在上述BBC的"性别差异"实验中,志愿者会给"男孩"选择玩具车、搭建玩具等关于空间认知的玩具。事实上,正是因为后天的性别偏见,使得男孩女孩身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如果给孩子们玩更多的空间认知的玩具,在短短三个月内,就会让他们的大脑出现生理性的变化。

在婴幼儿阶段,大脑的发育和认知的发展受外界环境刺激的影响很大。如果在这个阶段,给孩子的玩具选择上不区分性别,在游戏的方式也不会因为性别有所限制,这样的孩子是可以全面发展各项能力的。

(3)?影响孩子对于身份的认定和工作生活中责任的分配

在不少人在选择就业时候,都会听到这么一句话"女孩还是做老师好"。这也许一开始是出于女生需要怀孕、生产、照顾家庭的考虑,但这也是在说"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身份,甚至已经帮男孩女孩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划分好了责任。

然而当今时代下,幸福的家庭中男女都是齐心协力为家庭付出的,并不是男的就不用下厨女的就一定要下厨,男的不用教育孩子只要女的教育孩子这样的"固定分工",反而是爸爸妈妈一起教育孩子,孩子性格、人格发展更全面,爸爸妈妈一起做饭家庭更加温馨,更能孩子带来爱。

反之,如果从小因为"性别偏见",家长们觉得男孩随随便便无所谓,不会做饭洗衣也没事,但是女孩子就不可以。这样长大的男孩女孩组成家庭,肯定存在不少的矛盾。



03 放下"性别偏见",尊重孩子独立个体有句话说得好:先有人再有男女。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不是总受性别的牵制来教育。那么我们怎么来放下"性别偏见",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呢?

第一,我们要认识到性别教育不等于打压天性。

我们当然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但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只需要告诉孩子男女之间简单的生理区别以及孩子需要注意的事情就足够了,不用再将社会上所认为的"男孩应该如何女孩应该如何"这样的刻板印象教给孩子,或者不要以性别来区别对待孩子、压制孩子的兴趣爱好,否则就把孩子的成长安置在一个模具中,压制了孩子的天性。

像马来西亚的Nigel Chia就是一个没有受"性别偏见"而成功成长的孩子。在小时候他不喜欢大家印象中的男孩玩具,而是喜欢玩芭比娃娃。他的妈妈对此没有阻拦,还凭借自身的裁缝技术,鼓励儿子自己给娃娃做衣服。而今,Nigel Chia已经成为了一名同时给娃娃和真人设计服装的服装设计师,把儿时的爱好做成了事业。



第二,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选择的机会。

不管传统意义上这件事是偏男性还是偏女性,只要孩子是真心喜欢,就可以给予他鼓励和支持。男孩子可以喜欢布娃娃和过家家,女孩子也可以喜欢小汽车和奥特曼;男孩可以学舞蹈,女孩也可以学武术…总之,给孩子更多探索的机会,发现他们身上更多的可能。

第三,我们不要用性别标准来评判孩子。

当男孩子胆小怯场时,我们不能说他"胆子这么小,真不像个男子汉",而是要鼓励他,给他心理上的支持;而当女孩子顽皮捣蛋时,我们也不能说她"这么顽皮,一点都不像女孩子",而是要给她立规矩,定秩序。夸奖同理,总之,教育上切记不要拿性别说事。

第四,生活中淡化性别的刻板印象。

比如在"扮演角色"的游戏中,女孩可以扮演警察,男孩也可以扮演护士。又比如在生活中,家长们也要教育男孩做饭洗衣、整理东西、有爱心而不是以暴制暴,

父亲也可以多与男孩亲密接触,与男孩多表达,像动画片中《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就有教孩子做饭,小头爸爸也会多抱抱大头儿子。同样,对待女孩也要教育其坚强、不软弱,懂得保护自己,学会独立等等除此之外,父母之间也应该平等对待,让孩子明白男女平等是怎么样的,男女之间又应该怎么相处。

周国平曾说过,"最优秀的男孩女孩都是雌雄同体的,往往集两性优点于一身。男孩只刚不柔,你会觉得他生硬,女孩只柔不刚,你会觉得她软弱。"

可见,我们父母放下"性别偏见"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地关键。毕竟,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并不是由性别决定的,而是孩子身上的优势、习惯、思维等等。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因性施教"。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